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2(课件+学案+练习)6 《孔雀东南飞》 并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2(课件+学案+练习)6 《孔雀东南飞》 并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2 17:01:28

文档简介

6 孔雀东南飞 并序
一、读准字音
自缢(  )  箜篌(  )  公姥(  )
伶俜(  ) 葳蕤(  ) 绣腰襦(  )
玳瑁(  ) 蹑丝履(  ) 纨素(  )
明月珰(  ) 磐石(  ) 拊掌(  )
窈窕(  ) 便(  )言 否泰(  )
踯躅(  ) 青骢马(  ) 赍钱(  )
鲑珍(  )
[答案] yì kōnɡ hóu mǔ pīng wēi ruí rú dài mào niè wán dāng pán  fǔ yǎo tiǎo pián  pǐ zhí zhú cōng jī xié
二、辨识通假
(1)箱帘六七十 (      )
(2)蒲苇纫如丝 (      )
[答案] (1)“帘”通“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 (2)“纫”通“韧”
三、一词多义
(1)谢
(2)适
(3)遣
(4)取
(5)会
(6)相
(7)为
(8)见
[答案] (1)辞别/谢绝/告诉 (2)出嫁/依照/刚才 (3)被夫家休掉,返回娘家/派/送 (4)娶妻/与“迎”同义/得到,招致 (5)当,决/相会,聚会/适逢,正赶上 (6)互相,表示双方互相对待的关系/相貌,命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是偏指一方,不译/“我”,偏指一方,指兰芝/“老人家”,偏指一方,指焦母/“你”, 偏指一方,指兰芝/“你”, 偏指一方,指仲卿/“他”, 偏指一方,指仲卿/“她”, 偏指一方,指媒人/“你”, 偏指一方,指媒人 (7)作为,成为/与“所”构成“为……所……”结构,表示被动,可译为“被”/替,给/算,算作/为了 (8)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见面/见解/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四、词类活用
(1)孔雀东南飞 (    )________
(2)手巾掩口啼 (    )________
(3)晚成单罗衫 (    )________
(4)卿当日胜贵 (    )________
(5)槌床便大怒 (    )________
(6)交广市鲑珍 (    )________
(7)自名秦罗敷 (    )________
(8)仕宦于台阁 (    )________
(9)头上玳瑁光 (    )________
(10)逆以煎我怀 (    )________
(11)足以荣汝身 (    )________
(12)千万不复全 (    )________
[答案] (1)方位名词作状语 向东南 (2)名词作状语 用手巾 (3)名词作状语 在晚上 (4)名词作状语 一天天地 (5)名词用作动词 拍,敲击 (6)名词用作动词 买、购进 (7)名词用作动词 命名 (8)名词用作动词 任官 (9)名词用作动词 发光 (10)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像受煎熬一样 (1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享受荣华 (12)形容词用作动词 保全
五、古今异义
(1)共事二三年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怜体无比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汝岂得自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槌床便大怒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再拜还入户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自无教训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自可断来信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处分适兄意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便可作婚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便利此月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叶叶相交通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郁郁登郡门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蹑履相逢迎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一起生活。今义:一起工作。(2)古义:可爱。今义:值得怜悯。(3)古义:自作主张。今义:不受拘束。(4)古义:坐具。今义:睡觉的地方。(5)古义:第二次。今义:下一次。(6)古义:教养。今义:训斥或从错误得到认识。(7)古义:使者,指媒人。今义:寄来的书信。(8)古义:处理、处置。今义:对有错之人做出处罚决定。(9)古义:结为亲家。今义:结为夫妻。(10)古义:吉利。今义:方便。(11)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指往来通达。(12)古义:繁盛的样子。今义:不高兴。(13)古义:迎接。今义:常指奉承、拍马。
偏义复词
(1)便可白公姥
本义:________________ 文中义:___________________
(2)昼夜勤作息
