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活动性和实践性课程。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亲身经历动手动脑活动, 探索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倡导探究式学习。 所以本节课在设计中为学生创设了充分的探究式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揭秘科学的奥秘。
本节课在评价环节的设计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本节课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昼夜交替的假说,在这部分,学生将对四种假说进行判断,说说自己认为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第二部分,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在这一部分,学生将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上一部分自己的假说是否成立。第三部分,有多少种可能的解释,在这一部分,学生将对第二部分的实验结果进行汇报,并对模拟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展示。
根据以上教材的编排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采用模拟实验法,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模拟实验,学生亲身探究,以证据为基础,得出实验结论,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
学情分析
1.知识:五年级学生在此之前,已经通过书籍、网络、电视等各个渠道了解了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知道地球与太阳是相对运动的、太阳比地球大、地球绕着太阳转、 昼夜是不停地交替出现的等等。但是,学生对这些知识的了解停留在记忆层面,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不透彻,对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真正原因还是困惑不解。
2.技能: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实验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较强。
3.情感态度方面:五年级的学生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对地球与宇宙方面的知识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假说;
2.初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与地球与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积极大胆地对提出昼夜交替的假说;
2.小组合作完成模拟实验,对昼夜交替假说能够尝试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够产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2.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认识到一种现象有多种不同解释,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小组合作设计模拟实验,并顺利完成模拟实验。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跟地球与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灯泡、灯泡连接装置、电池,蜡烛、乒乓球、弹珠、架放乒乓球的铁丝架。
教学材料:白板课件、教学评价表、学生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入
1.播放银川白天与黑夜交替出现的微视频。
2.揭示课题。
师:通过刚才的视频,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师:还有谁要补充吗?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白天也叫“昼”,晚上也叫“夜”,天文学家们把这种白天和夜晚交替出现的现象叫“昼夜交替现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昼夜交替现象》吧。
1.观看微视频,欣赏白天与黑夜,初步感知昼夜交替现象。
生1:视频中有银川白天和晚上的图片。
生2:白天和黑夜的图片是交替出现的。
1.让学生初步感知昼夜交替现象。
2.通过观看学生熟悉的地方的昼夜变化,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昼夜交替的假说
1.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跟地球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板书:贴出太阳与地球的图片。)
2.出示几种昼夜交替假说。
(1)学生讨论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说。
3.教师汇总学生的观点,贴出假说示意图。
(板书:假说示意图;贴出各组汇报的假说示意图。)
1.思考:昼夜交替与什么有关?
生:地球、太阳
2.思考:地球与太阳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生:运动。
3.小组讨论:
(1)哪一种昼夜交替的假说是正确的?
(2)学生补充自己的观点。
(填写记录单。)
4.小组汇报:
分享交流,说明理由。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培养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善于倾听的习惯。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三.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
1.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灯泡、灯泡连接装置、电池,蜡烛、乒乓球、弹珠、架放乒乓球的铁丝架)让学生选择 。
师:为了验证以上假说是否成立,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证明。但是我们没办法用太阳和地球来做实验,所以,我们需要选择一些生活中与太阳和地球相似的材料来做模拟实验。下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选择你认为可以用来做模拟实验的材料。
2.教师小结:
可以用来做本次模拟实验的最佳材料有:灯泡、灯泡连接装置、乒乓球、架放乒乓球的铁丝架。
3.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实验准备工作。
4.出示实验要求与注意事项,组织学生做模拟实验。
(1)实验目标:找出让乒乓球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方法。
(2)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
灯泡与乒乓球要处于统一水平面;
1.小组讨论,选择模拟实验用的材料。
2.汇报小组选择的实验材料。
3.模拟实验准备:
(1)连接好实验装置。
预设:
①学生根据实验器材的特点,连接好灯泡,让小灯泡发光。
②将乒乓球架在铁丝架上。
(2)设计实验方案:
预设:
①用灯泡模拟太阳,移动灯泡模拟太阳的运动。
②用乒乓球模拟地球,转动架在铁丝架上的乒乓球模拟地球的运动。
③确保灯泡与乒乓球处于同一水平面上。
4.小组合作进行模拟实验。
(小组长填写实验记录单;完成小组自我评价表)
1.学生选择实验材料,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评价的思维能力。同时,在选择的过程中学生有充分的主动权,参与积极性高,成就感强。
2.模拟实验准备环节的设计主要有两个意图:
第一,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做好实验的前期工作。
第二,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法,加强对实验的感知,理清实验思路,为顺利完成实验打好基础。
3.在实验过程中填写实验记录单,方便学生记录,也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
四、实验结果汇总:有多少种可能的解释
1. 选择小组汇报,汇总让乒乓球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方法。
2.引导学生将实验结果与昼夜交替的假说联系起来。
提问:在没有新的证据前,哪些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是正确的?
1.小组汇报:
让乒乓球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方法有_____种。
贴出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示意图。
2.思考:在没有新的证据前,哪些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是正确的?
1.总结实验成果,引导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2.对各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反馈,在班内进行思想交流。
五.小结激趣
结语: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以上这些假说都成立了,这说明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有多种可能。然而科学的解释昼夜交替现象还需要我们获取新的知识,用新的证据推翻不合理的解释,从而找出最科学的解释。同学们,你们有信心对这几种解释进行排除吗?
课后探究:查找资料,找到新的证据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对今天的这些解释进行排除或修正。
科学课堂上的学习是有限的,而宇宙的知识是无限的,本环节的设计意图主要是激发学生对宇宙知识探索的兴趣,让学生的学习不只是停留在课堂40分钟上。
教学评价
小组自我评价
小组自我评价表
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
是
否
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能够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来。
小组成员都能主动发表意见和建议
小组活动时没有出现开小差的情况
小组成员能听取和采纳别人的意见
小组成员都尽了最大的努力,我们是一个优秀的团队。
说明:请在相应的表格内打“√”。
2.小组互评
小组互评
受评组
评价组
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
是
否
小组合作纪律好,没有干扰其他小组,善于与人合作,虚心听取别人意见
小组能有条不紊的开展实验,小组汇报时表达思维清晰,条理清楚
小组展示的示意图简介直观
小组学习效果良好,在这节课上有收获
说明:请在相应的表格内打“√”。
设计特色
本节课在设计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将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充当学习的引导者的角色。在整个探究活动中,老师帮助学生了解所学内容的实际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2.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在昼夜交替的假说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判断给出的假说哪种能说明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学生能够自己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评价的思维能力。同时,让学生自己想出一个假说,并说明理由,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产生了思想的火花,提出了不一样的假说,让学生也当了一会科学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3.科学设计评价方案,注重合作学习的效率和质量。科学课非常注重合作学习,但多数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几个学生围坐在一起随意谈论,讨论时思维的深度不够,实验操作时的效率不高,影响了整节课学习的效果。所以,我在本节课制定了小组合作的评价表和记录单,对每一小组的表现互相进行评价。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附: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