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
?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有几瓶牛奶”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是9加几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节课,是本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基础,也是今后学生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的基础前提。
(1)、教材充分尊重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和生活经验。
本课提供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有侧重的选择不同的学具作为模型,突破重点和难点:
首先在 “摆一摆说一说”这个环节里,学生可以选择用小棒一个一个的数来解决问题,也可以选择把9凑成十或把5凑成十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学生对把9凑成十和把5凑成十这两种方法的操作和讨论中,学生不仅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获得了凑十的这种比较上位的概念。
第二个环节“做一做 说一说”这里选用了计数器这个模型,通过看和说让学生在观察和讨论中,以之前学习的位值制为基础,来理解“满十进一”的原则,探索和尝试解决的过程已经在上一个环节完成了。
第三个环节“圈一圈 算一算”。在用小棒和计数器为支撑解决完有几瓶牛奶的问题之后,这个环节又回到了生活。
2、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加法;
(2)、借助摆小棒、拨计数器的直观操作活动,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
(3)、在具体的计算中,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3、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加法。
教学难点:
借助摆小棒、拨计数器的直观操作活动,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理解“凑十法”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
二、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采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教学策略。
学法:自主探索,与同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20以内的数及其运算的经验,他们喜欢从身边的事例中学习数学。通过前面的数学学习,大部分学生已初步了解十进制。但是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差异,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安排摆一摆、数一数的活动,帮助学生探索计算方法,体会进位加法的算理。
四、总体设计思路分析:
凑十法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本思路,运用凑十法能将20以内的进位加法转化为学生所熟悉的10加几的题目,从而化难为易,为学生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铺路搭桥。
(一)、直观操作,感知算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凑十法往往应用在20以内进位加法中,其基本思路是在结果不变的条件下,先凑满十,再相加。这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感性材料,在教师创设的操作情境中,摆一摆,移一移,切身感悟其中的道理,才能逐步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经验。在教学中,我将动手操作过程分成四步进行:移牛奶瓶——摆小棒——拨计数器——圈图形,实现了从“实物——图形——符号”的抽象过程。
1、移移说说帮其“感”。
通过移动具体的实物——牛奶瓶,让孩子初次感知凑十法,孩子们在移移说说中初步的感知“凑十”的简便快捷。
2、摆摆移移助其“悟”。
本环节是让孩子理解算法与算理的重要环节。在操作中,学生很容易悟到凑十的思路,并且体会到它的优越,这就激起了他们进一步思索的兴趣,自然地吸引他们将凑十方法迁移到计算中。
3、看看比比引其“思”。
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通过比较,促使学生对凑十方法进行再思考,从而轻松掌握其一般思路:“看大数,拆小数,凑成十,加剩数。”这里没有教师塞、灌的痕迹,有的是学生的悟与思,探索与发现。学生掌握凑十法自然水到渠成。
4、圈圈算算促其”优”。
用圈一圈的方法计算9+5,本活动的目标就是结合“圈一圈”的直观操作,掌握“凑十”的口算方法,并能书面记录口算的过程与结果,为进一步运用“凑十法”快速计算打下基础。
(二)、运用规律,解析算理。
在上述的教学活动中,老师通过布置情境,操作情境的方法引导学生直观解决问题,进而反思操作情境的运算过程,用算式记录操作的过程与结果,最终解决问题。
但上述的数学活动需要反思即去情境化,如果没有实物、小棒、计数器、图形怎样直接从算式9+5出发,算出结果呢?引导学生反思9+5为什么可以转化成10+4来计算。它是运用什么数学规律?这就要学生运用原认知规律及10以内加法表中所发现的“和不变规律”来加以解析。从而培养学生在纯数学计算情境中,如何运用加法规律来解析“凑十法”的正确性,养成解释算法运算的算理(说理)的习惯。
综上所述,在计算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多层次操作情境,接着用数学符号记录操作过程,最后引导学生反思这一记录过程所运用算理或规律。也就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将学生的思维从第一(低)水平(操作情境)向第二水平(用数学符号记录操作过程),最后向第三(高)水平(用发现的规律与算理解析算法)的方向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
五、教学流程
<一>、生活引入,沟通联系
1、同学们,今天来了好多老师,他们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礼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都有几个?
2、这么多啊,怎么数呢?圈出十个数行不行?好数吗?为什么?
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东西的包装都是10个一盒的,这样就是让我们买起来比较方便!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进入数学化的世界。通过对于对身边生活的关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二>、探究新知 1. 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笑笑去超市买牛奶,看到有两箱牛奶,你能数出每箱有几瓶牛奶吗?)
(1)根据我们数出的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2)你能列出个算式吗?你是怎么算的?你不能把你的算法,用小棒摆一摆呢?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师利用学生超市买东西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巧妙的引出9加几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2、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1)其他人你们可以用我们介绍过的算法摆一摆,也可以把自己的算法摆一摆。
(2)你是怎么摆的说给同桌听。
(3)我们来看一看他们的算法,像这样把9凑成10,或者把5凑成10 的算法就凑十法。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经历与同伴交流算法的过程,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计算活动的兴趣。通过摆一摆、说一说来理解算理。
3、用计数器引导理解进位的计算道理。
(1)我们来试一试用计数器来算一算。
(2)先拨几个,再拨几个,个位没珠子怎么办?现在10 在计算器上还可以怎么拨?还有几个没加呢?加在什么数位上?
(小结:在计算的时候,满十可以向前一位进一,这就叫“满十进一”。
【设计意图】:通过拨一拨,让学生理解“满十进一”的意义。在这里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不断完善自己的算法。
<三>、灵活运用,巩固练习。
1.圈一圈,算一算。
(1)在这幅图中9指的是什么?3呢??理解9+3解决了什么问题?
(2)读题目,要求我们怎么做?怎么圈可以让我们很快找到答案?圈出几个?谁来试一试,用9+1凑十。还课以用谁来凑十?用哪个凑十比较方便呢?
(3)独立完成,圈一圈算一算。
(4)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一步步的引入,带领学生解决问题,带领学生梳理解题思路。
2、第一题:圈一圈算一算。
(1)你还能用刚才“凑十法”解决这道题吗?
(2)独立完成
(3)汇报,你是把谁凑十的。
【设计意图】:通过圈一圈算一算中教师的一步步的引入,这题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解题思路,巩固新知。
3、第2题:
(1)读要求:一共有几条鱼?
(2)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知道哪些信息?
(3)根据左边有9条鱼,右边有8条鱼这两个信息,你能列出算式解决一共有几条鱼吗?试一试。
(4)一共有几个番茄吗?用我们刚才分析问题的方法,想一想,一共有几个番茄?
(5)独立完成第二道。
【设计意图】:这题既能然学生巩固新知,又能让学生体会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可谓一箭双雕。
4、第3题:登山
(1)左右两条上山的路,你可以选一条,上山。比比谁快?
汇报,引导说算法观察,左右两条路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对学生而言,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通过“登山”的数学游戏来保持学生有持久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