本义:________________ 文中义: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有亲父兄
本义:________________ 文中义: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有亲父母
本义:________________ 文中义:___________________
(5)逼迫兼弟兄
本义:________________ 文中义: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公公婆婆。 专指婆婆。(2)劳作和休息。 专指劳作。(3)父亲和哥哥。 专指兄长。(4)父亲和母亲。专指母亲。 (5)弟弟和哥哥。 专指兄长。
六、文言句式
(1)汝是大家子。(判断句,“是”表示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为织作迟。(判断句,“非为”表否定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仲卿母所遣。(被动句,“为……所……”,表示被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今日被驱遣。(被动句,以“被”为标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渐见愁煎迫。(被动句,以“见”为标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何言复来还!(宾语前置句,“何言”即“言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提至动词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誓天不相负!(宾语前置句,“相”偏指“你”,做“负”的宾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君既若见录。(宾语前置句,“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见录”即“记着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亦自缢于庭树。(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于庭树”应置于动词“缢”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仕宦于台阁。(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于台阁”应置于动词“仕宦”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你是大户人家的子弟。(2)不是我纺织缓慢行动松弛。(3)被仲卿的母亲驱赶回娘家。(4)但今天还是要被驱赶。(5)渐渐地被忧愁煎迫。(6)还说什么再回来的话呢!(7)我向天发誓永远不会辜负你!(8)你既然如此记着我。(9)也自己在庭院中的树上吊死。(10)在大官府任职。














































































































































[资料链接]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汉乐府民歌中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最早见于南朝陈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徐陵(507—583),字孝穆,今山东郯城人。南朝陈文学家。曾编选《玉台新咏》十卷。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儒家的伦理纲常占据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规定有“天下无不是之父母”“七出”等清规戒律。本篇所涉及的问题很深很广,揭示了封建礼教对社会各阶层的渗透,突出地暴露了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在本篇中,焦母、刘兄是封建礼教的体现者,直接制造了刘兰芝与焦仲卿的婚姻悲剧。当时的人为此事感伤,作了此诗。
1.乐府与《乐府诗集》
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时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机构(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后世把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其中属于汉代的就叫“汉乐府”。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诗歌总集,由宋代郭茂倩所编。现存100卷,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 000多首。
2.乐府双璧·乐府三绝
“乐府双璧”指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诗》。如果说《陌上桑》是汉乐府民歌中虚构性叙事诗的代表作,那么《孔雀东南飞》就是汉乐府民歌中纪实性叙事诗的代表作。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及唐代韦庄的纪实性叙事诗《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
[文本鉴赏]
