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学案+练习)11 《包身工》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学案+练习)11 《包身工》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2 17:02:23

文档简介

11 包身工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褴褛(lán)(lǚ) 谄媚(chǎn)
譬如(pì) 籼米(xiān)
荤腥(hūn) 搽粉(chá)
账簿(bù) 蹒跚(pán)(shān)
骷髅(kū)(lóu) 嘈杂(cáo)
蓬头(pénɡ) 隶属(lì)
锭壳(dìnɡ) 胆怯(qiè)
莴苣(wō) 虐待(nüè)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扛  (2)轧
(3)哄
2.语境辨析法
(4)这首诗写得太拗(ào)口了,但他执拗(niù)不改,气得我把笔杆都拗(ǎo)断了。
二、写对字形
(1) (2)
(3) (4)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权力·权利
“权力”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
“权利”与“义务”相对,指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
“权利”经常作“享受”“享有”等的宾语,“权力”经常作“行使”“使用”等的宾语,“权力”可构成“权力部门”“权力机关”等词组,“权利”不能。
(2)营利·盈利
两者都与“利润”有关,但词性不同。
“营利”指谋求利润,一般指主观上,是动词。
“盈利”指赢利,扣除成本后所得的利润,一般指客观上,是名词。
2.明确词义
(1)横七竖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假思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指有的横,有的竖,杂乱无章,形容纵横杂乱。
(2)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语言运用]
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和词语运用的正误,并改正。
在包身工所有者——带工老板的立场来看,后面的两种当然是很不利了,罚工钱就是减少他们的利润,停生意不仅不能赚钱,还要贴她二粥一饭,于是带工头脱口而出地就爱上了欧打这办法。每逢端午重阳年头年尾,带工头总要对拿莫温们送礼,那时候他们总得谄(xiàn)媚地讲。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脱口而出—不假思索 欧—殴 谄(chǎn)
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这是杨树浦福临路东洋纱厂的工房。长方形的,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________。
A.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把它划成狭长的两块
B.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将它划成狭长的两块
C.被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划成狭长的两块
D.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使它划成狭长的两块
C [承前应用被动句,与前面的主语相搭配。]
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温情,没有人道,没有热……没有法律,没有希望。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语序不当,应改为“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
[资料链接]
电影艺术家——夏衍
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煕,字端先。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艺术剧社”,在戏剧界发起无产阶级戏剧运动,并积极参与“左联”的筹建工作,成为我国左翼文艺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夏衍的文学成就主要集中在话剧创作方面。在各个历史阶段都曾产生较大的影响,促进了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作品有《赛金花》《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心防》和《法西斯细菌》等。
1932年“一二八”事变以后,国民党统治更加黑暗,民不聊生;军阀混战,黑天暗地;列强的经济入侵日益加剧。中国的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和天灾的影响,农民生活极为痛苦。在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的农村,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村女孩沦为包身工。“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地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就是包身工产生的时代背景。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地考察之后写出来的。
作者夏衍先生当时为了写《包身工》这篇文章,选择一家日本工厂,名叫“三井系”,靠厂里一位朋友帮忙,以“外头工人”的身份混进工厂,并且对包身工的生活进行观察。他每天早上四点半左右出发,从上海郊县步行至三井系工厂。从三月初到五月,夏衍为了看到包身工们上班的情景,足足做了两个多月的夜工。他深入生活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后,写成了这篇著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
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一种按照文学创作的规律,充分运用除虚构和创造性想象以外的文学手法,对当代社会出现和存在的典型人物、事件、现象、问题进行形象化的再现,同时又饱含哲理思辨、理性光芒和批判精神,具有强烈时代感的文学体裁。报告文学是一种既有新闻价值又有文学价值的“两栖类”体裁。它既有新闻写作的基本特征,即真实性与时代感,又有文学写作的基本特征,即典型性与艺术性。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文体的特点。
