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悼念( ) 芜杂( ) 诽谤( )
诬蔑( ) 诅咒( ) 浅尝辄止( )
[答案] dào wú fěi bànɡ miè zǔ zhòu zhé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创 (2)豁
(3)应 (4)数
(5)抹 (6)给
2.语境辨析法
(7)中国汇率改革应量( )力而行,一味冒进会带来不可估量( )的负面结果。
(8)要想使工作计划不成为空( )谈和空( )白无用的纸质文档,对不确定因素的预见和事先防范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9)在这座城市中,盖( )天翼兄弟小心翼翼地掩盖( )他们的姓氏,避开他人好奇的目光和无穷无尽的问题。
[答案] (1) chuàng chuāng (2)huō huò (3)yīng yìng (4)shù shǔ shuò (5)mā mǒ mò (6) gěi jǐ (7)liàng liang (8)kōng kòng (9)Gě gài
二、写对字形
(1) (2)
(3) (4)
(5) (6)
(7)
[答案] (1)损 陨 殒 (2)芜 怃 妩 (3)估 沽 怙 (4)诽 菲 绯 (5)泼 跋 拔 (6)悼 淖 掉 (7)诅 狙 沮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估计·估量
二者都含有“大概的推断”的意思。“估计”指根据某些情况,对事物的性质、数量、变化等做大概的推断。“估量”指估计。“估计”的运用范围比“估量”广。有时可通用,如“阶级力量的估量(估计)”,但有的用“估计”不用“估量”,如“石渠的长度估计有二十米”。
(2)悼念·怀念
二者都有对人的一种怀念的意思。“悼念”指怀念死者,表示哀痛;“怀念”指思念,既可指对生者,也可指对亡者。二者在运用对象上有差别,“怀念”运用范围比“悼念”广。
(3)肤浅·浮浅
二者都表示浅,不深。“肤浅”指某人对事物的看法,体验等不很深,侧重于浅。常用于观点、认识、体会、理论等等。“浮浅”形容一个人的学识、修养、感情很浅薄。
2.明确词义
(1)不可估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繁芜丛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豁然开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浅尝辄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卓有成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永垂不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难以估计,形容巨大。(2)多而杂乱,没有条理(多指文章)。(3)形容由狭隘幽暗变为开朗明亮。引申为由疑惑变为通晓领悟。(4)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做深入研究。(5)形容成绩、效果非常显著、突出。(6)(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语言运用]
1.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音、字形和词语运用的正误,并改正。
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迤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bō)和立竿见影地进行斗争。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迤—施 拔(bá) 立竿见影—卓有成效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
②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
③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④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
⑤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⑥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A.①④②③⑤⑥ B.①③②⑥④⑤
C.⑥①③②④⑤ D.①③⑥②④⑤
B [①“首先”与③“然后”衔接紧密,可确定①③的顺序排除A项。⑥“这个基础”指②中的“基础”,据此可确定②⑥的顺序;②“所以”是对①③的总结,据此可确定①③②⑥的顺序。这样就可以确定答案为B项。]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对马克思为人类所做的伟大贡献做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成分残缺,“在……中”湮没主语,删去;搭配不当,“崇高”与“评价”不搭配,将“崇高”改为“高度”。
[资料链接]
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
恩格斯(1820—1895),德国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国际无产阶级的领袖。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公开升起共产主义运动的旗帜,是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恩格斯在从事理论工作的同时,还肩负着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担。1889年7月,在他的直接领导和关怀下,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建立第二国际,进一步团结和发展了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力量,使社会主义运动获得广阔的发展。1895年8月5日在伦敦病逝。骨灰罐由他的亲密战友遵照遗嘱投葬于英国伊斯特勃恩岩崖附近海中。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于1883年3月14日在英国伦敦逝世。他的逝世,在欧美等国家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反响。3月17日,在伦敦郊区的海格特公墓,人们为马克思举行了隆重而简朴的葬礼,参加者是他们亲密的战友和亲属等。恩格斯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对于伟大的导师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悼念,用英语发表了这篇讲话,对于马克思所做的伟大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1.悼词
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或文章。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悼词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一切形式的悼念性文章,狭义的悼词专指在追悼大会上对死者表示敬意与哀思的宣读式的专用哀悼的文体。
