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学案+练习)9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学案+练习)9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2 17:03:03

文档简介

9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戊戌(wù) 叱咤(chì)
莅校(lì) 迥乎(jiǒnɡ)
谦逊(xùn) 箜篌(kōnɡ)(hóu)
弥漫(mí) 蓟北(jì)
涕泗(tì)(sì) 精悍(hàn)
酣畅(hān)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解  (2)角
(3)屏
2.语境辨析法
(4)小刚长得很强(qiánɡ)壮,性格很倔强(jiànɡ),做事别勉强(qiǎnɡ)他。
(5)他每次出差(chāi)差(chà)不多都要出点差(chā)错。
二、写对字形
(1) (2)
(3)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偶然·偶尔
两者都表示不经常,但着重点不同。
“偶然”着重于意外,指从一般事理或一般规律上看,事理上不一定发生而发生的;超出一般规律的。跟“必然”相对。
“偶尔”着重于数量,指间或,有时候;属性词,偶然发生的。跟“经常”相对。
(2)弥漫·迷漫
“弥漫”强调(烟尘、雾气、水等)充满。
“迷漫”强调漫天遍野,茫茫一片,看不分明。
如果一事物既具有“到处都是”,又具有“看不清楚”的特点,那么两词可以通用。
2.明确词义
(1)短小精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叱咤风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迥乎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形容人身材矮小而精明强干;形容文章、戏剧等篇幅短而有力。
(2)形容声势威力很大。
(3)形容差别很大或完全不一样。
[语言运用]
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和词语运用的正误,并改正。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瞻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shù)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气势磅礴的人物,莅(wèi)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瞻仰—景仰 戊(wù) 气势磅礴—叱咤风云莅(lì)
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梁启超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B.这样自负同时又这样谦逊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C.很难得听到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
D.很难得听到这样自负同时又这样谦逊的话
A [梁启超的两句话,前者表现谦逊,后者表现自负,据此排除B、D两项;依据陈述对象的前后一致性,排除C项。]
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成分赘余,应删掉“大约”或“左右”。
[资料链接]
学贯中西的“雅人”——梁实秋
梁实秋(1902—1987),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文字创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作品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补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曾追随康有为参与“百日维新”运动,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辛亥革命后,出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后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又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晚年任清华大学研究员教授,一生著述达千万字,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1922年3月10日、17日、24日,梁启超应清华文学社之邀,在清华学校作了“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的专题演讲。梁实秋先生有感于“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写下了对那次演讲的评论性文章,表达了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演讲词
演讲又叫讲演或演说,是指在公众场所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
演讲词的特点:
(1)针对性。撰写演讲词,要考虑听众的需要,讲话的题目应与现实紧密结合,所提出的问题应是听众所关注的事情,所讲内容的深浅也应符合听众的接受水平。同时,演讲又要注意环境气氛,既要注意当时的时代气氛,又要了解演讲的具体场合。不同的场合,演讲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讲法。
(2)鲜明性。演讲的内容不能只是客观地叙述事情,还必须表明自己的主张,阐明自己的见解。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表扬什么,批评什么,均应做到立场鲜明、态度明确,不能含糊。