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
(1)及时性。报告文学往往像新闻通讯一样,善于以最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刚发生的激动人心的事件及时地传达给读者。报告文学之所以受读者欢迎,就在于它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把群众关心的现实情况迅速地反映出来,发挥“文学轻骑兵”的作用。
(2)纪实性。报告文学不能像小说那样虚构人物、情节,它必须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写真纪实是它的重要特征。
(3)文学性。一般来说,报告文学要写真人真事,但不是任何真人真事都能成为报告文学描写的对象。报告文学要追踪事实,但并不是任何事实都值得它们去报告,而是要有所选择和提炼。
报告文学不能像新闻报道那样,只有事件梗概,它必须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必须有生动的形象化的细节。
报告文学不同于小说,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但它在艺术形象性上的要求是很高的。人物特写自然必须在介绍人物事迹中努力刻画人物,即使在以写事为主的作品中也离不开写人,如果能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必然会大大加强感染力。
报告文学还可以吸收小说的描写技巧、戏剧的对话艺术、电影分镜头的叙述方法以及诗歌的跳跃手法等。
[文本鉴赏]
文章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线索,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既介绍了包身工的居住、饮食、劳动等情况,又对“芦柴棒”等典型人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真实地描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无情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怒控诉,对包身工命运的深切同情,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工头老板的无比愤恨。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答案] ①包身工的来历 ②命运悲惨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这句话强调了哪些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强调了时间之早,才清晨四点过一刻,更令人心惊的是,那里面不是“人”,而是“生物”。可见,她们没有人的生活,更没有人的尊严。
二、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2.“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这几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描写了包身工起床时的情景。疲倦,拥挤,昏沉,杂乱,连一点羞耻心都没有,这哪里是豆蔻年华少女们的生活啊!这些细节描写,足以显示出包身工们所过的非人的生活,她们已被摧残成没有知觉的“生物”了。
三、阅读课文第6自然段, 回答下面的问题。
3.“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这个句子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把描写包身工起床后赶忙下来的短语放到前面,突出了当时她们的狼狈相,深刻地表现了她们被奴役被威迫的可怜。
四、阅读课文第24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4.“红砖头的怪物,已经张着嘴巴在等待着它的滋养物了”,这一句中的“红砖头的怪物”“张着嘴巴”分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红砖头的怪物”,指的是帝国主义资本家的纺织厂,“张着嘴巴”既形象地写出了它的大门洞开,等待着廉价劳动力的情形,又暗示了帝国主义资本家吃人的本性。本句形象地说明了是弱小的乡下姑娘让纺织厂变得庞大,他们的暴利,就是用包身工们的血汗凝成的。
五、阅读课文第48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5.“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中“饲养”一词有什么特殊含义?如果改成“喂养”好不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饲养”一般是指喂养动物,这里移用来修饰人类,是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充分说明了包身工制度的本质,即人不如物。如果改成“喂养”就没有这种比拟的效果。
六、阅读课文第50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6.谈谈你对“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一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黑夜,是黎明的前奏。那些侵略者必定会被历史钉在耻辱柱上。
七、总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7.下列句子中列举数字的目的是什么?
①上午四点过一刻、四点半之后、五点钟。
②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
③单就这福临路的东洋厂讲,光绪二十八年三井系的资本收买大纯纱厂而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五万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
④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做平均,两年来在她身上已经收入了二百三十块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翔实的事实在文章中是最有说服力的,这些数字就充分说明了包身工所过的非人生活以及帝国主义资本家对她们残酷的压榨。
