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学案+练习)8 《小狗包弟》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学案+练习)8 《小狗包弟》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2 17:03:17

文档简介

8 小狗包弟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揪回(jiū) 作揖(yī) 租赁(lìn)
解剖(pōu) 包袱(fu) 拍摄(shè)
蛀虫(zhù) 垃圾(lā)(jī) 绿草如茵(yīn)
篱笆(lí)(bɑ) 吠叫(fèi) 叱骂(chì)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熬 (2)爪
(3)乘 (4)难
2.语境辨析法
(5)出现矛盾要先调(diào)查,然后调(tiáo)解。
二、写对字形
(1) (2)
(3) (4)
(5)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做客·作客
两者都是动词,都有“在外面做事”的意思。
“做客”意为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
“作客”意为寄居在别处。
从目的来看,前者通常是沟通感情,交流思想;后者是因为求学、谋生、创业等原因而寄居他乡,现实功利性较强。从时间来看,前者时间短;后者时间长。从处所来看,前者一般是单位、家庭;后者一般是地方、区域。从对象来看,前者是相对于主人而言;后者是相对于当地人而言。
(2)接受·接收
两者都有“接到”的意思。
“接受”侧重于主观方面,也就是愿意收取他人给予的东西,对事物容纳而不拒绝,对象多是无形的东西。
“接收”侧重于行为方面,心理上不一定同意,是“收受、接纳或根据法令把机构、财产等拿过来”的意思,对象多是有形的东西。
2.明确词义
(1)里通外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摇头摆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胆战心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逆来顺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绿草如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暗中与外国勾结,进行背叛祖国的活动。
(2)形容得意或轻狂的样子。
(3)形容十分害怕。
(4)指对别人的欺负或无理的待遇采取忍受的态度。
(5)绿油油的草好像地上铺的褥子。常指可供临时休憩的草地。亦作“碧草如茵”。
[语言运用]
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和词语运用的正误,并改正。
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截中随遇而安的苦难生活。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pāo)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截—劫 随遇而安—逆来顺受 剖(pōu)
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包弟在我们家待了七年,同我们一家人处得很好。它不咬人,见到陌生人,在大门口吠一阵,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了。夜晚篱笆外面人行道上常常有人走过,它听见某种声音就会朝着篱笆又跑又叫,________。它在院子里和草地上的时候多些,有时我们在客厅里接待客人或者同老朋友聊天,它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得客人发笑。
A.常常吓得路人失魂落魄,但它也只是叫几声就安静了
B.叫声的确有点刺耳,但它忠实地守护着我们的安全
C.叫声的确有点刺耳,但它也只是叫几声就安静了
D.常常吓得路人失魂落魄,但它忠实地守护着我们的安全
C [答题时,要注意作者对包弟所流露出来的那种爱怜的感情。]
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小狗包弟虽小,但也是一条生命,凡是有血有肉的善良生命都应得到生存权,并免受侵害,这一观念已经在今天被大多数人接受。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语序不当,应把“已经”移到“今天”后面。
[资料链接]
一个敢说真话的文坛巨匠——巴金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作品有代表作:“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散文集《随想录》。
《小狗包弟》完成于1980年1月4日。文化大革命期间,巴金有恨不敢说,有泪不能流,有时还不得不说些违心的话,做些违心的事。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他被压抑的感情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他说:“我吃够了谎言的亏,现在到了多讲真话的时候了。”“人只有讲真话,才能认真地活下去。”“我必须用最后的言行证明我不是一个骗子。”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的。这部作品着重回忆作者自己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和内心感受,无情地解剖自己,也剖析了当时的社会。
