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游褒禅山记
一、读准字音
褒禅山( ) 庐冢( ) 盖音谬也( )
窈然( ) 咎其欲出者( ) 好游者( )
昏惑( ) 始舍于其址( ) 有碑仆道( )
萧君圭( ) 孰能讥之( ) 无物以相之( )
王回深父( )
[答案] bāo chán zhǒng miù yǎo jiù hào huò shè pū guī shú xiàng fǔ
二、辨识通假
长乐王回深父 ( )
[答案] “父”通“甫”
三、一词多义
(1)道
(2)文
(3)至
(4)盖
(5)乃
(6)其
[答案] (1)路,道路/说,讲/方法 (2)文字/同“纹”花纹,纹路/文章/掩饰 (3)到,到达/达到极点的/与“若”连用,表示另提一事 (4)大概/泛指器物上的遮盖物/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超过,胜过 (5)表示判断,有“为”“是”的意思/竟然/于是/才 (6)代词,它的,代华山/代词,那/助词,无实在意义/第一人称代词,自己/代词,他们/难道,表示反问语气
四、词类活用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 )________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________
(3)有泉侧出 ( )________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 )________
(5)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 )________
(6)而其见愈奇 ( )________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 )________
(8)火尚足以明也 ( )________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________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 )________
[答案] (1)名词用作动词 筑舍定居 (2)名词用作动词 命名,称呼 (3)名词作状语 在一侧 (4)形容词用作名词 深度 (5)形容词用作动词 穷尽,走到头 (6)动词用作名词 见到的景象 (7)动词用作名词 到达的人 (8)形容词用作动词 照明 (9)副词用作动词 尽兴 (10)形容词用作名词 险远的地方
五、古今异义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于是余有叹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2)古义:不平凡。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3)古义:泛指求学的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4)古义:相当于“……的缘故”。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5)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六、文言句式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省略句,应为“不随(之)以止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句,应为“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然力足以至焉。(省略句,应为“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状语后置句,应为“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状语后置句,应为“古人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之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如今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2)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采取的缘故了。(3)有了志向,也不随从(别人)而停止不前。(4)又因此感叹古代书籍的失传。(5)但是力量足以达到那里(而未能达到)。(6)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舍定居。(7)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
[资料链接]
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抚州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学,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在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想。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
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平常人家的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游记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文本鉴赏]
本文作者叙述了他和几个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答案] ①深思慎取 ②尽志无悔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1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碑上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写仆碑及碑上的文字,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充分体现了作者“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而慎取”观点的依据。
