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一单元检测试卷
亲爱的同学们,初中生活已经掀开了它美丽的面纱。是苦?是乐?个中滋味惟有我们知晓!青春正值,我们明白初中正是我们人生大厦的基石。相信同学们能打好基础,接受挑战。请同学们认真、规范答题!老师期待与你一起分享你的学习成果!
★祝考试顺利★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4页,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全部答案必须在答题卡上完成,请认真核对每题答案是否在答题卡的对应框中,答在其他位置无效。
3、答题前请认真阅读答题卡的“注意事项”,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第Ⅰ卷 选择题(共30分)
一、(共12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
A. 窠巢(kē) 静谧(mì) 酝酿(niàng) 呼朋引伴
B. 晌晴(xiǎng) 发髻(jí) 着落(zháo) 花枝招展
C. 贮蓄(zhù) 棱镜(léng) 高邈(miǎo) 咄咄逼人
D. 澄清(chéng) 莅临(lì) 池畦(qí) 淅淅沥沥
2.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 起来了,呼朋引伴地 清脆的喉咙,唱出 的曲子,与轻风流水 着。
A. 高兴 卖弄 宛转 应和 B. 高兴 应和 宛转 卖弄
C. 卖弄 应和 欢快 歌唱 D. 卖弄 应和 宛转 歌唱
3.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经典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社会人生,具有长远的认知价值和审美价值。读经典,就像看汽车的后视镜,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B. 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一文中,用平实的语言抒写了亲人之间的真挚动人。
C. 语文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百科全书,是一个折射人生的多彩世界,是一部荡气回肠的交响乐。
D. 散文诗具有诗的情绪与想象,像诗一样精粹、凝练,但不像诗歌那样分行与押韵,而是以散文形式呈现。
4.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 冰心的创作曾受泰戈尔影响,其作品风格与泰戈尔有相似之处。比如,他们的作品都简洁、清新、细腻,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撷取细小的物象,捕捉刹那间的灵感。
B. 在开年首档“爆款”节目《经典咏流传》中,一首首经典古诗词经“和诗以歌”,再度惊艳了观众,好评如潮。
C. 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要注重方法:有的文章情感显豁直露,易于直接把握,有的深沉含蓄,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D. 人对光阴是易感的,看到春花秋月,时光逝去,我们的心在岁月中蹉跎,在岁月中憧憬。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共9分,每小题3分)
①关于唐赋的价值与地位,一向有“唐无赋”与“唐赋高峰”之说。两极之间,多有争议。这些争议,不无道理,也不无局限。这些局限往往与时代思潮和著述体例有关。随着思想的开放与唐以后赋研究的深入,重新估量唐赋的价值与地位,我们心气会更加平和,心态更加开放。
②唐赋的题材承旧而出新、因时而变。大唐开国,充溢着向上生长的力量,颂美王朝君国的作品为数不少,讽谏的成分也有所加强,士人的报国之志与不平之气在赋体创作中开始振发,君臣唱和的风气殊为显盛。到了盛唐时代,赋体创作已突破题材的拘束,达到无人、无物、无情、无事不可以入赋的程度。中唐因古、律之分而有所侧重,古体多见科考失意、贬谪愤懑、社会批判,律赋则多写礼乐刑政、典章制度、祥瑞献奉;命题出入经史,意在探究治乱、推行教化、颂赞君国。晚唐赋作,一面吊古伤今,一面讽时刺世,更多末世景象与情怀。
③赋经汉魏六朝,题材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但唐人还是尽量在传统的题材上寻求突破并致力于新题材的开创,直到晚唐,赋的题材内容还在因时、因人而变,而全部的唐赋既反映了深广的社会现实,也显现着丰富的生命意识。