(3)条理性。要使讲话易被听众听清、听懂,就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否则,所讲内容虽丰富、深刻,但散乱如麻,缺乏逻辑性,亦会影响讲话效果。
(4)通俗性。演讲的语言,应该通俗易懂,明白畅晓。要做到这一步,关键是句子不要太长,修饰不要太多,不宜咬文嚼字,要合乎口语,具有说话的特点。同时,也应该讲究文采,以便雅俗共赏。
(5)适当的感彩。演讲既要冷静地分析即晓之以理,又要有诚挚热烈的感情即动之以情,这样才能使讲话既有说服力,又有鼓动性。
[文本鉴赏]
本文以一千字的篇幅,生动而又饱含情感地记述了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通过对梁任公先生外貌、神情、语言、动作等的描写,成功刻画了一位学术界的风云人物,表现出梁任公忧国忧民、学识渊博、文采飞扬、率真热情的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先生的景仰之情。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答案] ①短小精悍 ②简短独特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句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反衬的手法,衬托出梁任公先生的演讲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从第2自然段可以看出梁任公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段话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可以看出梁任公先生是一个办事认真、书法艺术修养很高的人。运用衬托的手法表明这次演讲很有感染力,使人印象深刻。
二、阅读课文第4~10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讲普通话能更好地交流,可作者为什么说“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为“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梁启超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讲话风格,所以说“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4.作者引用《箜篌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箜篌引》简短鲜明,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当年就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又遇到实际的环境,因此印象更深刻。引用这首诗可以充分说明先生讲得逼真、深刻。
5.文章主要运用什么手法写梁任公?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要运用细节描写写梁任公。通过讲《箜篌引》、敲头背书、手舞足蹈地讲《桃花扇》等细节具体形象地刻画出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6.梁任公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表明了他怎样的性格、气质和修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明了梁任公先生研究学问的认真,全身心地投入,与书中的主人公同欢笑、共命运。从侧面表现出他热情、富有激情、认真的性格特点。
7.“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这两句话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说明“我们”已被梁任公先生的讲演深深地吸引,我们与梁先生同呼吸、共忧喜。
8.“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一句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有什么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说明了梁任公先生的演讲对人的感化和影响,表达了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欣赏和赞叹之情。
9.最后一自然段的反问有什么深刻含意?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侧面赞扬了梁任公先生的为人: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这样的学者当世少有。
三、总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0.有人认为本文给人一种过简过省的感觉,好像没有充分展开,对人物形象和场景的描绘应再充分一些。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简练是一种很好的文风,用较少的文字表达丰富而深刻的内容,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本文确实做到了简练、传神,全文没有无用的材料和多余的话。像本文作者这样追求文体简洁美的作家以前就不多,现在就更少了。
(观点二)任何事物都有一个限度,语言的简洁也是如此。本文的确给人一种没有充分展开的感觉,首先材料不够充分、丰富,其实除了直接写演讲,还可以写与演讲有关的事或其他的事;其次语言过于简、过于省,像梁任公这样精彩的人物形象,用语可以多一些,描绘应该更充分一些。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生动形象的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即描绘人物的面貌特征,它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打扮以及表情、仪态、风度、习惯性特点等。肖像描写的目的是以“形”传“神”,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梁任公先生演讲出场时的肖像描写就非常出神。