2.第2段从内容上看是记游,作者游了前洞与后洞,这两个洞各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详写“后洞”?
[答案] ①前洞:平旷 记游者甚众 ②后洞:窈、寒、深 记游者少 原因:为下文写未能尽兴地游览做铺垫。
3.文章的前两段记叙游山的经过,这与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有联系吗?联系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两段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这部分是后面议论的基础。由“其见愈奇”而产生“乐”,由“不得极夫游之乐”而产生“悔”,于是引发后面的感慨议论。
二、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4.作者出洞时,说自己“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听信别人懈怠之话,“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本来就有后悔之意,再加上有力气,火把还可以照明,却失去了观赏洞中更深处“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机会,那后悔的程度就更强烈了,为后文关于“志、力、物”尤其是“志”在成功中作用的论述作了事实准备。
三、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5.在第4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引发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而慎取”。从第1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而慎取”的结论。
四、总览全文,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6.在这篇游记中,作者对“志”“力”“物”三者是怎样论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从顺序上肯定了“志”的重要,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作者对“志”的重要性,又作了进一步的强调和申述,提出了“尽吾志”的观点。
7.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有什么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尽吾志”的观点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而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尽吾志”的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而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8.“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这是王安石在游山时的深刻感触,实在令人叹服。读完《游褒禅山记》后,你有何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我觉得本文的主题是想表达有志才有成功,立志乃成功之秘诀。文中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可以为证。
观点二:王安石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症结在于一个“随”字。韩愈“行成于思,毁于随”讲的也是这个道理。看来要取得成功,必须取“思”而弃“随”,做到“三思而后行”。
观点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攀得越高,认识就越深远。我们若充分运用“志、力、物”三个条件,就不会有王安石的遗憾了,一定能达到一个理想的高度。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叙议结合
《游褒禅山记》这篇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由事见理,前面的事和后面的理紧密相扣,把深刻抽象的道理谈得具体生动,浅显易懂。文章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与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做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这样使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2.写法指导
运用叙议结合“三注意”
叙议结合是议论文写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在议论文的写作中,若只叙不议,则是论据的堆砌;若只议不叙,又会流于空洞的说教。好的议论文,往往要做到叙议结合,即把叙事与议论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句子或文章显得更有说服力,更真实,更能抒发作者强烈的情感或者某件事或某个人或某个环境的特点。
叙议结合主要有三种表达形式:一是先议后叙(概括式)。这时的议论往往出现在文章的篇首,主要作用是提示和点题。二是先叙后议(总结式)。这时的议论往往出现在文章或一段文字的结尾,其作用是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画龙点睛、启迪思维等。三是边叙边议(包容式),即边叙述事实,边进行议论,以发表对所叙事实的看法。
