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9张PPT。基础练习主题探究拓展提升一、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教诲(huǐ)
B.论语(lùn)
C.可耻(chǐ)
D.诵读(shòng)C二、读拼音,写词语。
quē diǎn suǒ wèi lǎng sòng
( ) ( ) ( )
xiū chǐ héng xīn tōu kuī
( ) ( ) ( )
qǐ zhǐ bǐ bǐ jiē shì
( ) ( )缺点所谓朗诵羞耻恒心偷窥岂止比比皆是三、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中五个“知”都是知道的意思。 ( )
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中“识”字读“zhì”。( )×√四、解释加点词。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敏:____________ 耻:______________
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识:____________ 厌:______________
3.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
漫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勤勉。以……为耻。记住。满足。随意。一、《论语》谈学习
1.《论语》是中国__________时期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________及其________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春秋孔子弟子孔子的思想儒家2.学习态度。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告诉我们要______________ (填一成语)。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告诉我们要_______________(填一成语)。 勤勉而又喜好学习的人,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谦虚好学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实事求是二、朱熹谈读书
1.朱熹是____朝人,世尊称________。他说读书有三到,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朱熹说: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强调“三到”之中________最重要。宋朱子心到眼到口到反问“心到”3.“心不在此,则_______________,心眼既不专一,却_____________,决不能记,记亦___________。”读书时“心”和“眼”不专一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眼不看仔细只漫浪诵读不能久也所读的一定记不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曾国藩谈读书
1.曾国藩是________朝人,号伯涵,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2.曾国藩认为读书的要诀是:第一要________,第二要________,第三要________。即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河伯之__________,如井蛙之________”,作者举这两个例子告诉人们要有________。清有志有识有恒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观海窥天见识一、主题积累
补充关于读书的四字词语。
悬梁( )( ) 废( )忘( )
( )( )偷光 专心( )( )
( )( )群书刺 股寝 食凿 壁致 志博 览二、延伸阅读
名人读书法
古今中外,圣贤先哲,留下的读书之法,浩如烟海。但究竟自己适合怎样的读书法,还是应该因人而异的。鲁迅先生喜欢“跳读法”,因为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么无论过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弄明白了。”而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特点同样十分明显。所谓“总”,就是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的基础上,再逐字略读一下全文的内容。而在略读中,则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的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最后是“合”,就是在略读全文后,着重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
英国作家毛姆的“乐趣”读书法,是他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他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您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同时读五六本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天都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 )在一天之内,( )不见得对同一本书怀有一样的热情。”如此脚踏多条船,使自己的读书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其效果肯定要比“感情专一”地抱着一本书疲惫地一啃到底要好得多。
当然,即使哪种读书法,对每个读书人来说,它也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所以,万不可被某种方法左右,尤其忌讳死读书、读死书的恶习。对所捧之书,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这样才能把书读活,使他人的知识为己所用。正如孟子所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爱因斯坦总结的读书法是( )
A.重点读书法 B.跳读法
C.“乐趣”读书法 D.“总分合”三步读书法D2.“脚踏多条船”在文中指( )
A.一个人同时读五六本书。
B.一双脚踏着多条船。
C.几个人同时读一本书。
D.一本书需要读好几天。A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告诫我们( )
A.要全部相信书。
B.要把书读活。
C.全部相信书,像读无字书。
D.不能全部相信书本上的知识,书上的错字很多。B4.你喜欢哪种读书方法?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我喜欢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因为这样更有利于我在了解全书的情况下合理地根据自己的需要抓住重点、要点去读,从而在满足需要的同时节约更多的时间。三、百字练笔
你平时是怎样读一本好书的?与大家分享一下你的读书方法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