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2(课件+学案+练习)8 《兰亭集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2(课件+学案+练习)8 《兰亭集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2 16:49:18

文档简介

8 兰亭集序
一、读准字音
修禊(  ) 癸丑(  )   流觞(  )
彭殇(  ) 游目骋怀(  ) 放浪形骸(  )
会稽(  ) 嗟悼(  ) 契合(  )
娱乐(  ) 感慨系之(  ) 清流激湍(  )
[答案] xì guǐ shāng shāng chěng hái kuài jī jiē qì yú xì tuān
二、辨识通假
悟言一室之内 (     )
[答案] “悟”通“晤”,面对面
三、一词多义
(1)修
(2)临
(3)期
(4)致
(5)次
(6)之
(7)与
[答案] (1)高/长/修建 (2)面对/面对,引申为“迎”/将要 (3)至、及/周、满 /约定 (4)情趣、情致/达到/招纳 (5)旁边/下一等/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6)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往、到/这 (7)交往/和、跟、同/全、都/替、给/和
四、词类活用
(1)群贤毕至 (    )________
(2)少长咸集 (    )________
(3)映带左右 (    )________
(4)一觞一咏 (    )________
(5)引以为流觞曲水 (    )________
(6)所以游目骋怀 (    )________
(7)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________
(8)齐彭殇为妄作 (    )________
[答案] (1)形容词用作名词 贤士 (2)形容词用作名词 年轻的人;年长的人 (3)名词用作动词 环绕 (4)名词用作动词 喝酒 (5)使动用法 使……流 (6)使动用法 使……放开 (7)数词用作动词 把……看作一样 (8)形容词用作动词 把……看作相等
五、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或取诸怀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少长咸集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今义:第二,次要的地位。(2)古义:自然界的万物。今义:种类。(3)古义:胸怀抱负。今义:心里怀着;胸襟;胸部,胸膛。(4)古义: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5)古义:都。今义:像盐那样的味道。(6)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六、文言句式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判断句,“为”表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省略句,省略主语“众人”,应为“(众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悟言一室之内。(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应为“悟言(于)一室之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句,由“之”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应为“仰观大之宇宙,俯察盛之品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句,由“之”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应为“虽无盛之丝竹管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亦将有感于斯文。(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斯文有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欣于所遇。(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所遇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2)(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3)面对面在室内畅谈。(4)抬头纵观广阔的宇宙,低头俯视地上繁多的万物。(5)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6)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吧。(7)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
 






























[资料链接]
书家至圣——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琅玡(山东临沂)人,书法家、文学家、书圣。世称王右军。王羲之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兰亭集序》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的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写法上同散文笔调的一篇文章。
[文本鉴赏]
本文以淡雅自然的文字,清幽秀美的描写,起伏跌宕的情思,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和会中诸人的观感。从中描述了生命的不同状态,抒发了作者对死生的看法和高旷的宇宙情怀,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答案] ①慨叹 ②人生之悲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文章内容上看,开头两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




[答案] ①前来聚会的人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②聚会的地点环境优美,“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③聚会时的活动高雅有趣,“流觞曲水”“畅叙幽情” ④聚会时天气晴朗,正值春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2.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感有何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突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景物清新明朗,生机盎然。是“乐”的重要方面,也是引发“痛”的主要原因。