运用叙议结合时要注意:
(1)讲究条理。一个论证段落,是由叙带出议,还是由议带出叙,怎样巧妙地引出,动笔之前应该考虑清楚,有序地阐述。
(2)讲究照应。即达到叙议照应周全,论述全面,逻辑严密。
(3)讲究交融。议论要紧扣叙述的内容而展开,叙述要紧扣议论观点进行,否则叙归叙,议归议,叙议则完全脱节。
3.迁移运用
以“舍得”为题,写一段叙议结合的文字,12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你坦然地“舍弃”过吗?你能做到坦然面对“舍弃”和“获得”吗?你能悟透“舍得”蕴含的智慧吗?你有达到“舍得”这个人生境界的勇气吗?其实,舍得是对荣辱成败的超越,是对名利金钱的抵制,是比获取更为艰难的抉择,是一种更为智慧的处世方式。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人生要有目标
王安石游历了华山洞并发表了自己的感想,在他看来,成功在于有目标、坚持和有外物相助。其中目标是成功的基础,目标正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来源。王安石所说的“志”正是我这里所说的“目标”,首先,“志”的选取是尤为重要的。有了一个坚定的“志”后,我们便可以清晰地看见自己需努力的方向,然后为其拼搏。
【应用角度】 “人生的目标”“拼搏”“努力的方向”“目标与成功”等。
2.素材应用
几乎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远大志向,但真正可以踏上成功彼岸的人却为数不多,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探寻“志”的过程正如入华山洞的过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当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近时,会发现路变得越来越窄,兴许有时还会碰上电闪雷鸣的坏天气。大多数人会被这样的情景吓坏,或是埋怨暴雨后的小路过于泥泞,因此不愿再前进,于是,他们就背离成功而去。
而那些“不怠”的人一旦在柳暗花明处找寻到落脚点——志向,就会全身洋溢生机、活力,奋勇向前。古有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闻鸡起舞的祖逖,映雪读书的孙康;今有凛然正气直对敌人枪口的夏明翰,使中国摆脱贫油国之名的李四光,身残志不残的张海迪等等,诸如此类,举不胜举。他们哪一个没有立下壮志?他们勇于奋起,他们敢于拼搏,他们执着追求,其内在动力也就不言而喻了。
[群文阅读]
导读:歌德说:“人之所以爱旅行,不是为了抵达目的地,而是为了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涨潮《幽梦影》中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名山大川,小桥流水,可悦人目;蝉吟虫唱,风声雨声,可愉人耳;涛走云散,潮涌星移,可启人思;珍器古玩,诗文书画,可怡人情。这斑斓绚丽的事物,给予我们最直观的认知,给予我们最美好的感悟。让我们用耳聆听,感知天籁之音;用眼丈量,览尽奇物美景;用心体会,感悟生命真谛。
张家界
⊙卞毓芳
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
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别处的山,都是亲亲热热地手拉着手,臂挽着臂,唯有张家界,是彼此保持头角峥嵘地独立,谁也不待见谁。别处的峰,是再陡再险也能踩在脚下,唯有张家界,以她的危崖崩壁,拒绝从猿到人的一切趾印。每柱岩峰,都青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汉。而峰巅的每处缝隙,每尺瘠土,又必定有苍松,或翠柏,亭亭如盖地笑傲尘寰。银崖翠冠,站远了看,犹如放大的苏州盆景。曲壑蟠涧,更增添无限空蒙幽翠。风吹过,一啸百吟;云漫开,万千气韵。
刚见面,张家界就责问我为何姗姗来迟。说来惭愧,二十六年前,我本来有机会一睹她的芳颜,只要往前再迈出半步。那是为了一项农村调查,我辗转来到了她附近的地面。虽说只是外围,已尽显其超尘脱俗的风姿。一眼望去,峰与峰,似乎都长有眉眼,云与云,仿佛都识得人情,就连坡地的一丛绿竹,罅缝的一蓬虎耳草,都别有其一种爽肌涤骨的清新和似曾照面的熟悉。是晚,我歇宿于山脚的苗寨。客栈贴近寨口,推窗即为左道,道边婆娑着白杨,杨树的背后喧哗着一条小溪,溪的对岸为骈立的峰峦。山高雾大,满世界一片漆黑。我不习惯这黑,翻来覆去睡不着,于是披衣出门,徘徊在小溪边,听上流的轰轰飞瀑。听得兴发,索性循水声寻去。拐过山嘴,飞瀑仍不见踪迹,却见若干男女围着篝火歌舞。火堆初燃之际,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树枝。燃到中途,树枝通体赤红,状若火之骨。再后来,又变作熔化的珊瑚,令人想到火之精,火之灵。自始至终,场地上方火苗四蹿,火星噼噼啪啪地飞舞,好一派火树银花。猛抬头,瞥见夜空山影如魅,森森然似欲探手攫人,“啊——”,一声长惊,恍悟我们常说的“魅力”之“魅”,原来还有如此令人魂悸魄悚的背景。
是日,当我乘缆车至黄狮寨的峰顶,沐着蒙蒙细雨,凝望位于远方山脊的一处村落,云浮翠涌,忽隐忽现,疑幻疑真,恍若蜃楼,想象它实为张家界内涵的一个短篇。不过,仅这一个短篇表现力就足够惊人,倘要勉强译成文学语言,怕不是浅薄如我者所能企及。天机贵在心照,审美总讲究保持一定的距离,你能拿酒瓶盛装月白,拿油彩捕捉风清?客观一经把握,势必失去部分本真。当然不是说就束手无力,今日既然有缘,咦,为什么不鼓勇气试它一试。好,且再随我锁定右侧那一柱倒金字塔状的岩峰,它一反常规地拔地而起,旁若无人地翘首天外,乍读,犹如一篇激扬青云的文字;再读,又仿佛一集浩气淋漓的史诗;反复吟味,更不啻一部沧海桑田的造化史——为这片历经情劫的奇山幻水立碑。
访王安石
⊙朱正安
他依然如我想象中的那样,气宇轩昂,从容不迫。朝服和官帽穿戴得整整齐齐,左手置于胸前,右臂舒开,额头微微上扬,大有一种运筹帷幄、踌躇满志的气度。只是,我看他的眉宇间似乎透着一种忧郁,或者说是一种怨愤。我问他为什么,他默然不语。
王安石的这座塑像就坐落于古之临川今之江西省抚州市内的王安石纪念馆的院里。院不大,却是楼、台、亭、阁、水榭、碑廊一应俱全。院内,绿树环抱,繁花似锦,曲径通幽,是典型的江南宋式府第门楣。塑像就矗立在展馆之前。馆内展出了介绍王荆公生平的许多珍贵资料。所以我想,这位当年政治上的失败者,如今依然为后人所推崇,也该在九泉之下含笑瞑目了。可是,他为什么眉宇不展、郁郁寡欢呢?