悼词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总结死者生平业绩,肯定其一生的贡献。
(2)悼词的内容是积极向上的,情感基调是昂扬健康的。
(3)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具有多样性。
2.马克思
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当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马克思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社会学家、社会学三巨头之一、千年第一思想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创立的广为人知的哲学思想为历史唯物主义,其最大的愿望是对于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创立了伟大的经济理论。就他个人而言,他的极其伟大的著作是《资本论》,马克思确立他的阐述原则是“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认为,这是“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东西,这是“精髓”,后来人可以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去研究。
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文本鉴赏]
在这篇悼词中,恩格斯对马克思的伟大一生做了精要的总结,从科学研究成就和革命斗争业绩两个方面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赞颂了马克思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终生的崇高精神。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深沉哀悼之情。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答案] ①评述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及其影响 ②抒情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1~7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1自然段中,“停止思想”和“安静地睡着了”,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停止思想”运用讳饰,突出了马克思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安静地睡着了”运用讳饰,表达了作者的无限怀念和悲痛之情。
2.第3自然段中,作者说“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这个“简单事实”包含几层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包含三层意思:①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②物质资料的生产,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③必须由经济基础来解释上层建筑,而不是由上层建筑来解释经济基础。
3.第4自然段中,写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个“特殊的运动规律”指什么?有什么重大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就是剩余价值规律。这个特殊规律的发现,使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4.第5自然段中,“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很够了”“幸福的了”,通过抒发自己对马克思无限钦敬和无限羡慕的感情,从侧面烘托马克思学说的伟大。
5.第6自然段中,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其中“这”指代什么?“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的“独到的发现”。“主要的”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对比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他有着更为光辉的革命实践。这里的“主要的”,表明对马克思的功绩的表述再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阅读课文第8~9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6.第8自然段中,“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深刻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敌人对马克思的攻击很多,但十分无力。表现了马克思的无畏气概和对政敌的极大蔑视,充分表现了马克思的人格魅力。
三、总览全文,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7.悼词的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结尾是对死者的悼念。本文的结构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是按照一般悼词的结构来写的,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结构严谨,各部分之间充满内在联系。恩格斯在组织文章时,正是依据事物的内部联系来分类的。
另外,作者也善于运用恰当的结构来显示和加强这种内在联系,如过渡段的使用:第2自然段、第5自然段。过渡句的使用一:“不仅如此”“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正因为这样”等。
8.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我们把这一切都考虑过了,如果我们生活的条件容许我们选择任何一种职业,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一种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而现在好多同学看着社会上流行什么就想着将来从事这一行业,请你谈谈对将来职业选择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选择职业可以说是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第一步,对职业的选择要慎重,不能太过随意,选择正确的职业,对于顺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很大的帮助。起点决定高度,职业选择的眼光要高一些。
