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地震》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内容概述]
本课是鄂教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地面形态的变化》第五课内容,本单元共有七个主题内容,这七个内容按照先分后总两个层次来进行,其中《卵石的形成》《溶洞》《升高的河床》《沙尘暴》《唐山地震》《庞贝城的毁灭》六个主题内容为第一层次,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这些形态变化。而《地表变化带给我们的信息》为第二层次,它主要是引导学生根据地表的一些变化来发现信息,是前面六个主题内容的总结与应用。地震是地球上常常发生的自然现象,地震发生时有什么现象,地震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本课就这些问题展开研究。
[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一些有关地震的知识,知道了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并通过前三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想象推理能力、实验设计操作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已经能够根据地表发生的一些现象初步模拟地震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唐山大地震的惨烈程度,归纳地震灾害的特点:暴发突然、猝不及防、预测预报困难、成灾广泛、后果严重。
2、了解我国古代对地震的探究,了解科学家在地震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3、学会地震逃生技巧。
能力目标:
1、能明白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害,推测地震的成因。
2、能用模拟实验感受地震产生的原因。验证推测的正确性,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概括、筛选信息、整体把握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地震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既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好处,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对待事物的能力。
2、通过唐山地区的重建,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
[教学重难点]
探究地震的成因, 学会地震逃生注意事项。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有关地震的文字资料。
2、一叠纸、薄木片(或木棍)
3、要求学生带书包,以备逃生演习用。
教师准备:
地震的视频资料、课件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唐山地震视频,学生观看。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
2、谈话: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同学们,关于地震,你们知道些什么?(学生交流自己课前收集的有关地震的知识。)
3、你们知道我国近几十年来发生过哪些大地震?
4、课件播放地震后收集的图片(学生边看教师边介绍)
5、谈话:看了上面的图片中,你有什么感受?
关于地震,有没有问题要提出来?(学生提出问题: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时有前兆吗?地震时有没有预测?地震后如何自救?……)6、教师引导确定本节课主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根据地震现象,研究地震的成因? 并揭示板书课题:唐山地震
[设计意图]教师先播放唐山地震时的视频资料,地震中的各种数据等,增加学生的视觉刺激和心灵触动,目的是为学生研究提供最基本的资料,让学生知道地震巨大的危害性,引发学生探究地震形成原因的兴趣。
二、分析现象,验证猜想
1、谈话:同学们,结合看到的视频资料和生活中的了解,你能谈一谈伴随着地震发生时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讨论交流现象:出现大量的裂缝带,喷水冒沙、井喷、崩塌,滚石、地基沉陷、大地、建筑物在剧烈地晃动……)
2、谈话:这些现象说明地表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地震后现象的图片(课件出示大桥断裂、地裂、沉陷、铁轨移动变形、地面下陷的图片)
3、谈话:是什么力量使地表形态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学生猜想:是地球内部的力量使地球表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4、看教材中的小资料初步了解地震形成的原因。
5、提供有结构材料,引导学生设计模拟实验:
实验一:把一叠纸平放在桌上,两手从两边把纸慢慢向中间挤压,看到了什么现象?想一想,如果是一层层的岩石,当挤压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二:把薄木片折弯,直至折断,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手有什么感觉?
(学生设计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5、利用类比推理分析地震的形成过程。
(1)整理记录研究结论(填在记录单上)
《唐山地震》观察记录单
小组 记录员
用纸、薄木片(或木棍)来模拟岩石层
实验一:
用手按住纸的两端向中间挤压,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二:
握住薄木片(或木棍)的两头用力再用力,观察到的现象:
手的感觉: .
思考:实验中的纸、薄木片(或木棍)相当于 ,当受到的外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就会发生 .
(2)根据实验研究和教材中的小资料讨论:地震是怎样产生的?
6、小结:同学们的发现可真不少,我们现在一起来看一下科学家对地震的形成是怎样进行描述的(出示课件):
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岩层不能承受时,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振动,这就形成了地震。
[设计意图]本环节探究地震的成因是教学的重点,我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获取知识,养成对待问题,对待新鲜事物都要通过发现,研究而得到验证的良好习惯。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己亲手实验并将实验获得的信息和事实进行整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得出科学结论。
三、地震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预防地震与正确避震①地震前兆 地震的破坏力巨大,地震的发生也不可避免,我们怎样来对地震进行预测,减少灾难的发生呢?学生汇报。(1)地震前地下水、动物、天气都会出现异常现象。(2)除了观察地震前兆,还有先进的测震仪对地震进行预测。(课件展示)
古代:公元132年,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预报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比欧洲整整早了1700多年。 现在:人们预测地震的仪器越来越先进,日本发明制造的测震仪能在地震发生1分钟前测出,但是1分钟是何等的短暂!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科学学习中能够做有心人,争取在不远的将来,让预测地震就像天气预报那样平常、准确。②正确避震
提问:同学们,地震的发生是瞬间的,如果我们正在教室里上课,突然发生了地震,应该怎么办?如果你正在屋里玩或睡觉,突然发生了地震,又该怎么办?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教师出示平安歌谣(课件): 地震瞬间十几秒,
平房拔腿向外跑。
楼高躲进小房间,
近水远火很重要。
2、教师介绍地震利弊
师:同学们,地震的发生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地震给人们带来负面作用的同时,也有有利的一面。
师:你知道,地震有利的一面是什么吗?(课件出示)(1)地震能缓解地球本身的压力,释放过多能量,保持岩石圈受力平衡。
(2)同时地震也会把地下的矿物带到地表。
(3)地震还造就了无数奇山异水。(课件欣赏奇山异水的图片)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阳探究地震与人类的关系,主要是从地震的预防、正确避震和地震的利弊三个方面进行探究的。重点探究地震来临时怎样避震,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经验,所以先让学生把自己已知的知识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集体汇报。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巨大的,但也让学生认识到:地震给人类带来负面作用的同时,也有有利的一面。培养学生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的科学素养。
(四)拓展活动进行避震演习,教给学生紧急避震常识。
我们正在四楼的教室里上课,突然发生了地震,我们应该怎么办?
[设计意图]:此活动目的是培养每个学生的防震意识,提高他们的防震能力,是对学生生存技能的一次有意义的训练。
[板书设计]
唐山地震 形成:岩石层、断裂 现象:动物、天气、地下水异常。
仪器:地动仪、测震仪。 避震自救:沉着、冷静,巧躲避。
《唐山地震》观察记录单
小组 记录员
用纸、薄木片(或木棍)来模拟岩石层
实验一:
用手按住纸的两端向中间挤压,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二:
握住薄木片(或木棍)的两头用力再用力,观察到的现象:
手的感觉
思考:实验中的纸、薄木片(或木棍)相当于 ,当受到的外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就会发生 。
我们推测地震是这样形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