《随想录》
《随想录》是巴金晚年创作的一部杂文集,是巴金用纸和笔建立起的一座个人的“文革”博物馆。1978年巴金在香港《大公报》上开辟《随想录》专栏,从1978年12月1日写下第一篇《谈〈望乡〉》到1986年8月20日写完最后一篇《怀念胡风》,共出五集,其间历时八年。《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这是巴金用全部的人生经验倾心创作出来的。他在《随想录》中痛苦回忆,他在《随想录》中深刻反思,他在《随想录》中重新开始青年时代的追求,他在《随想录》中完成了一个真实人格的塑造。这部著作共四十多万字,被誉为中国当代散文创作的“里程碑”,有“说真话的大书”之美誉。
[文本鉴赏]
本文通过作者讲述家中的一条可爱的小狗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疯狂时代惨无人道的现实;通过描写小狗的悲惨遭遇给自己留下的永难磨灭的创痛,表达了作者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呼唤人性,讴歌人性,也是本文的闪光思想之一。
—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答案] ①欢乐 ②轻松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大概是给人揪回来的,说他‘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批他,斗他。他不承认,就痛打,拳打脚踢,棍棒齐下,不但头破血流,一条腿也给打断了。批斗结束,他走不动,让专政队拖着他游街示众,衣服撕破了,满身是血和泥土,口里发出呻唤。”上面的句子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运用短句,精当准确地描写了艺术家所受的非人迫害,形象地揭示了那个非人年代发生的事实。②这些描写揭露了那个时代缺少人性和温情的社会现实,同时也和下文小狗对艺术家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令人深思。
2.文中“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这句话,反映了当时人们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政治高压下采取了明哲保身的处世态度,同时也看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冷漠。
二、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概括“小狗包弟”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和主人家关系亲密;②不咬人,性情温和;③活泼可爱;④深得日本友人喜欢。
4.分析这段文字在表达上最主要的特点及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语言轻松活泼,感情亲切。通过写小狗包弟的讨人喜欢为下文舍不得丢弃它埋下伏笔,进一步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忍。
三、阅读课文第10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5.找出表现作者送走小狗包弟后自责的句子,并谈谈你对作者当时心情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句子:“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
看法:作者发自内心的自谴自责,当年像甩掉包袱一般将包弟送到医院的解剖桌上,终成为作者心上永远也无法卸下的重负。这样的自谴自责一方面是解剖自己,具有摄人心魄的力量;另一方面,又为将来的人们提供了一面值得借鉴的镜子。
6.为什么文中反复使用“解剖”一词,并称“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受解剖”又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对自己把包弟送去实验室作解剖非常内疚,进而对自己的品行和行为进行反思。“受解剖”的是自己的灵魂,表达了自己对这件事的深刻反省。
7.“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为什么说“终于”?表达了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终于”指的是正直的人在那个时代的必然命运,与小狗包弟一样,命运受到了摧残。
四、阅读课文第11、12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8.作者对“文革”结束后自己院子的描写,使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一个词明确地表明了对院子变化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使用了对比手法;表达了人与物都经历了沧桑变迁的伤感;“创伤”一词明确地表明了对院子变化的感受。