8.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课文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来组织材料,中间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和作者的议论。作者把散乱的不完整的材料,像剪接电影一样,高度集中地组织在包身工从清晨到黄昏放工一天的时间里。首先是四点一刻,包身工起床的情形,展示了她们住宿条件之差,以及在种种折磨下精神状态的麻木,之后补叙了包身工的来历,使带工的谎言与现实条件的糟糕形成对比。然后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场景,接着进一步追根究源,分析了日本厂家之所以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的三大原因。最后是五点钟之后,包身工们上工的情景以及做工时所遭受的种种威胁和虐待。紧接着插叙指出日本纱厂榨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迅速庞大的事实,揭露了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掠夺。如此安排,叙议结合,层次清楚。
9.包身工制度是20世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现在学习这篇报告文学是否还有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虽然包身工制度已经不存在了,但同样的管理工人的手段还在个别地方零星存在着,我们常常用“现代包身工”来指代这些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工人。我们可以继续关注类似的社会问题,比如农民工问题。
(观点二)课文虽然是老文章,反映的也是20世纪30年代的事情,但文章中表现出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对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这些情感却是永恒的。从这个角度讲,文章仍然有它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可以引导我们关注现实,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点面结合
本文在选材上,注重点面结合。文章既有对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概括介绍,对包身工群体形象的面的描写,如作者在记叙中集中写了包身工的起床、早餐、上工、收工等四个场面,这面上的记叙与描写概括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状况,又有对“芦柴棒”“小福子”等典型人物的点的生动描写,作者以“芦柴棒”为例,通过“生病被打”“被泼冷水”“抄身”等细节描写,写出了包身工奴隶般的“被榨完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一滴血汗为止”的悲惨命运。“小福子”遭到拿莫温和东洋婆毒打惩罚的描写,也反映了包身工的不幸遭遇。这样安排选材,使文章点面结合,增添了文章的内涵,读者读起来如亲临其境。
2.写法指导
运用点面结合“三方法”
(1)整体与局部的结合。在描写某一个人或事物时,把整体记述和局部的详细刻画相结合。可先整体,后局部;也可先局部,后整体。
(2)详略结合式。以叙述的事件整体为面,在叙述过程中,详写的其中的几个情节或细节为点。
(3)一般与个别的结合。先描述一个群体的状态,再描述其中的某个个体的状态。群体为面,个体为点。
3.迁移运用
请你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一个场面,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随着老师的一声哨响,比赛开始了。同学们摆好了姿势,用脚顶着脚,身子往后倾,双手像只铁钳似的,用力抓住大麻绳。绳中间的红绸带一会儿移向猛虎队,一会儿又移向雄狮队,互不相让。此时,我方的队员们一个个都红了眼,有的人脸憋得通红,有的人龇着牙、咧着嘴在较劲,还有的人双手紧握绳子铆足了劲向自己的方向拉。双方啦啦队的队员们,也齐声呐喊,不停地为自己队擂鼓助威。我的手都拽红了,脖子憋得通红,两只手像刀割一样疼,可绳子还是不动一下,双方进入僵持状态。我咬紧牙关,忍着疼痛,心想: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能放松,要赢,一定要赢。比赛到了关键时刻,我们还是使劲地拔着,越拔手上就越“狠”,我们的腿不断地往后移,越挪越远,红绸从中间慢慢地向我们这边移动。最后,我们队使出了全力,随着啦啦队的喊声,红绸一下子移向了我方,我们雄狮队胜了。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关爱生命
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有一群和我们年纪相仿的女孩被人骗到上海日本纱厂当女工,从此阳光永远和她们绝缘,陪伴她们的是无尽的黑夜与屈辱。到了现代社会,虽然包身工制度已经不存在了,但同样的管理工人的手段还在个别地方存在着。我们常常用“现代包身工”来指代那些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工人。生活总是这样,总有一些污秽妨碍我们对鲜花的赞美。大家不必灰心失望,只要正义在心中,生活将永远阳光灿烂。
【应用角度】 “关注弱势群体”“社会良知”“人权”“关爱生命”“生命的抗争”“爱心”等。
2.素材应用
在如今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有些工厂主为了牟取更多的利润,竟然置劳动法规于不顾,出现了使用童工、延长劳动时间、增大劳动强度以及减少劳动报酬等丑恶现象。身处新时代的我们,应警惕包身工悲剧在新时代重演。
我们可以将“芦柴棒”放在记忆里,将她当作人物形象去分析;我们也可以将那家东洋纱厂放进历史里,把它当成一个典型去分析,然后一起去谴责它;我们更应该正视这种现象,避免悲剧在新时代重演,更好地把握未来。
[群文阅读]
导读:生命很美,美得安详,美得典雅又张扬。阳光灿烂的早晨,生命是含露的江花,鲜红胜火;春风拂面的旷野,生命是丰茂的芳草,碧绿如蓝;细雨霏霏的黄昏,生命是深深的雨巷,青石板路面,铺得悠长悠长。生命就是那望不断赏不完的“小桥流水”、是那丝丝缕缕沁人的花香……生命又是很脆弱的,像冰块,容不得太阳的暴晒;又如玻璃,经不住强烈的撞击。生命就是一颗水晶球,只能用心呵护,不能肆意耍玩。
生命的原汁
谁的眼前都放着一杯水。
那是真正源自洌洌山泉的水,含着山的赤诚,流着泉的激情,映着天的纯净。
那水,是我们生命的原汁。好多时候,我们为着各种各样的渴望和五花八门的需求,在自己这杯原汁中掺入了形形色色混混沌沌的杂质,让自己合乎别人的口味。好多时候,甚至在我们没有渴望、毫无知觉的时候,一双双神圣而满载善意的手颤巍巍地端起了我们,审视、咂嘴、摇头、啜饮,终于他们从敞开的胸襟里抓出一些什么放进我们的杯子。然后痴情地关注。然后默默地咂品、放下。然后叹着气走开,或者,微笑着离去。
而麻木的我们却把前者美称为:适应。而虔诚的我们却把后者誉为:塑造。生命,原本纯净而真实的生命,不得不在这人为的适应与塑造中异化、扭曲了。此刻,当我们卸去浓重的伪装,于清风朗月下用自然的大镜观照自己的时候,心中便只有一个滋味:苦。一个伪装的生命究竟能存几时?
