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第 一 课时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鲁迅先生的梦里,看看他的梦是什么样子的。此文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极其混乱,帝国主义的正在迫害中国,广大的劳动人民活较艰苦。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作者同广大人民一样,期望美好的未来尽快来到,故作此文寄以希望。《好的故事》是《野草》集中的众多灰暗文章中难得一见的“光明”。
在《野草》二十四篇文章中,《好的故事》是鲁迅第一篇
描写梦境的文章,尽管他没有明确说是在做梦,但是这确
实是一个梦,一个短暂的瞌睡一般的梦。1.会写本课13 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
2.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难点)学习目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差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现在的家乡和十年前相比,有很大的差别。.【幽雅】
【错综】
【云锦】
【萍藻】一种品级很高的提花丝织物,色彩鲜艳,花纹瑰丽如彩云。幽静雅致。即浮萍。纵横交叉。【荡漾】
【瘦削】
【一瞬间】
【坠地】转眼之间,形容极短的时间。意思是①婴儿刚生下来;②物体落地;③衰落、丧失。形容身体或脸很瘦。(水波)一起一伏地动。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本文是鲁迅第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写在现实的“昏沉的夜”里,作者孤单惶恐,做了一个梦,通过用一大堆意象来描绘这个梦境,展示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好的故事”,最后作者又回到了现实,梦境破碎,但作者总记得在“昏沉的夜”的这个“好的故事”。搁削瞬凝骤掷综澄萍藻漾陡焰提示:点击生字进入详细讲解。 搁在书写指导:左窄右宽。 “扌”的竖要长, “门” 宽大, 里面“各”稍小。搁 gē结构:左右组词:耽搁 搁浅造句:我把礼物搁在了老师的办
公桌上。音序:G 部首:扌错综书写指导: “纟”要窄, “示”的两横中下横稍长,竖钩在横下,左边是撇,右边是点。综 zōng结构:左右组词:综述 综观全局造句:这件事非常错综复杂,办
起来很难。 音序:Z 部首:纟澄碧书写指导: “登” 上边左右部分写法不一样,两边的横撇和捺要宽展;下边“豆”稍窄,下横要长。澄chéng结构:左右组词:澄静 正本澄源造句:澄碧透明的溪水欢快地在
山间流淌着。音序:C 部首:氵萍藻书写指导:上下结构。 “氵” 在“艹” 下边,“平” 下
横要长,中竖两边是左点右撇。萍 píng结构:上下组词:萍踪 浮萍造句:萍藻下有很多的小鱼游来
游去。 音序:P 部首:艹萍藻书写指导:要写紧凑,中间三个“口” 要匀称,下边“木” 扁宽,中竖横上部分要短,撇捺舒展。藻zǎo结构:上下组词:水藻 绿藻造句:河里长出了好多的萍藻,
影响了水质。 音序:Z 部首:艹荡漾书写指导:右边中间是“王”, 下边是“永”不是“水”, “永”中间是横折钩。漾yàng结构:左右组词:漾奶造句:小船在湖面上轻轻地荡漾。 音序:Y 部首:氵火焰书写指导:“火”中间的撇要长,右点靠下,右下边是 “臼”不是“白”,上边是短撇,中间分开。焰yàn结构:左右组词:烈焰 气焰造句:红色的火焰从炉子中窜出。 音序:Y 部首:火瘦削书写指导: “肖”要窄,上边与“小” 有差别,“月” 的撇变为一竖,“刂” 竖钩的竖要长。削 xuē结构:左右组词:削减 剥削造句:爷爷瘦削的脸上露出了笑
容。 音序:X 部首:刂 瞬间书写指导:“冖” 下右边的横和倒数第二笔不相连。瞬shùn结构:左右组词:转瞬 瞬息万变 造句:小鸟瞬间就飞到了树枝上。 音序:S 部首:目 凝视 书写指导:两部分要紧凑,“匕”和“矢” 要窄小,右上边横撇要小,撇末端有一点,下边横钩,末笔捺要重。凝níng结构:左右组词:凝聚 屏气凝神造句:战士们卧在草丛里,凝视着敌人的阵地。 音序:N 部首:冫骤然书写指导:左窄右宽。 “取”下边先写一撇,中竖左边是上下两撇,右边撇短捺长。骤zhòu结构:左右组词:骤变 暴风骤雨造句:一只野猫忽然窜出来,我
骤然一惊,差一点摔倒。 音序:Z 部首:马投掷书写指导:左右两边要窄长,中间“关” 稍窄小,两横稍
向右上拉。掷 zhì结构:左右组词:掷铁饼 掷手榴弹造句:我们不要用石子投掷小鸟。音序:Z 部首:扌陡然书写指导: “土” 的第二横稍长,下面撇捺,撇短捺长。陡dǒu结构:左右组词:陡峭 陡坡造句:这件事情陡然出现变化,
让人始料不及。 音序:D 部首:阝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鲁迅先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好的故事”。一、比一比,组词语。
综( ) 澄( ) 萍( )
踪( ) 登( ) 苹( )
藻( ) 凝 ( ) 掷( )
澡( ) 疑 ( ) 郑( )错综踪迹澄碧登山萍藻苹果海藻洗澡凝视怀疑投掷郑州二、按照要求填写。