9.“那么我今后的日子不会是好过的吧。但是那十年我也活过来了。”作者说“今后的日子不会是好过的吧”是基于什么理由?“那十年我也活过来了”表达了作者什么决心和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会好过”是因为“还清心灵上的欠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后一句则表达了作者彻底反省的决心。
五、总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0.在那个年代,多数群众卷入纷争之中,巴金属于少数被侵害被侮辱的人。在“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人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而巴金作为一个受害人竟然率先站出来反省、忏悔!巴金的忏悔对于今天的人们有意义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很有意义。《随想录》的发表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中国文坛引发了一场历史回顾与反思的热潮。“说真话”成了全社会率行与呼吁的人格品质。在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今天,巴金这种特殊的反省能够唤起人们的良心与良知。
(观点二)时过境迁,人随时变。巴金的忏悔可能对某些人有意义,但对于那些精神缺失的人来说,我觉得意义寥寥。英雄人物、模范人物的英雄事迹、模范事迹已激不起他们感情的涟漪,因为他们的偶像是“歌星”“影星”们。
(观点三)《随想录》的确显示了作者超人的勇气和严于律己的诚实精神。巴金的忏悔对于这个时代,对于这些人们,力量虽然不大,但“说真话”毕竟还是全社会呼吁的人格品质。所以要相信它对于将来的意义。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以小见大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采用了以小见大表现手法的叙事散文,作者选取了生活中不为一般人关注的小事情,讲述了自己家中的一条可爱的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表达了社会的大事件,反映了那个疯狂时代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悲悯、歉疚的伟大情怀。
2.写法指导
运用以小见大“三要求”
(1)要小处选材。选材唯其“小”,才便于精雕细刻,把人或物写得栩栩如生,再现生活的本来面目,也才能更深入地挖掘材料的意义,从而把主题表现得更为充分。在人命难保的时代,作者巴金选取了一条不为人关注的小狗的命运,通过描写一条小狗的遭遇,反映“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事实。正是因为选材小,挖掘深,《小狗包弟》才感人至深。
(2)要关注细节。想要写好以小见大的文章,细节描写十分重要。细节描写能把形象描绘得惟妙惟肖,突出事物的特点和人物的性格,起到以小见大的效果。如包弟“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得客人发笑”,这些细节聚焦于包弟的本领,突出了包弟的聪明、伶俐、乖巧、可爱,这自然会带来下文送走包弟后作者的不安,成为作者抒情的有力铺垫。
(3)要深度挖掘。所谓深度挖掘,就是要透过故事的表面情节,表达出富有内涵的主题。作者在“文革”中失去的何止是一条可爱的小狗,作者还失去了亲爱的妻子,失去了作为知名作家应有的尊严!作者对此没有直接抒写,没有进行严厉的批判,而是通过写自己对一条小狗的歉疚来表现,对自己迫不得已的行为表达忏悔。用小狗的命运来暗示人的命运,用狗性来映照人性,以小事情来反映大社会。
3.迁移运用
请尝试运用本文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一个生活细节或一个场景片段,来表现你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社会的认识。力求包含真感情、真见解,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记得早年学医的时候,一天课上老师问道:“大家想想,用酒精消毒的时候,什么浓度为好?”学生齐声回答:“当然是越高越好啦!”老师说:“错了。太高浓度的酒精,会使细菌的外壁在极短的时间内凝固,形成一道屏障,后续的酒精就再也杀不进去了,细菌在壁垒后面依然活着。最有效的浓度,是把酒精的浓度调得柔和些,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进去,效果才佳。”于是我第一次明白了,柔和有时比强硬更有力量。我们的声音柔和了,就能更轻松地渗透到辽远的空间;我们的目光柔和了,就能更轻易地卷起心扉的窗纱;我们的心灵柔和了,就能更流畅地传达温暖的诚意。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勇于剖析灵魂的卑微
从《小狗包弟》的言辞之中,我们感受到了巴金对自己行为的悔恨与鄙视。他悔恨的是什么?是一条小狗的死亡吗?不是!他悔恨自己的妥协行为,他活在深深的自责之中。心灵的重负压得他喘不过气来,非得用文字这把刀来解剖自己,让世人看到他曾经的“罪恶”与挣扎,于是,我们在《随想录》中看到了一位真实的巴金。他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作家灵魂的战栗和对人性扭曲的深刻批判。
【应用角度】 “善于反省”“诚实正直”“剖析自己”等。
2.素材应用
您,用一双睿智的眼睛,点燃了新文化运动的火炬;您,凭借一支坚硬的椽笔,书写着血泪铸就的国运乡愁;您,呈现给世人的是一个佝偻的背,却肩负着新时代文学的丰碑;您,用颤巍巍的脚步,为世人留下了坚硬而笔直的路!
