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短新闻两篇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港督(dū) 荆花(jīnɡ)
冉冉(rǎn) 婆娑(suō)
颠倒(diān) 嬉笑(xī)
沼泽(zhǎo) 纳粹(Nà)(cuì)
废墟(xū) 雏菊(chú)
窒息(zhì) 祷告(dǎo)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载 (2)泊
(3)折 (4)剥
(5)塞
2.语境辨析法
(6)厦(xià)门华侨大厦(shà)地处中山路商业街,毗邻市府大道和环岛路,距前往鼓浪屿的渡口仅5分钟车程,交通十分便捷。
二、写对字形
(1) (2)
(3) (4)
(5) (6)
(7)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掩映·掩盖
两者都有“遮掩”的意思。
“掩映”指彼此遮掩而又互相衬托。含有相互映照衬托使景物更美之意,一般形容具体的景物。
“掩盖”指隐藏,隐瞒;从上面盖住。既可指具体事物,也可指抽象事物。
(2)邻近·临近
两者都指靠得近,距离不远。
“邻近”只表示空间位置上的接近,这时“邻近”连接的词语之间多为并列关系。
“临近”多表示时间的靠近,还可以表示地理位置上的接近,这时“临近”所连接的两个词语具有主从关系。
2.明确词义
(1)不由自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人注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毛骨悚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寒而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不可思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
(2)格外令人注意。
(3)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4)指不寒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5)不可想象,不能理解(原来是佛教用语,含有神秘奥妙的意思)。
[语言运用]
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和词语运用的正误,并改正。
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备受瞩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饱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shì)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密的梦想而微笑。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备受瞩目—引人注目 饱满—丰满 似(sì) 密—秘
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________。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A.这一次的降旗将永远定格在英国的历史上
B.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C.相伴缓缓而下的旗帜的是充满哀伤的音乐
D.面对下降的旗帜香港有人心里是喜忧参半
B [这个语段主要阐述了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会在港府举行降旗仪式的事实,但这一次是最后一次,“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说法准确,表现了这一次降旗对中国的意义。应选B。]
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装修、扩建和改建。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语序不当,应改为“改建、扩建和装修”。
[资料链接]
新华社四记者——周婷、杨兴
周婷、杨兴是《别了,“不列颠尼亚”》的署名作者。周婷、杨兴,实际上是新华社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位记者的合称。这四个人是这篇新闻的创作者。
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罗森塔尔
罗森塔尔(1922-2006),美国著名记者。1944年进入《纽约时报》后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先后常驻印度、波兰、瑞士和日本,并于1960年获普利策奖的国际新闻奖。
《别了,“不列颠尼亚”》
屈辱的历史
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英国两次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在这两个条约中,香港和九龙被迫割让给英国。1898年,英国又通过《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新界”99年,从而侵占了整个香港地区。历经150年的沧桑曲折,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归这一天。
香港回归
1997年7月1日,这是一个对中华民族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这一天,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离开了祖国一个半世纪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四位新华社记者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这篇佳作。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 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面积达40平方千米。由于有数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该集中营距波兰首都华沙300多千米,是波兰南部奥斯维辛市附近40多座集中营的总称。1947年7月2日,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被辟为殉难者纪念馆。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警示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为了见证这段历史,每年有数十万名来自世界各国的各界人士前往奥斯维辛集中营遗址参观,凭吊那些被德国纳粹分子迫害致死的无辜者。本文便是作者目睹了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后有感而写的一篇新闻。
新 闻
新闻是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和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要求迅速及时、真实简明、用事实说话。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图片和电视新闻等。
