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6.17古诗三首(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6.17古诗三首(4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2 20:33: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望天门山

【唐】李白






断开
清楚
至少
帆船
饮食
起初
我会写
zhì
duàn
chǔ
yǐn
fān

孤单

镜子
chū
jìng



měng
mēng




磨刀


蒙骗
蒙古包

抹布
多音字
涂抹

磨面
méng
启蒙
[好]辨读:hǎo(好事) hào(好奇)
运用:他做了一件什么好(hǎo)事,大家都
对此很好(hào)奇。

[中]辨读:zhōnɡ(中央) zhònɡ(中奖)
运用:中(zhōnɡ)央电视台播报了一位农
民中(zhònɡ)奖的消息。


近义词
反义词
望——
回——
孤——
翠——
相宜——
方好——



断——
此——
晴——
淡——
来——
遥——
绿
适宜
正好




词语对对碰


中断: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时突然停止。
清水。
词语解释
至此回:
至,到。此,这里。回,回旋。
碧水:
孤帆:
一艘帆船。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宁西南)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代表作品有《蜀道难》《将进酒》《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
知识链接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初读课文
课文朗读
天门山:在安徽省和县与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凉山,在江南的叫东凉山,两山隔江相对,形成门户,叫做天门山。
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理解诗句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高高的天门山被长江水中断成为东西两山。
碧绿的江水东流至此,回旋澎湃。
既然楚江波涛汹涌,能冲断天门,为什么它不是直向前奔腾而去,却说“至此回”呢?这句话突出描写的是谁的力量?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天门山的奇险。
注意:这句连起来读,感受楚江的波涛汹涌和天门山的奇险。
“断”“开”两个字将天门山夹江而峙、相望如门的形势极其简洁、准确地描绘出来,显示了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从而写出了江水的汹涌澎湃。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然不见。
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驶来。
理解诗句
一个“出”字,赋予了本来静止不动的山以动态美。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过程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蕴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题“望”的立脚点是哪里,即诗人是在哪里远望的?
他“望”的立脚点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即是说诗人是坐在孤帆上的。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山险水涌
山出帆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

板书设计
山水相映

碧水东流——至此回

孤帆一片——日边来


以动写静
雄伟秀丽
《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中心思想
1.反复诵读,背诵全诗;
2.假设你坐在船上穿过天门山,沿着楚江顺流而下,你看到沿江的风景,你会说……
作业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知识链接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豪放派词人代表,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世称“三苏”。
饮湖上:
在西湖上饮酒。
波光闪动的样子。
形容雾气迷茫的样子。
词语解释
西子:
西施,春秋时代美女。
潋滟:
空蒙:
淡妆:
轻轻地、稍微地化妆。
浓抹:
浓艳华丽的打扮。
相适。
相宜: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初读课文
课文朗读
理解诗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水上波光粼粼,晴天西湖的景色多么美好。
山色迷蒙,雨中景致也很奇妙。
这两句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姿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理解诗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若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美丽多娇。
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沉鱼”据说是西施在河边浣纱,鱼儿看到西施的美貌以后都忘记了游动,沉了下去。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这两句诗中,诗人用奇妙而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湖光山色
淡妆浓抹

板书设计
西湖美景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晴方好
雨亦奇

即景抒情
比喻贴切
比西子
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中心思想
1.抄写生词并组词;
2.反复诵读,背诵全诗;
3.和同桌一起,用自己的话说说诗
句中描述的画面。
作业
望洞庭
【唐】刘禹锡
知识链接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他的诗以律、绝为工,乐府小章尤为著名。主要作品有《陋室铭》《竹枝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洞庭:

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交相辉映。
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词语解释
山水翠:
一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翠,指碧绿色。
和:
白银盘:
青螺:
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
初读课文
课文朗读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古称“云梦泽”,跨湘、鄂两省,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酆,号称“八百里洞庭”。
理解诗句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互为映衬。
水面风平浪静,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铜镜。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这两句诗总写洞庭湖的秋色。月光下的洞庭湖带着一种朦胧、宁静、柔和之美。
理解诗句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银盘里托着一只小小的青螺。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湖中的君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突出了洞庭湖山水的和谐之美。将湖、山比喻得小巧精致,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襟。
洞庭夜色
洞庭山水

板书设计
和谐
宁静

望洞庭
湖光、秋月——相和
潭面——镜未磨


水——白银盘
山——青螺
山水
相衬


秋夜景色迷人
《望洞庭》一诗通过对洞庭湖秋月相和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美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中心思想
1.抄写生词并组词;
2.反复诵读,背诵全诗;
3.和同桌一起,用自己的话说说诗
句中描述的画面 。
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背
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课后习题解答
教师指导:先熟读古诗,理解诗意,在此基础上再加以背诵。在背诵时要抓住诗中的景物和主要词语,串联背诵。如背诵《望天门山》一诗,应抓住“天门、楚江开、至此回、青山、出、孤帆、来”等词,联想画面及诗意串联成诗,这样就容易背诵了。
默写《望天门山》,要做到字字准确,包括标点符号。重点字词有:中断、开、碧、相对出、孤帆、日边来。
2.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
思。
◇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然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驶来。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打磨的铜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