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烛之武退秦师
一、读准字音
氾南(fán) 贰于楚也(èr)
夜缒而出(zhuì) 肆其西封(sì)
戍守(shù)
二、辨识通假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句末语气词,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三、一词多义
(1)鄙
(2)辞
(3)其
(4)而
(5)以
(6)焉
(7)微
(8)之
四、词类活用
(1)夜缒而出 (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2)既东封郑 (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均为名词作动词,驻军)
(4)与郑人盟 (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盟约)
(5)既东封郑 (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6)越国以鄙远 (名词作动词,把……当作边邑)
(7)若不阙秦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削减)
(8)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9)烛之武退秦师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撤兵)
(10)越国以鄙远 (形容词作名词,远地,指郑国)
(11)共其乏困 (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1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13)邻之厚,君之薄也 (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14)且贰于楚也 (数词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五、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①东道主②
①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李之往来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共其乏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古义:省略“之”,应为“以之为”,即“把……作为”。今义:认为。②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2)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3)古义:缺少的东西。今义:疲劳。(4)古义:那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六、文言句式
(1)是寡人之过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晋,何厌之有?(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其无礼于晋。(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判断句 这是我的过错。
(2)判断句 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
(3)宾语前置句 晋国,有什么满足呢?
(4)状语后置句 因为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晋文公。
(5)状语后置句 如果使郑国灭亡能对您有好处。
(6)省略句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当作边邑。远:指郑国。焉:疑问代词,何。陪:增加。邻:邻国,指晋国。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即“把它作为”。东道主:秦向东方来时,郑国可以作为主人来接待秦国。今义“东道主”为请客的主人。行李:出使的人。今义为外出时所带的箱包之类的用品。乏困:指(使者往来)缺少的东西。无所害:没有什么害处。且:连词,况且。尝:副词,曾经。为:给予。晋君:指晋惠公。赐:恩惠。这里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的事。许:答应,应许。焦、瑕:晋国两座城池名。济:渡河。而:连词,表承接。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版,筑土墙用的夹板。何厌之有:“有何厌”,“何厌”作“有”的前置宾语。厌,满足。之,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以:连词,同“而”。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图:考虑,掂量。之:指阙秦以利晋这件事。使:派。
[资料链接]
鲁之君子——左丘明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春秋时期鲁国人。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关鲁国以及其他诸侯国大量的史料,依《春秋》著成了编年史《左传》,晚年双目失明,仍发愤编修国史和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左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国语》是现存最早的国别史。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的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援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盟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秦、晋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秦国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成为必然了。
关于史书的体例
我国古代史书的体例主要有以下几种:
《春秋三传》
《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的合称。《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很难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所以自汉至今,学者仅仅凭借“三传”研读《春秋》。《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孔子整理的鲁国《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梁传》《左传》,且都是编年体史书。
[文本鉴赏]
课文记叙了秦、晋围郑,郑大夫烛之武奉命说退秦军的事情,赞扬了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伯,解除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气度,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诸侯各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答案] ①深明大义 ②爱国主义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晋国被围攻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秦、晋之军分驻两处的描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郑国形势危急,点出了烛之武游说秦君的背景,为烛之武的出场渲染气氛。同时,写出秦、晋两军分地驻扎,也为烛之武说退秦师做了铺垫。