第三段作者用极其简省的笔墨勾勒出梁任公先生的外貌。从“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四个方面刻画出梁任公先生的精明强干和潇洒气度。
2.写法指导
运用肖像描写“三要求”
(1)要抓住特征。人物的外貌千差万别,两个人长得再相似,也会有不同的地方,抓住特征就是要写出这个千差万别。
(2)要符合身份。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往往会在外貌等方面有独特的呈现,抓住这些能表现人物特征的地方加以描绘,是我们写出独特的“这一个”的重要方法。如孔乙己的长衫,少年闰土的“银项圈”,中年闰土的松树皮一样的手掌等。
(3)要展示性格。对人物的描写归根结底还是要服务于塑造独特的人物形象,所以,在描写人物肖像时要善于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精神气质的肖像特征来写。如: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运用肖像描写“三技法”
(1)借助电影的“特写镜头”来刻画肖像。即抓住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的肖像特征作具体细致的描绘,就像电影特写镜头一样呈现在读者面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采用绘画中的“漫画笔法”来勾勒肖像。即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对人物的肖像特征作幽默、诙谐的描绘,让读者对人物特征能够心领神会。
(3)借鉴雕刻的“浮雕笔法”来立体展示肖像。即在立体展示所写人物各个侧面的基础上,在调动起读者一定的审美期待的基础上,抓住人物在一瞬间表现出来的极富个性的、最能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的外貌特征加以刻画,使你所写的人物像浮雕一样“定格”在读者眼前。
3.迁移运用
在你求学的道路上,一定有很多老师的肖像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借鉴以上刻画肖像的手法的任意一种,来刻画一位老师,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第一次见到他,实在很难将他与我心中的老师形象联系起来:他有一张职业拳击手才具有的脸——脸上肉不多,但整个脸上的骨骼与肌肉都棱角分明。况且,他脸上还有一道长长的疤痕,平添了几分煞气。他的脸上很少有笑容,给人一种冰冷的感觉,还伴随着压抑。再则便是那双眼睛,一双不怎么漂亮的眼睛暗藏在茶色的眼镜片后面,那眼皮永远是耷拉着的,似乎表示它很疲倦,但只要你走近跟前去感受他那逼人的目光,便会知道所谓“疲倦”绝对是个错觉。记得当时,他穿一身洗得发白的牛仔服,一股原始而粗犷的气息从他体内溢出。然而,人不可貌相,他是我遇到过的最和蔼最可亲的老师。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博览群书,修养身心
梁任公先生以他的渊博的学识和远大的胸怀折服了听众,也深深地震撼了我们后人。学识会让一个人厚重深刻,谈吐不凡,出口成章。有学识者的一席话,如黄钟大吕,能产生振聋发聩的效果;会增长你的见识,净化你的心灵。学识与胸怀往往是孪生姐妹,学识会开阔你的视野和胸怀,让你纵观古今,放眼中外,以天下为己任,“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学做一个博览群书、修养身心的人吧!
【应用角度】 “学识与胸怀”“读书与爱国”“学识的魅力”“谈自身修养”等。
2.素材应用
走过刀耕火种的历史,走过风云变幻的岁月。祖国,饱经了雨雪风霜的洗礼,也饱经了金戈铁马的动荡。曾面对沙俄的舰炮、日寇的屠刀,也曾面对列强的谎言、军阀的混战,万里长城记录了一幕幕腥风血雨,滔滔长江流淌着一股股苍凉悲壮。然而几千年来,祖国历尽艰难而不衰,屡遭侵略而未亡,并在今天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无数民族英雄、爱国志士、革命先烈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结果。正如梁启超,从进京赶考的“公车上书”到变法图强的“百日维新”,这个知识青年立志要救中国于水火之中。虽一次次欲借“强人”之手,以圆壮我中华之梦,却一次次因“所托非人”而失败,但他的爱国情怀从未改变。正是因为许多像梁启超这样的爱国志士的付出和牺牲,我们的祖国才得以富强,我们的人民才更加幸福安康!
[群文阅读]
导读: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心胸应若大海,它平凡,但不代表平庸;它低调,但不代表俗套;它内敛,但不代表无光。心胸是一个人的素质、内涵、人格的体现。古人云:君子浩海之气,不胜其大;小人自满之气,不胜其小。气压乾坤量含宇宙,胸吞百川,怀包万仞,方可成就非凡的气度。
林语堂的善意回避
1928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发行了一套适合中学生学习的《开明英文读本》,编著者是著名作家林语堂。
仅半年之后,就有读者向开明书店和林语堂举报,说世界书局林汉达所编《标准英语读本》有抄袭《开明英文读本》的嫌疑。为此,两家出版社打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官司,虽然最终没有结果,但林汉达的行为还是受到了出版界、文学界很多知名人士的批评。而在这起争论的浪潮中,林语堂始终没有说一句过激的话,更没有给林汉达施加过任何压力。
1929年春节前夕,林语堂参加上海出版界举行的新春茶话会。进入会场后,林语堂发现了坐在角落里的林汉达,随后便转头朝门外走去,并对一同前来的开明书店编辑周振甫说:“老周,麻烦你替我向大家请个假,今天的聚会我不参加了,我刚才看见了林汉达。”
“看见了又怎样?你怕见了面会吵架?”周振甫对林语堂离去的理由哭笑不得。“不是的,”林语堂严肃地说,“之前大家都说他编的书有抄袭我的嫌疑,如果我在这样的场合和他见面,岂不是让他很难堪?所以,我回避一下,对我们双方都好。”林语堂的一番解释,让周振甫恍然大悟又钦佩不已。
后来,林汉达从别人口中得知了林语堂回避一事,他通过书信向林语堂表达了最真诚的歉意:“您的举动让我羞愧不已,虽然您只做了一个简单的回避,却让我看到您身上最可贵的教养!”
