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一个核心:代议制民主
二种政体:君主立宪制、共和制
三个原则: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
四个国家:英、美、法、德
代议制是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决定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
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
1、条件
(1)历史传统:限制王权(《大宪章》、议会制度)(13世纪早、中期)。
《大宪章》的签署
①背景:中世纪后期,大贵族不满英国王强化集权。
②时间:1215年。
③内容:限制王权,维护贵族权益。
④意义:它所确立的“法律至上”和“有限王权”原则,为议会制度建立提供了重要经验。
大宪章纪念亭
1215年,英王签署《大宪章》
《大宪章》被视为 “英国自由的奠基石 ”、英国的第一部“ 宪法 ”。
议会与国王斗争的实质是: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同封建专制势力的斗争。
斗争的最终目的是:建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以保证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经济基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5~17世纪)
由于资本主义关系的不断发展,在英国的贵族中,除旧的封建贵族外,还分化出了一个与资本主义有密切关系的新贵族阶层。他们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业……有的还兼营工商业……他们与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利益一致,因而在革命中结成同盟,共同反对封建王党。
——齐世荣、吴于廑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3)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的壮大
(4)政治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①原因:专制王朝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过程:1640、1649、1660、1688年。
③结果:颁布《权利法案》。
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其他不满国王专制统治的人士发动宫廷政变,结束了复辟王朝的统治,另立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女婿荷兰执政威廉共同担任英国国王。由于这场政变没有流血,故称“光荣革命”。
光荣革命后,英国政治的特点:
(1)议会执掌立法权,地位高于国王。
(2)国王的行为受到法律制约。
(3)议会与国王共同治理国家。
威廉和玛丽夫妇登上王位
如果同一批人同时拥有制定和执行法律的权力,就会给人们的弱点以极大的诱惑,使他们动辄要攫取权力,借以使他们自己免于服从他们所制定的法律,并且在制定和执行法律时,使法律适合于他们自己的私人利益。 ——洛克
由于那些在一时和短期内制定的法律,具有经常持续的效力,并且需要经常加以执行和注意,因此就需要有一个经常存在的权力,负责执行被制定和继续有效的法律;所以立法权和执行权往往是分立的。 ——洛克
(5)理论基础:革命期间的洛克的分权学说对革命后的英国有一定的影响。
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
1、条件
(1)历史传统:限制王权(《大宪章》、议会制度)。
(2)经济基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的壮大。
(4)政治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5)理论基础:革命期间洛克的分权学说。
2、确立
(1)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
(2)内容:
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行为。
2、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3、设立审理宗教事务之钦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类指令与法庭,皆为非法。
4、除经议会同意之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权利法案》
请问:上述材料限制了国王哪些权力?
立法权
征税权
司法权
军事权
1、议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2、议会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之外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
3、为伸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议会应经常集会。
《权利法案》
请回答:上述材料保证了议会的哪些权力?
《权利法案》吸取了《大宪章》的什么思想?
选举权
言论自由权
集会权
运用法律限制王权
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
1、条件(传统、经济、阶级、前提、理论)
2、确立
(1)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
(2)内容
①确立了议会主权
②限制了国王的权力
(3)意义
①标志着英国确立起了君主立宪制。
②推动了英国由人治走向法治。
③英国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君主立宪制亦称“有限君主制”,是资本主义国家君主权力受宪法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是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有二元制和议会制两种。
君主没有实权,而且本身也要遵循法令。
君主立宪制的概念
归纳小结:君主立宪制形成过程
(1)13世纪初《大宪章》的签署,王权受限。
(2)1265年孟福尔创立了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
(3)1640~1688年英国发生革命,议会领导人民反对专制王权。
(4)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王在法下的原则,君主立宪政体建立 。
“光荣革命”前后国王权力来源的不同?
