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
第 4 单元
课时:
授课时间:(第 周) 月 日— 日
课题
恐龙无处不在 阿西莫夫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1、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
2、理清说明的顺序,了解说明的方法。
3、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4、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教学
重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
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教学
难点
1、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2、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教学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内容与师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导入:
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最重的可达90吨(目前的大象只有6吨),大约有1200属类,曾经称霸地球、“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可在6500万年前,恐龙却灭绝了,只在世界各地留下各种各样的恐龙化石,那么这些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今天,让我们在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恐龙无处不在》中一探究竟。(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整体感知
1、看到课文标题《恐龙无处不在》,如果给你这样一个题目,让你来写一篇说明文,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作者是这样写的吗?回顾上单元及本单元的几篇说明文,思考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题目就是说明对象。那么,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恐龙无处不在》吗?
2、齐读课文,思考本文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三、再读课文,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第2、3段)
2、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第6段)
4、什么是“泛大陆”?简单复述“泛大陆”分离成七大洲的过程。
四、三读课文,理清说明的顺序
1、思考:首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在南极发现了什么?作者由这一发现有什么思考?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根据各小组学生发言整理作者的思路。
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2、发现问题之后,作者有没有寻求到答案?
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的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3、找出这样的答案后,最终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强有力的证据。
即:发现问题——找出答案——得出结论(逻辑顺序)(板书)
五、再读课文,探究说明方法,品味准确、周密的语言
1、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效果?
2、请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验证我们之前所了解的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周密、简明。
⑴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⑵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⑶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⑷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你认为呢?(严密)
⑸第12段的“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换成“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气候条件发生较大的变化的时候,恐龙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自然界所提供的食物毕竟有限,而恐龙的胃口实在惊人,更重要的是它们的机体没有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可以吗?
(简明。)
3、你还能从文章中举出体现说明语言周密、准确、简明的例子吗?(指导方法——删除法、替换法等)
六、拓展延伸?
讨论:恐龙化石的发现是属于生物学,而板块构造属于地理学,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有新的发现,由科学家这种研究问题的方式,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恐龙 ——————————板块理论
不同科学领域,
生物学 地质学
紧密联系,相互影响
提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让大家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来谈。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阅读积累谈谈感悟或体会。
(一个科学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就会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不同领域的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事例:
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涡总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呈逆时针,赤道不会有漩涡,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他就此发表的论文震惊科坛。
2:伦琴发现X射线,对医学很大的影响,还可做探测机器,测出土层厚度,钢板厚度,做夜视仪。瞄准器。居里夫人的发现,核电站,军事上的用途。
3:有人把人类社会的发展概括为“两个苹果”理论。一个苹果是砸向牛顿的那一个,它促使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带来了科学的飞速发展。另一个苹果是亚当夏娃偷吃的那一个,它带来了人类社会的文明。
4:大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启发科学家的灵感。飞机、潜水艇、蒸汽机的发明众所周知,都是不同学科之间相互借助的结果。现在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模仿蟑螂的构造
七、课堂总结:
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而要更多地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善于联系,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中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也常常会领悟到这一道理;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思维品质,我们也会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到的发现。
八、作业布置:收集资料,请用《我所知道的恐龙》为题,写一篇小短文,介绍给大家。
板书设计:
恐龙 板块理论
不同科学领域,
生物学 地质学
紧密联系,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