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 高一历史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学习目标】
时空观念:从隋唐到五代十国历史脉络;
史料实证: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历史意义;
唯物史观:从唯物史观角度了解唐朝繁荣的执政措施及后期由盛转衰的事实;
历史解释:开凿大运河的利弊、安史之乱的原因、藩镇割据;
家国情怀:从唐朝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课前预习】
一、隋朝
统一:581年,隋文帝杨坚建国。589年,隋灭陈,完成统一。
建设:兴建仓库,兴建洛阳城,开凿 。
唐朝
统一: 年,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同年,李渊称帝,建立 。
繁荣:
之治:唐太宗,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武周政权: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盛世: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唐玄宗加强边防,军镇长官 兵力扩大,国家出现外重内轻局面。755年,三镇节度使 发动叛乱,平叛过程中,中央集权被 。从此,唐朝由盛转衰。
唐朝灭亡:
安史之乱后,唐朝在内地增设藩镇,藩镇独立性很强,形成 局面,削弱了中央集权。唐朝后期, 和 加剧,进一步削弱唐朝的统治;
黄巢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 灭亡。
五代十国
五代(先后产生):朱温建立后梁,此后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称为“ ”。
十国(几乎并存):南方各地出现十个政权,称为“ ”。
【重点: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材料一 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东突厥 唐太宗俘获颉(jié)利可汗,东突厥灭亡
西突厥 唐太宗设置安西都护府 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武则天设置北庭都护府
回纥[huí hé] 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怀仁可汗
靺鞨[mò hé] 唐玄宗册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吐番 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唐穆宗时期,唐朝与吐蕃会盟
材料二 唐朝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该制度既保留少数民族传统的行政管理制度,又将少数民族地区纳入国家统一行政设置之中,加授各族酋领担任唐朝地方政府的都督、刺史,继续统辖当地居民,并世袭其职。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从而保证了中央政府统治和行政管理的统一,避免了民族地区独立、分裂。唐朝还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如安西、北庭都护府。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这种民族管理制度,既保证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又加强了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领导和扶持,密切了各民族联系,使其保持原有生活方式,安居乐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种进步的民族管理制度。
——马敏、钱晓芳《论唐朝的民族政策的特点及其对现实的借鉴意义》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处理民族的四种主要方式。
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开放民族政策的历史意义。
【补充材料,自主阅读】
京杭大运河 隋炀帝开通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南到余杭,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000多千米,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大运河的开凿:
评价:①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及沿岸城市发展,起重要作用;
②促进了中原与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
但是,①过度役使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负担;②促阶级矛盾被激化,引起民众不满,推动起义爆发。
安史之乱
原因:①政治腐败:唐玄宗统治后期,沉于享乐,怠于政事;
②边疆危机: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
③军事失当:任用胡人担任节度使,导致国家外重内轻。
影响:①迫使大量北方民众南迁,破坏北方经济,但促进了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
②中央集权被削弱,平叛将领拥兵自重,割据一方。
藩镇割据
地方节度使,在政治上拥有自主权,可以自行任免官吏,节度使职位世袭;经济上,拥有财权;
在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统治,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课堂高效练】
1、唐代洛阳被称为“东都”,是大运河上的重要交通枢纽。唐高宗称其“中兹宇宙,通赋贡于四方”。从唐
高宗开始,皇帝频繁居住于洛阳。武则天执政二十余年,大部分时间居住于洛阳。唐玄宗在位时期,前后在洛阳居住了十年之久。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洛阳远离边塞地区易于军事防卫 B.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
C.藩镇割据严重威胁长安安全 D.洛阳气候温和湿润利于农业生产
2、唐代的民族政策,除了朝贡、和亲外,在边区还设立羁縻都护府,任命当地部族领袖为都护府长官,都护府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唐代的这一“羁縻政策”( )
A.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B.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出现
C.冲击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固化了“夷夏之辨”的观念
3、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不是在各族之间争据的基础上进行的交融,而是在统一政权下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而逐渐进行的交融以下史实中,能够证明材料观点的是( )
A.唐朝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 B.安史之乱期间,回纥出兵助唐平叛
C.唐玄宗封靺羁族粟末部首领为渤海郡王 D.唐太宗派兵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
4、天宝初年,边镇兵力达49万人,安禄山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15万人,实力强大。相反,中央禁军仅有12万人。材料反映了唐玄宗后期( )
A.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B.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C.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D.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5、
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唐太宗统治时期)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一摘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安史之乱被平定后,藩镇数量增多,它们互相牵制,没有出现某个藩镇一家独大的局面。同时,藩镇内部经常发生军人闹事,甚至兵变的情况。另外要指出,所谓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只是一个大致的概念,描述一种倾向,不是说真的全都割据了。根据学者的研究,唐朝后期的四十多个藩镇,真正稳定维持割据状态的,只有河北地区的三个藩镇,即使是这样独立性比较强的藩镇,在形式上也是臣服于唐朝的。除河北以外,唐朝后期设在北部、西部和中原地区的藩镇,基本只能算是半割据。南方地区的藩镇就不能算割据了。南方的藩镇绝大部分时间很听中央的话,源源不断地向朝廷供给粮食财物,唐朝后期的中央财政主要是靠南方支撑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唐太宗的功绩。
