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0 卵石的形成 鄂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0 卵石的形成 鄂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鄂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9-21 22:03: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卵石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卵石的形成》是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0课的内容,本单元教材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选取了一些较为常见的地表变化来进行研究。探究外力作用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本课以卵石为研究对象,教材围绕“卵石的形成过程”这一问题让学生经历“认识卵石—提出问题—质疑成因—实验探究—总结成因”这样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使学生认识到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了解到地表是在不断变化的。本次课程范围为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通过模拟实验研究河水的搬运作用和磨圆作用,探究卵石的形成过程。
二、学情分析
小学生对于周围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生活和学习中很多有趣的现象都能引起学生们自主学习的兴趣。而科学学科恰恰又是一门需要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学科。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于卵石形成的过程已经有了初步认知,知道了卵石是从哪儿来的。那学生们一定很想知道“河流上游的岩石是怎样变成了下游河滩上的卵石的?”这一问题。六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表达、分析、基本的探究能力,但在设计实验和结论分析方面不够细致、全面,因此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从方法和过程上予以引导。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目标:指导学生认识卵石的形成过程,知道岩石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作用。
(二)过程方法目标: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推理力和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能力,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探究卵石的形成过程
(二)教学难点:设计实验并联系生活实际类比推理,了解卵石的形成过程
五、教学准备
课件、卵石、小碎砖、玻璃瓶、水槽、水、烧杯、漏斗等
六、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河道中的石头来自于哪里吗?(以此回顾第一课时的风化作用以及重力作用)。
自然过渡,导入新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河流上游的岩石来自于高山。(课件展示卵石工艺品)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些工艺品是用什么制作的?(课件展示卵石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看一看你手中的卵石,卵石有什么特点呢?(明确卵石的特点为光滑圆溜)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卵石是怎样形成的。(板书课题:卵石的形成)
设计意图:以复习提问的形式导入,既是对第一课时的内容进行回顾,又能自然过渡到本节课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们对已经接触过的卵石做更深入的了解。这样的导入既能自然引出本节课将要进行的教学活动,也能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准确定位学习重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课件展示河流上游、中游、下游石块的图片)请学同学们仔细观察河流中不同位置的石块,它们有什么特点?(组内讨论并交流:上游的石头很大、棱角分明而且很粗糙,下游的石头体积变小,很圆很光滑,中游石块则介于两者之间。)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看到河流中不同位置石块有规律的分布,你想到什么了吗?(回答:我想知道是什么让河流上游的岩石变成河流下游的卵石的。)
设计意图:首先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去发现上游岩石和下游卵石的不同点,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今后的学习中养成良好习惯,又能让学生更精确的了解二者特点,便于进行后续的合理猜测。成功的找出两种事物的细微不同 ,能使学生更有自信,找到学习思考的乐趣。
合理猜测,实验探究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河流上游岩石变成下游卵石的呢?小组内讨论交流,做出合理猜测并交流。学生分别做出以下猜测:
由于水流对石头的冲刷作用导致卵石的形成。
由于石块之间的撞击和摩擦导致卵石的形成。
由于水的冲刷以及石头之间的摩擦共同导致。
……
根据猜测,设计实验方案:
分组讨论实验方案,各组间交流后进行改进,最终确定以下实验方案:
探究水流的冲刷作用:a:向小碎砖上浇水,模拟水流冲刷。b:将1个碎砖放入玻璃瓶,加入适量水,摇晃玻璃瓶。
探究石块间摩擦的作用:将3-5个小碎砖放在玻璃瓶中摇晃,使其互相碰撞摩擦。
探究水流冲刷和石块间摩擦共同作用:将3-5个小碎砖放在玻璃瓶中,并向瓶中加入适量的水,摇晃瓶子。
各组选择一种方案进行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完成实验表格的填写。实验中需要注意的是,我们需要预先留部分的碎砖,作为对照组。
实验目的
对岩石产生磨圆作用的因素有
实验器材
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
石块形状变化:
石块大小变化:
石块表面粗糙程度变化:
实验结论
(会)/(不会)对岩石产生磨圆作用
设计意图:对于小学生而言,紧密结合现象提出问题并设计出严谨的实验方案还需要一定的锻炼,加上学生普遍对实验有浓厚的兴趣,所以实验的环节为我们这节课的重点。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这节课学生有一些进步,能够主动观察并积极思考。在教学中学生们往往都首先提出了第一种猜测,只有部分学生能想到是由于石头之间的碰撞与摩擦,而鲜有学生能提出二者综合作用的猜测。所以这一环节,在课本实验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增加两组实验,使学生能从直观的实验现象中自己思考各个因素的作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猜测多种合理的可能性。提示科学探究中应该注意单一变量原则以及对照原则。学生在过程中感受科学探究,培养科学素养。
得出结论,讨论交流
各小组汇报交流:实验组的碎砖是否有变化?棱角是否有磨损?实验证实,各组的探究因素是否会对岩石产生磨圆作用?
组间进行比较并总结:磨损程度依次为 石块间摩擦>水流冲刷与石块间摩擦共同作用>水流冲刷
引导提问:根据这个实验结果,我们发现水流冲刷和石块间的摩擦这两个因素都会导致卵石的形成。而水流冲刷效果十分微弱,那么自然界中,水流的作用是不是也可以忽略不计呢?(学生们纷纷猜测:水流对于石头的冲刷虽然效果不明显,但是也不能忽略。)
引导提问:为什么水流作用如此微弱却不能忽略不计呢?(学生逐渐想到缺乏了流水的搬运作用,石头之间并不能充分摩擦。而且自然界中的卵石是经过天长日久形成的,水流的冲刷作用也会日积月累。)
实验反思:实验完成后,请同学们思考我们这一次的实验有没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的?
设计意图:本次探究活动的实验内容及操作并不复杂。难点在于实验方案的确定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模拟实验旨在验证各种因素对于岩石磨损程度的区别,但结论的提出不仅仅靠实验现象就能确定,还应该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析自然现象中的实际情况再做出最终结论。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既能让学生充分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严谨。
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在刚才的实验中,大家除了观察到石块发生了变化,还观察到其他现象了吗?自然界中还有哪些由水流造成的奇特景象呢?(江中沙洲和高原上沟壑)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创造了哪些奇妙的现象?现在的高山,在千万年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