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加几》教学设计
【学生分析】:
我所任教班级一(5)班和一(6)班,共122个学生,知识基础较扎实,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浓,兴致高,可以说对数学情有独钟,平时我非常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精心选材,辅以讲故事的形式,力求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以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设计说明】:
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好本节知识,可以为后进一步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标准》的基本理念及学生已有的经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争体现一下几点:
一、创设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情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新课开始,根据一年级儿童的特点,创设情境,以学生熟悉的场景为切入点,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提倡算法多样化《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
《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供算法多样化。”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时我注意了让学生有自己发现的机会,充分尊重学生自己发现的方法和自己的选择,学生可能会想出三种以上的计算方法,先让学生把自己的方法在同组内进行交流,再让学生在班内交流自己的算法和想法。 只提问:“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不急于评价每一个种方法的优劣,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的各种方法,通过同学的相互交流,让学生了解计算的多种方法。
三、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时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己提出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从中选择信息,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加以抽象,列出算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使其数学能力、意识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都得到培养和发展。四、动手操作,体会“凑十法”
“凑十法”是一种简捷的计算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并不要求学生必须用“凑十法”进行计算,但是学生应该会“凑十”的计算方法。因此,我们先借助例1,在学习9+4时引导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在学习9+6时再让学生自己摆一摆。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掌握 “凑十”的计算方法。“做一做”时再通过圈一圈、看图计算和算一算,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凑十”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做数学。
本节课我们将例1、例2融为一体,从儿童生活情境中抽象出用数字和符号表示的算式,并引导学生摆一摆、算一算,使知识的过程呈现得很自然。这样处理,完成了教学的必要环节,但又不拘泥于教材,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再加工、再创造。
【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本节课的教学是9加几的计算方法,应使学生明确“凑十法”是一种计算方法,同时也比较简便,允许学生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体现算法的多样性。
2、“凑十法”的思维过程不要求学生必须死记,只要学生能够理解就可以了。
3、本节课是9加几的第一节课,只要求学生能正确口算就可以了,不要求学生口算得又对又快。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6~9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9加几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了解“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观察、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小棒。
学具:小棒20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同学们,12月份是我们学校的体育节,我们学校举办了盛大的全校运动会。今天,老师也要带同学们去看看其他学校运动会的情况。比赛场上多热闹哇(出示主题图)跑道上正在进行二年级锝60米跑决赛,运动场的中央还进行着跳绳、踢毽和跳等比赛项目。在操场边上的看台上,有同学为了给运动员解渴,还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结束了,小明问:“还有多少盒?”
(现代数学教学论认为:好的数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种新的教学理念的核心是注重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注重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和学生个性的发展。此处以学生亲身经历的运动会为切入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教学例一
1、组织学生讨论“还有多少盒饮料?”的问题。
师:同学们个个都是问题小能手!想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同桌也可以一起商量。
(“基于问题学习”就是要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真实的问题情境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实践活动中,探索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师:现在已经有很多同学知道了有多少盒,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生:老师,我可以一个一个数,数出来刚好是13盒。(板书)
师:同学们是13盒吗?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好吗?全班一起数一遍,确定是13盒。
师:刚刚这位同学用数数发数出了有13盒,那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
生:老师我知道盒子里有了9盒,我就接着数下去10、11、12、13,也是13盒。
师:不错,又是一种方法,我们一起来数一数,9、10、11、12、13(板书)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外面有4盒,我再接着数盒子里的饮料,那就是5、6、7、8、9、10、11、12、13。(板书)
师:恩,对哦,这样也可以知道有13盒饮料。同学们真善于开动脑筋,好棒!
生:老师,盒子里再加一盒就满了,是10盒,所以只要从外面拿一盒进去,外面3盒就是13盒。(板书)
师:同学们真是了不起,有这么多方法知道这里有多少盒饮料,真不错!那算式你会列吗?
生:9+4=13
师:对9+4=13,刚刚大家讲出了很多方法:大屏幕演示众多方法。(课件)
3、理解“凑十法”。
那第四种方法,同学们明白吗?我们拿出小捧摆摆看。
教师边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左边摆9根小捧代表箱子里9盒饮料,右边摆4根小棒代表箱外的4盒饮料。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移动饮料的?该怎样移动小捧呢?(指名演示)箱子外面的四盒饮料拿走一盒,还剩下几盒?10盒再加上箱子外面的剩下的3盒饮料,一共13盒饮料?所以9+4等于13?
小捧从后面的四根中拿1根跟前面的9根凑成10,再加上外面的3根得13根
(让学生人人动手摆一摆,边实际操作,边对照算式进行计算,使具体形象的操作过程和抽象的计算过程一一对应,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算法。)
看学生操作,巡回指导师:谁来说说刚才你是怎么摆小棒的?
生1:我从右边拿一根到左边,左边就是10根了,右边剩3根,合起来就是13根。
生2:我还把左边的10根捆起来,合起来也是13根。
师:你太厉害了!
师:同学们,你们可真会动脑筋,想了这么多的好方法,那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生:第四种。很容易就算出得数。
4、课件演示移小棒,捆小棒的过程图。
5、板书9+4=( )的过程图。全班齐读。
解决例2
这幅图上我们解决了饮料问题,同学们还能提出问题吗?
生:能
生:踢毽子和跳远的共有多少人?
师:同学们接着看图,运动会上有9个踢踺子的,还有6个跳远的,要求踢键子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
(在这里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9加几,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