消 息
消息是新闻报道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文体,具有及时、简明、真实的特征。消息的结构包括标题、电头、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六部分。
这六部分中,标题、导语、主体是必不可少的。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它提纲挈领,浓缩文意,因此,新闻必须简洁、确切、醒目,即要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所报道的主要内容,点明其意义并富有吸引力。新闻标题的主标题旨在揭示消息的主题或重要新闻事实;副标题用于补充说明情况或指出内容范围,作出内容提要等。导语放在开头,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导语的写作一般遵循5W+1H原则,即导语一般包括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件(What)、原因(Why)、结果(How)六要素。
[文本鉴赏]
《别了,“不列颠尼亚”》描写的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天,以英方活动为主的情景,报道借景寓情,含蓄地对殖民主义进行了无情鞭挞,抒发了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之后炎黄子孙的自信、自豪、振奋的感情。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在貌似没有什么“新闻”的一字一句里,饱含着人们对纳粹分子大肆杀戮、残害无辜的带血噙泪的控诉,回荡着人们对和平的阳光、宁静的绿荫的情真意切的呼唤。
《别了,“不列颠尼亚”》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答案] ①主体 ②纪念墙
[文本深读]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一、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一句表面讲的是港督府的建筑,实际上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末任港督已经离去,中国人民这一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成为过去,实际上表达了香港已经回归祖国的事实。
二、阅读课文第7~9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2.文中有几处对比?彰显了什么样的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两处对比。英方在港岛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时,将156年前占领香港时升起英国国旗与今天英国海军士兵降下米字旗形成对比;英方“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把米字旗降下与“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这些对比,将英方黯然离去,中方神圣接管,无比自豪的主题巧妙地表达了出来。
三、阅读课文第11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如何理解结尾处的“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大英帝国从海上乘船登陆香港,开始了长达156年的殖民统治,1997年7月1日,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参加仪式的英国官员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南海的茫茫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与现实的对比。
四、总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4.说说你对本文标题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面是英国“不列颠尼亚”号游轮的离去,实际上指香港作为英属殖民地历史的结束。这个题目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自豪感。从语法上说,用了倒装的手法,强调了谓语“别了”,这就宣告了英国对中国长达150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并且是永远的结束。
5.这篇报道是按什么顺序报道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按时间顺序报道的。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五、阅读课文第6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6.开头说“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报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出于一种来源于不安的心情产生的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六、阅读课文第8~9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7.“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一细节描写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也许是讽刺,任纳粹刑罚多么残酷,最终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也许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8.怎样理解“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一句中的“浑身发抖”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浑身发抖”说明德国法西斯使用的毒气室和焚尸炉等设备给游人心理造成的极度恐惧,同时更加深刻地说明了法西斯的惨无人道。
七、总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9.本文的标题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在本文的标题上运用否定的句式,直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众不同,给人以悬念:“没有什么新闻”有的是什么?“没有什么新闻”写什么新闻?这样写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我们读过全文后发现,题目意思是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了,每一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看到这些遗留的东西,也都有同样的感受,如果看到那些真实的场景,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这样就表现出对纳粹罪恶的深刻揭露。