这首诗叙述了东汉末年庐江府小吏焦仲卿与妻子刘兰芝的爱情婚姻悲剧。诗篇对这对年轻夫妻的不幸遭遇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对刘兰芝的反抗精神给予了热情的赞扬,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与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诗歌末尾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以民歌的幻想形式,表现了人们对于自由、幸福的美好生活的追求。
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托物起兴 ②发展 ③高潮 ④告诫后人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序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里的“伤”与前文的“遣”“逼”都富有表现力,请谈谈它们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遣”和“逼”集中表现了故事的矛盾冲突,是悲剧的起因,全诗也是围绕这两个字展开情节的。一个“逼”字可见封建家长制的蛮横、专断、亦衬托出兰芝的无奈和无助。②“伤”字点出了这一悲剧的社会意义。
二、阅读课文第1~3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2.“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一句兼用了“比”和“兴”的手法,以孔雀失偶喻夫妻离散并用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的彼此顾恋之情,渲染了全篇的悲哀气氛。这种以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的手法在民歌中是常见的。在结构上,开头的这一句也和结尾的鸳鸯双飞构成呼应关系,体现了构思的匠心和用心的良苦。
3.诗中借兰芝之口自述身世“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的目的是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意在强调兰芝聪慧、能干、多才多艺,是知书达理的好媳妇。为下文揭示婆媳之间的矛盾根源做了适当的铺垫。
三、阅读课文第6~11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4.第8段文字写刘兰芝精心妆扮,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段文字用了铺陈的手法,着意刻画兰芝的衣履佩饰、姿态容颜,写得可谓精巧别致,使人物具有立体感。以整齐的句式、华丽的辞藻,以“行”写“容”,既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兰芝的姿容之美,又体现了兰芝受了委屈后仍能保持从容镇定的坚强,欲以自己最美的面貌示人的自尊,从而塑造了内外兼美的兰芝形象。让人如睹其形,如见其人。既印证了遭遣之无辜、反衬了焦母之蛮横,又为下文写太守之子的求亲做了铺垫。
5.兰芝为什么不在焦母面前掉眼泪,而在小姑面前才“泪落连珠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兰芝在辞别婆婆时没有流泪,是其自尊自强的性格使然。而与自己曾朝夕相处的小姑作别,兰芝再也无法自抑内心的情感,满腹的依恋、委屈遂化为涟涟泪水。至此,兰芝倔强的性格和她对小姑、仲卿依依不舍的深情得到了细腻而又充分的体现。泪水涟涟的表现和关爱叮咛的话语表明了姑嫂间平日关系亲密,表明了兰芝善良温柔的性格和知书达理的修养,也从侧面说明了兰芝被遣的原因绝非焦母所说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四、阅读课文第18~19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6.阅读第18段,联系上文的“性行暴如雷”,试对“刘兄”的形象做一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寥寥数语,尽显刘兄趋炎附势的市侩嘴脸。他对兰芝说:“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郞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作计何不量!”粗暴训斥,盛气凌人。“先嫁得府吏……足以荣汝身。”趋炎附势,见利忘义。沈德潜对这几句诗的评语是“小人但慕富贵,不顾礼义,实有此口吻”。“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弦外之音是“难道要我养你一辈子吗?”下逐客令,可见其尖酸刻薄、冷酷无情,是一副典型的市侩面孔。
7.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古代民歌中运用得极为普遍。铺排是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请说一下此处的铺排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组句子淋漓尽致地再现了太守家办喜事时的情景,不仅写出了太守家的富有和对兰芝的重视,也显示了兰芝不为珍宝所动、不贪图荣华富贵、忠于爱情的高洁品格,也照应了前文刘兄“足以荣汝身”的说法,同时,也使太守家的喜和兰芝的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化了故事的悲剧性。
五、阅读课文第24~30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8.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9.本诗主要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表现生活本质,为什么结尾又写了“化鸟”一节?这岂不破坏了全诗的统一风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最后一节“化鸟”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反衬现实,表现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封建制度的抗议和嘲弄,与全诗的主旨,歌颂忠贞不渝的爱情及对压迫的反抗精神是一致的。这一节充分体现了老百姓向往美好、同情受害者的感情倾向,也能起到警示世人、深化主题的作用。
