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花》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36—38页。
教材分析:
《变色花》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变化》的第三课,本单元主要讲的是物质的变化,本节课从“使指示剂变色”的单一角度初步认识酸性和碱性的物质,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是科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去关注与科学有关的问题的积极性。
本节课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一):给白醋和碱水滴加紫甘蓝水。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白醋变红、碱水变绿从而引出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而且也解决了刚开始提出的问题:白花为什么会变成红花绿叶;活动(二):检测身边物质的酸碱性。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让学生加深如何利用指示剂来辨别酸碱性物质,同时也引出了中性物质这个概念。至于酸和碱的性质及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变色的原因本课不讲,留待学生以后学习。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问题意识、动手欲望较强,因此本课的设计思路是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科学探究的特点,围绕变化创新地开展了一系列探究活动,充分让学生通过合理猜测、实验操作、分析比较等手段去感知和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呈酸性、碱性和中性的各种物质。
2. 知道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辩物质的酸碱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学会用酸碱指示剂辨别身边物质的酸碱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有科学。
2.?领悟到科学世界的奇妙,产生进一步探究奥妙的愿望,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养成实事求是的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物质的种类,知道指示剂能够分辨出酸碱性物质。
教学难点:
会用指示剂检测身边物质的酸碱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用滤纸剪出“醋”和“碱”字,毛笔,喷壶,紫甘蓝汁,白醋,碱水,烧杯若干,滴管、镊子,盐水,茶水,洗衣粉水,肥皂水及各种待检测物品、塑料袋等。 学生准备:不同液体及各种待检测物品、抹布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今天,很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科学,探究科学。老师想送给大家一件礼物,看看是什么?(一朵白色的花)哦,好像少了点什么,让我施点魔法让它变漂亮吧!
2. 好,千万别眨眼睛,见证奇迹的时间到了!你看到了什么?
(往花上喷紫甘蓝水,出现了绿叶红花。板书:变色花)
3. 咦,我用了什么魔法呢,猜猜看?
真聪明,其实呢,我在花朵上涂了白醋,叶子上涂了碱水,可是它们都没有颜色啊?对了,是因为喷壶里不是普通的水,是我特制的紫甘蓝水。
二、探究新知。
1. 你想像老师一样变魔法,变出漂亮的颜色吗?你发现了什么?小魔术学会了吗?
(学生上台尝试,醋字变红,碱字变绿。)
2. 出示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的概念:
(1)像白醋一样,能使紫甘蓝水变红的物质,叫做酸性物质;像碱水一样,能使紫甘蓝水变绿的物质,叫做碱性物质。
(2)那么根据实验所看到的现象,你们能够解释花为什么变色吗?
3. 如果我想知道你们家里炒菜、做汤用的盐属于哪一类物质, 怎么办呢?
(1)学生说想法。
(2)指名演示实验。
(3)出示中性物质的概念:像盐水一样,不能使紫甘蓝水变色的物质,叫做中性物质。
4.看来这真是一瓶充满魔力的水!
(1)出示指示剂的概念:
像紫甘蓝水一样,能分辨物质的酸性和碱性的物质叫做酸碱指示剂。
(2)了解指示剂的应用。
实验室里经常用指示剂检验酸和碱,工厂在检验产品质量时、医院在某些化验中也经常用到它,因为它使用非常方便。指示剂种类也很多,我们今天只认识了其中的一种,而且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制作出来的。
5. 生活中,紫甘蓝水的制作十分简便,我们可以自己尝试制作。
参考课本37—38页制作方法自己学习制作紫甘蓝水。
三、动手实践。
1. 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质是酸性物质,哪些物质是碱性物质吗?大胆猜一猜。
2. 相互交流,你知道了些什么?
(1)说到家用洗洁剂,说明有滑腻的感觉;说到水果,谈谈口感,酸甜可口。
(2)那你知道为什么剧烈运动后会感到肌肉酸痛吗? (肌肉产生了酸性物质)
(3)课件出示生活中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及应用。
3. 动手实践,提升认识。
(1)问题:当我们弄不清某种物质是酸性还是碱性时,怎么办?
识别物质的酸碱性不能依靠感觉,因为感官有时是不可靠的,何况有些物品不能随便去尝去摸,我们还得用科学的方法去检验,日常用得最多的是什么方法呢?