二、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第3段转入议论,议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转“痛”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作者由“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忽然感到“不知老之将至”,因此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
4.统观文章的第3段,作者从哪四个方面感受到了人生之“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俯仰一世(生命短暂) ②不知老之将至(人生无常) ③情随事迁(美好消逝) 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光阴易逝)
三、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5.“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认为不管人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四、总览全文,思考并完成下面问题。
6.《兰亭集序》是一篇序文,它与通常的序文有什么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为诗集序,本文除了具备一般书序都介绍的写作缘由、成书过程和本书意义外,最大的不同是文章由事及理,从一次宴会上升到对生死的思考。
7.全文共四段,从表达方式上看,前两段和后两段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借景抒情;后两段以议论为主,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
8.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记游山水是要抒发内心的情感,那么,优美的景色是怎样引发作者“乐”“痛”“悲”三种不同的情感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美景与“修禊事”本是人生之乐,但人生短暂,欢乐、生命瞬间就会逝去,因此“痛”;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生要归于消亡,不可能“一死生”“齐彭殇”,因此“悲”。
9.如何对待生与死,这是人类的一个永恒的话题。有人认为,王羲之的生死观也值得商榷,因为他只看到了生与死,长寿与短命,而没有看到生命的质量和活着的意义。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谈谈你对生与死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赞同王羲之的看法。道家“一死生”“齐彭殇”,完全否定死与生的区别,只是自欺欺人的虚妄之言。王羲之能对此提出否定,是正确的。他也因此感到人生短暂之悲,主张不应清谈虚度人生。他的观点是积极的,他希望人们珍视生命,有所作为。
观点二:王羲之的观点有不足。正因为人生匆匆,我们才必须“只争朝夕”;正因为人生苦短,我们才刻意追求生命的永恒;正因为“痛死”,我们才“乐生”。但乐生不等于怕死,有时要宁可站着死,不能跪着生。王羲之过于看重生命的长度而没有强调生命的意义。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在《兰亭集序》中,作者将记叙、议论、抒情、描写巧妙地融为一体,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情由事发,所以先叙事。交代修禊的时间、地点,描写当地的自然风光。由此说到俯仰之所见,再归结到游目骋怀之乐,奠定了本文的抒情基调,并由此引发感慨。作者在记叙中描写,在描写中抒情,由抒情引出议论,文章情景交融,文情并茂。
2.写法指导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三注意”
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多种: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每种形式都有它独特的表达效果。
记叙,所用材料是发展变化着的人和事,目的是使读者了解人物的言行和事件的经过。议论,所用材料是对社会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见解;目的是使读者相信作者观点的正确。抒情,所用材料是作者的感情;目的是使读者产生共鸣。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需注意:
(1)要用得自然。兼用的表达方式之于主要表达方式,如同枝叶之于树干,都是自然地从它上面生长出来的,不能为兼用而兼用。
(2)要用得灵活。主要的表达方式跟其他表达方式的结合要有灵活性,不能采取单一的模式。要根据内容要求选择相应的表达方式。该叙述时娓娓道来,该写人时细致描绘,该抒情时发自肺腑,该议论时发人深省。
(3)要用得巧妙。所谓巧妙,就妙在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作者的写作意图,这就意味着记叙、议论这种表达方式都能在抒情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在读者这一面,每到这些地方往往觉得是在谈天说地,读得津津有味,却不知在情绪上早已受到感染,待到读完全文,才醒悟到原来这是有意的安排。
3.迁移运用
运用上述所提供的“技法”,以“我眼中的兰亭”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表达某种情感,12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那时,三三两两的白鹅和灰鹅在池水里嬉戏,那婀娜的倒影能让人联想到住在不远处山里的浣纱女西施,朴朴实实的山村,浅浅清清的溪水,简简单单的生活,本来可以在山林野趣间逍遥一生的,但此处并非“桃花源”,一旦出山就再难回头了。王羲之是聪明人,在此处住下来,不是“隐居”,而是既做“会稽内史”,又习书法,半仕半文,还办了个“书家笔会”,因为他明白兰亭与尘世毕竟只隔着一片竹林。
而今,手里握着的还是那根细长的竹管,那撮纤弱的羊毫,落在宣纸上的字已少了超然的兰亭遗韵。我们可以营造“曲水”的园景,却怎么也吊不起“流觞”的雅趣,是我们的脚步走得过于匆忙还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难以承载现代人越来越多的杂念?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善待生命
王羲之陶醉在兰亭集会的盛况里,陶醉在人与自然的和谐氛围中。他寄情山水,引出了“死生”这一人生的重大问题。他在忧生叹逝中表达着对美的幻灭的悼惜,否定了老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认为生即生,死即死,有生之年应做点事,不应空谈玄理。他认为生而为人,不能忽视生命的长短而毫不珍惜生命,而应努力增加生命的厚度,不能让时间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应该热爱生活,善待生命,思考规划人生,做好自己的一切。
【应用角度】 “人生”“生命”“珍惜时间”等
2.素材应用