六、总览全文,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10.焦仲卿在焦母面前唯唯诺诺,不敢抗争,最后只能“自挂东南枝”,那么,在焦仲卿身上到底有没有反抗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让刘兰芝暂时回娘家,对于焦仲卿来说,只是一个权宜之计,他希望婆媳分开一段时间缓和一下矛盾,至于刘兰芝回家后被迫改嫁,那是封建势力进一步压迫的结果,实在不能由焦仲卿来负责任。可见,焦仲卿始终没有屈从母亲而休掉刘兰芝的想法,他让刘兰芝回家是不得已的选择,也是一种斗争策略,而不是向封建势力屈服、投降。
观点二:焦仲卿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当他与刘兰芝团圆的希望完全破灭以后,“自挂东南枝”,以生命殉爱情,表现了他对封建势力压迫的无比悲愤和以死抗争的巨大勇气,是放射着灿烂光辉的反抗行动。虽然他不敢直接抗争,只能消极反抗,但他忍辱负重。他深爱兰芝,忠于爱情,最后自缢于庭树。跟兰芝一样,焦仲卿是充满叛逆精神的。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比兴手法
在写作中采用比兴手法的作品后代有很多,如《孔雀东南飞 并序》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想象,不由得人不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这样就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起到统摄全诗、引起下面故事的作用。
2.写法指导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1)比兴起篇,引人入胜
以比兴的方式开篇,生动的描写,形象的语言,会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起到由物到人的巧妙过渡作用,也会让读者击节称赞,心悦诚服。以此种方法开头,要注意两点:一是“他物”必须与议论文的话题或观点有相同或相似之处;二是在描述“他物”时,语言必须简洁,毕竟论证观点才是文章的重点。
(2)镶嵌比兴,活泼精彩
在论证观点的过程中,适当运用比兴,会使略显枯燥、生硬的议论文变得活泼,精彩,不仅增添了阅读趣味,还能加强说理的力量。比兴手法的运用,关键在于作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于作者对“他物”和议论论题和论点内在联系的把握。
3.迁移运用
以“意气”为话题,运用托物起兴的方式,拟写作文的开头。(不超过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如果说雏鹰翱翔苍穹要经历风雨的打击,那么,那搏击长空的意气就是它那犀利的双眼;如果说骏马奔驰于旷野要经历千万里奔跑的锤炼,那么,那以奔腾万里为夙愿的意气就是助其翻越千山万水的铁蹄。人,欲傲立于世,成为一代雄主,立一世伟业,那舍我其谁的意气就是他们成功的基石。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宗法礼教、家长专制和门阀观念的罪恶,表达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爱情自主的合理愿望。刘兰芝既是淑女、贤妻,又是具有鲜明个性的女性:勇敢,坚强,富有反抗精神。焦仲卿从软弱逐渐转变为坚强。他开始时对母亲抱有幻想,当幻想被残酷的现实摧毁后,他坚决向母亲表明了以死殉情的决心,用“自挂东南枝”表示对爱情的忠贞和对封建家长制的反抗。他的变化,深化了对封建社会的控诉。
【应用角度】 “爱情”“悲剧”“反抗”等。
2.素材应用
“人世间有百媚千红,我独爱你那一种”“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些千古名句不管是甜言蜜语的搪塞还是应时应景的创作,着实让人揪心地感叹、羡慕了一番。而焦仲卿与刘兰芝的“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地让我们真正领略了一番感情的忠贞与圣洁。一对那么恩爱的青年夫妻就那样匆匆离去了,一段那么美丽的感情就这样匆匆结束了,他们还很年轻,却走得那么仓促、那么凄婉……他们用生命捍卫了感情的忠贞,他们用生命拒绝了私欲的诱惑,他们用生命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凄婉爱情。
[群文阅读]
导读: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悲剧也是人生一种缺陷。假如荆轲真正刺中秦始皇,林黛玉真正嫁了贾宝玉,也不过闹个平凡收场,哪得叫千载以后的人唏嘘赞叹?人生本来要有悲剧才能算人生,你偏想把它一笔勾销,不说你勾销不去,就是勾销去了,人生反更索然寡趣。
深夜那盏灯
⊙付东流
那一年的春天,我被一场飞来的车祸轧断了腿,造成粉碎性骨折。医生说,治愈的希望很渺茫。除了整天瞪着天花板挨着以泪洗面的日子,还能做什么呢?
在小学教音乐课的姐姐给我抱来了高中课本,默默地放在我的枕边。我怒气冲冲,一股脑儿地将它们撒了一地。姐姐弯下腰,一本一本拾起来,大滴大滴的泪水从她眼睛里涌出来,我忍不住失声痛哭。
一天夜里,姐姐突然推门进来,把我扶起来,指着对面那栋黑黪黪的楼房,激动地说:“弟弟,瞧见那扇窗子了吗?三楼,从左边数第二个窗户。”她告诉我里面住着一个全身瘫痪的姑娘,和她的盲人母亲相依为命。姑娘白天为一家工厂糊鞋盒,晚上拼命地读书和写作。才17岁,已发表了十几万字的作品……看着那扇窗子的灯光,我脸红了。
“弟弟,拿出勇气来呀!”