也难怪,一位胸怀大志,有着经天纬地之才,也曾叱咤风云的人物,最后竟被赶到半山(金陵至钟山之半道,故名半山)闲居,弄得“其宅仅蔽风雨,又不设垣墙”的地步,任谁也是难消不平之气的。王安石当年倡导“变风俗,立法度”,其目的只是要整顿当时的“贪鄙苟得”、腐败因循的政治局面,为的都是宋朝的江山和百姓。殊不知世上的改革从来都是充满艰难险阻的,所以他就无法避免两度拜相,两度罢相,最后被逐出朝廷的命运。其实这种结局已经不错了,这跟宋神宗对他有好感有关,古往今来的改革者有几个比他有更好的下场的?有专家认为,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其中一个重大的因素是用人不当,如张舜民《哀王荆公》中所说“恸哭一声唯有弟,故时宾客合如何”“今日江湖从学者,人人讳道是门生”,这恐怕是王安石生前所始料未及的。依我之见,更重要的原因怕是时机不成熟。
他在政治上失意之后,就时常跨马骑驴出游山林,忘情于山水。虽然寂寞,如他在《半山春晚即事》中说的“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内心很寂寞,不是滋味,却毕竟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当之无愧地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同时也为临川人、为江西父老赢来了骄傲,不愧为天之骄子。尤其是他的诗,晚年之作大大胜于早年,在宋诗之中可说是数一数二的,如《艇斋诗话》所言:“绝句之妙,唐则杜牧之,本朝则荆公,此二人而已。”可见,人生得失,不必强求,就凭这,介甫先生,你也该含笑九泉矣。
据说,离抚州不远,如今的东乡县上池瑶田村(原属临川),是王安石的故里,那里还有不少与王安石有关的旧迹,如荆公山、荆公陂、荆公桥、平山书院等,可惜我无缘凭吊,只得留下一点遗憾了。
建议阅读篇目:
《山中避雨》 (丰子恺)
《庐山游记》 (胡适)
《太湖游记》 (钟敬文)
[积文化常识]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浮图:是梵语“佛陀”的音译。因为“佛陀”与“浮屠、浮图”的声音相近,所以,翻译成汉语,便转为“浮屠、佛图、蒲图、休屠”。古代称佛陀为“浮屠氏”,称佛教为“浮屠教”。西晋初年,洛阳一带造立寺塔者不少,达官显贵多有舍宅为寺者。译经三藏竺法护亦于长安青门外营建寺院,精勤行道,教化远近道俗。又有将佛教建筑概称为浮图,故浮图又成为佛寺、佛塔的别名。
2.今所谓慧空禅院者
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
3.褒之庐冢也
庐冢: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
4.临川王某记
某: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前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
[诵国学经典]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离娄上》
[明理知义] 诚信,是万事万物共同遵守的准则;追求诚信,则是做人的准则。
[成长启示] 翻开厚重的史册,我们或折服于智者的妙语,或惊异于先贤的德行。“民无信不立”“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言忠信,行笃敬”“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这些警句引人深思。商鞅为推行变法立木为信,曾子不因儿小而欺哄杀猪以示之,季布一诺更价值千金,这些事例令人感慨。这无不昭示着一个亘古不变的生存法则——诚信。日月星辰,鸟兽虫鱼,神秘如大自然皆以真实面貌存在,那渺小如我们的人呢,是否更该以诚为本?
课件89张PPT。第三单元10 游褒禅山记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B.
C.
D.