您,就是巴金,一位有良心的作家,一位以说老实话、做老实人为准则的大师,一位经历磨难而不变的长者。
您,敢于解剖自己,敢于讲真话,为人真诚正直;您,意味着中国作家最真挚最真诚的写作良心。于是您用自己的文字构建了一部异彩纷呈的人类心灵史,那里面有对美好理想的坚持,对人生真善美的坚持,对美好未来的坚持……这些坚持,使您的作品冲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散发出高尚纯洁的道德力量,弥漫着深沉博大的爱,植根在广大读者的心底。而您对于完善自己人格的坚持,将成为一个榜样,永远提醒世人,指引世人。
于是您感动了世人,感动了中国。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是对您最好的总结: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群文阅读]
导读:“人,一撇,一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句话是一位哲人说的。的确,因为人无论如何也不能做到完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既然人无完人,人就需要不断地自我完善,只有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才能进步,才会随时代一起创新,一起进步。为了不断完善自己,人们就需要学会自我反省。
李敖:我只是一个无名之辈
台湾作家李敖纵横文坛多年,在文化界算得上声名盖世,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他的大名。有一次在接受采访时,他却谦虚地表示:“其实,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无名之辈!”面对记者的惊讶,他笑着讲了两个真实的小故事。
有一次,李敖出门,在一家名字叫“金蛋糕”的地方吃饭。正当他吃得开心时,有一名女服务员忽然拿着纸和笔走过来,恭恭敬敬地请他签名。李敖没想到在这样的小地方,居然也能遇到自己的“追星族”。他大笔一挥,潇洒地写下自己的大名,这才不紧不慢地问服务员:“你读过我的什么书?什么时候开始认识我的?”没想到,她摇摇头说:“我不认识你哦!但是我们老板早就定下了一条规矩:凡是来这里的每个客人都要签名。”
还有一次,李敖的弟弟肠胃出了毛病,十分难受,他当时正忙于别的事情,就介绍弟弟到“新高原大药房”去找一位李大夫。那里有两位李大夫,一位是妇产科的,一位是肠胃科的。李敖所熟悉的李大夫就在肠胃科工作。不料,弟弟去了之后糊里糊涂的,找到的竟然是妇产科的李大夫,他主动跟对方套近乎:“你认识李敖吧?我是李敖的弟弟,他让我来找你……”李大夫点点头说:“李敖?我当然认识啊,她来我这里做过多次检查,下个月就到预产期了!”
这两个故事,看似搞笑,其实不然,李敖说每当自己“忘了我是谁”的时候,就会用它们来警示自己:做人不可自满,更不可妄自尊大,这也成为李敖此后一生的信条。
(摘自《团结报》2018年7月14日)
大自然警号长鸣
⊙秦 牧
一天早晨,我扭开收音机,静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广播,听到一则消息: “我国已从美国动物园引进东北虎,以便和国内动物园里的东北虎配种。”因为生物界有这条规律——血缘太近的动物交配,产下的后代是先天不足、孱弱多病的。
不得已,就只好舍近求远了。
不知底蕴的人,可能会天真地想:东北虎(满洲虎)产于我国东北,到东北山林中捕几头来和动物园的老虎配种不就行了吗?何必万里迢迢跨越重洋去寻求呢?
他们不知道,我们东北山林里这种世界上最雄伟美丽的老虎越来越少,人们难得再捉到一两头了。几年前我到东北旅行,访问过伊春,地委的同志告诉我,整个伊春地区的山林里,只存下五只东北虎,这是有经验的专家,从山林的老虎脚印等计算出来的。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伊春还是一个小镇,四周山林里老虎很多,夜里,有时还窜到镇上来。
东北虎少了,华南虎也是一直在减少。近年来,我们已经很少听到捕获老虎的新闻。华南虎,也已经跻身受保护的珍稀动物行列了。
虎,只是一个例子罢了,我国许多野生动物,从熊猫、象、金丝猴、长臂猿,到普通的猴子、鸟类,都在不断减少。我国的鹤类本来是很多的,丹顶鹤、黑颈鹤和白鹤数量现在也还居于世界之首。但是,不久前在南京召开的鹤类联合保护工作会议宣称,这三种鹤我国现在一共也只有1 800多只,这是动物学家通过在高原和沼泽地区长期观察、计算取得的数据,丹顶鹤500多只,白鹤700多只,黑颈鹤600多只。
照理说,这类野生飞禽,在高原沼泽之间,应该是成群结队,有时甚至是遮天蔽日才对,但现在却屈指可数。这就可见,在我国,野生动物减少得多么惊人了。
这还只是野生动物一方面的事情罢了,还有滥伐森林呢,环境污染呢,它们都在不断使生态环境恶化,使野生动植物遭殃。这些年我跑过好些地方,到处都听到人们在倾诉:水的污染使鱼虾减少了,乱砍滥伐使山林面积缩小了,肆意行猎使禽兽锐减了……大自然已到处发出紧急警号。警号为谁而鸣?为你、我、他,为我们大家而鸣!为中国人而鸣!