(2)请大家利用紫甘蓝水自己检测身边物质的酸碱性,填到活动记录中。
(3)出示温馨提示:
强调对于自己不认识的物质,不可以随便检测,以免发生意外伤害。
(4)组长领取紫甘蓝水,动手实验。
(5)实验完成后整理物品,清洁桌面。
(6)汇报交流:
你检测的是什么物品?出现什么现象?你判断是酸性物质还是碱性物质?
a. 先比较每组实验后的颜色和结论,然后再请2-3组代表说说根据颜色判断的物质酸碱性,在汇报过程中如果学生发现颜色有深浅,可以补充:酸碱性的强弱会影响颜色的深浅.
b. 颜色深的液体观察不到变色,这种情况下用紫甘蓝试剂很难得到结论。这时,我们就要用到实验室里专用的ph试纸。
课件出示ph试纸,讲解使用方法,发给学生检测特殊液体,汇报检测结果。
(7)还有什么疑问,所有的酸性物质都有酸味吗?(茶水,可乐)
(8)了解生活中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课件出示)
4. 在刚才的实验中,我发现了许多小科学家的身影,老师为你们的认真、细致、还有善于思考的精神感到骄傲!敢不敢接受我后面的挑战!
a.你能把红花绿叶变成绿叶红花吗?
b.说想法,试一试。
指名演示。
c.用刚才已经变色的溶液来进行实验,观察液体颜色的变化,自己来解释一下颜色变化的原因。
5. 结论:物质的酸碱性是可以改变的。
四、拓延展深。
1.了解云南省傈(lì)僳(sù)族变色花。
2.了解酸性食品和碱性食品的概念。
五、学以致用。
用自制的紫甘蓝水检测家乡不同的水,如井水、河水、雨水,池塘水的酸碱性。也可以到不同的地点取一些土样回来,加入水制成土壤溶液,再用检测纸检测不同地方土壤样本的酸碱性。
六、总结。
更多的关于酸和碱的知识,有待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去发现……
七、板书设计:
变色花
白醋 酸性物质
紫甘蓝水
碱水 碱性物质
教学反思:
本课是六年级科学上册《物质在变化》单元的第三课,课文是在通过探究变色花的奥秘来认识两类物质——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本课的教学首先以学魔术为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用喷壶往纸花和纸叶上喷“水”,使纸花颜色发生变化,引导学生猜想 “花为什么变色了?”你们觉得是怎么回事?这里可以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产生多种猜测。在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后,组织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交待酸性物质、碱性物质、酸碱指示剂。最后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所看到的现象,解释纸花变色的奥秘。这样,通过一个学魔术的情景,引导学生展开有益的探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其次是组织学生用紫甘蓝汁检测物质的酸碱性。先通过一个问题情景:你还知道哪些物质是酸性物质?哪些物质是碱性物质?让学生认识到需要做一些相关的检测活动。让学生把带来的各种液体装入洗净的果冻盒里或白色的瓶盖里,然后用自制的指示剂逐一滴入橙汁、牛奶、酸奶、茶水、肥皂水、洗发水、自来水、酒精、小苏打水等各种各样的液体中,根据颜色的变化,判断物质的酸碱性,填写实验记录。通过学生的检测活动,学生了解了一些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也产生一些认识上的疑问。然后通过交流讨论,了解紫甘蓝汁做指示剂只能初步检验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要想准确检验物质的酸碱性,还要用其他的酸碱指示剂,比如ph试纸。
最后拓展作业。引导学生在家庭中用自制的紫甘蓝汁或检测纸检测河水、土壤等的酸碱性。查阅资料,研究水中的酸或碱过多时,对动物、植物、人类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以此进一步引起学生对水土污染的关注。
我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精心为学生选取丰富的实验材料。随着教学内容的逐渐进行,让学生在整个课堂上始终保持那种好奇心,持续那种探究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点,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去探索去学习,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带着疑问,带着好奇,同学们积极地投入了下面的探究,自觉的研究了。重视填写实验报告及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完整的实验包括填写实验报告,因此,看到实验结果后,即刻如实记录。课结束后,指导学生将已用过的实验材料倒掉,洗干净,并整理桌面,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这一课,总的来看,教学能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和进行研究,结构较为清晰,教学也很流畅,达成了初步的教学目标,也培养了学生在合作中探究的能力。但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开篇安排的小魔术,因为背景屏幕太亮,变色看得不明显,所以没能达成预期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当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虽然我也介绍了紫甘蓝水检测的局限性,也提出了可以用PH试纸进行检测,因为时间原因,没有能更多地让学生对于有争议的物质酸碱性在现场进行检测,因此在教学时,我应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物质,让学生形成鲜明的比较,进而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突破本课的难点。
科学课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能通过探究学习来解决问题。因此要想让学生对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那么就要创造一个情境使学生迅速地溶入到科学探究学习中来,促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去研究解决问题,这样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翠华路小学:吕飞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