A [A项,“卒”,应为“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有穴窈然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D [A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转折连词,然而。B项,递进连词,并且/转折连词,却。C项,助词,无意义/代词,自己。D项,都是介词,表原因,译为“因为”。]
3.下列加点的词语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B.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 [B项,表示某种情况经常存在或时常发生。A项,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字,十一。C项,古义:不平凡;今义:十分,极。D项,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活用类型相同的一句是 ( )
例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C.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D.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A [A项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是名词作动词;B、C两项中加点的词是动词作名词;D项加点的词是形容词作动词。]
5.下列语句从句式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 )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D.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C [A、B、D三项均为判断句式,C项为状语后置句。]
6.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华山之阳”是指华山的南面。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B.“至和元年”是皇帝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C.古人的名和字一般有联系,有同义反复的,如诸葛亮字孔明,“亮”和“明”相同;也有反义的,如孟轲字子舆,“轲”和“舆”相反。
D.古人的称谓有讲究。直称姓名,用于自称、称轻视的人或客观介绍。称字、号、斋名、谥号表示礼貌、尊敬。还有称官爵名(如王安石又称王荆公),称籍贯(如康有为称康南海)。
C [孟轲字子舆,“轲”和“舆”意义相同。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有志与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亦不能至也”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只有“志”与“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现。
(2)“然力足以至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说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
(3)“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无悔矣,__________________?”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答案] (1)而又不随以怠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2)于人为可讥 而在己为有悔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其孰能讥之乎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游太和山记
从南天门宫左趋雷公洞。洞在悬崖间。余欲返紫霄,由太子岩历不二庵,抵五龙。舆者轿夫谓迂曲不便,不若由南岩下竹笆桥,可览滴水岩、仙侣岩诸胜。乃从北天门下,一径阴森,滴水、仙侣二岩,俱在路左,飞崖上突,泉滴沥于中,中可容室,皆祠真武。至竹笆桥,始有流泉声,然不随涧行。乃依山越岭,一路多突石危岩,间错于乱蒨丛翠中,时时放榔梅花,映耀远近。
过白云、仙龟诸岩,共二十余里,循级直下涧底,则青羊桥也。涧即竹笆桥下流,两崖蓊葱蔽日,清流延回,桥跨其上,不知流之所云。仰视碧落,宛若瓮口。度桥,直上攒天岭。五里,抵五龙宫,规制与紫霄南岩相伯仲。殿后登山里许,转入坞中,得自然庵。已还至殿右,折下坞中,二里,得凌虚岩。岩倚重峦,临绝壑,面对桃源洞诸山,嘉木尤深密,紫翠之色互映如图画,为希夷①习静处。前有传经台,孤瞰壑中,可与飞升作匹。还过殿左,登榔梅台,即下山至草店。