前:君权神授 后:议会
练习1、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关系史上的决定性的转折点。”这里的“转折点”指( )
A、通过颁布《权利法案》使国王统而不治
B、国家权力重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D、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B
【解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是《权利法案》的颁布,光荣革命是将权力重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练习2、杨小凯在《中国政治随想录》中写道:“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文中“完美的政治设计”指的是( )
A、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B、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颁布了《权利法案》 D、没有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
【解析】颁布了《权利法案》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确立了宪法保障,排除C项。从材料中的信息“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有效地控制‘控制者’”来看应该是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君主立宪政体通过宪法限制君主的权力,从而达到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并且有效地控制‘控制者’。所以正确选项为A项。
A
练习3、“英国也许因为温和渐进,容易被人批评为不深刻。但是,社会发展该做的事人家都做了,该跨的坎人家都跨了,该具备的观念也一一具备了,你还能说什么呢?”从材料的观点来看,“容易被人批评为不深刻”的事件是( )
A、1688年的“光荣革命”
B、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C、1832年议会选举改革
D、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解析】“光荣革命”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革命相对不彻底,因此“容易被人批评为不深刻”。但它通过一种温和的方式及新旧贵族的妥协最终推动了社会发展和进步,即“社会发展该做的事人家都做了,该跨的坎人家都跨了,该具备的观念也一一具备了”。故选A。
A
练习4、有学者认为,1688年“光荣革命”开辟了一条英国式的发展道路,其基本含义是
A、为现代英国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B、以法律制约王权,实行以法治国
C、以和平方式进行变革,推动社会进步
D、克服王权的专制,建立议会的主权
【解析】1688年光荣革命以和平方式进行,是一场不流血的宫廷政变。它使英国上下达成共识:即抛弃革命,用和平渐进方式实行制度创新来促进国家的近代化,成为英国模式的鲜明特点,为近年史学界所强调,故答案选C。
C
练习5、洛克认为君主立宪制是最好的政体,权力分配上“立法权和执行权该由不同的人员行使”“而如果执行权和对外权掌握在可以各自行动的人的手里,这就会使公共的力量处在不同的支配之下,迟早总会导致纷乱和灾祸。”由此可见,他认为( )
A、三项权力应该由三种不同的人掌握
B、国王只能掌握执行权
C、执行权和对外权应该由国王掌握
D、立法权和对外权可以由一人掌握
C
练习6、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沿袭了罗马法的精神,又开启了近代民主代议制的先河。其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最为深远的影响是( )
A、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
B、以明确的法律条文捍卫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C、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革命性转折
D、解决了革命引起的政局动荡问题,为国家崛起提供了坚实的政权保障
C
【解析】要紧扣题目所述的“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最为深远的影响”一句进行选择。A项表述绝对化,并非所有的国家都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如法美等国确立共和制;BD项是对英国政局的影响。C项才是民主化方面的深远影响。
练习7、著名学者钱乘旦先生认为:“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和平的环境,让人们追求个人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能力。”就此理解18世纪英国领先世界的最大优势在于( )
A、海外贸易 B、和平环境
C、地理位置 D、宪政制度
D
【解析】材料反映了英国在光荣革命后所建立的政治制度对国家发展的作用。光荣革命后英国率先建立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故选D。
二、君主立宪制的发展——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责任内阁制
是指内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且对议会负责
的政体形式。
所谓责任,即是对下院负责。
唐
宁
街
10
号
二、君主立宪制的发展——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形成过程
(1)内阁原本“密室”,是“光荣革命”前英王与顾问、助手开会之所。
(2)“光荣革命”后,国王仍然主持内阁掌管行政大权。
(3)1714年后,国王逐渐退出内阁,“统而不治”,行政权渐归内阁首相(沃波尔)。
(4)19世纪中期,随着选举权的扩大和两党制的发展,政党逐渐控制内阁,责任内阁制最终形成。
议会
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
首相
对议会负责
内阁
组阁
共进退
集体负责
国王
形式任命
统而不治
行政权
监督内阁
国家权力中心
(政府首脑)
(国家元首)
(国家政府)
立法权
财政权
监督权
二、君主立宪制的发展——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形成过程(19世纪中期)
2、内阁(政府)与首相
(1)内阁由下院多数党单独组成,内阁大臣必须是下院议员;
(2)下院多数党领袖为当然的内阁首相,他负责提名内阁成员并拥有免职权;
(3)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二、君主立宪制的发展——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形成过程(19世纪中期)
2、内阁(政府)与首相
3、内阁(政府)与议会
(1)内阁(政府)由议会(下院)选举产生,对议会负责,并受议会监督,定期向议会汇报工作。
(2)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
“最年轻的英国首相”
1782年秋,诺思—福克斯内阁因议会通过不信任案,被迫集体辞职。24岁的小皮特上台组阁,再遭议会不信任。
但他寻求国王的支持,解散了议会下院,重新选举,最终取胜,反对派议员被驱逐出议会下院。
从上述材料我们看到,当议会与内阁出现矛盾时,有哪几种解决方案?
若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
二、君主立宪制的发展——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形成过程(19世纪中期)
2、内阁(政府)与首相
3、内阁(政府)与议会
4、内阁(政府)与国王
(1)国王是世袭的礼仪上的国家元首。
(2)内阁掌握实权,国王统而不治。
(3)国王形式上任命内阁,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
“48小时首相”
1746年,乔治二世否决了时任首相的亨利?配兰的提案,导致配兰率领全体阁员集体辞职。乔治二世恼羞成怒,任命巴思伯爵为新的财政大臣,但是巴思伯爵受到了上届阁员的抵制,只当了两天首相就被迫辞职,时称“48小时首相”。乔治二世被迫请配兰复职并接受了其苛刻条件,由此开创了新的先例。
当国王和内阁出现矛盾,内阁如何应对?