人总是要面对死亡的,任何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不可抗拒,个体生命在它面前是如此渺小而脆弱。因此,谁都无法回避死亡,谁都不能不珍惜有限的生命。林语堂说:“能见到死亡并且倍加珍重生命的人也能见到人类喜剧的意识,于是他很迅速地变成诗人了。”王羲之是这样的诗人。他深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忘生死,轻成败,是基于对生命本质和人生真谛的感悟。因而他们对有限的生命更是加倍珍惜,在平平淡淡从从容容中书写出生命价值的箴言。
[群文阅读]
导读:老舍曾言:生命是一种律动,需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雨有晴。的确,人生的滋味就藏在这跳跃起伏的律动中。这律动就如一幅画中的远近虚实,如一首歌中的轻重缓急,这律动还似韦应物从安史之乱中走出大家风范、似苏武从苍茫荒原上寻得忠诚之心、似杨绛从生世喧嚣中寻找到娴静儒雅的曲折历程。生命有了这曲折,有了这风雨,有了这律动方才生动美丽,有滋有味。
谈生命(节选)
⊙冰 心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直到冲倒了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看见了夹岸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这时他只想休憩,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了大海,啊!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伸展,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他无力地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滴,大生命中之一叶。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有删改)
你活着的每一天,
爸爸都心存感激
武术家石川祐树的女儿石川麻友出生第二天便被诊断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麻友要经历三次大手术才能活下来,这些手术让麻友没法像普通孩子一样生活,长大后仍然不能激烈运动,也不能生育。因此,从女儿出生的那天起,爸爸就拿起了相机,把麻友的一点一滴都记录下来。
麻友两岁多时,石川祐树便开始为她撰写博客。博客里的话语,就是这个父亲对女儿的喃喃细语。这个叫作“爸爸呢”的博客,记录着麻友的病痛和手术。每次手术都有种种困难与惊险,爸爸甚至把女儿的每一次手术比喻为攀登“珠穆朗玛蜂”。但这些并不是内容的全部,那里更多地保存着麻友第一次进爸爸的柔术馆,第一次骑在水牛背上,第一次出国旅行……
所有的故事,就这样被石川祐树用镜头和话语剪辑,用胶片定格下来。在博文成书出版时,石川祐树将书命名为《蝴蝶的心》,并在书的扉页写道:“心跳零,血压零。我们以为手术成功了,但却突然变成这样。他们再次打开你的胸腔做心脏起搏,就在我们快放弃的时候,你的心脏开始了小小的跳动。在西方,蝴蝶是重生的象征。现在,愿重生的你能永远飞翔在父亲周围。”
有媒体曾经评价石川祐树的照片:“绝不仅仅是展现女儿笑容的肖像。他想要拍的照片是表现那种本来用照片表现不出来的东西。”对于父亲来说,那就是把好多无处可说的话语记录下来。正如他在Facebook上写的:人们对我的照片理解过度,我只是想拍一个穿着白裙子的小姑娘躺在青草地上,就是这么简单。
石川祐树的博客不断更新,而麻友经过了一次次手术,攀爬了一座座山峰,一天天长大了。跟随爸爸走过好几个国家的麻友,转眼已经上了小学。同学们看到她胸口的伤疤,都不介意,其实她自己也不太介意。“这个伤疤好酷啊!这是你努力过的证明啊!”爸爸和妈妈总是这样鼓励她,她也逐渐把这个伤疤当成了自己的骄傲。
“生个健康的孩子是理所当然的。”石川和所有的父母一样曾经这么认为,而女儿麻友却一出生就病了。“要接受这样的现实花了我不少时间,每每想到将要和一个生病的孩子一起生活,我的心情就会变得十分沮丧,那时候我只想到自己,并没有考虑到女儿。”石川回想起自己当时的想法,觉得那时的自己并没有成为一个真正的父亲。在麻友第3次手术后,石川才开始有了作为一个真正的父亲的自知和思考,他开始觉得“虽然辛苦的事情很多,但是每天都要快乐地生活”。
建议阅读篇目:
《生命是一树花开》 (余秋雨)
《假如我有九条命》 (余光中)
《关于父子》 (贾平凹)
[积文化常识]
1.古代纪年法
岁在癸丑
癸丑: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指永和九年。
(1)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中有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2)帝王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中的“庆历四年春”等。
2.修禊事也
禊事:古代习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3.若合一契
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诵国学经典]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章句上》
[明理知义] 穷困时独自善养自身,发达时兼顾善养天下万民。
[成长启示] 穷达都是身外事,只有道义才是根本。所以要穷不失义,达不离道。至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则与孔子所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一样,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座右铭,成为强有力的心理武器,既对他人,也对这个世界,更对自身,起到了指引作用。
课件83张PPT。第三单元8 兰亭集序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八)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B.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C.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 [A项,“趣”通“趋”,趋向,取向;B项,“悟”通“晤”,面对面;D项,“畔”通“叛”,背叛。]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
B.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D.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B [A项,古义,胸怀,抱负;今义,胸前,抱在怀里。C项,古义,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抬头。D项,古义,是两个词,“其”,代词,“次”,旁边;今义,次一等的。]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未尝不临文嗟悼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B.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C.列坐其次 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D.以五年为期 死期至矣
