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6 生活中的真菌 冀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6 生活中的真菌 冀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9-22 11:12: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生活中的真菌
--------教学设计
【科学教育理论指导】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本课教学要把科学探究引进来,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研究,通过独立的探究活动来获得知识,经历提出问题、自学互学、制定计划、观察、实验、表达与交流等过程,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真菌是和动物、植物、病毒相并列的又一类生物。本课力图引导学生通过探究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和了解真菌。本课由三个活动组成,活动1“可以食用的真菌”;活动2“食物发霉”;活动3“食品保鲜”。为了很好地完成本课的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小组合作、调查、观察、实验、讨论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学情分析】以六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几种食用真菌,比如菜市场经常见到的香菇、叶蘑、木耳一类,也看到过食物发霉现象。但是发霉食物上的这种“霉”和蘑菇一样同属于真菌,学生并不了解。学生对食用真菌的营养价值、食品保鲜的知识知之不多。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观察描述各种蘑菇的外部形态特征。
(2)能通过多种渠道调查发现可食用真菌对人类健康的好处。
(3)能利用简单工具进行正确观察并记录使食物发霉的真菌的形态特点。
(4)能够设计实验证实食物容易在什么环境下发霉的假设。
2、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实验设计和结果。
3、科学知识目标
(1)能够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
(2)能够有根据的说明食用真菌是宝贵的生物资源。
4、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提出防止食物或衣物发霉的措施。
(2)能描述技术和设备的发展和应用有助于食品保鲜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3)能大胆设计一种新颖的食品保鲜方法。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探究活动,感悟真菌特别是食用真菌的种类多样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食物发霉”对比实验的设计。
【教学准备】
1、各类食用真菌实物、图片;正在发霉的食品、衣物;放大镜;教师完成的食物发霉实验的结果性材料;有关食品保鲜的多媒体资料等。
2、学生分小组利用记录单调查食用真菌的名称、营养价值、菜谱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激趣,引出主题
  1、师:同学们吃过山珍海味吗?你知道在古代都把什么列为“山珍”吗?生充分交流。师:在古代猴头菇、银耳被列为山珍,是因为它们纯天然生长,很稀有(课件出示图片)。现在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山珍都能人工培育,产量大增,成了我们普通人餐桌上经常吃到的美味。 
  2、师:同学们,老师今天还请来了“山珍”家族的其它成员,大家快来认识一下吧!
师用托盘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各种蘑菇、木耳实物。生一一认识,简要说明外形特征。
3、师:我们学习了丰富生命世界里的各种分类,有谁知道这些“山珍”应该属于生命世界里的哪一类?
 师小结:它们属于真菌类,这是一类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生物。我们这一节课就来研究《生活中的真菌》。(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山珍”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科技水平的发展,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了解食用真菌,展示调查成果
  1、师:谁还知道除了这些“山珍”外,生活中还有哪些真菌?生试说。
  师:这些真菌你都能辨认出来吗?(课件出示竹荪、灵芝等生活中不常见的真菌图片)同学们可真是太棒了!这些都属于可食用真菌(同时板书)。同学们知道的还挺多,目前我国已知的食用真菌有350多种。
  2、师:可食用真菌具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保健功能,而且味道可鲜美了,非常好吃。谁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你课前调查了哪些食用真菌?生分小组按照记录单投影展示。
  师:哎呀!银耳、灵芝、香菇、金针菇、竹荪、猴头菇……这么多好吃的,听得大家都流口水了!可食用真菌这么好!怪不得人们把它称作是宝贵的生物资源!(同时板书)  
3、师:是所有的蘑菇都能食用吗?有些蘑菇有毒,误食后会腹泻、呕吐、甚至死亡(课件出示毒蘑菇的照片)。见到野生蘑菇不能随意采摘,要仔细分辨,以免中毒。
设计意图: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前调查、搜集资料来了解食用真菌的作用和价值,感受食用真菌品种多样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能力。
三、走进食物发霉,探究产生条件
1、师托盘出示长毛的桔子、馒头,发霉的衣物等实物。师:同学们这些东西你们见过吗?生说见到后的感受。
2、师:这也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真菌,它却常常令我们感到苦恼,因为它们能使食物变质,衣物损坏。我们称这种真菌叫做霉菌(同时板书)。