10.《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消息不同,有些人认为这不符合消息的写法,但它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你认同作者的这种写法吗?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虽然本文和一般新闻的常规写法有所不同,但把新闻写得不像新闻,“没有新闻”却硬要写新闻,这正是罗森塔尔的别出心裁之处,也正是它成为“名作”的主要原因。
(观点二)“印象性报道”允许记者通过对事实的报道充分抒发自己的感情,写印象,写观感。本文作者把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更能感染读者。
(观点三)本文是一篇熔报道与抒情于一炉的佳作,记者避免了铺张的写景,而是用自己实实在在的感受来感染读者,使他们也发抖,也感到窒息,这种写法,不可谓不妙。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对比手法
《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有两处对比:英方在港岛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时,将156年前英方占领香港时升起英国国旗与今天英国海军士兵降下来米字旗形成对比;英方“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把米字旗降下与“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形成鲜明对比。这些对比,将英方黯然离去,中方神圣接管,无比自豪的主题巧妙地表达了出来。
2.写法指导
运用对比手法“三方面”
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写作中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对比:
(1)直接对比。直接对比是将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直接陈述出来,形成鲜明的对照。唐弢的《琐忆》就运用了直接对比的手法。为了表现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两个方面“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者描写了有关鲁迅的七次谈话,前四次表现了鲁迅平易近人、爱护青年的一面,后三次突出了他“横眉冷对”、仇视敌人的一面。这两类事件交相辉映,对照鲜明,相得益彰,加深了人们对一个爱憎分明的革命作家的整体认识。
(2)描写对比。描写对比就是把对比双方的情景通过描写表现出来,从而在形象的感受中达到突出强调的效果。如《风景谈》中,就运用了描写对比的手法,“国统区公园”与“解放区石洞”相对比,“西装革履烫发高跟鞋的一对儿”与“促膝而坐的一对儿”相对比,“公园的角落,绿茵的长椅上”与“雨天,一边是黄褐色的浊水,一边是峭壁的崖岸,四面寂静”相对比,分别从背景、地点、人物、环境、人物姿态几个方面进行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解放区青年高尚情趣的无比赞美。
(3)相似对比。相似对比指一些前后相似的情景或细节出现,在相似的情景或细节里构成一种对比。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对读何书的前后不同回答,就是相似对比。对于贾宝玉同样问话的不同回答,突出了黛玉初进贾府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心理特征。
3.迁移运用
请你运用对比手法,写一段文字,300字左右。要能够恰当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二战中犯下滔天罪行的德国在战后用一切方法来弥补他们的罪过——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更有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然而同样在那幕惨剧中扮演了不光彩角色的日本,战后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妄图为二战中的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国神社祭拜……同样作为二战中的侵略国家,德国人在不断地反思,不停地纪念,用理性的力量向世人展示他们虔诚的忏悔的灵魂,从而赢得世人的尊敬。而日本人这种一意孤行偏离理性的“纪念”却遭到来自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珍惜与反思
灾难对自然和生命的摧残是不能挽回的,对心灵和思想的伤害是永久的。在奥斯维辛这样的地方,应该让黑暗、死亡、阴冷永远安静地矗立,就像罗森塔尔所写的那样,让人一看就浑身发抖,这是对死者最好的纪念,也是对生者最好的警告。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人要学会在良心的拷问下生活,在忏悔中走向完美。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在犹太人的墓碑前下跪,忏悔德意志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使世人相信德意志依然还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故事距离我们已经很远了,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不让战争的阴霾再次笼罩在我们头上。
【应用角度】 “忘记与铭记”“善于反思”“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等。
2.素材应用
忘记历史等于背叛过去。任时间长河滚滚不息,他们没有忘记。犹太人没有忘记,因为他们知耻而后勇,于是在诺贝尔奖面前,他们经常是胜利者。德国人没有忘记,因为他们把昨日的罪过当作今日的教训,防止明日的错误。全世界人民都没有忘记,因为和平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渴望。
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谁都不想让奥斯维辛的哥特式建筑真正打破世界的宁静,但这也不会影响到我们记忆中的伤痕,它只会作为一个和平的标志,以示警钟长鸣。现在的犹太民族早得到了公正的对待,但他们也未曾将自己的历史忘掉,即使那是一段令人不堪回首的记忆。
古人云:“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犹太人正是凭着这样一股浩然之气,将心中的愤怒转化成复兴民族的决心。
[群文阅读]
导读:我们应该铭记所有的辉煌,更应该铭记所有的屈辱。因为我们知道,这辉煌是所有屈辱的血泪支撑起来的!我们要让所有的后代都知道,中国人面对屈辱并没有妥协,而是在忍辱中丰满羽翼,等待崛起后的一飞冲天!正如毛主席所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我们不能遗忘曾经,我们要铭记历史,铭记所有的屈辱与辉煌,更要铭记那永垂不朽的民族的灵魂!