华山四面皆石壁,故峰麓无乔枝异干;直至峰顶,则松柏多合三人围者;松悉五鬣,实大如莲,间有未堕者,采食之,鲜香殊绝。太和则四山环抱,百里内密树森罗,蔽日参天;至近山数十里内,则异杉老柏合三人抱者,连络山坞,盖国禁也。嵩、少之间,平麓上至绝顶,樵伐无遗,独三将军树巍然杰出耳。山谷川原,候同气异。余出嵩、少,始见麦畦青;至陕州,杏始花,柳色依依向人;入潼关,则驿路既平,垂杨夹道,梨李参差矣;及转入泓峪,而层冰积雪,犹满涧谷,真春风所不度也。过坞底岔复见杏花出龙驹寨桃雨柳烟所在都有忽忆日已清明不胜景物悴忧伤情。遂自草店,越二十四日,浴佛后一日抵家。以太和榔梅为老母寿。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 ①希夷:唐末隐士陈抟,号希夷先生。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太子岩历不二庵 历:经过
B.循级直下涧底,则青羊桥也 循:沿着,顺着
C.犹满涧谷,真春风所不度也 度:涉及,达到
D.以太和榔梅为老母寿 寿:寿辰
D [寿:祝寿。]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过坞底岔/复见杏花出龙驹寨/桃雨柳烟所在/都有忽忆日已清明/不胜景物/悴忧伤情
B.过坞底岔/复见杏花/出龙驹寨/桃雨柳烟/所在都有/忽忆日已清明/不胜景物悴忧伤情
C.过坞底岔复见杏花/出龙驹寨桃雨柳烟/所在都有/忽忆日已清/明不胜景物/悴忧伤情
D.过坞底岔/复见杏花/出龙驹寨桃雨柳烟/所在都有忽忆/日已清明/不胜景物悴忧伤情
B [这段话以游踪为线索描写景物,“过坞底岔”“出龙驹寨”很明显要断开,“不胜……悴忧伤情”前要断开。]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徐霞客打算由太子岩经过不二庵,到达五龙宫,然后返回紫霄岩,但这一路线迂回绕路不方便,被轿夫们否定了。
B.徐霞客经过白云岩、仙龟岩之后,沿着石阶一直走到涧底,见到了青羊桥。山涧两岸山崖上草木繁盛,树荫蔽日,长长的清流弯弯曲曲,一座桥横跨其上。
C.太和山四周群山环抱,百里以内茂盛的林木丛密分布,大树遮天蔽日,高耸入云。这与华山不同,华山四周都是石壁,山脚没有什么高大奇特的树木。
D.太和山上奇景迭出,有诸多奇异的岩石,还有竹笆桥、榔梅花、青羊桥、攒天岭、五龙宫、自然庵、凌虚岩、传经台、榔梅台、五针松等景物。
D [五针松属于华山景物。]
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依山越岭,一路多突石危岩,间错于乱蒨丛翠中,时时放榔梅花,映耀远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近山数十里内,则异杉老柏合三人抱者,连络山坞,盖国禁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句中的关键词语有“危”“间错”,第(2)句中的关键词语有“抱”“连络”“国禁”。
[答案] (1)于是靠着山走,翻越山岭,一路上多是突起的石头、高高的岩石,杂乱地分布在繁茂的草木丛中,不时有开放的榔梅花,绚丽的色彩映照远近。
(2)靠近太和山的数十里范围内,三人围抱粗的奇异杉树和老柏树,连续不断地长满山坞,这大概是因为朝廷禁止砍伐的缘故。
[参考译文]
从南天门宫往左直奔雷公洞。洞在悬崖中间。我想返回紫霄岩,由太子岩经过不二庵,到达五龙宫。抬轿的人说迂回绕路不方便,不如从南岩下竹笆桥,可以观赏滴水岩、仙侣岩等胜景。于是从北天门往下走,经过一条阴森的小路,滴水岩、仙侣岩都在小路左侧,悬崖向上飞突,泉水滴沥崖中,悬崖中能容下静室,供奉的都是真武帝。下到竹笆桥,开始听到泉水流淌的声音,但山路没有随着山涧一路蜿蜒。于是靠着山走,翻越山岭,一路上多是突起的石头、高高的岩石,杂乱地分布在繁茂的草木丛中,不时有开放的榔梅花,绚丽的色彩映照远近。
经过白云岩、仙龟岩等处,一共走了二十多里,顺石阶一直往下到涧底,就是青羊桥。涧水就是竹笆桥水的下游,两岸山崖上草木繁茂,树荫蔽日,长长的清流弯弯曲曲,一座桥横跨在上面,不知道涧水流到什么地方。抬头仰望天空,形状如同瓮口一般。过了桥,径直登上攒天岭。走五里,抵达五龙宫,宫殿的规模和格式与紫霄宫、南岩相仿。从宫殿背后登山,走一里多,转进山坞,到自然庵。不久返回五龙宫殿右面,转下坞中,走两里,到凌虚岩。凌虚岩背靠重重山峦,面临极深的沟壑,正对桃源洞众山峰,满山嘉树特别茂密,紫色翠色互相辉映,犹如图画,是希夷先生修炼的地方。前面有传经台,孤零零地俯视深壑,可以和飞升台相媲美。返回时经过五龙宫殿左面,攀登榔梅台,于是下山到达草店。
华山四周都是石壁,所以山脚没有高大奇特的树木;一直上到峰顶,松柏大多有三人围抱那么粗;松树全是五针松,松子和莲子一般大小,间或遇到没掉落的松果,摘下来吃,鲜味、香味都特别好。太和山则是四周群山环抱,百里以内茂盛的林木丛密分布,大树遮天蔽日,高耸入云;靠近太和山的数十里范围内,三人围抱粗的奇异杉树和老柏树,连续不断地长满山坞,这大概是因为朝廷禁止砍伐的缘故。嵩山、少室山之间,从平缓的山脚到达绝顶,树木被砍伐得所剩无几,只有三棵将军树巍然耸立着。山峰、峡谷、河川、平原各种地势,季节相同而天气物象不一样。我从嵩山、少室山出来时,才看到田里麦苗青青;到了陕州,杏树刚刚开花,嫩绿的柳枝随风摇摆,十分动人;进入潼关,大路平坦,高大的杨树立在道路两旁,梨树、李树高低不齐;等到转到泓峪,却是层层的冰冻积雪遍布山谷沟涧,真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啊。经过坞底岔时,又看到杏花开放;从龙驹寨出去,桃红柳绿,所到之处一片春色。忽然想起已到清明时节,不由触景生情。于是从草店起程,经过二十四天,在浴佛节第二天到家。用太和山的榔梅为老母亲祝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