二、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佚之狐的话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并说“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说明佚之狐识人,二说明烛之武才能不凡,三为后文写秦退兵埋下伏笔。
4.从郑文公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郑文公是一个勇于承认错误、知错能改的人。同时,这句话也体现了他政治上的精明。
三、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5.试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烛之武“夜缒而出”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结构上:照应了前文的“晋侯、秦伯围郑”“国危矣”等内容。内容上:一是表明形势已相当危急,一触即发;二是表现他的献身精神。
6.郑国明明还未灭亡,烛之武为什么却说“郑既知亡矣”?为什么站在秦的立场上说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弱认输,满足敌人的骄横心理。站在秦的立场上说话,引起秦伯的好感,便于进一步打动秦伯。
7.烛之武为什么又转入晋国对秦国“忘恩负义”这一历史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是为了表明晋国过河拆桥,这样就赤裸裸地挑明了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使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
四、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8.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仁”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围郑。“不知”才是实质,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不武”即胜负之数,难以预料,晋国退兵,也是因为个人之“利”。
五、总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9.烛之武有勇有谋,但直到晚年才得到为国效力的机会。他的“被埋没”,有人认为是因为郑伯不能知人善任,有人认为是因为他不会“毛遂自荐”。你同意哪种看法?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郑伯不能知人善任。晋公子重耳曾到郑国避难,郑伯礼节甚倨,才招致了今天的“秦、晋围郑”;大军压境,危在旦夕,才想到重用人才;遭到拒绝后才想到自责,可见郑伯是一个目光短浅之人。所以,烛之武到晚年才被重用,郑伯应负主要责任。
(观点二)烛之武不会“毛遂自荐”。在烛之武的心里,还存留着作为“士”的标志之一的清高与孤傲。他关注天下形势,思考安天下济苍生的路径,但却得不到展现自我的机会。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国君不可能了解每一个人,他的默默无闻,主要是因为他不会抓住机会推销自己。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运用了详略得当的写法,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做了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只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这一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
2.写法指导
运用详略得当“三注意”
(1)明确中心。文章的详略是由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决定的,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是主要内容,要详写;关系不很密切的,是次要内容,可以略写。
(2)突出过程。就是说,事情的起因和结果要略写,发展过程要详写。
(3)点面结合。要有“点”有“面”地叙事,“面”要略写,“点”要详写。
3.迁移运用
请你写一段文字,运用详略得当的写法,3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故乡,那里有我的亲朋,有我祖先的遗骸,有我童年海浪般的憧憬和云霞般的梦幻……还有我记忆中多彩的八月。
一搭上西去的汽车,我的心就像出笼的鸟,扑扑棱棱地飞去了,飞到黄河故道的臂弯里,飞到杨柳叠翠的小河畔,飞到小小的四合院,衔去一束缱绻的情愫,早早地给母亲了。
汽车奔驰着,我伏在窗口,贪婪地、忘情地阅读着平原的八月——
望不尽的莽莽苍苍,涌涌荡荡;望不尽的千顷秋色,万斛秋光——水稻黄了,微风里,金浪迭涌;棉花炸嘴,雪白银亮,宛如银河的繁星;花生秧儿、红薯蔓儿把地皮都盖严了,碧绿碧绿,如潮似海,如果不是车儿跑得快,说不定还能看到它们的根部被饱满的果实顶开的裂隙呢!八月的苍穹,是那样深邃、空阔、高朗,几只大雁飞过,而圆圆的麦秸垛下,三五只母鸡却悠闲地刨着生活的安逸……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拳拳爱国心
烛之武少年之时积蓄经纶之才,纵横捭阖之术,实为一个治国之能臣,乱世之强人。虽然郑伯不能知人善任,唯才是用,使得烛之武被埋没,但是机遇最终还是叩响了烛之武的大门。烛之武毅然把握住了这个机遇,不仅化解了一场残酷的战争和生灵涂炭的悲剧,
还为自己的人生在最后填沟壑之前挥洒了鲜亮的一笔,实现了其人生的追求,成为中华历史星空中璀璨的明星。他怀才不遇,却能在临危之时深明大义。由此观之,成功者的前提是有本领,有胸怀,有爱国心,有责任心,之后才是机遇。
【应用角度】 “选择”“爱国”“发现人才”“小我与大我”“机遇与准备”“关键时刻彰显个人品质”等。
2.素材应用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的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次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烛之武退秦师》告诉了我们答案。
曹操有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们再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能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的人。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像烛之武这样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
[群文阅读]
导读:人生中会有弯道与挫折,然而正是人生中难以预料的弯道成就了不平凡的人生。福楼拜曾对莫泊桑说过:“天才无非是忍耐。”大写的人又怎能逃脱苦难的磨砺?在困境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铸就人生的不屈与辉煌,何足畏哉?
