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2 水族的公民 湘教版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2 水族的公民 湘教版 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9-22 12:36: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
水族的公民
教学时间
课时数
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多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观察、认识鱼的外形特征,能用文字、图画、表格等方式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描述。
2.知道我国人民对鱼类的观察、认识和利用的有关知识。
3.认识到水生动物(包括鱼类)的身体构造是与水中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
认识到水生动物(包括鱼类)的身体构造是与水中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教学难点
鱼的哪些特点与其生活在谁中有关
教学准备
1.搜集各种鱼的生活习性和相应特点的资料(文字、图片、影像等)并进行加工。
2.准备好学生分组实验的材料:鲫鱼、玻璃水槽、放大镜




导入:在浩瀚的自然水域王国,生活着众多的水生动物,大家在生活中都见到过哪些?
在这些水生动物中,鱼类是其中一个大家族,鱼类有什么共同特征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它。板书课题:水族的公民
探究活动??? 观察鱼,出示鲫鱼
提示学生观察的方法,先观察鱼整体分为几部分,每部分长着什么,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的观察更仔细、到位,同时巡视指导学生观察较难发现的鱼鳃、粘液、侧线等。这样学生对鱼的外表特征也有一个完整的认
?提问:鲫鱼身体可以分为几部分? 每部分都长着什么?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归纳鲫鱼的外表特点
谁能说说你们观察的鱼外表都有哪些特点吗?
汇报讨论结果
主要有:身体是流线型,鱼没有眼皮有鳍有背鳍、腹鳍
尾鳍、胸鳍、臀鳍、,有鳃,有侧线,鳞片表面有粘液、身体呈流线型等,鱼有点腥味。
2、组讨论讨论,把你们的想法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还可以适时问问你为什么这样认为?你是怎么想的?
、课件演示鱼类视频:鲫鱼、鲤鱼、草鱼、鲢鱼、鳙鱼。
所有的这些鱼是否有相同的特点呢?
老师小结鱼的共同特点。
(出示课件:鱼的共同特点:
身体是流线型,有鳍,有鳃,
有侧线,鳞片表面有黏液……)
看鱼的形态结构的影像。
类的这些特点在水中生活时有什么作用呢?
(课件演示实验记录表,学生分小组讨论)
谈话:谁能说说你们找到了鱼的什么特点与它在水中起的作用。
过以上环节的研究归纳出 :体形是梭形会有助于在水中减小阻力,让它游得更快。鱼鳞是起保护鱼的作用。鱼鳍有利于鱼在水中游动并保持平衡。鱼鳃可以过滤水中的氧气。
板书
鱼的特点?? 在水中生活的作用
体形?????? 加速
鱼鳞?????? 保护
鱼鳍:???? 游泳及平衡
鱼鳃?????? 呼吸
、、、、、、? 、、、、、
今天这节课我们观察了鱼,了解了鱼的特征,并猜想了它们在水中的作用,其实早在2500多年前就有一个叫范蠡的大学者对鲫鱼做了深入的研究编著了《养鱼经》,而我国古代的人民更是把银灰色的野生鲫鱼培养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多姿多彩的各种金鱼!
?
2、欣赏金鱼(课件演示)
课外制作资料卡:鱼类的哪些特点与其在水中生活有关?这些特点在水中生活有什么作用?
板书设计
水族公民
鱼的特点?????????????????? 在水中生活的作用
鱼鳍????????????????????????? 游动及平衡
鱼鳃????????????????????????? 呼吸
鱼鳞????????????????????????? 保护
体型??????????????????????? ??加速
、、、、、、??????????????????????? 、、、、、、




《水族公民》是湘科版本《科学》四年级上册《多种多样的动物》单元中的第二课。为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教学中客观存在的问题,我大胆地把教材分为二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对鲫鱼生命体的基本特征的观察,整体感知鲫鱼具有适应水生环境的形体结构认识到水生动物(包括鱼类)的身体构造是与水中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同时,渗透科学的观察方法、认真细致进行科学观察与记录、尊重所观察到的客观现象及客观表达与描述所观察到的内容等科学态度。第二课时,主要完成金鱼呼吸的实验等内容。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动物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鲫鱼的进一步观察研究,引导学生探究鲫鱼的外形特征以整体感知鱼类的身体构造是与水中生活环境相适应的,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从而指向动物的共同特征,指向生命体的基本特征,从中让孩子们体会到动物的形态结构也是充满智慧的。教学中共有以下几个活动:1、深入观察鲫鱼;2、感知鱼类共同特征;3、猜测鱼儿的这些特点是如何适应它在水中生活的。该课内容属于“生命科学”领域。生命科学领域的课比较难上,有关动物的课更是如此。许多难以控制的不确定因素使得这一领域的课很少成为公开课的选题。我在上课的过程中也遭遇过种种难题,比如:鱼儿是大自然的宠儿,“无组织、无纪律”,不听指挥、不予配合,这样一来探究时间便难以控制。其次,探究中要进行实验,这难免要打扰鱼儿的正常生活,不小心就会造成伤害,怎样才能在“探究与保护”找到一个平衡点呢?再者,大自然中的生物具有多样性,共性之中亦有个性,怎样处理不具备共同特征的“特殊分子”,建立基于学生的水平的概念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在不断的思考、讨论、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