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解决问题
学科:数学 年级:六年级 册次:上 学校: 教师:
课题
解决问题(P39例10)
课型
新授课
计划学时
1
教学内容分析
例10有两道小题,让学生体会根据实际情况用“去尾法”“进一法”取近似值的必要性。
承前启后
“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去尾法”“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2.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
重点:灵活选择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难点:能结合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化解措施
加强对比,自主探究
教学设计思路
复习巩固,导入新课→讨论交流,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同步检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5分钟)
1.带领学生复习: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
2.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取近似数的另外两种方法。(板书课题)
1.自由交流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按要求填表。
3.
1.5
保留两位小数
3.11
1.56
保留一位小数
3.1
1.6
二、讨论交流,探究新知。(20分钟)
1.教学例10(1),学习“进一法”。
(1)出示例10(1),引导学生交流题中的数学信息,理解题意,独立列式计算。
(2)设疑:我们求得的结果是6.25个瓶子,在生活中能找到6.25个瓶子吗?与实际相符吗?
(3)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根据实际情况,这里需要准备几个瓶子?为什么?
(4)组织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全班交流。
(5)师生共同总结:根据实际情况取近似数时,不管省略部分首位上的数字是多少,都向前一位进一的这种方法,叫作 “进一法”。
2.教学例10(2),学习“去尾法”。
(1)课件出示例10(2),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并列式计算。
(2)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3)组织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并汇报结果。
(4)组织学生讨论:两个答案,哪一个是正确的?
(5)师生共同总结:像这样,无论个位后面的数是几都得舍去,这种取近似数的方法叫作“去尾法”。
3.组织讨论:生活中什么时候要用“进一法”?什么时候要用“去尾法”?
4.回顾解题方法,师生共同总结。
1.(1)交流题中的数学信息,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并列式计算。
2.5÷0.4=6.25(个)
(2)学生交流,明确:计算出的瓶子的个数是小数,生活中不能找到小数个数的瓶子,与实际不符。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4)小组代表汇报,互相补充。
需要的瓶子的个数应该是整数。
按“四舍五入”法,6.25≈6,应该需要6个瓶子。
6个瓶子只能装2.4㎏,剩下的0.1kg还需要1个瓶子,因此需要准备7个瓶子。
(5)总结交流,明确方法。
2.(1)学生按要求完成。
25÷1.5=16.666…(个)
(2)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计算出的礼盒数不能是小数。
(3)独立解决问题,并汇报。
16.666…≈17,能包装17个盒子。
不够包装17个盒子,只能包装16个盒子。
(4)学生交流明确:1.5×17=25.5(m),25.5>25,经计算这些丝带不够包装17个礼盒,只能包装16个礼盒。
(5)总结交流,明确方法。
3.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
4.观察对比例题,回顾解题方法,进一步明确: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一般情况下我们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数,特殊情况下使用“进一法”和“去尾法”,但是不管用哪种方法,都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求商的近似数。
/
三、巩固应用,提升能力。(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7题。
2. 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8题。
学生独立解答,并在小组内交流,汇报解法,集体订正。
6.某粮店要运69吨大米,用载质量4.5吨的卡车至少需要运几次才能全部运完?
69÷4.5≈16(次)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5分钟)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方法取商的近似数。
教师个人补充意见: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四舍五入”法
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 “去尾法”
“进一法”
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方法求近似数。
培优作业
1.做1个毛绒玩具原来需要3.8元的材料,后来改进了制作方法,每个只需要3.6元的材料,原来准备做160个毛绒玩具的材料,现在可以做多少个?
3.8×160÷3.6≈168(个)
/
名师点睛
“进一法”和“去尾法”是不同于“四舍五入”法的求近似值的方法。本节课中要让学生明白“进一法”和“去尾法”是解决实际问题时根据实际生活需求求近似值的方法。
微课设计点
教师可围绕“ 四舍五入法、去尾法、进一法的区别”设计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