乔布斯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世界
史蒂夫·乔布斯,发明家、企业家,美国苹果公司联合创办人、前行政总裁。1976年乔布斯和朋友成立苹果电脑公司,他见证了苹果公司数十年的起落与复兴。乔布斯是改变世界的天才,他凭借敏锐的触觉和过人的智慧,勇于变革,不断创新,引领全球资讯科技和电子产品的潮流,把电脑和电子产品变得简约化、平民化,让曾经昂贵稀缺的电子产品变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他践行了自己的诺言: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2011年10月5日,乔布斯因病逝世,享年56岁。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称,乔布斯是美国最伟大的创新者之一,思考敢于不同,大胆得足以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世界,而且聪明得可以做到这一点。
他是收养儿,大学只上了半学期就退学了,信奉佛教,吃素。21岁时他和朋友在车库里成立了苹果公司,却曾被苹果扫地出门;又因此创办了皮克斯动画公司,制作出第一部电脑动画——《玩具总动员》,改变了动画行业的发展。重返苹果后他又奇迹般地拯救了快破产的苹果。他是比尔·盖茨此生最尊重的人,生平7次登上《时代》封面。他就是乔布斯。
乔布斯是个专注而偏执的完美主义者。他排除噪音和杂念,像雕刻艺术品一样,几年才推出一款重磅产品,先是iMac,再是iPod,接着是iPhone,然后是iPad,确保都是精品。每当一件新产品出炉后,乔布斯总会提出诸多意见:“还可以再完美一点儿!”设计师因产品在审美上的小瑕疵而被勒令返工的案例层出不穷。在他的眼里,产品要么完美无缺,要么就是垃圾。员工要么是天才,要么就是笨蛋。事情只有极其重要和无关紧要之分。
乔布斯的偏执是有底气的,那就是他非凡的眼光。比尔·盖茨说他“对技术真的知之甚少,但是他对事情背后的可行性有着令人惊讶的直觉”。在乔布斯的观念中,用户不了解自己“将缺少什么”。IT产业普遍遵从市场决定供应的定律,而他要用产品营造属于未来的潜在需求。他说:“我们出售的不仅是产品,还包括全新的生活体验。”
清华毕业生焦三牛的人生选择
2011年7月,焦三牛作为甘肃省委组织部在清华大学选拔的14名选调生之一,来到了武威清水乡这块贫瘠的土地,成为一名普通的乡干部。在2011年底武威面向全国公开选拔(选聘)31名县级领导职位人选的过程中,他从报考市外事侨务办公室副主任的12名人选中脱颖而出,以各环节第一名的成绩成为最终被公示任命的人选,却也引起了多方的关注与质疑。
“网上有人质疑,我是冲着副县级的岗位才来武威的。事实上,我当初来的时候根本没想到武威会搞公选。我只是碰到了这个机遇,正好又抓住了。”焦三牛说。他还说:“尽管我对自己能胜任新的岗位充满了信心,但我认为有质疑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论最终结果如何,我都会踏踏实实在岗位上干好每一项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
焦三牛所在的清华大学2011届英语系72班共有24名学生,其中20人选择了在国内名校或出国继续深造,1人选择到重庆做选调生,另有2人留京工作,月薪过万。事实上,毕业时他已获得了留京的工作机会,但当他最终下定决心告诉父母去甘肃工作的消息后,父亲陷入了沉默,母亲则表示坚决反对。
究竟是什么促使名校毕业生焦三牛作出去甘肃工作的决定?