气量亦力量
⊙蔡建军
北宋的吕蒙正是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状元宰相,他有敢于顶撞皇上的胆量,也有唯才是举的气量。
吕蒙正有个学友叫温仲舒,两人彼此仰慕,亲如兄弟。太平兴国二年,二人双双考中了进士,后一同从政。谁知,温仲舒意外“中箭”,遭贬多年,一直没有“东山再起”。吕蒙正担任中书令后,不忘“发小”情分,多次向太宗举荐,使温仲舒重新走上领导岗位,自此青云直上。按说知遇之恩当涌泉相报。然而,春风得意的温仲舒却变得刚愎自用,翻脸无情,甚至在吕蒙正触了“逆鳞”,皇上正生气时,还利欲熏心地落井下石。
一时间,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可吕蒙正闻听后,却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为国尽力,那些小事万万不可记在心上。”让众人肃然起敬。
有一次,吕蒙正在夸赞温仲舒的才干,知道实情的太宗以为他还蒙在鼓里,就忍不住提醒说:“你总是夸奖他,可他却常常把你说得一钱不值呢!”
心无芥蒂的吕蒙正笑了笑说:“陛下把我安置在这个职位上,就是深知我知道怎样欣赏别人的才能,并能让他才当其任。至于别人怎么说我,这哪里是我职权之内所管的事呢?”
原谅他人,体现了吕蒙正闪亮的人生智慧。他不计前嫌、礼贤下士、宽广容人、秉公处事的治国理念,让太宗对他愈发器重有加。
事实证明,吕蒙正的眼光还是不错的,温仲舒虽说有点嫉妒的小毛病,办事还是很有能力的。他出任边疆,叱咤风云,所向披靡;辅政朝廷,办事得力,业绩不俗,以致与名臣寇准齐名,时人并称他们为“温寇”。
吕蒙正以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怀,常人难有的气量,心存大局,用人之长,终使他身为两朝宰相,成就一代功业。
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说过: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爱和宽容大度去征服。从古至今,人和人之间最高的竞争和较量,不是比技巧,是在比气量。能受气,方能成大器。气量,既是能量,也是一种力量。气量是一个人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力量。有了气量,何愁人心不顺,事业不兴?
建议阅读篇目:
《庄子》 庄周
《少年中国说》 梁启超

[诵国学经典]
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明理知义] 为国家解危纾难不惜奋勇献身,看待死亡的态度就当作回归故里。
[成长启示] 曹植的《白马篇》描述了一位武艺高超、渴望为国立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少年游侠形象,表达了自己希望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作为曹操之子,曹植深受父亲影响,不仅文学造诣很高,也对国家大事具有积极的参与意识,并在诗文中屡屡流露。在《杂诗》中,曹植也有“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的类似表述。虽然后来在与兄长曹丕关于继承权的竞争中落败,但曹植的爱国情感却通过作品得到了永远传扬。后人对《白马篇》一诗给予了高度评价,如唐代学者李善说此诗“言人当立功、立事、尽力为国,不可念私”,清代学者朱乾说“篇中所云‘捐躯赴难,视死如归’,亦子建素志,非泛述矣”。而“视死忽如归”也演变为成语“视死如归”,形容仁人志士为理想不惜牺牲的高尚品德。
2.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
[明理知义] 地位虽然卑微,却不敢忘记忧虑国事。
[成长启示] 《病起书怀》全诗为:“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1176年,五十二岁的陆游被罢免官职,居住在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一度生病卧床,病愈后挑灯夜读《出师表》,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此诗。陆游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位卑未敢忘忧国”成为传世名句,表达着诗人虽然经历坎坷挫折,即使地位卑下,却始终以忧国忧民为己任的高尚情操与爱国情怀。而陆游临终的《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更成为爱国诗歌的绝唱,被朱自清先生评为“这是陆游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