别太过分以为我们“地大物博”吧!我们自然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但是也有好些不利条件。在农业国中,我国每人平均可耕地数量在世界上是偏少的;我国森林覆盖面积只占全国面积的12%,也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在世界上排在后列。而更可怕的是,在我国有一批目无法纪、愚昧短视而又骄傲任性的人(数量未必是很少呢),根本不知“环境保护”为何事,不知社会公德为何物。他们到处打鸟,猎兽,毁林,倒垃圾,天天在干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勾当,使得我们的自然界出现了令人焦虑的局面。大自然已经以各种各样的信号,为我们吹响警笛了。
我们也有大批目光远大,对人民事业忠心耿耿的人,老早就注意到这种情况了;党政负责人不断发表谈话,采取措施,要大家注意保护环境。革命元勋冒雨植树,躬亲示范。自然保护区也一个个陆续建立起来,老专家们经常为此大声疾呼。有一些地方,环境保护也的确作出了成绩,使得人们得以重闻飞禽的美妙歌声,再睹树林的可餐秀色。但是,严重的问题现在仍然未能算是根本解决。
是造福子孙的势力战胜呢,还是贻害后人的势力战胜?是目光远大、福国利民的势力战胜呢,还是鼠目寸光、祸国殃民的势力战胜?这就要看“下回分解”了。
在这场搏斗中,谁也不是局外人。
人们,你们究竟各自站在哪一方呢?
从飞禽走兽的减少,我仿佛听到了大自然的警号,从警号长鸣中,我不禁想到了这一切。
1984年2月
建议阅读篇目:
《蝴蝶》 王蒙
《剪辑错了的故事》 茹志鹃
《陈奂生上城》 高晓声
[诵国学经典]
1.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
[明理知义]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成长启示]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明理知义]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成长启示] 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有的解释者说,这是孔子安贫乐道、不求名位的思想,这种解释可能不妥,这不符合孔子一贯的主张。在孔子的观念中,“学而优则仕”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这里的潜台词是: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了解自己。
课件71张PPT。第三单元8 小狗包弟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八)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巴金在晚年以“说真话”的勇气和平易近人的文字,倾心创作《随想录》,反思自我,拷问灵魂,其作品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高峰。
②尽管金融危机让部分企业减少了人才的需求量,但一些大中型企业从长计议,借机进行人才储备,有针对性地吸纳专业后备人才。
③10月1日晚上,3万多枚烟花同时燃放,绽放出了各种造型,烟火交相辉映,令人目不交睫。
④该企业中国高层换帅尘埃落定,11月15日,新任中国区总经理在“网络优势,尽数呈现”的媒体见面会上露面。
⑤伴随着古典优雅的音乐,大幕缓缓拉开,十二名长袖善舞、身姿曼妙的舞蹈演员身着古装,为大家表演了经典的舞蹈《敦煌》。
⑥本届书画交流活动中,书画名家纷纷献艺,一幅幅书法力透纸背,一幅幅丹青意境深远,博得观众的连声喝彩。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④⑥
