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河》说课稿
一、说教材:
大家好!我所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的内容。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完了百以内加减及实际应用,表内乘除及实际应用。通过前几节课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体会到混合运算要有一定的顺序,初步感受到混合运算与生活的联系。教材中创设了“过河”的情境,通过“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每条船限乘客9人,至少需要几条船?”这一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掌握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为将要学习的乘除法中的四则混合运算及实际应用打好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过河”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运算。 3.使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四、教学难点:体会小括号的作用,掌握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使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本节课,在教法和学法上力求体现以下两方面:
1.教师重在创设情境和点拨,采用启发式谈话法、情景教学法,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2.学生重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运用比较法、探究式学习法等,获得成功体验。
七、教具:多媒体课件。
八、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四部分进行教学。
(一)复习旧知,温故知新。
通过让学生练习6道脱式计算,说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再进行计算这一过程,复习前几节课的混合运算的知识,而且从一开始就帮助学生养成先观察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好习惯,并且贯穿整节课。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新课伊始,我就通过过河情境图,说一说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此时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学生表达清楚、说完整,能说出:“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每条船限乘客9人,至少需要几条船?”。创设这样的一个情景导入新课,不但拉近了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距离,而且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愿望。同时,还培养学生的独立读图能力及获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的教学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学习行为上,因此,在学生明确问题后,承接上一环节我要求大家帮助图中的小朋友解决问题。学生会很快列出29+25=54(人) 54÷9=6(条)这样的分步算式。紧接着可能会出现“29+25÷9”这样的算式,及时组织学生讨论这个算式是否符合情境图中解决问题的顺序。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可知“29+25÷9”这个算式应先算25÷9,再算加法,这种运算不符合问题的情境。在这个问题中,应先算男女生总人数,即先算29+25。这样在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中,经验得以分享;在质疑中,知识得以确认。教师适当的加以点拨或指导,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可到底怎么解决运算顺序问题呢?此时思维的冲突自然产生了请小括号来帮忙的内在需要,为后面小括号的出现作好了铺垫。
接下来我介绍“()”小括号的作用,它在数学算式中出现,就表示()里的要先算。引导学生回过头来再看这道题,应该怎样做才能符合题意呢? 进一步强化学生感知小括号在计算中的作用。
这时学生写出问题的解答过程,一切都是那么的水到渠成,顺其自然。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首先我安排了两道判断题,通过让学生判断对错,让学生在质疑、辨析中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我安排了三道列综合算式题,通过这道题的训练又把学生对小括号的作用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最后,我安排了一道应用题。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既然加上小括号就可以先计算,小括号的作用那么大?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呢?这一层次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及有小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四)总结学习,鼓励探究
这一环节通过谈话的方式要学生谈一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说的过程同时也是理解记忆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自己所学内容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既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大大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九、板书设计:
过 河
29+25=54(人) (29+25)÷9
54÷9=6(条) =54÷9
=6(条)
答:至少需要6条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