国家公祭日
南京举行悼念活动
本报南京12月13日电 (记者姚雪青)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南京举行多项悼念活动。
上午10时,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同时,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广场举行“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江苏省暨南京市各界人士公祭抗日航空烈士仪式,南京市大中小学校师生代表、部队官兵代表、企事业单位代表等近400人参加。
当天下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办《历史·和平·发展——马吉祖孙的南京影像》展览开幕式,这一跨越时空的南京影像对照展,展现了81年前一位外国人记录的一场南京浩劫,以及他的子孙所记录的现代南京面貌。
下午3时,2018“世界和平法会”在遇难者名单墙前举行,参加法会的180名中日僧侣,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念经祈祷、敬香、献花,警示后人以史为鉴、维护和平。
傍晚,社会各界人士、大屠杀幸存者、纪念馆工作人员等约300人,在纪
念馆祭奠广场点燃蜡烛,举行“烛光祭”,寄托对遇难同胞的哀思。“今晚,大家手里的烛光会熄灭,但我们内心悼念遇难同胞的火苗永不熄灭。我们铭记历史,是为了珍惜并创造一个和平的世界!” 91岁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葛道荣说。
当天,在南京市17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也同步举行了悼念仪式。上午10时,在丛葬地之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金陵大学难民收容所及遇难同胞纪念碑前,南京大学师生代表静立默哀、真诚缅怀,并向遇难同胞敬献鲜花。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4日)
自强才能致远
奋进才能图强
日前,记者在英国纽卡斯尔档案馆发现一套北洋海军致远舰和靖远舰原厂设计图纸。那段夹杂着惨痛和悲壮的历史,伴随着黄海海面上的炮声和硝烟,仿佛就在眼前。
英国船厂当年依照这些图纸建造的致远舰,已经在100多年前的甲午海战中沉入海底。靖远舰在甲午海战后还参加了威海卫保卫战,受重创后为免落入敌手,于1895年被清军炸沉。
面对多年无人问津、已经发黄的手绘设计图纸,令人感慨万千。历史是清醒剂,也是教科书。甲午战败不仅败在装备上,更败在制度上。当年从英国定购的巡洋舰不可谓不先进,但闭关锁国、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没能用先进的装备挽救自己衰败的命运。历史的教训再一次启迪世人:先进的武器只有与先进的制度相结合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
致远舰将士们英勇抗敌、以身殉国的悲壮历史,国人永远铭记,然而甲午之殇却永远是中国人民心中的痛。
痛定而思痛,知耻而后勇。封闭导致落后,自强才能致远。中国人民从甲午之痛中再次领悟到:失去了奋发进取、日新月异的民族精神,在国力衰落的大背景下,仅靠几件新式武器,无法挽救败亡的命运,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展望未来,唯有继续发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用先进思想武装头脑,以开放的胸怀不断学习和开拓奋进,才是远离落后挨打命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动力。
(摘自新华网,记者顾震球、
桂涛,2018年12月10日)
建议阅读篇目:
《四世同堂》 老舍
《铭记历史启示的伟大真理》《人民日报》 评论员
[诵国学经典]
1.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论语·为政》)
[明理知义] 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成长启示] 孔子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损益。它的含义是增减、兴革。即对前代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等有继承、沿袭,也有改革、变通。这表明孔子本人并不是顽固保守派,并不一定要回到周公时代,他也不反对所有的改革。当然,他的损益程度是受限制的,是以不改变周礼的基本性质为前提的。
2.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
[明理知义]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成长启示] 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课件82张PPT。第四单元10 短新闻两篇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奥斯维辛”一词演变到现在,已成为屠杀和灭绝人性的代名词,听到这个词,就让人不寒而栗。
②201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20年前全国人民弹冠相庆的情景让我记忆犹新。
③我默念了一下射击要领,下定决心,“砰”地打响第一枪,眼睛不由自主地眨了两下,身体也随之一震。
④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后,种种可怕情景令参观者印象深刻,叹为观止。
⑤中央职位大热,边远基层职位偏冷,甚至出现无人报名的尴尬。国考报名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冷热不均现象发人深思。
⑥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抗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①②④
B [②弹冠相庆:指一个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多用于贬义。不合语境。④叹为观止:指赞美所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不合语境。⑥举重若轻:举重东西就像举轻东西那样。形容做繁难的事或处理棘手的问题轻松而不费力。用错对象。]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香港回归以来围绕政制发展问题的争议,核心是要不要尊重“一国”的原则,要不要尊重中央对香港的管治权,要不要尊重基本法的宪制地位,这些是关系到“一国两制”实践发展方向的大是大非问题。
B.难道能否认香港回归祖国不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吗?