一个孤苦的生命究竟能走多远?
我是活脱脱地来的,没有一丝羞怯。喜欢蓝天白云丽日和风,就常常让丽日和风沐浴青春,就常常让蓝天白云拂拭心灵;憎恶阴霾迷雾淫雨狂飙,就时时把阴霾迷雾撕烂了掷在脑后,就时时把淫雨狂飙捏碎了丢在脚下。喜欢就说喜欢,憎恶就说憎恶,对了错了都是我自己的真实选择!疲惫了,就流一回伤心的泪,就唱一支悲哀的歌,别在乎别人说你软弱;高兴了,就跳一段强劲的舞,就发一阵少年的狂,别在乎别人说你不成熟——我就是一个平常人,拥有一颗平常心。
只有在这时,世界才恢复本来的面目,人类才苏醒了沉醉的记忆,生命才焕发出葳蕤的生机!
啜饮自己生命的原汁吧!让我、你和他。
(摘自《新闻出版报》)
生命是一支铅笔
如果说生活是一张白纸,等待我们用血水和泪水描绘自己的奋斗和拼搏的轨迹,那么生命便是一支铅笔,它总是用自己瘦瘦的身躯,在洁白的素笺上流泻出笔底的风风雨雨……
生命之所以是一支铅笔,而不是钢笔、毛笔或者别的什么,是因为钢笔和毛笔都可以多次使用,只要吸上墨水,它们就能长时间写下去。而铅笔却不是这样。这犹如光阴从我们身边一日一日地溜走,并且永不复还。鉴于此,我们必须珍惜自己的生命时光——须知铅笔是越用越短的……
生命是一支铅笔,而这支铅笔,也常常带来森林的气息。那木质的笔杆,更像一棵苗条的小树,由此,派生出清清溪涧、幽幽鸟鸣。而从铅笔刀的刀口吐出的小小刨花,多像落叶,轻舒漫卷;又像波浪,给生命镶上美丽的花边……生命如一支铅笔,总是给你许多优美而又深刻的遐想。
生命是一支铅笔,还意味着在人生这篇文章里,如果因为某种原因而写出了错字、别字甚至病句,你就可以用醒悟的橡皮轻轻地擦去,再在擦拭一新的空白处,重新斟酌,重新运笔,写下自己新生后的火热心迹。一个人有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不愿正视它和改正它。
生命是一支铅笔,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别人,你都可以从从容容、认认真真地进行速写或者素描。你可以在火热的生活面前用洒脱的行楷书写你的拼搏,也可以在冰冷的世界面前用沉稳的正楷书写你的执着……
生命是一支铅笔,你可以用它为自己的未来设计充满喜悦与渴望的蓝图,也可以用灯下苦读的身影做细线条,勾勒出一幅充满活力的图画。
生命是一支铅笔,它还给予我们这样一个有力的启示——做人,要像它一样,时时刻刻把腰杆挺直!