(2)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唐朝面对藩镇割据,却依然维持近140年,根据材料二分析其原因。
答案:
【课前预习】
大运河、618、唐朝、贞观、开元、节度使、安禄山、削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907、
唐朝、五代、十国
【课内探究】
探究:
(1)方式:
战争方式,设置都护府,册封,和亲。
(2)意义:促进边疆地区开发,加强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唐朝与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繁荣,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加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
【高效练】
1-5:BACBB
6答案:
(1)吸取隋亡教训,经济上,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发展生产;政治上,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北方民族纷纷入朝,促进了民族交流和融合。
(2)藩镇数量较多,相互牵制,难以形成独大的割据势力;藩镇内部矛盾复杂,缺乏割据基础;藩镇割据仅仅是一种倾向,独立性较强的藩镇很少且在形式上臣服于唐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共20张PPT)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新人教版 高一
学习目标
时空观念:从隋唐到五代十国历史脉络;
史料实证:唐朝开明民族政策历史意义;
唯物史观:了解唐朝繁荣的执政措施及后期由盛转衰的史实;
历史解释:开凿大运河的利弊、安史之乱的原因、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家国情怀:从唐朝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新知导入
广设仓库:回洛仓C47仓窖
开通大运河
新知导入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唐朝玉璧环《簪花仕女图》
唐代 西大寺内的佛像
唐代女子骑马
唐朝敦煌文书
唐代 虢国夫人游春图
新知导入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杜甫《忆昔》
新知导入
新知导入
材料:《资治通鉴》记载隋炀帝大业七年(611)一斗米价格为数百钱。
思考:盛世出现的社会因素是?
统治者励精图治,政策开明!
新知讲解
探究:唐朝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方式和
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意义
东突厥 唐太宗俘获颉(jié)利可汗,东突厥灭亡
西突厥 唐太宗设置安西都护府
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武则天设置北庭都护府
回纥 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怀仁可汗
靺鞨 唐玄宗册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吐番 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唐穆宗时期,唐朝与吐蕃会盟
材料一: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材料二 唐朝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该制度既保留少数民族传统的行政管理制度,又将少数民族地区纳入国家统一行政设置之中,加授各族酋领担任唐朝地方政府的都督、刺史,继续统辖当地居民,并世袭其职。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从而保证了中央政府统治和行政管理的统一,避免了民族地区独立、分裂。唐朝还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如安西、北庭都护府。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这种民族管理制度,既保证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又加强了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领导和扶持,密切了各民族联系,使其保持原有生活方式,安居乐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种进步的民族管理制度。 ——马敏、钱晓芳《论唐朝的民族政策的特点及其对现实的借鉴意义》
新知讲解
探究:唐朝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方式和
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意义
方式:战争征服,设置都护府,册封,和亲。
意义:①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
②加强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
③促进了唐朝经济文化繁荣
④促进了民族融合
⑤加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巩固
⑥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新知讲解
思考:唐朝由盛转衰的启示
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进攻路线
藩镇割据形势
安史之乱导致黄河流域遭到严重破坏,北方人再度南迁,江南经济开始超过北方。
新知讲解
朋党之争、宦官专权
黄巢起义,朱温灭唐
思考:唐朝由盛转衰的启示
新知讲解
思考:唐朝由盛转衰的启示
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
①安史之乱削弱唐朝国力,形成藩镇割据
②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③土地兼并加剧,阶级矛盾尖锐,导致黄巢起义
唐朝由盛转衰的启示:
①清明政治、社会环境安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盛世长久的重要保证。
②必须正确认识人民力量的伟大。
新知讲解
历史脉络: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五代十国特点:
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南方相对稳定,经济进一步发展。
但各地密切的联系,使统一成为必然趋势。
课堂练习
1、唐代洛阳被称为“东都”,是大运河上的重要交通枢纽。唐高宗称其“中兹宇宙,通赋贡于四方”。从唐 高宗开始,皇帝频繁居住于洛阳。武则天执政二十余年,大部分时间居住于洛阳。唐玄宗在位时期,前后在洛阳居住了十年之久。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洛阳远离边塞地区易于军事防卫
B.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 C.藩镇割据严重威胁长安安全
D.洛阳气候温和湿润利于农业生产
B
课堂练习
2、唐代的民族政策,除了朝贡、和亲外,在边区还设立羁縻都护府,任命当地部族领袖为都护府长官,都护府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唐代的这一“羁縻政策”( )
A.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B.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出现
C.冲击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固化了“夷夏之辨”的观念
A
课堂练习
3、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不是在各族之间争据的基础上进行的交融,而是在统一政权下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而逐渐进行的交融以下史实中,能够证明材料观点的是( )
A.唐朝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
B.安史之乱期间,回纥出兵助唐平叛
C.唐玄宗封靺羁族粟末部首领为渤海郡王
D.唐太宗派兵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
C
课堂练习
4、天宝初年,边镇兵力达49万人,安禄山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15万人,实力强大。相反,中央禁军仅有12万人。材料反映了唐玄宗后期( )
A.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B.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C.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D.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B
课堂练习
B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