“我在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家里曾经有一段特别穷困的日子。在那段时间里我深切地感受到,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此失去了改变贫穷的希望,抓不住改变贫穷的机遇。”2008年,正在读大学的焦三牛曾随水利系同学到甘肃武威参加一项节水宣传活动,在被当地自然风光深深吸引的同时,他也感受到西部与中东部地区贫富差距的鸿沟:“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残;生态不断恶化,农业经济缺乏竞争力,如果没有人来支援西部,西部改变贫穷的希望将会越来越渺茫,我感觉自己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焦三牛的父母都是年过六旬的农民,两个哥哥也是靠卖饼维持生计,家境至今并不富裕。在一般人看来,对“贫穷”有着深刻认识的焦三牛的当务之急应该是“穷则独善其身”,而焦三牛却宁愿选择“兼济天下”,把自己融入让西部更多的人早日脱贫的时代洪流中去,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建议阅读篇目: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王选 《我与地坛》 史铁生
[积文化常识]
1.秦伯说,与郑人盟。
盟:国家或个人等相互约定协同办事称“盟”。国家遇急难时,诸侯间临时约定会见,举行盟礼,共同约定,相互援助,称“会盟”。会盟时一般要举行杀生、歃(shà)血(会盟时饮牲畜的血或涂牲畜的血在口旁,以示诚信),并宣读盟书,向神发誓。
2.晋侯、秦伯围郑。
侯、伯:古代爵位名。爵位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先秦爵制与世袭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为表里,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制(分赐爵与封爵),与先秦爵制的性质有所不同。爵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西周春秋时的爵称,可大致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级。
[诵国学经典]
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周易·乾卦·文言》)
[明理知义] 德行与天地相配合,生成万物;光明与日月相配合,普照一切;政令与四季相配合,井然有序。
[成长启示] 《周易》作为上古时期的占卜文献,被儒家解释发挥后,成为儒家借以表达政治思想的经典。在儒家的理想状态中,圣明的君主应当是和谐的表率,无论是自身道德还是治国之道,都能与天地万物相配合协调,达到和谐的境界。后世的儒家学者无不推崇这一理念。战国子思说“和也者,天下之远道也”(《礼记·乐记》);西汉董仲舒说“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春秋繁露》);北宋周敦颐说“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通书·师第七》);北宋程颐说“若至中和,则是达天理”(《河南程氏遗书》)……而“和”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标志之一得到发扬,不仅是本土思想,甚至连佛教中的两名高僧寒山、拾得,也被民间奉为“和合二仙”,以象征和寄托和谐美好的心愿。
课件75张PPT。第二单元4 烛之武退秦师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四)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失其所与,不知
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秦伯说,与郑人盟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 [A项,“知”通“智”,明智。C项,“说”通“悦”,高兴。D项,“共”通“供”,供给。]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若:如果
以乱易整,不武 易:替代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C.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D.夫晋,何厌之有 厌:厌烦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略微
D [厌:满足。微: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D [D项,都是连词,表转折。A项,连词,因为/连词,表修饰。B项,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C项,代词,指郑国/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吾不能早用子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 [A项,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B项,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D项,古义:那人,此指秦穆公。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若不阙秦
B.与郑人盟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烛之武退秦师
B [B项,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A项,阙: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削减。C项,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D项,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撤兵)。]
6.下列对文本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B.侯、伯:古代爵位名,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C.东道主原意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因当时郑国在秦国之东,接待秦国出使东方的使节,故称“东道主”。后以“东道主”称接待或宴客的主人,或指请客的人。现在,“东道主”也可以指某项赛事的主办国家、主办城市或主办单位等。
D.执事指办事的官吏。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可译为“您”。
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历史著作”错误,应该是“第一部叙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左传》虽不是文学著作,但从广义上看,仍应该说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比较以前任何一部著作,____①____。许多头绪纷杂、变化多端的历史大事件,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繁而不乱。____②____,尤其为后人称道。写得最为出色的,便是春秋时期著名的五大战役。作者善于将每一战役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展开,对于战争的远因近因,各国关系的组合变化,战前策划,交锋过程,战争影响,以简练而不乏文采的文笔一一交代清楚。这种叙事能力,无论对后来的历史著作还是文学著作,____③____。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段文字围绕《左传》的叙事能力展开叙述。①处将《左传》与以前的著作相比,由“有条不紊,繁而不乱”可知,该处应填“它的叙事能力表现出惊人的进步”之类的内容。“写得最为出色的,便是春秋时期著名的五大战役”,是②处补写的最佳提示,因此此处应填“关于战争的描写”之类的内容。前面对《左传》关于战争的叙事能力作了充分阐述,那么它对后世的历史或文学著作应该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由此可知③处应填的内容。