1. 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写在括号内。
丑陋—( ) 平静—( )
肥胖—( ) 整齐—( )
2. 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写在括号内。
昏暗—( ) 摇荡—( )
瘦弱—( ) 猛然—( ) 美丽荡漾瘦削参差昏沉荡漾瘦削陡然课件36张PPT。第 二 课时1.能结合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儿。 (重点)
2.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难点) 学习目标 本文是鲁迅第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写在现实的“昏沉的夜”里,作者孤单惶恐,做了一个梦,通过用一大堆意象来描绘这个梦境,展示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好的故事”,最后作者又回到了现实,梦境破碎,但作者总记得在“昏沉的夜”的这个“好的故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想想第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写“我”自身的现实处境。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昏沉的夜”既是做梦所处的大的环境,也是鲁迅所生存的黑暗现实的象征。昏沉的夜中,熏的昏暗的灯罩旁,烟草的烟雾缭绕中,四近里鞭爆的繁响,在这样的环境中,切入昏昏欲睡的梦境,极其自然。 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闭”“仰”“靠”“捏”“搁”连用五个动词,描述了夜读的孤单。这样写先交代了做梦的环境,于昏沉的背景之中,在梦境中打开了一种带着明亮暖色和淡淡温馨的回忆画卷,为表达鲁迅思想深处的那种执著的美好追求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同时文章起于昏沉的夜,结于昏沉的夜。而在这起结之中,以渐渐地缩小了的灯火,燃起了一种美好的希望,展开了一幅美好的回忆图景。文章都是作者在特定情况下写的,特别是在文学的变革时期,语言的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因此我们在初读文章时,可以先将不理解的词语跳过去,再读文章时,联系上下文理解它的意思。
运用:如课文第一自然段中“鞭爆的繁响在四近”中“鞭爆”“繁响”“四近”就与现在表达不同,读完课文,看到最后的落款,就明白了这是写在年初五晚上的一篇文章,自然就明白“鞭爆”“繁响”“四近”是写初五晚上鞭炮频繁的在燃放,声音很近的意思。 说一说“好的故事”是什么?这个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对“好的故事”的概括描写。是这个自然段的总起句,也是全篇的中心句。默读3—9自然段,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用横线画出来。?讨论交流: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作者用了一大堆意象来描绘这个梦: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体现了作者内心对安宁生活的一种渴望。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抓住具体的动态景物来描写“好的故事”。瘦削的一丈红,大红花和斑红花,茅屋、狗、塔、村女、云……在他笔下的自然景物充满了动感与光感,充满了对于故乡美丽风景的怀念与向往,使人如临其境,充分表现出像古人所说的"如镜如图"的感觉,突出了"故事"的美的特质。 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无数”“一一”看出作者的好的故事不是一个,而是由很多组成的。课文这样写容易让人们产生想象,这确实是故事,而且不止一个。在这个美丽祥和的地方,人们的生活中都发生了那些故事呢?他们幸福吗?他们的世界真的是“黄金世界”吗?在鲁迅的笔下,这些都是“美的人和美的事”,就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仿佛米洛的维纳斯一样,是一个无法打开的宝盒,因为神秘,所以美丽。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写回到现实,梦境破碎,但作者总记得在“昏沉的夜”的这个“好的故事”,书写了一种对于美丽的梦的失落和追念。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皱蹙”“凌乱”“撕成片片”写出梦碎了的惨状,与前面美好的梦境形成对比。这里包含着鲁迅的怀疑思想。他向往梦中的桃源一般的世界,但是他又怀疑根本不可能有这样一个世界的存在,所以他不愿意把故事说出来,而是告诉人们,有这样一个地方,在他的梦中,是那么的美好,那里是如此安宁……○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说说对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理解。