课件72张PPT。第三单元9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九)
[基础运用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梁启超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世,内忧外患,乱象毕现,用形象的话来描述就是“堕入地狱的底层”。然而,最可悲的是道德的堕落、民智的固陋、思想的颠倒,愚昧的掌权者面临着死亡而不觉醒,堕入底层的地狱而不自知。
梁氏师从康有为,率先睁开了眼睛看世界。( ),达到了其政治生涯的顶峰。________的身躯里流淌着变革的热血,潜藏着过人的智慧,虽没有________的超凡本领,却有着忠君报国的赤子情怀。他凭着________的阅历和卓识,开启了大清维新变法之旅。最终由于光绪帝手无寸柄,处事________,“戊戌变法”方行百日即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所扼杀。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最可悲的是道德的堕落、民智的固陋、思想的颠倒,愚昧的掌权者面临着死亡而不觉醒,堕入地狱的底层而不自知。
B.最可悲的是道德的堕落、民智的固陋、思想的颠倒,愚昧的掌权者堕入底层的地狱而不自知,面临着死亡而不觉醒。
C.最可悲的是民智的固陋、道德的堕落、思想的颠倒,愚昧的掌权者堕入地狱的底层而不自知,面临着死亡而不觉醒。
D.最可悲的是民智的固陋、道德的堕落、思想的颠倒,愚昧的掌权者面临着死亡而不觉醒,堕入地狱的底层而不自知。
C [原句“道德的堕落”和“民智的固陋”位置颠倒;应是先“堕入地狱……”再“面临着死亡……”;“底层的地狱”修饰不当,和前文“堕入地狱的底层”的描述不一致。]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发动戊戌变法,创学会,办报纸,为挽狂澜于既倒
B.他发动戊戌变法,为挽狂澜于既倒,创学会,办报纸
C.他为挽狂澜于既倒,创学会,办报纸,发动戊戌变法
D.他为挽狂澜于既倒,发动戊戌变法,创学会,办报纸
D [“为挽狂澜于既倒”是变法的目的,应放在“发动……”前面作状语;“创学会,办报纸”属于变法中的措施,应放在“发动……变法”后。]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短小精悍 呼风唤雨 见多识广 瞻前顾后
B.五短身材 叱咤风云 博闻强记 瞻前顾后
C.短小精悍 叱咤风云 博闻强记 左顾右盼
D.五短身材 呼风唤雨 见多识广 左顾右盼
A [短小精悍:形容人身材矮小而精明强干,也形容文章、戏剧等篇幅短而有力。五短身材:四肢和躯干短小的身材。呼风唤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或左右某种局面,有时也比喻进行煽动性的活动。叱咤风云:形容声势威力很大。见多识广:见过的多,知道的广。形容阅历深、经验多、知识广博。博闻强记:见闻广博,记忆力强。瞻前顾后:看看前面再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以前考虑周密谨慎,也形容顾虑过多,犹豫不决。左顾右盼:向左右两边看。]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游欧前梁启超的文化取向与新文化运动是一致的,________。
①他主张对西方学说不应盲从,坚持反对“科学万能论”
②所谓求同,就是认同新文化运动所彰显的“关注新青年,支持青年运动”等几大原则
③游欧回来梁启超增加了反省现代性的支点,其与新文化运动原主持者间的关系是求同存异
④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则主张借助西方科学的精神与方法,重新评估和整理国故,以发展新文化
⑤所谓存异,即在于对“重新估定一切价值”这一“新文化的精神”的理解与把握不尽相同
A.③②⑤①④ B.③⑤①④②
C.①④③②⑤ D.③②④⑤①
A [整个语段的思路是先总写梁启超与新文化运动原主持者求同存异的关系,然后从求同与存异两个方面分别说明。排序时要注意关联词的提示作用。]
5.请仿照下面文段中画线的语句,另选一个人物,进行人物描写。
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写时要选取自己熟知的人物或课文材料中已有的形象。