④唐代有散体大赋、骈赋、诗体赋、骚体赋等传统赋体,不仅集传统赋体之大成,而且衍生出律赋、文赋等新的赋作体式,并留存有杰出的俗赋篇章。唐赋体裁不仅多样而且多变,赋体流动不居的品格在唐代展示得最为明显。赋体的表现手法与赋作的体裁、体制关联互动,其中每类手法又自有其细致的技巧与演革的过程。
⑤唐代辞赋大家的身份也发生了改变。汉世赋家,多为言语侍从之臣,身份类同俳优,魏晋文学自觉,激发了个体意识,不过赋家仍以高门士族居多。唐赋作家,身份既多,意识也更复杂。不同的身份意识影响及于赋作,形成不同视角与话语。
⑥赋体的演革到唐代已达极致,以后基本处于停滞。赋体演革的停滞让后人不再有创新的机会与空间,而对于唐人来说,恰恰是一种幸运。唐赋因时代精神的影响与个体意识的彰显而形成了一定的风格;较之汉赋的雄霸夸饰与六朝赋的繁缛绮丽,唐赋康健朗畅,更可贵的是唐赋风格多元多貌,并有着时代与个人的特质。
(摘编自刘伟生《唐赋:多元多貌 广纳万有》)
注: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
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无赋”与“唐赋高峰”两种说法都毫无道理,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B. 随着思想的开放与赋研究的深入,人们确信唐赋的价值与地位高于其他朝代。
C. 盛唐时代,赋体创作不受题材的限制,达到一切可写的都可以入赋的程度。
D. 晚唐时期赋的题材才开始反映深广的社会现实,显现出丰富的生命意识。
6.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提出了在思想更加开放、研究更加深入的情况下须对唐赋的价值与地位重新估量的问题。
B. 第②③段肯定了唐赋在题材上的突破及新题材的开创的贡献,也指出了唐赋的不足。
C. 第⑤段从作家身份的角度论述了唐赋作者身份的不同及其对赋作所带来的影响。
D. 最后一段肯定了唐赋在演革过程中,由于时代精神和个体意识的影响,其风格体现出可贵的多元风貌。
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唐赋的体裁与题材一样,承旧而出新,衍生出律赋、文赋等新的赋作体式。
B. 赋体的表现手法与赋作的体裁、体制关联互动,可见唐赋的表现手法与以往也会有所不同。
C. 唐代辞赋大家打破了魏晋时期高门士族居多的状况,出现了各种身份的辞赋大家。
D. 赋体的演革到唐代已达极致,因此后人不再有创新的机会与空间,从而造成赋体演革的停滞。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8--10题。(共9分,每小题3分)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蔡磷,字勉旃,吴县人。重诺责①,敦风义②。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③。亡何④,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之。其子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而致之。
注释:①诺责:诺言和责任。 ②敦风义:重视情谊。
③券:票据,凭证。 ④亡何:不久。“亡”通“无”。
8. 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以千金寄之 寄:寄存 B.且父未尝语我也 语:语言
C. 其子愕然不受 受:接受 D.卒辇而致之 卒:最终
9. 下面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A. 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B. 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C. 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D. 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10.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蔡磷的朋友“以千金寄之,不立券”,是因为了解蔡磷“重诺责,孰风义”。
B. 朋友的儿子“愕然不受”,只是因为父亲不曾把这件事告诉他。
C. “券在心,不在纸”,意思是信守诺言重在内心和行动,而不在口头上或纸上。
D. 这则短文以具体的事例赞扬了蔡磷的诚信。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0分)