C.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的一个小镇,有将近12 000名居民,距离华沙约120英里左右。
D.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义勇军进行曲》伴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A [B项,滥用否定词,此句要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反问句需用否定句表达肯定的意思,“能否认”和“不是”要删去一个。C项,“约”和“左右”重复,删去一个。D项,主客颠倒,应改为“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听说家父得病,近日工作一直很忙,没能及时到府上探望,敬请原谅。
B.令尊对我有恩,这次他来太原,我一定从百忙中抽出时间去接他。
C.这节公开课效果很好,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解惑答疑,不耻下问,形成了良性互动。
D.书稿终于完成,但还不知能否通过,在附言中我忐忑写道:“张编辑,请您斧正。”
D [A项,“家父”指自己的父亲;B项,“百忙”只能用于对方;C项,学生向老师请教以及学生之间相互请教不能用“不耻下问”。]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消息即狭义的新闻,是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实事的一种文体,它是报纸、广播、电视新闻中使用得最广泛的一种新闻体裁。
B.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短是消息的基本特征,行文简洁明了是消息写作的风格。消息写作中允许有较多的直接议论。
C.消息的结构比较固定、简单,大多数消息的结构都是“倒金字塔”式的,即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头,次要材料放在后面。消息的结构一般体现为: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并可在文中穿插背景。
D.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别了,“不列颠尼亚”》在这一方面堪称典范。
B [消息写作中应少发或不直接发表议论。]
5.请根据上下文,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相应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人们很容易忽视历史,认为历史早已过去,没有多大用处。其实,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它的连续性。历史是现实的由来,在现实生活中____①____。
我们不是十分看重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吗?爱国主义有一个前提,就是全国人民有强烈的认同感,从而形成巨大的凝聚力。这种认同感,来自过去的共同回忆、今天的共同利益和未来的共同命运。其中____②____积淀在灵魂深处是十分重要的,积淀得越多,这种感情就越深。所以某些人搞“台独”,修改教科书,实行“去中国化”,让台湾同胞忘记自己的祖宗。这也警示我们,____③____。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第①空可参照原文中“认为历史早已过去,没有多大用处”来填写,第②空可参照“这种认同感,来自过去的共同回忆”来作答,第③空可参照整个文段来确定。
[答案] ①仍处处起着作用 ②有共同的回忆 ③要重视历史教育
6.阅读下面三则材料,谈谈你对设立抗战胜利纪念日和国家公祭日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语言表达简明、得体,不超过120个字。
材料一: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设立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2月26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二:中国的抗日战争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划上了句号,对此应该确定一个纪念日。中国的这种做法是正确的,也是令人尊重的。
(德国反法西斯主义者联盟主席福尔克马尔·哈尼施)
材料三:有媒体报道称,日本内阁官房长官对中方在二战结束69年后设立纪念日和公祭日感到疑惑。
(2月国防部例行记者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对于从国家层面上设立纪念日和公祭日要有明确的态度,在肯定的同时,关键要指出这种做法的意义所在。
[答案] (示例)设立纪念日和公祭日,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悼念死难同胞,揭露战争罪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更重要的是提醒我们反思民族悲剧的成因,避免历史惨剧在我们身上重演。同时正告日本当局,为侵略历史翻案的企图注定要落空。
7.下面是作文中“编写故事”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中间的“编写故事”发散出四大方面“起”“承”“转”“合”,分别阐述这四方面。“起”即“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其后延伸“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个小方面;“承”展开为“矛盾一”“矛盾二”“矛盾三”“……”,应是交代诸多矛盾;“转”指“矛盾总爆发”;“合”指“矛盾得到解决,回归主旨”。由逻辑关系可知编写故事的顺序应是“起、承、转、合”,按此顺序将以上四个大方面中的各个内容用相关语言连缀起来即可。
[答案] “编写故事”需要做好起承转合四个环节,“起”即用一句话概括出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在内的故事内容;“承”即交代故事的诸多矛盾;“转”为矛盾的总爆发;最后矛盾得到解决,回归主旨,此为“合”。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南京降半旗迎国家公祭日
民众冒雨为遇难者致哀
(新华日报 记者:鹿琳、沈峥嵘) 12月13日,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苍天有感垂泪,南京细雨如诉。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此后一个多月时间里,30万手无寸铁的中国军民被日军以各种方式屠杀,南京城内三分之一的建筑被毁。如果以秒来计算,平均每隔12秒就有一条生命殒丧于日军暴行!