[答案] (示例)走进了一位身材苗条面容娇美俊目秀眼的人物,穿着华丽的衣裙,步态轻盈,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严逼人,这就是王熙凤。
6.下面是某学校的一则停水通知的初稿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修改。
为确保学校二次供水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生活用水标准,我校打算于2019年5月13日至15日对各水池进行清洗消毒工作,到时候涉及的区域将无法正常供水,具体停水时间为5月13日8∶00至15日17∶00,如提前干完将提前供水。请受影响用户早点儿做好储水准备,由此带来的麻烦,敬请谅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给出的是某校一则停水通知,通知应使用书面语体。所以语段中口语语体的词语“打算”“到时候”“早点儿”等需要改为书面语。
[答案] ①“打算”改为“计划”或“将”;②“到时候”改为“届时”;③“干完”改为“完工”;④“早点儿”改为“提前”;⑤“麻烦”改为“不便”。
7.下面是一幅“求救——救助”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意连贯,不超过8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在这幅流程图中,居民位于图的第一层,第二层的两个部分属于并列关系,即它们是居民的两个可选行为。第二层两个部分共同指向第三层,第三层显示的是各级服务处理中心,分析可知,应是居民求救信息传送至各级服务处理中心。第三、第四、第五层可综合起来进行概括,即服务处理中心指派相关服务商前往居民家中服务。最后有个反馈程序,居民向服务处理中心反馈服务商的服务信息。
[答案] 居民可拨打电话或按呼叫器进行求救,求救信息会传送到各级服务处理中心,服务处理中心会指派相关服务商到居民家中服务,服务结束后,居民将服务信息再反馈给服务处理中心。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梁启超的“儿女情长”
张 剑
1948年,梁思成以“主持中国营造学社多年,研究中国古建筑物,实地搜求、发见甚多”当选首届“中央研究院”“建筑与艺术学”唯一院士;他的弟弟梁思永因“主持大规模之殷墟工作,又发现华北史前文化次序之实证”,与李济、郭沫若、董作宾荣膺“考古学”院士。当年全国人口4亿多,总共遴选81名院士,真可谓凤毛麟角。梁思成、梁思永兄弟同膺院士,更是绝无仅有。他们学术成就的取得,除自身的努力之外,自然与他们的父亲、在近代中国思想界不断掀起风潮的梁启超有关。
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集中体现在他给孩子的书信和相关家书中。这些家书早在丁文江、赵丰田编撰的《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已有不少披露,但大多是节录、择录,难窥全貌。近年来坊间也有多种以《梁启超家书》为名的选编本,如张品兴编、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梁思成续弦林洙编、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版等。这次由中国近代史和戊戌变法史研究专家、正主持编撰《梁启超全集》的汤志钧及其哲嗣汤仁泽编注的《梁启超家书·南长街54号梁氏函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书,皇皇43万余言,可谓“梁启超家书”的最新整理成就。“家书”部分以1994年中华书局影印《梁启超未刊书信手迹》为基础,兼收了《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中的一些信函;“南长街54号梁氏函札”则收录了最近公布的梁启超、梁启勋兄弟北京故居南长街54号所藏梁氏档案中梁启超函札241封,虽然主要是梁启超致其弟弟梁启勋的信函,但也可以看出梁启超在晚清民初“家事、党事、国事无不令人气尽”的感受。
“家书”部分,集中体现了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作为人父对儿女们的关爱之情。在一般家书的家常“唠叨”与人伦情感之外,他更多的是与儿女们谈学问、聊人生,为他们的未来进行谋划。
梁思成留美习建筑,梁启超认为他毕业后应与林徽因到欧洲一年或几个月,“开开眼界”,并为此筹措经费,详细规划行程。他害怕梁思成所学太过专门,不利于生活与交友。太过专门会把生活“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因此,他希望梁思成毕业后,花时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某个方面。