D [①平易近人:既指态度谦逊和蔼,使人容易接近,又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②从长计议:慢慢地多加商量,从长远的角度考虑。③目不交睫: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觉。④尘埃落定:比喻事情有了结局或结果。⑤长袖善舞:比喻做事有所凭借,就容易成功。后多用来形容有财势、有手腕的人善于钻营取巧。⑥力透纸背:形容书法遒劲有力。也形容文章深刻有力。]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读完这篇散文,我为这诗一般的语言所感染,使我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
B.《雨巷》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作者戴望舒也因此成名,被人们称之为“雨巷诗人”。
C.小狗包弟虽小,但也是一条生命,凡是有血有肉的善良生命都应得到生存权,并免受侵害。这一观念已经在今天被大多数人接受。
D.第十一届全运会的圣火已经在齐鲁大地缓缓熄灭,在“和谐中国,全民全运”主题口号的引领下,本届全运会展现了更加动人的时代风采。
D [A项,成分残缺,去掉“使我”。B项,成分赘余,去掉“之”。C项,语序不当,把“已经”移到“今天”后。]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惊悉家父仙逝,足下不胜哀伤,特此沉痛哀悼。
B.阁下大驾光临,寒舍蓬荜生辉,我感到十分荣幸。
C.贵校师生十分热情,请我做报告,校长亲自在校门口恭候光临,我很感动。
D.你有问题,一定要告诉我,我将鼎力相助。
B [A项,“家父”是说自己的父亲,此处应为“令尊”,“足下”是对对方的尊称,此处直接说“我”即可。C项,“恭候光临”是自己对他人说的敬辞,此处用错。D项,“鼎力”是敬辞,此处应该用“全力”。]
4.下面是巴金先生的一段话,次序已经被打乱,其中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但是有一点我没想到,我成为一个作家也许比较符合我的性格,所以是意外的顺利。
②我对自己所走的道路,一直不满意。
③我常说自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
④我拿起笔写东西,就是因为对社会不满,肚子里有感情要倾吐,有爱憎要发泄,我才写东西。
⑤我说过我不是个文学家,也不懂艺术,这是说真话。
⑥我在年轻的时候,常常想搞社会革命,希望对人类有比较大的好处。但有时想想,还是做一个作家,用笔写出自己心里的感情。
A.③②⑥⑤①④  B.⑤④①③②⑥
C.③⑤④②⑥①  D.③②⑥⑤④①
D [解答时,首先确定论述中心,找准语段首句③,其次要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览全部句子,⑤④①在排序时应注意⑤句中“我说过”的领起转换作用,①句中“但是”的转折前挂作用,据此可确定顺序为⑤④①。]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什么叫正气呢?____①____,即孟子所说的“其为气也,至大至刚”。翻开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就会发现,每当遇到了重大挫折或灾难时,都会出现一批仁人志士,他们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不怕舍弃自己的生命。____②____,而且用生命谱写了壮丽的史诗。“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长久以来,这些诗句成为激发民族奋进的绝唱,____③____。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回答这个问题,要注重把握语段的意思和横线前后的内容。语段主要介绍了与“正气”有关的内容。①处横线前提出了“什么叫正气呢?”横线后写“即孟子所说……至刚”,由此可知横线处应填孟子对正气的解释,即与“正气就是浩然之气”有关的内容;②处横线前写具有正气的人在国家遇到重大挫折或灾难时的做法,横线后“而且”表递进,写这些仁人志士用生命谱写了壮丽的史诗,根据后文引用的诗词,可以推知②处横线上的内容应与“他们不仅用笔写下了悲壮的诗篇”有关;根据上文可知,③处横线上填写的内容应该是总结并照应前文的,应与“弹奏出我们民族的正气之歌”有关。