3、师:霉菌长什么样?为了让大家能仔细地观察霉菌的外形特点,老师特意多培植了几种霉菌。等会呢就请同学们先用肉眼看,然后再用放大镜观察,看看霉菌到底长什么样。最后还要请同学们把自己观察到的记在课本29页的“放大镜”内。(课件显示实验步骤)
4、师:在观察记录之前,老师想先来采访几位同学,你准备观察霉菌的什么?(如果有同学提出要尝尝味道,要制止,说明霉菌是物体变质后产生的,直接食用对人体有害。)
师:你准备采取什么样的形式记录呢?生试说。
  指导分小组实验——汇报交流——课件小结。
  5、师: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记录也很形象。看来老师培植这些霉菌还是很有用的。不过为了培植这些霉菌,老师花了十几天的时间,太麻烦了!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容易培植出霉菌来吗?(生:温暖、潮湿、阴暗的环境下)
  6、师:怎么证明你说的有道理呢?怎样设计实验?(视学生反应,看是否提醒采用对比实验法。)看来问题有些难,小组讨论一下,将讨论结果记录在29页“我的实验设计”中。
  学生展示填写的实验设计,交流。师小结。
7、师: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观察呢?(学生可能答不完全正确,提醒学生要在相同时间段观察两组实验的变化,包括是否发霉、发霉程度。)
  课件出示观察记录表,学生也可以采用其它更形象的方法记录。如拍照、写或画。(鼓励学生采取多种形式记录)
8、师:希望同学们课后都能认真去完成这个实验,老师先预祝同学们实验顺利、成功。我们要根据实验的结果,评比星级实验。当我们了解了发霉的条件后,就可以想办法防止或减少食物、衣物发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分小组观察霉菌、多种形式记录、设计对比实验来了解有关霉菌的知识,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丰富学生科学的认知。
四、回溯食品保鲜,尝试开发新技术
  1、师:你了解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的几种食物或衣物保鲜方法吗?生交流。
  2、师: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食品保鲜的技术与工艺越来越先进了。(课件展示以鱼为例)你知道它的保鲜发展史吗?各有哪些优点或不足?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3、师:看来,现在的保鲜方法也不甚完美。同学们,你还能设计出更好更方便的保鲜方法吗?
鼓励生开动脑筋,设计一种未来的食品保鲜技术,比一比谁的设计更新颖、更实用。评出最佳设计奖。(如果课上完不成也可以布置成课下作业。)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食品保鲜技术的变革,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生活上的便捷。自己动脑设计未来保鲜技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的精神。
五、畅谈收获,寄语希望
1、师:这节课通过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
2、师总结:通过这一节课,老师发现同学们不仅知道真菌是让人又爱又恨的一种不同于植物,也不同于动物的生命体,还知道可食用真菌的营养价值。有些同学还会做几道真菌类的菜呢,有机会老师也想尝尝你们的手艺。同时我们还知道了霉菌的形态、探究了霉菌生长的条件和食物、衣物等防止发霉的方法。看来,同学们经过学习,增长了不少科学知识,而且还懂得了学以致用。这才是我们学习的真正目的。今天我们只掀开了真菌世界的一角,还有更广阔的世界等待我们探索与发现。
3、师:课后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霉菌生长条件的实验。
设计意图:通过畅谈收获来总结巩固本课所学的科学知识,鼓励学生将知识学以致用。
【教学评价设计】
本课在教学过程中以多元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为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可以进行如下评价。
“可以食用的真菌”活动评价表
评价项目
能描述多种食用真菌的形态特征
了解食用真菌种类、作用、菜谱3种以上
多种方法调查食用真菌资料,并主动交流
同学评价:教师评价:
“食物发霉”活动评价表
评价项目
通过观察发现霉菌的特点并正确表述
能设计食物发霉对比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
设计未来食品保鲜技术评价表
评价项目
设计新颖程度
设计实用程度
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程度
联系环境保护程度
【设计特色及微创新简述】
一、因为本课知识贴近于生活,所以选取的实验材料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能经常见到的,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服务于生活的意识。二、上课伊始从谈话“吃过山珍海味吗?”入手,学生对吃都比较感兴趣,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三、课前小组调查、课中霉菌观察、对比实验的设计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亲身经历、体验、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附板书设计、学生记录单设计】
1、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真菌
  食用真菌霉菌
宝贵的生物资源对比实验探究条件
  食品保鲜
2、学生记录单设计
调查可食用的真菌记录单年月日
名称
主要营养物质
价值
菜谱
资料来源
观察()发霉对比实验记录单年月日
时间
变化
情况
条件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提示学生观察相同食品同一时间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情况,可以图片或文字。一次实验只确定一个变量而保持其他条件不变,例如研究环境干燥与阴湿影响时,要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这是对比实验的关键。其他实验记录单参照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