梁启超对每个孩子都充满热爱。当其他孩子在美国、加拿大留学期间,只有被爱称为“老白鼻”(老Baby)的小儿子梁思礼在身边,他的每一个举动都被梁启超看在眼里,并告知远方的哥哥姐姐,如老白鼻“天天自己造新歌来唱,有趣得很”,老白鼻“专做韵文,隔几天便换一首,也没有人教他。他总是在那里哼哼”。“南长街54号梁氏函札”中兄弟情深之外,也有不少内容相关孩子们。如1927年7月1日致梁启勋函中,谈论的主要是梁思成、林徽因“行庙见礼”时,各位亲戚的礼物如何准备。
家书因具有私密性,有时更能反映梁启超自己的思想及其变化。例如他对因北伐战争而引起全国性杀伐就很是痛心,“据各方面的报告,最近三个礼拜内双方党人杀党人——明杀暗杀合计——差不多一万人送掉了,中间多半是纯洁的青年。可怜这些人糊里糊涂死了,连自己也报不出账,一般良民之入枉死城者,更不用说了”。因此,他坚决反对梁思忠回国,到北伐军中去“冒险”。而且面对如此局面,他“天天在内心交战苦痛中”:他实在讨厌政治生活,但“完全旁观畏难躲避”,良心又过不去。
中国有“家书”传统,《傅雷家书》《曾国藩家书》曾以各种版本行销多年而长盛不衰,我们相信“梁启超家书”也将步入这一行列,成为中国“家书”传统的重要内容与延绵不绝的重要一环。
(摘编自《人民日报》)
【相关链接】
①《傅雷家书》出版十八年来,五次重版,十九次重印,发行已达一百多万册,曾荣获“全国首届优秀青年读物”(1986年)。
②曾氏家书是一面镜子,真实折射出了曾国藩复杂的内心世界,该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的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
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很多都体现在家书和给孩子们的书信中,最早见于《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
B.通过《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中的一些资料,我们可以了解梁启超是关心时事之人。
C.梁启超的家书,除了体现他的教育思想之外,还体现了他对子女的关爱之情,书信中谈论了包括人伦情感、学问、人生及未来规划等内容。
D.梁思成留学美国,梁启超担心梁思成拘泥于所学专业,希望他毕业之后,多涉及文学或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
A [根据原文“这些家书早在丁文江、赵丰田编撰的《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已有不少披露”可知,A项中“最早”属曲解文意。]
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写梁启超儿子的成就,从侧面烘托出梁启超在其中的突出贡献。
B.梁启超对家人的教育仅限于家书的教导,以家书的形式对儿女们进行教育。
C.梁启超眼光独到,思想开放,执意要梁思成出外游学,以此增长自己的学识。
D.从梁启超给家人的家书中不难发现,梁任公是一个脱离传统的人,并不拘束于传统礼教的束缚。
C [A项,“侧面烘托”有误,第一段直接表明了“他们学术成就的取得……自然与他们的父亲、在近代中国思想界不断掀起风潮的梁启超有关”。B项,“仅限于家书的教育”属无中生有。D项,“梁任公是一个脱离传统的人,并不拘束于传统礼教的束缚”于文无据。]
10.试根据文本内容,分析“家书”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需要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来概括“家书”的作用。第二段说“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集中体现在他给孩子的书信和相关家书中”,那么我们可找出梁启超对其子女的教育作用,如指导孩子多花时间学常识,和子女谈学问、聊人生,为他们的未来谋划;分享孩子的趣事,增进家人的感情。从倒数第二段又可概括出家书具有私密性。从最后一段可看出家书对后世有教育意义。
[答案] ①对于后辈们的人生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方向。②为增进家人情谊提供了良好的契机。③具有私密性,在特殊年代不至于招致政治问题。④具有后世教育价值,为现今教育观念提供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