D [D项,均为名词,期限;A项,分别为动词,面对,引申为阅读/动词,靠近;B项,分别为名词,情致/动词,到达;C项,分别为名词,旁边/名词,次序。]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群贤毕至
A.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B.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C.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D.齐彭殇为妄作
B [B项与例句皆为形容词作名词;A项,名词作动词;C项,使动用法;D项,意动用法。]
5.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当其欣于所遇
B.仰观宇宙之大
C.不能喻之于怀
D.亦将有感于斯文
B [B项,定语后置句,其他三项是状语后置句。]
6.下列各句中,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散文佳作,又是名帖,流传久远。
B.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著作的前言,《兰亭集序》是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的赠言。
C.魏晋时期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D.修禊: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B [“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的赠言”错误,此为书序。]
7.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写景、叙事、议论和抒情相结合,语言清新自然,简洁雅致。
B.首段点明聚会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和事由,着重表现宴会的豪华和与会人的快乐。
C.二、三段由快乐转悲伤,抒发了作者由兰亭聚会引发的人生盛事不常而流年易逝的感慨。
D.转入“死生”这一正题后,作者否定了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很有市场的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很有积极意义。
B [“宴会的豪华”错误。]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此地有崇山峻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映带左右,__________________,列坐其次。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足以畅叙幽情。
(3)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__________________;或因寄所托,__________________。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 引以为流觞曲水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 (3)悟言一室之内 放浪形骸之外 (4)齐彭殇为妄作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后二年,出仕宦,渐益堆积。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三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
至靖康丙午岁,侯守淄川,闻金寇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既长物不能尽载,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凡所谓十余屋者,已皆为煨烬矣。
己酉夏五月,至池阳,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葬毕,余无所之。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节选自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B.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C.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D.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D [句中“钱”的数量是“二十万”,中间不要断开;“当时”修饰“虽贵家子弟”,中间不要断开;“贵家子弟”为一个词语,中间不要断开。]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而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子监。
B.朔望,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而“晦”指农历三十。
C.靖康,是宋钦宗的第一个年号,也是北宋的最后一个年号。所谓“年号”,是从汉武帝即位后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D.己酉,就是农历甲子中的一个。乙酉、丁卯、己巳、戊申等,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
B [“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并不特指“农历三十”。]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既小中见大,由家庭而见国家,又因物及人,由典籍文物的得失聚散而见人世的悲欢离合,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B.文中记灯下校书赏画,已是兴致淋漓,饭后指述典故,比赛胜负,以致茶倾怀中,更见夫妇融洽的雅趣,一时欢愉气氛,跃然纸上。
C.丈夫辞世及其生前珍爱之物遇乱尽失,给作者以沉重的打击;但“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一句表明她最终想通,不再为外物所累。
D.本文叙事清晰,层次分明,文情跌宕,达到了文由情生、情由文见的“自然而工”的境地,极易拨动读者的心弦。
C [“遇乱尽失”绝对化;“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一句是作者无可奈何,对自己的宽慰。]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得到书画和彝、鼎等古代器具,也摩挲把玩或展开来欣赏,指摘上面的毛病,每晚以烧完一支蜡烛为准。(2)或许是上天认为我资质浅薄,不足以享有这些世间最好的东西吧?又或许是明诚泉下有知,对这些东西犹牵挂怜惜,不愿它们飘零人间呢?