[答案] (示例)①正气就是浩然之气 ②他们不仅用笔写下了悲壮的诗篇 ③弹奏出我们民族的正气之歌
6.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改写下面画线部分。要求:①句式一致;②与上文语意连贯;③不改变原意。
还有小草呢!正是夏季,白泉山被绿草覆盖了,草尖上传来浓浓的草原风情。在这个雨量稀少的风都,种草本是奢侈的事情。然而,没有绿草的城市,能称得上草原城市吗?有了草,才能存得住水,养得住树;在这里,能够给这座城市带来生机的,就是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目,要先明确语段的讨论重点,即“草很重要”;然后再分析画线句,“存得住水”“养得住树”“带来生机”都是草的作用。由此即可拟写出答案。
[答案] (示例)有了草,才能存得住水;有了草,才能养得住树;有了草,才能使这座城市充满生机。
7.下图是某班级考察大蜀山活动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观察框架图,该图将大蜀山考察活动按照逻辑顺序分为三部分:准备阶段、实施阶段、考察后完成作业。其中准备阶段的内容有“温习‘地质’相关内容”“备好行装”“小组讨论确定考察内容”;实施阶段的内容有“参观”“听讲座”“知识抢答”;作业为“以组为单位上交考察日记”。将每一部分对应的内容串联成句即可。注意语句的简明、连贯。
[答案] (示例)本次大蜀山考察活动要求事先温习“地质”相关内容,小组讨论确定好考察内容,备好行装;考察期间主要活动有参观、听讲座和知识抢答;考察结束后以组为单位上交考察日记。[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桂林的受难
巴 金
在桂林我住在漓江的东岸。这是那位年长朋友的寄寓。我受到他的好心的款待,他使我住在这里不像一个客人。于是我渐渐地爱起这个小小的“家”来。我爱木板的小房间,我爱镂花的糊纸窗户,我爱生满青苔的天井,我爱后面那个可以做马厩的院子。我常常打开后门走出去,跨进菜园,只看见一片绿色,七星岩屏障似的立在前面。
我初到桂林时,这个城市还是十分完整的。傍晚我常常在那几条整齐的马路上散步。过一些日子,我听见了警报,后来我听见了紧急警报。又过一些日子我听见了炸弹爆炸的声音。以后我看见大火。我亲眼看见桂林市区的房屋有一半变成了废墟。几条整齐马路的两旁大都剩下断壁颓垣。人在那些墙壁上绘着反对轰炸的图画,写着抵抗侵略的标语。
我带着一颗憎恨的心目击了桂林的每一次受难。我看见炸弹怎样毁坏房屋,我看见烧夷弹怎样发火,我看见风怎样助长火势使两三股浓烟合在一起。在月牙山上我看见半个天空的黑烟,火光笼罩了整个桂林城。黑烟中闪动着红光,红的风,红的巨舌。十二月二十九日的大火从下午一直燃烧到深夜。连城门都落下来,木柴似的在燃烧。城墙边不可计数的布匹烧透了,红亮亮地映在我的眼里像一束一束的草纸。那里也许是什么布厂的货栈罢。
每次解除警报以后,我便跨过浮桥从水东门进城去看灾区。第一次在中山公园内拾到几块小的弹片;第二次去得晚了,是被炸后的第二天,我只看见一片焦土。自然还有几堵摇摇欲坠的断墙勉强立在瓦砾堆中,可是它们说不出被残害的经过。在某一处我看见几辆烧毁了的汽车:红色的车皮大部分变成了黑黄色,而且凹下去,失掉了本来的形态。这些可怜的残废者在受够了侮辱以后,也不会发出一声诉冤的哀号。
第三次大轰炸发生在下午一点多钟。这是出人意料的事。以前发警报的时间总是在上午。警报发出,凄厉的汽笛声震惊了全市,市民狼狈逃难的情形,可想而知。我们仍旧等着听见紧急警报才出门。我们走进菜园,看见人们挑着行李、抱着包袱、背负小孩向七星岩那面张惶地跑去。我们刚走出菜园,打算从木桥到七星岩去。突然听见人们惊恐地叫起来:“飞机!飞机!”一些人抛下担子往矮树丛中乱跑,一些人屏住呼吸伏在地上。我觉得奇怪。我仔细一听,果然有机声。但这不是轰炸机的声音。我仰头去看,一架飞机从后面飞来,掠过我们的头上,往七星岩那面飞走了。这是我们自己的飞机。骚动平息了。飞机声又响了。这次来的是轰炸机,而且不是我们的。人们散开来,躲在各处的树下。他们来不及走到山洞了。十八架飞机在空中盘旋一转,于是掷下一批炸弹,匆匆忙忙地飞走了。这次敌机来得快,也去得快。文昌门内起了大火。炸死了一些人,其中有一位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青年音乐家。