作者身处现实的“昏沉的夜”,没有“美的人和。美的事”,但是作者描述了梦境中的美好的一切。当梦变成了“碎影”,昏暗的现实给予他的只有绝望和虚无,孤独和寂寞;美的东西只存在于短暂的梦境中,表现了作者矛盾的心理,但是同时从梦醒后“总记得”可以看出作者内心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憧憬之情。好的故事本文是鲁迅写的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写在现实的“昏沉的夜”里,作者孤单惶惑,做了一个梦,通过很多意象来描绘这个梦境,展示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好的故事”,最后作者又回到了现实,梦境破碎,但作者总记得在“昏沉的夜”里的这个“好的故事”,表达了作者渴望一份安宁,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之情。“圆形结构”的构篇写法这篇课文是在一种开头和结尾互相衔接与呼应的“圆形结构”中展开构思的。散文开头写“我”自身的现实处境:昏沉的夜中,熏的昏暗的灯罩旁,烟草的烟雾缭绕中,四近里鞭爆的繁响,在这样和环境中,一个人在屋子里夜读很是孤单惶惑。通过间断地对自己身处现实环境的白描,切入昏昏欲睡的梦境:“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在梦境的想象中,错综的交织在一起,如满天飘动的云霞,又像是万颗奔驰的星光,在不停的飞动、扩大、展开。最后又由梦中醒来,回到现实中,书写了一种对于美丽的梦的失落和追念。这个“ 圆形结构”也就是指从现实——梦境——现实的一个现实和梦境的循环;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理想、美好、和平境界的向往。举例: 圆形结构构篇,开始要有交代,后文要有回应,行文就像走了一个圈,从哪儿出发,回到哪儿来。如童话故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贫穷的渔夫放走了自己捕获的一条金鱼,受到小金鱼的真诚的报答而过上好的生活,但是由于他的老太婆过于贪婪,最终又归于贫穷的境地。练一练:学习运用“圆形结构”的构篇方式,写一个故事。《好的故事》是文学家鲁迅先生第一篇写梦境的文章。写在现实的“昏沉的夜”里,作者孤单惶恐,做了一个梦,通过用一大堆意象来描绘这个梦境,展示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好的故事”,最后作者又回到了现实,梦境破碎,但作者总记得在“昏沉的夜”的这个“好的故事”。让我们体会到鲁迅先生即使身处昏沉的夜也对生活充满热爱和希望。 建议:(1)可以通过画身边的美景;(2)可以写身边美景;(3)可以查资料汇报最能体现变化的景物等。画身边的美景山村巨变我的家鲁迅先生“好的故事”所描写的景象现在已经变成了现实,让我们举办一次“好的故事”展示会,大家赶快行动起来吧!主题延伸三味书屋从前是一个书塾,鲁迅小时候在那里读过书,
现在是绍兴鲁迅纪念馆的一部分。
书屋正中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画着一棵古松,树底下卧着一只梅花鹿。画前面是先生的座位,一张八仙桌,一把高背椅子,桌子上照从前的样子,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戒尺。学生的书桌是从自己家里搬来的,分列在四面,鲁迅的那一张在东北角上。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有时还画画,把纸蒙在《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绣像。三味书屋 鲁迅的书桌上刻着一个小小的“早”字。字横着,很像一个还没开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这个“早”字有一段来历:鲁迅的父亲害了病,鲁迅一面上书塾读书,一面帮着母亲料理家务,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把家里的东西拿到当铺去换了钱,再到药铺去给父亲买药。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教书认真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对他说:“以后要早到!”鲁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就在那张旧书桌上刻了个“早”字,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再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弛地奋斗了一生。思考:结合你所了解的鲁迅的资料,说说你对“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再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弛地奋斗了一生”的理解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英商汽车公司当卖票的。