[参考译文] 
我在建中辛巳年间,嫁到了赵家。明诚当年21岁,还在太学当学生。每月初一、十五,明诚都请假出去,把衣服抵押在当铺里,取五百铜钱,走进相国寺,购买碑文,回到家中,我们面对面地坐着,展玩碑文,自己觉得很像远古时代葛天氏的臣民那样自由和快乐。两年以后,明诚出仕做官,日积月累,碑文也越积越多。从那以后有时看到古今名人的书画和夏、商、周三代的奇器,也还是脱下衣服去当了也要把它买下来。曾记得崇宁年间,有一个人拿来一幅南唐徐熙所画的《牡丹图》,要二十万钱才肯卖。当时就算是贵家子弟,要筹备二十万铜钱,也很不容易阿!我们把它留了两夜,终于因为想不出法子而还给了他。我们夫妇俩为此惋惜怅惘了好几天。
明诚双接连做了莱州和淄州的太守,把他的全部薪俸拿出来,从事书籍的刻写。每得一本,我们就一起校勘,整理成集,题上书名。得到书画和彝、鼎等古代器具,也摩挲把玩或展开来欣赏,指摘上面的毛病,每晚以烧完一支蜡烛为准。我天性博闻强记,每次吃完饭,和明诚坐在归来堂上烹茶,指着堆积的书史,说某一典故出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猜中与否决定胜负,作为饮茶的先后。猜中了,便举杯大笑,以致把茶倒在怀中,反而弄得喝不到一口茶便要起身。甘心在这样的环境中过一辈子!收集书籍的任务既已完成,就在归来堂中建起书库大橱,编上了甲乙丙丁的号码,中间放上书册。如需讲读,就拿来钥匙开橱,在簿子上登记,然后取出所要的书籍。
到了钦宗靖康元年,明诚做了淄州知州,听说金军进犯京师汴梁,一时间很茫然,满箱满笼的书籍,所有的物品不能全部载去,经多次削减,还装了十五车书籍。到了十二月,金兵攻下青州,这十几车东西,一下子化为灰烬了。
建炎三年夏五月,到池阳,皇帝下旨任命明诚为湖州知州,需上殿朝见。一路上不停地赶路,冒着炎暑,感染上疾病。八月十八日,他便无法起身。取笔作诗,写完就死了。把他安葬完毕,我茫茫然不知到什么地方是好。
今天无意之中翻阅这本《金石录》,好像见到了死去的亲人。如今他的手迹还像新的一样,可是墓前的树木已能两手合抱了,悲伤啊!或许是上天认为我资质浅薄,不足以享有这些世间最好的东西吧?又或许是明诚泉下有知,对这些东西犹牵挂怜惜,不愿它们飘零人间呢?为什么得来非常艰难而失去又是如此容易啊!然而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这是人间的常理。因此我以诚挚之心记述这本书完成的始末,也想以此为后世喜好古物、兴趣广泛、志趣高雅的人留下一点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