打那时起,那扇窗口的灯光时时陪伴着我。只要能看到那束柔和的灯光,我就不由自主地拿起枕边的课本。
在一个大雨滂沱的下午,姐姐为了救一名落水儿童,不幸牺牲了!噩耗传来,全家人悲痛欲绝。
夜幕降临,凉风习习,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泪流满面。突然,一束灯光柔和地射到我脸上,我心里倏地起了个念头:我想见见那姑娘,把姐姐的故事讲给她听,还要……感谢她夜晚的灯光,伴我度过了这个难熬的季节。我拄着双拐,跌跌撞撞爬上那幢楼,轻轻叩响了门。
没有回音,我使劲敲了敲它,对面的房门打开了,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上下打量着我说:“小伙子,别敲了,那是间空房。”
我呆住了。
“……从前我儿子住在这儿,后来他调走了,这间房一直空着。两个月前,一个长辫儿的姑娘赁下了,可说也奇怪,并不在这儿住,只是吩咐我晚上把电灯拉亮,第二天早上再把电灯关掉……”
我突然扔了双拐,跌倒在那扇门前,失声痛哭起来。耳畔似乎又响起姐姐那叮咛的声音:
“弟弟,拿出勇气来呀……”
出乎意料的结局
⊙阿尔贝·阿科芒(法国)
他们结婚已经20多年了,显得很幸福。他们都学会了在生活中彼此做一些必要的让步,并且两人的性格都很腼腆。男的是里昂小说家吕西安·里歇,一直保持着有限的知名度。但对他来说,这已经足够了。如果想沾点“畅销作家”的光彩,他就得在各种仪式上抛头露面。对于这些,他总是一概谢绝。朋友们爱说他过分谦虚,其实,是缺少勇气。
对他来说,回家的第一件事是拥抱一下妻子,亲亲她的前额,说一句几乎总是一成不变的话:“亲爱的,我希望我不在家时你没有过于烦闷,是吧?”得到的差不多总是同样的回答:“没有。家里有这么多事情要做啦。但看到你回来,我还是很高兴的……”里歇太太负责在打字机上打印丈夫定期在《里昂晚报》上发表的短篇小说。然后把稿纸誊清,封装好,寄出去。这份微末的工作足以使她想到自己是丈夫的一个合作者。
咳!她万万没有想到,一出悲剧正在威胁着她。
怎么,像吕西安·里歇这样一个年届五十的家伙,会让一个刚刚离婚的女人弄得昏头昏脑?然而这件事居然发生了。她叫奥尔嘉·巴列丝卡,人长得漂亮,有着一般女光棍的寡廉鲜耻的劲头,把小说家降服了。有一天,就像跟他要一件新奇首饰一样,她要求跟他结婚。
他必须先离婚。“唔,这件事应该容易办到。结婚已经整整23年,大概妻子不再爱我了,分开可能不会痛苦。”想法不错。可是一个性格腼腆的丈夫该怎样摊牌呢?小说家想出了一个新鲜法子。他编了一个故事,把自己与太太的现实处境转托成两个虚构人物的历史。为了能被妻子领悟,他还着意引用了他们夫妇间以往生活中若干特有的细节。在故事结尾,他让那对夫妻离了婚,并特意说明,既然妻子对丈夫已经没有了爱情,就一滴眼泪也没有流地走开了,以后隐居南方的森林小屋,有足够的收入,悠闲自得地消磨幸福的时光……他把这份手稿交给里歇太太打印时,心里不免有些不安。晚上回到家里时,心里嘀咕妻子会怎样接待他。“亲爱的,我希望我不在家时你没有过于烦闷,是吧?”话里带着几分犹豫。
她却像平常一样安详:“没有。家里有这么多事情要做啦。但看到你回来,我还是很高兴的……”难道她没有看懂?吕西安猜测,兴许她把打印的事安排到了明天。然而,一询问,故事已经打印好,并经仔细校对后寄往《里昂晚报》编辑部了。
她为什么不吭声?她的沉默不可理解!显然,她是个性格内向的人,可是她该看得懂的……故事在报上发表后,吕西安·里歇才算打开了闷葫芦。原来,妻子把故事的结局改了:既然丈夫提出了这个要求,夫妻俩还是离了婚。可是,那位在结婚23年之后依然保持着自己纯真的爱情的妻子,却在前往南方的森林小屋途中抑郁而死了。
这就是回答!吕西安·里歇震惊了,忏悔了。当天就和那个不知底细的女人来了个一刀两断。但是,如同妻子不向他说明曾经同他进行过一次未经相商的合作一样,他永远没有向她承认自己看过她的新结论。
“亲爱的,我希望我不在家时你没有过于烦闷,是吧?”他回到家里时问道,不过比往常更加温柔。
“没有。家里有这么多事情要做啦。但看到你回来,我还是很高兴的。”妻子一面回答,一面向他伸出手臂。
建议阅读篇目:
《窦娥冤》 (关汉卿)
《汉宫秋》 (马致远)
《梧桐雨》 (白朴)
《赵氏孤儿》 (纪君祥)
[积文化常识]
1.汉末建安中
建安:东汉末年汉献帝的第五个年号。而年号始于汉武帝,其首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各朝沿其年号制度,直至清末废止。
2.槌床便大怒
床:在古代指一种简易的坐具,小的只能坐一个人。
[诵国学经典]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
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离娄上》
[明理知义] 仁,是人最安稳的住宅;义,是人最中正的道路。空着安稳的住宅而不住,舍弃中正的道路而不走,可悲啊!