一天中午,我去接班,天空正飞着牛毛细雨,离接班的时间还有半个钟头。我心想:到内山书店去吧,在那里躲一会儿雨,顺便歇歇也好。
店里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后面柜台旁边的两个人在谈笑。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
我站在书架前,开始翻书。一 面阿累门外,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忽然,我看见架上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毁灭》?我记得一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说是一本好书。书脊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我先看后记,但是看完第一面就翻不开了:书没有切边。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先生,这本书多少钱?”对于同情中国的内山老板,我总是带着几分敬意叫“先生”的。他殷勤地点头,接过书翻了翻底页:“一块四。”
我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摸摸里衫上的衣袋——袋里只剩一块多钱,那是我和一个同住的失业工友几天的饭费。我有些懊悔自己的莽撞了,红了脸,说:“贵了。”
他没有注意到我的窘相,用粗短的手指捻着那张绿色厚布纹纸的封面:“哪里贵?你看这纸……”
厚实的纸张,清晰的字迹,相当厚的一大本书,拿在手里,有一种怪舒服的感觉。
“你买一本吧,这书是很好的。”我真踌躇起来了:饭是不能不吃的,然而书也太好了,买一本放在床头,交班回来,带着那种软绵绵的疲倦躺着看这么几十页,该多好!我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丢开,不说买,也不说不买。
内山老板大概看出点什么苗头,就笑着回头对里面说了一句日语,原先和内山老板说话的那个老人咬着烟嘴走了出来。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是的。”我低低地说。
他从架上抽下一本书来,版式纸张和《毁灭》一模一样,只是厚一点,封面上印着两个字:铁流。
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本好。”
他是谁?对我这样一个平日被人轻视的工人进行那样诚恳的劝告?我一进门的时候就有点疑惑,现在更加疑惑了;虽然猜不出是谁,但自己断定:一定是一个不平常的人。我一翻那定价:一元八角!
“先生,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我的话低得连自己都听不见了,我不知道怎样才好。
“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
“有!”我抬起头,顿时恢复了勇气。
“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
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哦!您,您就是——”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不会错,一定是!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望,可没有蹦出来。
他微笑着,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的民族,一位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他带着奖励似的微笑,指着《铁流》对我说道:“这书本来可以不要钱的,但是是曹先生的书,现在只收你一块钱本钱;我那一本,是送你的。”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来便走出书店的门。
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我总是昂着头。我对自己说:
“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思考:1.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作者认为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你对鲁迅有什么新的认识?三、谈谈你对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次写到“昏沉的夜”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用“昏沉的夜” 暗喻当时社会的黑暗,但同时也表达了另一种期盼:既是 “昏沉的夜”,就总会过去;天,总是要亮的,太阳终究会照亮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