第四次的大轰炸应该是最厉害的一次了。在那天,我看见了一个城市的大火。火头七八处,从下午燃烧到深夜,也许还到第二天早晨。警报解除后,我有两个朋友,为了抢救自己的衣物,被包围在浓焰中,几乎迷了路烧死在火堆里。这一天风特别大,风把火头吹过马路。桂西路崇德书店的火便是从对面来的。那三个年轻的职员已经把书搬到了马路中间。但是风偏偏把火先吹到这批书上。最初做了燃料的还是搬出来的书。不过另一部分书搬到了较远的地方,便没有受到损害。
以后还有第五次、第六次的轰炸。……但是我不想再写下去了。从这个城市你们会想到其他许多中国的城市。它们全在受难。不过它们咬紧牙关在受难,它们是不会屈服的。在那些城市的面貌上我看不见一点阴影。在那些地方我过的并不是悲观绝望的日子。甚至在它们的受难中我还看见中国城市的欢笑,中国的城市是炸不怕的。我将来再告诉你们桂林的欢笑。
1939年1月中旬在桂林
(有删改)
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题目高度概括了所写的主要内容,意蕴丰富,既可指在日寇侵略下桂林遭受到的疯狂轰炸,也可指包括作者在内的桂林民众受到的深重灾难。
B.“这些可怜的残废者在受够了侮辱以后,也不会发出一声诉冤的哀号”通过使用拟人手法,强烈而形象地表现了敌机的轰炸所带来的创痛之深。
C.市民听到汽笛声就狼狈逃难的情形与“我们”等着听到紧急警报才出门形成对比,从中可看出市民遇到灾难时惊慌忙乱,无从应对,“我们”则心态成熟,临危不惧。
D.文中写了四次大轰炸,每次写的侧重点略有不同,并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动作、细节等描写,生动形象、具体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的残酷。
C [C项,“从中可看出……‘我们’则心态成熟,临危不惧”分析错误,曲解文意,文章只是在如实描写人们在轰炸中的表现。]
9.这篇散文的题目是“桂林的受难”,文章为什么要从“我”寄住在桂林的相关情况写起?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答题时注意答出情节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内容和读者的角度分析其作用。此题通过文中的句子“我爱木板的小房间……我爱后面那个可以做马厩的院子”可知所写的内容是“初到桂林时城市完整无缺,自己住处的舒适,感受到的美好”;上文写“初到桂林,寄寓在朋友处”,下文写“桂林受到战火摧残,遭到破坏”,从结构的角度看,承接上文,和下文形成对比,为下文的内容做铺垫;从读者的角度感受“真实可信”;还可从内容的角度分析,表达对战争破坏美好生活的痛恨。
[答案] ①文章开篇写“我”初到桂林,寄寓在朋友处,交代了人物活动及相关背景,顺理成章地引出在桂林的所见所闻,使文章更加真实可信。②初到桂林时城市完整无缺,以自己住处的舒适、感受到的美好与下文桂林受到战火摧残、遭到破坏的情形形成鲜明的对比,强化了文章情感的抒发。③开头的介绍为下文写在敌人的轰炸中,“我”走出菜园与桂林万千民众一起离家逃往七星岩避难等内容做了必要的铺垫。
10.冰心曾评价巴金:“他是一个爱人类、爱国家、爱人民,一生追求光明的人。”请结合文章分析文中寄寓着作者哪些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注意探究的是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情感,答题时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即可。
[答案] ①对桂林深深的爱,对侵略者的仇恨。作者寓居桂林,觉得自己不像一个客人,享受着朴素、安定的幸福;日寇的轰炸毁了桂林的美好,使作者怀着一颗憎恨的心。②对灾区充满极大的关切,对受难者充满同情。作者不顾安危,每次轰炸后都要进城深入灾区,并用充满感染力的文字真实记录下遭难城区、民众的情形。③对战争前景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国家、民族的未来充满希望。作者由桂林想到了其他城市,想到了当时中国的许多城市。在受难中,作者看到的是欢笑,是坚持,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