[成长启示] 我们除了物质的“安宅”,还有个精神的房子、精神的床铺,就是“仁”;我们除了走物质世界的路,自己精神世界的修养也有一个“正路”走,就是“义”。一个人读书求学问,不仅是求知识,从传统意义上讲,读书受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完成一个人的修养,随时随地身心性命都在这个“仁”与“义”的境界之中。
课件145张PPT。第二单元6 孔雀东南飞 并序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30131132133134135136137138139140141142143144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六)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终老不复取  B.贱妾留空房
C.蒲苇纫如丝 D.箱帘六七十
B [A项,取,通“娶”;C项,纫,通“韧”;D项,帘,通“奁”。]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谢:告诉
B.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适:出嫁
C.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 故:故意
D.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信:书信
D [“信”,这里指媒人。]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B [都是介词,和,跟,同。A项,副词,暂且/副词,将要;C项,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我/动词,观察;D项,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动词,会见。]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卿当日胜贵 B.手巾掩口啼
C.交广市鲑珍 D.朝成绣夹裙
C [市,名词用作动词,采办、购买。A、B、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5.下列加点词语不属于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A.便可白公姥
B.昼夜勤作息
C.否泰如天地
D.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C [否:坏运气;泰:好运气。A项,偏指“姥”,婆婆;B项,偏指“作”,劳作;D项,偏指“母”“兄”,母亲、哥哥。]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B.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C.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D.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B [A项,今义:成人,区别于小孩;古义:婆婆;C项,今义: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按情节轻重做出处罚决定;古义:处理;D项,今义: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的知识;古义:教养。]
7.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府吏见丁宁
B.还必相迎取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大王来何操
C [C项为定语后置句。A、B、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是汉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B.“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其中的“鸡鸣”是古代时辰的名称。
C.“何乃太区区”和“感君区区怀”中的“区区”二字意义不同,前者为“愚拙、凡庸”之意,后者应理解为“真情挚意”。
D.“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六合相应是年月日干支都相合,即年月日的天干相连,地支相连。
A [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关山月①
李 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②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 ①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②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东,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
9.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言戍边将士身处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只觉长风浩荡,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
B.“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两句诗,化用白登山的典故,歌颂了戍边将士为击破胡虏,甘愿远离故土,为朝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C.古诗词写离人思妇之情,总脱不了愁苦纤弱的笔调,境界往往局限于眼前的风花雪月,而本诗却不落窠臼,境界雄浑,读后令人眼前一亮。
D.诗歌最后四句,用“戍客”与“思妇”对举,“望边色”与“当此夜”相应,在广阔的背景下,揭示了战争中人的命运及其为民族冲突付出的代价。
B [B项,“歌颂了戍边将士为击破胡虏,甘愿远离故土,为朝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曲解诗意,联系后文可知,战争悲惨残酷,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实是沙场哀怨。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带来的痛苦。]