建议阅读篇目:
《生命,生命》 杏林子
《关于生命与命运的遐想》 毕淑敏
《热爱生命》 蒙田
[诵国学经典]
1.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
[明理知义]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成长启示] 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但这里着重讲的是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2.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语·为政》)
[明理知义]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成长启示] 本段文字是在谈如何从政的问题。孔子主张“礼治”“德治”,这不单单是针对老百姓的,对于当政者仍是如此。当政者本人庄重严谨、孝顺慈祥,老百姓就会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又努力干活。
课件76张PPT。第四单元11 包身工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一)
[基础运用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史的选择总是残酷而又无情的。几年前,《包身工》退出了中学课本的原因是因其“年代过于久远”“不能与时俱进”导致的。在《包身工》被删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特别是在当下社会出现了山西冷血无良黑砖窑经营者、辽宁盘锦农民工遭非人虐待、富士康“十二跳”惨剧等种种________的事件。然而这些事件的发生并不是因为黑企业老板有着________的权力致使工人在生死边缘徘徊挣扎,而是老板和工人之间缺少了人间的那种________,只靠赤裸裸的金钱来维系彼此的关系。以上种种事件的发生使得“包身工”这个词再一次让世人思考到它的新旧内涵,也使得《包身工》再一次在中学教材中“复活”。
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经典作品,凝固着岁月和人们的记忆,是不会淡出每一个有思想、有忧患意识的人的________的。《包身工》的文学价值并不是依靠入选教科书来彰显的,文学有自己固有的价值,其价值绝对不会因为其入选或撤出而受到质疑。一个民族的经典文化是促进社会进步、塑造民族灵魂、纯洁人们的心灵的很好的精神资源,无论在什么时期,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都应当得到珍惜和保护。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包身工》退出了中学课本的原因是因其“年代过于久远”“不能与时俱进”。
B.《包身工》退出了中学课本的原因是其“年代过于久远”“不能与时俱进”。
C.《包身工》退出了中学课本,其原因是“年代过于久远”“不能与时俱进”导致的。
D.《包身工》退出了中学课本,其原因是因其“年代过于久远”“不能与时俱进”。
B [原句句式杂糅,应去掉“因”“导致的”。]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对它的关注和热议并未消减,不少教育界人士一直呼吁《包身工》应回归课本
B.不少教育界人士一直呼吁《包身工》应回归课本,人们对它的关注和热议并未消减
C.《包身工》里描述的内容慢慢被人们忘记了,夏衍也渐渐被人们遗忘了
D.夏衍渐渐被人们遗忘了,《包身工》里描述的内容也慢慢被人们忘记了
A [B项不合逻辑,应先写众人的反应,再写少数人的呼吁。C、D两项和选文表述的观点不相符。]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罄竹难书 生杀予夺 真情 视线
B.令人发指 生杀予夺 温情 视野
C.罄竹难书 草菅人命 温情 视野
D.令人发指 草菅人命 真情 视线
B [令人发指:叫人头发都竖了起来,形容愤怒到极点。罄竹难书: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形容事实(多指罪恶)很多,难以说完。生杀予夺:统治者掌握生死、赏罚的大权。草菅人命:把人命看得和野草一样,指任意残杀人民。温情:温柔的感情,温和的态度。真情:真实的情况;真诚的心情或感情。视野:眼睛看到的空间范围;眼界。视线:用眼睛看东西时,眼睛和物体之间的假想直线;指注意力。]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如何弥合社会信任链条,是摆在微博面前的现实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在这个时期,社会化的手段就成为治理微博乱象的“次优选择”。
①从现实情况看,市场化的手段在重塑微博公信力上是不得力的
②人们寄希望于制度建设的得力
③可供选择的力量无外乎三种——政府、市场和社会
④于是人们便将目光聚焦在政府和社会上,而政府理所当然成了首选
⑤然而,制度建设始终跑不过互联网传播平台的飞速发展
⑥呼吁加强法制和信息认证机制建设,完善微博的管理办法
A.④②③①⑥⑤ B.⑤③①④②⑥
C.③①④②⑥⑤ D.④②⑥⑤③①
C [整个语段谈的是“微博乱象治理”,从提出问题角度分析,承接开头两句最紧的是③,应排在最前面;同时③也把问题具体化,分析更进了一层,这就可排除A、B、D三项。①④②⑥分别从“市场化”“政府和社会”“制度建设”“法制和信息认证”的角度简析,“然而”紧承前面的语义转折,⑤应排在最后。]
5.筛选下面文字中的信息,给“包身工”下定义,不超过40个字。