首相率全体阁员集体辞职
二、君主立宪制的发展——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形成过程(19世纪中期)
2、内阁(政府)与首相
3、内阁(政府)与议会
4、内阁(政府)与国王
5、首相与国王
(1)首相是下院多数党的领袖,内阁(政府)首脑,也就是国家实际最高行政首长,掌握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但须经国王形式上的任命、授权才能组阁。
(2)首相名义上对国王负责。
英国首相卡梅伦如果出兵利比亚。你认为:
1、内阁成员大体上是赞同还是反对?为什么?
2、如果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反对出兵的话,卡梅伦会不会为此而撤兵?为什么?
3、如果议会中大多数极力反对出兵的话,结果又会如何?
答:赞同。集体负责,共同进退。
答:不会。首相掌握行政大权,形式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
答:议会可以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要求内阁下台;内阁要么下台,要么提请国王解散下院,重新选举
探究思考
思考:英国的责任内阁制与中国明朝的内阁制有什么区别?
英国:
(1)议会选举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阁员由首相提名,国王形式任命,有法定权力。
(2)内阁对议会负责,不对国王负责。
(3)有决策权;国王统而不治。
(4)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
中国:
(1)阁臣任免升降、权力大小皆由皇帝决定。
(2)内阁对皇帝负责。
(3)协助皇帝,参与政务,没有决策权;君主专制,大权独揽。
(4)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
责任内阁制形成的过程实质上是王权进一步衰落,资产阶级全面掌握政治权力,进一步完善君主立宪制,发展民主政治的过程。
它的形成意味着行政权正式脱离王权,这是近代英国政治制度的一个最重要变化。
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的君主立宪制在英国逐步完善,是18~19世纪中期英国政治发展的突出特点。
练习8、1701年英国嗣位法规定“法官的任免权不再属于国王而是属于议会;以后凡议会谴责,定罪的人,国王都不能任意赦免”。这反映了()
A、议会进一步抑制了王权
B、国王与议会相互制约
C、国王权力得到了加强
D、责任内阁制形成
A
【解析】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后”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议会掌握了实权,材料中嗣位法是由议会制定的,其中的规定认为法官任免由议会决定,定罪等也是由法官决定,说明议会权利大于王权。
练习9、英国前首相卡梅伦在北大演讲时说:我在英国当首相,没有专门的厨师为我做饭,只能去内阁蹭饭。不仅如此,每年收入全部公开。每周二、四还要去下院接受质询……如果我抱着老百姓哭,第二天《泰晤士报》的标题会是英国首相以无耻的眼泪换取选票。卡梅伦的上述言辞最能体现( )
A、英国政治精英受到广泛监督
B、英国首相经济待遇与其政治地位
C、英国首相必须接受下院监督
D、选民在英国政治生活中有一定地位
A
【解析】材料中的财产公开、下院质询、媒体监督、与选民关系也影响其政治前途,换句话说就是接受选民的监督。综上所述,选A。
练习10、2012年12月18日,从英国传出一条爆炸性新闻:英国女王出席内阁会议。按照英国的惯例,下列各项推断最有可能成立的是
A、英国国王“统而不治”的时代宣告结束
B、英国国王重新成为议会实际上的控制者
C、英国国王成为英国各个政党的公共领袖
D、英国国王出席会议但却没发表任何言论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在责任内阁制确立以后,英王只是国家名义的元首,无实际权力,只是在外交上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已。由此可见D项正确。ABC三项明显与史实不符。
D
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完善
——1832年议会改革与两党制
1、1832年议会改革
(1)背景:A、“光荣革命”后,土地贵族和金融资本家控制议会。
B、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强烈要求参政。
(2)内容:
A、增加新选区 B、降低选举资格。
(3)结果: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
(4)作用: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普选权的扩大
1、资产阶级化的大贵族控制;必须拥有大量地产。
2、1832年议会改革:降低财产资格要求,增加新选区,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普选权。
3、19世纪后半期的两次议会改革:成年男子获得普选权。
4、1918年的《人民代表法》,30岁以上有一定财产的妇女获得选举权。
5、1928年21岁以上的女子和男子享有平等的选举资格。
6、1969年年龄限制再降为18岁,满18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
练习11、钱乘旦在《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中写道:“大贵族的所有利益已经在下院得到很好的代理……工业和商业的利益却几乎全无代表!他们是国家最重要的利益所在,是国家财富和力量的源泉。相比之下他们代表不足,而和国家的累赘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每一项利益,却被代表得足而又足。”为改变这种状况而引发的事件是( )