10.本诗由三幅图画组成,分别是哪三幅?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诗分为三层,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借景抒情,表现征人怀乡之情;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以一幅边塞征战图表现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结构上承上启下,引出下面的征戍者;最后四句,写征人望着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勾勒了一幅戍客思归图,写尽远离家乡的戍边将士与家中妻室的相互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带给广大民众的痛苦。
[答案] ①第一幅图画是由诗歌开头四句描绘的,是一幅以“明月”“天山”“长风”“玉门关”为特征的万里边塞图。作用:用雄浑的景象烘托了深沉的思乡之情。②第二幅图画是由中间四句描绘的,是一幅以“汉下”“胡窥”“征战”等为特征的边塞征战图。作用: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战者。③第三幅图画是由最后四句描绘的,是一幅以“戍客”“苦颜”“高楼”“叹息”为特征的戍客思亲图。作用:点出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体现诗歌深远的意境。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1~12题。
木兰花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①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②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③。
【注】 ①鱼沉: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此处谓无人传言。②欹:倚、依。③烬:火烧剩余之物,此指灯花。
1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烦闷。
B.“渐行渐远渐无书”,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
C.五、六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风竹之声,借以诉离怨别恨,尤其“敲”字极富神韵,动人心魄。
D.本词笔调细腻委婉,语言典雅,感情奔放;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藉,雅俗兼备。
D [D项,“语言典雅,感情奔放”错,应是语言浅白,感情质朴。]
12.作者说“万叶千声皆是恨”,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恨”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正确地理解该词。题干已经提示了该词的情感是“恨”,即思妇念远的愁情。全词如剥笋抽茧,逐层深入,由分别—远别无踪—无音信—夜闻风竹—寻梦不成—灯又烬,将一层又一层的愁恨写得深刻、凄绝,其中“别后不知君远近”“渐行渐远渐无书”“梦又不成”都是“恨”的原因。
[答案] ①与君分别之后,再也不知道行踪。②书信渐渐减少,最后书信不通,音信全无。③希望入梦,梦中寻找,可是“梦又不成”,灯花燃尽,最后一点希望也成了泡影。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14题。
芳草渡
贺 铸
留征辔,送离杯。羞泪下,撚青梅。低声问道几时回。秦筝雁①促,此夜为谁排?  君去也,远蓬莱。千里地,信音乖。相思成病底情怀?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
【注】 ①雁:雁柱,为筝上支弦之物,古筝的弦柱斜列有如飞雁斜行,故称。
13.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是送别词,这首词与柳永《雨霖铃》先写别前思绪纷乱,再写别时依依不舍,最后写别后相思难诉不同,它主要抓住临别时的场面来写,笔墨集中,匠心独运。
B.“撚青梅”中的“撚”字是用手指搓转的意思,与前文的“羞”字相应和,非常形象地写出女子欲说还羞、低首撚梅的情态。
C.词的下阕“相思成病底情怀?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几句,借女子的口吻,写丈夫远去之后,把诸多烦恼都留给自己,用一种幽怨的语气写出女子对丈夫的依恋。
D.这首词语言浅近自然,朴实无华,不事雕琢,读来似与人对面而语,让人耳目一新。
C [C项,“用一种幽怨的语气”错,“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表现的是女子对丈夫的关怀,女主人公让丈夫把烦恼给自己送来,体现的是一种令人感动的为对方着想的情感,并非“幽怨”。]
14.这首词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形象?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相关词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和分析表现手法是紧密相连的,可先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词句从人物生活和营造的环境分析袁现手法。本词中,动作、神态描写的具体词句主要有“道几时回”“君去也”“信音乖”“相思成病底情怀”,由此我们便可准确判断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为女子。“留”“送”“泪下”“撚”“问”等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女子离别时内心的伤痛和对丈夫的依恋,从“低声问道几时回”一句以后是对女子的语言描写,女子要求远方的行人(他),寻个方便将“烦恼”寄送给她,说明她愿意为他承受精神重负,具有牺牲精神,十分痴情。
[答案] 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分别时与丈夫难分难舍、内心伤痛、深爱丈夫,愿为丈夫付出的痴情女子形象。它主要通过动作(或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来表现女主人公的形象;“留”“送”“泪下”“撚”“问”等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女子离别时内心的伤痛和对丈夫的依恋;从“低声问道几时回”一句以后,全是对女子的语言描写。她告诉丈夫,你在他乡相思烦恼,不妨把你的烦恼送来给我,让我一人承受,表现了这个痴情女子深爱丈夫,愿意为丈夫付出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