四、(14分)
11. 请把语段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
12. 填空(6分)
(1)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潮平两岸阔, 。 (王湾《次北固山下》)
(3)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水?????????????,太阳的脸?????????????。
(4)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共22分)
一双脚上的修养
①市图书馆离我家很近,每逢双休日,我都会到图书馆的阅览室去翻阅一些报纸和杂志。每次来这里,总看到座无虚席的场面,有时,大家还会围绕一些文学现象进行交流。在这紧张而喧嚣的都市里,能保持一份阅读的闲情,是难能可贵的。所以,在我看来,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一定的层次和修养。
②北方冬天的雪大,雪一下,许多麻烦就随之而来了。走在街上,鞋上会粘满脏雪,从天寒地冻的室外进入室内,脏雪马上就会化作污水。所以人走过的地方,往往会留下两行黑乎乎的脚印。正是在一个雪天,我走进阅览室时发现了异样。屋子里多了一个擦地的女工,她看我进来,竟紧张地盯着我,手执拖布,如临大敌。我故作视而不见,可感觉告诉我,她正跟在我的身后,我猛回头,把她吓了一跳,自己也吓了一跳。我吃惊于自己留下的那行脚印,在淡黄色的地板上,显得如此扎眼。而那个擦地女工,正在奋力擦抹。
③坐到座位上,想着刚才的脚印,愧怍油然而生,再也无心看书了。阅览室是一个开放的公共场所,来往进出的人很多。我注意到,每个进来的人都在犯着同我一样的毛病,浑然不觉自己的双脚正在恶作剧式地涂鸦着刚刚被擦干净的地板。于是,那个女工就要不停地跟在进进出出的人后面,擦了再擦。不断地踩踏与不断地擦抹,似一场破坏与复原的拉锯战,在阅览室里上演着,让人心惊。渐渐地,那个疲于擦地的女工,已是额头见汗。
④忽然有种感觉,每一双进出的脚都充满着罪恶,因为,它们是在不断践踏着别人辛苦取得的劳动成果,是在破坏着一种美好与和谐。
⑤不知过了多久,人才渐渐坐定了,擦地女工也得以有机会喘口气,歇一歇。但就在这时,那扇门又被悄悄推开了,一个男人伸头朝里面看了看,似乎想进来,但又把头缩了回去。不一会儿,两扇门都被推开了。还是刚才那个男人,这次,他是肩扛一桶纯净水进来的。突然,一阵沙沙的响声,伴着送水男人走路的旋律,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我开始从上向下打量他,老旧的棉帽子、绿大衣……最后我终于看到了他的双脚,然后是惊异万分。男人的每只脚上,竟然都套着一个塑料袋。他一走动,塑料袋就会发出沙沙的响声。因为套了塑料袋,所以他走过的地方没有一点污迹,还是那样干干净净的。我注意到,那个擦地的女工,站在那里表情复杂地盯着送水的男人,看他放好水,慢慢离开阅览室。而当她再次转过头来,我发现她眼里竟有泪光涌现。
⑥这个下雪的周日里,我没有读书,但我想到了“修养”这个词。我想,修养并不是一个人比别人多认识一些字、多读了几本书,或是一个人了解《红楼梦》的情节、会背莎士比亚的一些名句;修养应该是在一个人举手投足的细节中体现。就像那个送水工,懂得在雪天里进入室内之前用塑料袋把两只脚都套上。 (选自《八小时以外》,有改动)
13.请结合本文第①至②段,简要概括作者“愧怍”的原因。(4分)
14.请用简明的语言,赏析文中第③段中的画线句的表达效果。(6分)
文中第⑤段的结尾处,作者写到了擦地女工眼中的泪光。请你结合全文,试分析擦地女工眼含泪光的原因。(6分)
16.请你结合本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你对本文标题“一双脚上的修养”的理解。(6分)
六、(8分)根据要求完成17、18题。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为了让同学们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能对诗词的艺术魅力有更深入的研究,学校决定开展以“走进唐诗宋词”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7.你所在的小组研究的内容是“感悟唐诗宋词中的意象美”,作为组长,请你根据这一内容设计出合乎逻辑的学习步骤,让小组同学知晓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表述清楚每一步该做的具体事项。(至少包含三个步骤)(4分)