A、《权利请愿书》出台 B、《权利法案》的颁布
C、责任内阁制的建立 D、《议会改革法案》制定
【解析】“工业利益”反映了当时英国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政治权利的愿望。1832年英国通过了关于扩大下议院选民基础的法案,工业资产阶级和农村中的富裕农民得到选举权。故D项正确
D
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完善
——1832年议会改革与两党制
1、1832年议会改革
2、两党制
(1)产生及演变
A、17世纪晚期,在詹姆士二世继位的问题上,议会中形成了两大派别——辉格党和托利党。
B、19世纪中期,托利党演变成保守党,辉格党演变成自由党。
C、20世纪初,工党取代自由党,并多次组阁。
(2)作用
两党制能形成一个受到有效监督的政府
“女王陛下忠诚的反对党”存在……的真正目的是要在下次大选中击败现执政党,以便上台执政。因此,它的主要工作就是挖空心思挑政府的“毛病”,即认真审查、批评政府的政策,尤其是必须反对那些不必要的、极端的、甚至可能会为独裁政府打开方便之门的政策或议案,同时必须揭露政府侵犯选民个人权利的行为以及政府官员的官僚主义和腐败行为。由于反对党具有独立性,它在执行这一任务时,绝不会留任何情面,也不会瞻前顾后,缩首畏尾。
反对党一方面可以通过议会的辩论和质疑,对政府的不适当的活动进行追究,要求政府作出认真、合理的解释;另一方面,在议会之外,反对党又可通过中央或地方党组织,利用媒介和公开会议等手段进行宣传和监督。同时,由于反对党的活动也是旨在上台执政,并且是在英国宪法的许可范围之内,所以它所提出的批评,必须有明确的针对性和责任心,不能只从本党利益出发;而且它的批评必须是以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以便取信于民。由于反对党的存在,政府必须小心谨慎,尽职尽责,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行驶。
A、有利于实现权力制衡
1866年鉴于工人对扩大选举权的呼声越来越大,自由党首相罗素提出扩大选举权的议案,但自由党内激进分子认为法案过于保守,自由党内部保守者却认为法案过于激进,后者联合保守党推翻内阁。保守党德比伯爵出任首相,工会组织敌视新的保守党政府。财政大臣迪斯雷利有感民愤难挡,为免自由党联合工人势力,倒不如早著先机,和工人势力联手孤立自由党,遂在议会提请改革。由于取得德比首相的绝对支持,议案得以成功通过。由此,英国选民增加了200万。
2010年英国前首相保守党领袖卡梅伦击败工党领袖布朗
如果认为地方的增税政策过高,民众有权投票否决。
只要征集了当地百分之五民众的支持,就可以就某项议题举行公决。
老年选民有冬季取暖补贴、免费搭乘公交和免交电视执照费。
竞选口号:授权于民
竞选纲领:“大社会” 、“小政府”
B、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
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完善
——1832年议会改革与两党制
1、1832年议会改革
2、两党制
(1)产生及演变
(2)作用
A、有利于实现权力制衡。
B、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
英国君主立宪制有什么特点和影响?
四、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1)君主制、民主制、贵族制三制合一。
(2)君主是国家元首,统而不治。
(3)以代议制为基础,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4)以责任内阁制是核心,首相和内阁共同对议会负责。
四、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2、影响
(1)促进了英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2)推动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
(3)为近代世界各国民主政体的建立树立了典范。
英国政治制度演变特点:
连续性 渐进性 创新性
民主化的根本动力:工业革命。
练习12、白之浩将英国政治制度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尊严的部分”,一是“效率的部分”。“尊严的部分”具有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它使政治制度获得了权威和动力,而“效率的部分”是对这种权威的现代运用。“尊严的部分”“效率的部分”分别指的是( )
A、君主制和议会制 B、君主制和共和制
C、立宪制和共和制 D、立宪制和议会制
【解析】现代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在君主立宪制下,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君主”只是意味着传统的权威。议会不但掌握制定法律的权力,还可以监督政府和决定重大的经济政策。即议会至上,议会意味着“效率”。因此A项符合题意。
A
练习12、“英国给现代世界打下了深刻的印记,它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成就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英国开创了一个新的文明——现代文明。”英国所开创“现代文明”中所体现的国家制度的核心是( )
A、对权力的监控 B、制约君主权力
C、议会权力至上 D、政党轮流执政
【解析】英国最早确立了现代的国家制度,主要包括内阁制、君主立宪制、两党制政府对议会负责等等。内阁制是由内阁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全权负责。君主立宪制是通过立宪限制君主权力。两党制指由两个政党轮流执政的政党制度。综合这三个概念可以看出它们的共同点是对权力的约束,故选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