这样说着,咬着草根树皮的女孩子可不必说,就是她们的父母,也会怨恨自己没有跟去享福的福分了。于是,在预备好了的“包身契”上画一个十字,包身费大洋二十元,期限三年,三年之内,由带工的供给住食,介绍工作,赚钱归带工者收用,生死疾病一听天命,先付包洋十元,人银两交,“恐后无凭,立此包身契据是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下定义要用单句的形式呈现,答题模式一般为“本质属性”和“一般属性”相加。
[答案] 包身工是签署了“包身契”并预付三年包身费,由带工者供给住食、生死疾病一听天命的无偿劳动者。
6.下面是某位高三毕业生发给班主任的短信,语言有五处不妥的地方,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张老师好,我在高三几次考试中成绩都不理想,能在高考时有所建树,成功卫冕,这都是您慧眼识金并鼎力相助的结果。您精湛的教学技艺,超凡入圣,令同学们非常敬重,今日一别如雨,谨祝教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作答此题,考生要清楚这是学生写给班主任的,自然应多用敬辞;涉及自身的,应多用谦辞。“建树”表示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或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用在此处属于大词小用,应改为“提高”。“卫冕”指在竞赛中保住上次获得的冠军称号,在体育竞赛中指蝉联冠军;用在此处不符合这位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应改为“考上大学”。“慧眼识金”是指眼力敏锐,能够识别宝物、人才;这位同学成绩不理想,自然不能用这个词语,应改为“不放弃”。“超凡入圣”指超越平常人而达到圣贤的境界,形容学识修养到达了高峰;用在此处形容班主任,属于大词小用,应改为“超越别人”。“一别如雨”指像雨落下以后不能再返回到云里一样,形容离别以后再难相见;毕业后,师生还是可以相见的,应将其改为“分别”。
[答案] ①“建树”改为“提高”;②“卫冕”改为“考上大学”;③“慧眼识金”改为“不放弃”;④“超凡入圣”改为“超越别人”;⑤“一别如雨”改为“分别”。
7.下面是某高中高三语文学科复习计划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简明,不超过10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框架图本身并不复杂,理清楚每个方框之间的关系即可,不要遗漏任何一个信息点,做到题目要求的内容完整。每个方框里的内容十分明确,表述时注意找到合适的动词与之搭配,做到每个句子简明、准确。
[答案] 高三语文复习计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专项复习,包括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以及写作四个专项;第二阶段进行综合复习,主要做综合试题,同时进行各专项的二次强化。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材料一:
“每到四五月份,办公电话就成了热线,十有八九是咨询转专业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上大学前,都不知道所报考的专业到底要学什么。”近日,一位高校教务处负责人表示,与转专业相对的是高考生报志愿时的迷茫:“高考学生都说不清楚自己的兴趣点是什么,将来想从事哪方面的工作,往往由家长、教师甚至委托机构代为填报。”有调查显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仅有13.6%的人了解所选专业;有超70%的大学生受访者表示,如果有可能,想重新选择一次专业。
“新高考背景下,中学生需要尽早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主动了解社会,积极探索自我,找到合适的目标,明确前行的方向。”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张惠英介绍。
(摘编自河北新闻网《生涯规划教育
让学生找到前行航标》)
材料二:
浙江省高中学生自我认知情况调查表
选项
非常了
解(%)
了解(%)
不是很
了解(%)
一点不
了解(%)
没有考
虑过(%)
个性
30.2
60.3
7
1.9
0.6
兴趣
28.5
49.7
18.1
3.2
0.5
能力
27.9
53.2
15.6
2.5
0.8
选项
很强(%)
较强(%)
一般(%)
不具备(%)
没有考
虑过(%)
合作意识
19.7
32.4
45.8
1.2
0.9
竞争意识
21.3
24.5
45.6
5.4
3.2
创新意识
15.5
33.3
41.9
5.9
3.4
社会适
应能力
23.5
21.2
51
0.3
4
人际交
往能力
22.6
37.9
36.7
0.3
2.5
(摘编自《浙江省首届新高考学生生
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材料三:
在生涯发展及其各个维度上,性别、科别、学校性质、是否是独生子女等变量的影响未达到显著作用;年级、学业成绩和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变量对于生涯发展及其各个维度有显著作用,并且年级越高,生涯发展水平越高;成绩越好,生涯发展水平越高;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生涯发展水平越高。
(摘编自卢淑芳《高中生生涯发展的
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研究》)
材料四:
高中生生涯教育包括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是学生在适当时期尽力规划个人未来生涯发展的历程。这个过程中,学生应全面展开自我评估,客观进行生涯选择,稳妥进行人生管理,由此,可以将盲目选择对人生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在新高考背景下,学生应全面评估自我,对自身能力、性格、兴趣、优劣势、个性、身处环境等有清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业规划、生涯规划。生涯规划具有导向性,是随着学生年龄、经历、身处环境不断调整并继续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的规划都有助于学生清晰认识到“我是谁”“我想成为谁”“我能成为谁”等问题。
新高考改革下,学生学会选择是其高中阶段的重要任务,也是其人生规划初期的基本要求。学生不仅要提前清晰认识评估自我,规划高中三年的选修课程,确定高考的选考科目,更要明确认识到课程选择的意义、生涯选择的重要性、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关系以及人生的价值和责任。
高中生选择权的增加给予学生更多机会和权力去思考规划未来的专业方向和职业道路,促使学生更早地思考人生,选择满意的生活方式, 进而寻求个人价值和幸福。通过生涯教育,学生对自己的兴趣、优劣势和身处环境等有清晰的认识,对高中学习、大学专业、未来职业、自我需求和社会需要有正确的认知,进而进行客观地、主动地选择。基于此,学生思考评估后的选择更能强化学生的学习目标,促使学生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有助于其终身发展和自我实现。
(摘编自刘瑞颜《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
生涯教育的意义及途径》)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超过70%的大学生想重新选择专业,这可能与他们在高考中报志愿时,由家长、教师甚至委托机构代为填报志愿有关。
B.在性别、科别、学校性质、是否是独生子女等可能影响生涯发展的变量上,研究表明它们对高中生生涯发展影响不大。
C.高中学生能清晰地认识评估自我,规划高中三年的选修课程,确定高考的选考科目,这都是学生学会选择的具体表现。
D.相较于兴趣与能力,被采样的学生对个性这一自我因素的认知更加了解,有超过90%的学生对自己的个性认识清晰。
A [A项,“超过70%的大学生想重新选择专业”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应是“超70%的大学生受访者”。]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张惠英看来,中学生明确自己的兴趣方向,结合对社会的了解,尽早地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十分重要的。
B.据材料二的数据,对于浙江省被采样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自我认识”方面还是比较关注的,总体认识比较到位。
C.对学业、职业与人生的规划是高中生生涯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在高三年级尽力规划个人未来生涯发展的历程。
D.据材料二可知,“社会适应能力”是被采样学生最容易忽视的因素,而“竞争意识”是最多学生认为自己缺少的。
B [A项,“中学生明确自己的兴趣方向”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尽早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主动了解社会,积极探索自我,找到合适的目标,明确前行的方向”;C项,“是学生在高三年级尽力规划个人未来生涯发展的历程”中“高三年级”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是学生在适当时期尽力规划个人未来生涯发展的历程”;D项,“‘竞争意识’是最多学生认为自己缺少的”说法错误,根据表格“不具备”一栏中最大值是“5.9%”可知,最多学生认为自己缺少的不是“竞争意识”而是“创新意识”。]
10.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生涯教育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仔细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之后再迅速浏览所给材料,确定答案所在的区间,最后概括答案要点。本题中要求“概括说明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生涯教育的意义”,浏览材料后发现,只需围绕材料四就可回答此题。通过材料四中“任何一个阶段的规划 都有助于学生清晰认识到‘我是谁’‘我想成为谁’‘我能成为谁’等问题”可以概括出:“生涯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自我认识。”通过材料四中“高中生选择权的增加给予学生更多机会和权力去思考规划未来的专业方向和职业道路,促使学生更早地思考人生,选择满意的生活方式,进而寻求个人价值和幸福”可以概括出:“生涯教育帮助学生进行生涯选择。”通过“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有助于其终身发展和自我实现”可以概括出:“生涯教育有助于实现学生自我管理。”
[答案] ①生涯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自我认识;②生涯教育帮助学生进行生涯选择;③生涯教育有助于实现学生自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