2016年12月13日上午7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升国旗、下半旗仪式。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为79年前惨遭日寇杀戮的30万冤魂而半垂,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悼念中国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先烈和民族英雄。
10时01分,凄厉的警报声再次在南京上空拉响。纪念馆内,和平集会广场上,参加悼念的各界人士着黑衣,戴白花,肃立默哀;所有人脱去雨衣上的帽子,低头静默,任雨水浇注于全身,生怕任何的不敬有碍对死难者的哀思。
“作为南京人,我从小听着警报声长大。我曾在高一时探访鱼雷营丛葬地。就在今年,学校高二年级公开班会还模拟了远东国际法庭的审判。举行国家公祭仪式,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远离战争,让和平的光辉洒满人间。”学生代表、金陵中学高三学生彭抒文说,“历史不该遗忘,我辈更当自强。”
“他们望着记忆,后人望着他们。”他们是南京大屠杀劫难中的幸存者,如今已白发苍苍。只要能走得动,他们就会出现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广场上,参加和平集会,今年也不例外。
“被杀害的儿子永不再生;被活埋的丈夫永不再生;悲苦留给了被恶魔强暴了的妻;苍天啊……”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经减至107人,只要能走,他们都来悼念,悼念亲人。
幸存者杨翠英今年已经92岁高龄,但每年12月13日,她一定要到纪念馆中的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前,因为亲人们都在这儿。
日本爱好和平的友人松冈环女士也出现在公祭日活动现场,她连续三年参加这个仪式,这次是第90次来中国南京。在仪式正式开始前,松冈环特意走到幸存者们身边,弯下身躯,向他们一一致意慰问。
“我以无以言状的悲怆追忆那血腥的风雨/我以颤抖的双手抚摩那三十万亡灵的冤魂/我以赤子之心刻下这苦难民族的伤痛/我祈求/我期盼/古老民族的觉醒/精神的崛起!”这样的诗文镌刻在纪念馆雕塑石碑上,是民族儿女的赤子之心、家国情怀。
“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民解放军73 602部队盛建忠说,中国人民解放军会铭记血的教训,化悲痛为力量,改革强军,实干兴军,保卫国家,捍卫和平,我们要自信而庄严地向世界宣告,敢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来自南京工、农、兵、科、学、企界的代表撞响和平大钟,3 000羽和平鸽振翅飞向天空。“今天,我们以国家的名义祭奠遇难的同胞,传递的是中华儿女珍爱和平的良好愿望,也希望警钟长鸣,警醒后人时刻牢记历史,让它不再重演。”知识科技界代表、南京医科大学校长沈洪兵说。
白鸽放飞,在雨中向上飞翔,人们耳畔依然回响着话音绵延的《和平宣言》“龙盘虎踞,彝训鼎铭,继往开来,永志不忘”,于冬雨中激发“莫忘国耻,圆梦中华”的力量。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则新闻的标题十分简洁贴切,整齐有力,既突出了新闻的主要事实,又吸引了读者的注意。
B.国家公祭日这天细雨蒙蒙,既描写了当时的天气情况,又恰好映衬了人们当时哀痛的心情。
C.第二段交代了新闻的背景,叙述了南京大屠杀的有关情况,通过数字有力地突出了日寇当年的暴行。
D.新闻中主要运用了议论与描写的表达方式,既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与态度,又突出了现场人群内心的感受,铿锵有力。
D [D项,“主要运用了议论与描写的表达方式”错误,议论与描写的文字并不多,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107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每年都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广场,参加和平集会,并来到遇难者名单墙前悼念亲人。
B.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采用了多种仪式来悼念遇难同胞,包括升国旗、下半旗、拉响警报、撞响和平大钟、放飞和平鸽等。
C.松冈环女士先后90次来中国南京,并在仪式正式开始前,走到幸存者们身边,弯下身躯一一致意,说明日本部分国民已对历史做出深刻的反省。
D.无论是镌刻在纪念馆雕塑石碑上的诗文,还是各界代表的发言,都传达出中华民族共同的心声:历史要牢记,中华要崛起。
A [A项,“来到遇难者名单墙前悼念亲人”与原文不符,文中写的是杨翠英老人在遇难者名单墙前悼念自己的亲人。]
10.请联系新闻内容,谈谈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要注意文中抒情议论的部分,比如第三段结尾:“悼念中国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先烈和民族英雄”;第五段中“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远离战争,让和平的光辉洒满人间”,以及结尾两段中的有关语句。可在此基础上整合作答。
[答案] ①设立国家公祭日意在以国家的名义祭奠遇难的同胞,悼念死难者,缅怀先烈和民族英雄,表达出民族儿女的赤子之心、家国情怀。②国家公祭日传递的是中华儿女远离战争、珍爱和平的良好愿望。③设立国家公祭日是希望警钟长鸣,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苦难的历史,要化悲痛为力量,从而促使我们承担圆梦中华的历史使命。(能结合文本、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