[答案] (示例)①它的叙事能力表现出惊人的进步
②其中关于战争的描写 ③都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烛之武说服秦伯,陈述郑国对秦国的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能体现晋文公仍有正义凛然的君子之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交代秦、晋联军,攻打郑国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郑国国君对没能早起用烛之武表达歉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
(3)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4)吾不能早用子 今急而求子 是寡人之过也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①,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②。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③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节选自《左传》)
【注】 ①寤生:逆生。指胎儿出生时脚先出,即难产。②制:地名。③大(tài):后来写作“太”。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B.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C.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D.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B [“对曰”意为回答说,其后应断开,排除A、C两项。“若阙地及泉”意为“如果掘地见水”,此句不能断开,排除D项,故选B项。]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雉”指的是城墙,在此指城墙的长度。雉是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B.“缮”有修补、保养、抄写之意。在此处是保养盔甲兵器的意思。
C.“诗”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在此是《诗经》的简称。
D.《左传》为编年体史书,此文属于一篇优美的记事散文。
B [“缮”在此处意为修补。]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公寤生”使姜氏受惊,武姜因此讨厌庄公,偏爱共叔段,导致了后来兄弟之间骨肉相残的悲剧。
B.郑庄公先封共叔段于京,又听任共叔段“ 收贰以为己邑”,既而“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最后“伐诸鄢”。
C.庄公设下的陷阱,就是养共叔段之骄,纵共叔段之欲,使其不断膨胀,逐步发展到自我毁灭。
D.全文结构完整,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尤其是把郑庄公老谋深算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B [B项,应为先“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既而“收贰以为己邑”。]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姜氏怎么会有满足!不如趁早给他另外安排个容易控制的地方,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以对付了。
(2)一个国家不能容纳两个君王,您打算怎么办?如果您想把国家交给大叔,就请允许我去侍奉他;如果不给,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
【参考译文】
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名叫武姜,(武姜)生下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脚在前倒生下来,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取名叫“寤生”,武姜因此讨厌庄公。武姜疼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
等到庄公当上了郑国国君,武姜为共叔段请求把制这个地方作为他的封地。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如果要别的地方,我都答应。”武姜又为共叔段请求京这个地方,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大叔”。
祭仲说:“都城超过了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按先王的规定,大的都城面积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的京邑,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的制度,这会使您受不了。”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怎么会有满足!不如趁早给他另外安排个容易控制的地方,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以对付了。蔓长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受宠的兄弟呢?”庄公说:“干多了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姑且看着吧。”
不久之后,大叔命令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同时归他管辖。公子吕说:“一个国家不能容纳两个君王,您打算怎么办?如果您想把国家交给大叔,就请允许我去侍奉他;如果不给,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庄公说:“用不着,他会祸及自己。”
随后,大叔又把双方共管的边邑收归自己,一直把邑地扩张到了廪延。子封说:“可以动手了,他占多了地方就会得到百姓拥护。”庄公说:“不行仁义就不会有人亲近,地方再大也会崩溃。”
大叔修建城郭,聚集百姓,修补铠甲,制造兵器,训练步兵,修造战车,要偷袭郑国国都。武姜打算为他打开城门做内应。庄公得知了大叔偷袭的日期,说:“可以动手了。”他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邑。京邑百姓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了鄢,庄公又攻打鄢。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奔去了共国。
于是庄公把武姜安置到城颍,并向她发誓说:“不到地下黄泉,永远不再见面。”不久他又后悔这么说。
颍考叔当时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员,他听说了这件事,就送了些礼物给庄公。庄公赏赐东西给他吃。吃的时候,他却把肉放在一旁不吃。庄公问他为什么,颍考叔回答说:“我有个母亲,我的饭食她都吃过,就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请允许我拿回去给她。”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送东西给她,唯独我没有!”颍考叔说:“请允许我大胆地问一下,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庄公告诉了他缘故,并且说自己后悔了。颍考叔说:“君王担忧什么呢?如果掘地见水,打成隧道去见面,那谁能说这不是黄泉相见?”庄公听从了颍考叔的话。庄公进入隧道,赋诗说:“隧道当中,心里和乐自得。”武姜走出隧道,赋诗说:“隧道之外,心中快乐自在。”于是,母子关系又与从前一样和睦了。
君子说:颍考叔真是个孝子。他爱自己的母亲,还影响了郑庄公。《诗经》说:“孝子德行无穷,永久能分给同类。”大概说的就是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