18.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你们小组的王杨同学觉得诗词中的意象晦涩难懂,而且影响了他的学习时间,不愿意参加活动。作为组长,你准备如何劝说他?请你用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表达出来。 ( 100~120字)。(4分)
七、作文(50 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50 分)
不经意间,我们已一天天长大,成长的岁月里有烦恼,也有快乐,成长的滋味有些苦、有些辣、也有些甜……
请结合自己成长的经历,以“成长的滋味”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不少于 600 字;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可用化名代替;书写美观,卷面整洁。
语文参考答案
1.B 2. A. 3.B . 4.C
5. C (A 项,“两种书法都毫无道理”理解错误,原文“不无道理”的意思是在当时都有自身的理由。B 项,“人们确信唐赋的价值与地位高于其他朝代”于文无据。D 项,“晚唐时期赋的题材才开始”错误,原文“全部的唐赋既反映了深广的社会现实,也显现着丰富的生命意识”。)
6. B (“也指出了唐赋的不足”错误,于文无据。)
7. D (赋体的演革到唐代已达极致与赋体演革的停滞之间无因果关系。)
8. B 9. D 10. B
译文:蔡璘,字勉旃,吴县人。在意由于许诺或承诺失信而招致的谴责,重视情谊。有一位朋友将几千两白银寄放在他那里,没有立票据。不久,这位朋友就死了。蔡璘召唤那人的儿子来,把钱还给他。朋友的儿子感到惊讶不接受,说:哎!没有这样的事情,哪里有寄放千两白银却不立票据的人?况且我的父亲也没有告诉我这件事。蔡璘笑着说:“票据立在心中,不是立在纸上。你父亲知道我的为人,所以没有告诉你。”最终蔡勉旃用车子运着送还给他。
11、没有这样的事情,哪里有寄放千两白银却不立票据的人呢?况且我的父亲从未告诉过我这件事。 (“安”、“ 者”、“ 尝”各一分,句子通顺、语气准确一分。)
12、(1)随君直到夜郎西 。 (2)风正一帆悬 。 (3)学而不思则罔 。
13、(1)我自认为也是一个有层次和修养的人。
(2)但是我的脚印弄脏了地板,而且我对女工的辛苦劳动故作视而不见。(每一点 2 分)
14、这句话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前来借阅图书的读者对地板的踩踏和这名清洁工紧随其后的辛苦擦 拭,比做成一场破坏与复原的拉锯战(2 分),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踩踏地板、给地板带来的污渍 的读者人数之多,以及擦地工不断擦拭地板的辛苦和不易(2 分),从而表达了作者对这么多人缺乏修养的这种行为感到惊讶和担忧(2 分)。
15、①之前那么多有知识和文化的借阅者,没有人注意到自己对底板的踩踏,也没有人意识到自己的 行为给阅览室的环境造成了破坏,他们对擦地女工的劳动视而不见,使得这位擦地女工感到辛苦和委屈(3 分)
②后来这位送水男人,他虽然从事的是辛苦的体力劳动,可能文化程度不是很高,却注意到阅览室整洁的环境,并且用塑料袋套在鞋子外,避免给阅览室带来污渍,他的这份细心和善良,让擦地女工备受感动(3 分)
16、①以“一双脚上的修养”为题,首先点明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送水工虽然文化程度可能不高,但是他将塑料袋套在鞋子外面,这种细心和善良表现出了极高的个人修养。(2 分)
②这个标题揭示了全文的主旨思想,一个人的修养不在于文化程度的高低,而在于平时接人待物时表现出的对他人的尊重。(2 分)
③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对修养的理解(2 分)
17、写出相应的步骤,且各个步骤之间存在逻辑关联,表达准确、通顺,即可得分。每条步骤各 1 分,
答出三条即可得 4 分。答案示例:
①小组成员各自分别搜集著名唐诗宋词篇目中的典型意象,然后查阅资料,加深理解;
②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探讨典型意象的意义,并且对这些意象的用法进行归类;
③最后,小组以手绘报的形式呈现小组探究的成果,在全班交流。
18、表达准确到位、语言流畅,即可得分。(4 分)(表达过程中,要注意称谓、理由充分、用语礼貌等要求)19、参照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审题:命题作文,必须扣紧题意,“成长的滋味”,必须对“滋味”进行具体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