观点二: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讲,特别应该学习马克思志存高远的精神:“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瑕的伟大人物。”“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逻辑严密
本文的中心是论述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而这主要是通过“思想家”和“革命家”两个方面来论述的。前者表现在创立无产阶级理论上,后者表现在参加伟大的革命实践活动上,而这两个重点,又是紧扣第2段中两个“对于”来阐发的。
逻辑严密还表现在文章各个部分、各个段落之间的紧密联系上。从全文来说,有的地方用了过渡段(如第2、6段);就段与段之间来说,一般都用了总括上文、引起下文的过渡性语句(如第2段的“这个人的逝世”,第4段的“不仅如此”,第5段的“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第6段的“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第7段的“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第8段的“正因为这样”)。这样,不仅使得段落过渡自然、结构严谨,而且使得论述内容重点突出,层次井然。这是作者思路清晰的反映,也体现了悼词的特点。
2.写法指导
逻辑严密“三方法”
文章要有严密的逻辑性,必须注意段落间的衔接和照应。
所谓衔接,即指段落与段落或层次与层次之间的过渡形式。常见的有三种:
(1)借助关联词语来衔接。如用“因此”“由此观之”“然而”“但是”“总之”“综上所述”等等,这类关联词语一般放在段首或句首,起到衔接作用。
(2)运用语句来衔接。即用一个句子,放在两个需要过渡的段落或层次之间,起承前启后的作用,又称过渡句。
(3)运用独立的段落来衔接。其作用与过渡句相同,有时,过渡段就是一句话时,这样的过渡段同时也是过渡句。
运用衔接手段,可使文章层次更加清晰,结构更加严谨。尤其是当论述的内容重点或论述方面发生转变时一定要注意衔接。这种转变可以表示为上下文之间的多种关系:承接、转折、深入、补充、因果等。其次由分论到总论,或由总论到分论,或是由这个问题的论述转到另一个问题的论述时,也要注意衔接。
所谓照应,即人们常说的“呼应”。它不像衔接那样,可由单独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构成,而必须由前后相关的成双成组的语句或段落构成。常常是交代在前,照应在后;暗示在前,揭示在后;伏笔在前,应笔在后。合理而巧妙地运用照应,不但使文章脉络贯通,章法灵活致密,而且可以使文章中某些关键的内容得到强化,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或启示。常见的照应方式有:开头照应标题、结尾照应开头和中心、分析议论照应前文的叙说、总说照应分说或分说照应总说等。
3.迁移运用
根据上面所讲的内容,以“疑”为话题,写一段论述结构严密的文字并作简要点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理论上的重大创造,往往是从疑开始的。“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这个疑对于探索“万有引力”的牛顿曾有极大的启发;“挂灯摇摆幅度不论大小,为什么时间都一样?”这个“疑”使伽利略发现了等时性的原理。这些自然现象,皆是人们生活中惯常所见。然而,寻常人熟视无睹,唯有具有探究精神的人对此产生“疑”,努力探索,以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追求崇高
马克思的一生是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而奋斗的,他毕生的真正使命是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在这个崇高目标的指引下,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创办杂志和报纸宣传革命,创立了领导各国工人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的组织——国际工人协会。马克思是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崇敬的领袖。因为有崇高的追求,马克思建立了伟大功绩;因为有崇高的追求,马克思赢得了工人阶级的普遍爱戴。一个人要想做出不凡的功绩,就得有崇高的追求。
【应用角度】 “追求崇高”“使命”“奋斗”“功绩”等。
2.素材应用
追求崇高,就是追求崇高的人生理想,追求崇高的奋斗目标,人生因追求崇高而熠熠生辉。马克思说:“如果人仅仅为自己劳动,也许他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智者,卓越的诗人,但是他永远也不能成为真正完善和真正伟大的人。”马克思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和恩格斯一起,创建革命理论,指导工人运动,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奋斗终生。历史上那些为人们所敬仰的伟大人物,都是为国家、民族甚至为全人类而劳动、而付出的人。在镭提炼成功以后,有人劝居里夫人向政府申请专利权,垄断镭的制造以此发大财。居里夫人说:“那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应该公开发表,别人要研制,不应受到任何限制。”“何况镭是对病人有好处的,我们不应当借此来牟利。”居里夫人让科学服务于全人类,而不谋求个人私利,她的人格是伟大的,她的精神是崇高的,这正是她受人敬仰的原因。我们应该学习伟人追求崇高的品格,选专业,选职业,不要只看到经济利益,应多考虑给广大群众带来更大益处。
[群文阅读]
导读:依依不舍的挥手相送,“长亭更短亭”的伤心别离,都是友情至真至纯的明证。固然有时会“此时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固然有时会“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固然有时会“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但只要怀揣好友的关爱与祝福,又何愁前路无知己?
谈友谊
⊙梁实秋
朋友居五伦之末,其实朋友是极重要的一伦。所谓友谊实即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良好的关系,其中包括了解、欣赏、信任、容忍、牺牲……诸多美德。如果以友谊作基础,则其他的各种关系如父子夫妇兄弟之类均可圆满地建立起来。当然父子兄弟是无可选择的永久关系,夫妇虽有选择余地,但一经结合便以不再仳离为原则,而朋友则是有聚有散可合可分的。不过,说穿了,父子夫妇兄弟都是朋友关系,不过形式性质稍有不同罢了。严格地讲,凡是充分具备一个好朋友的人,他一定也是一个好父亲、好儿子、好丈夫、好妻子、好哥哥、好弟弟。反过来亦然。
我们的古圣先贤对于交友一端是甚为注重的。《论语》里面关于交友的话很多。在西方亦是如此。罗马的西塞罗有一篇著名的《论友谊》。法国的蒙田、英国的培根、美国的爱默生,都有论友谊的文章。我觉得近代的作家在这个题目上似乎不大肯费笔墨了。这是不是叔季之世友谊没落的象征呢?我不敢说。
古之所谓“刎颈交”,陈义过高,非常人所能企及。如Damon与Pythias,David与Jonathan,怕也只是传说中的美谈吧。就是把友谊的标准降低一些,真正能称得起朋友的还是很难得。试想一想,如有银钱经手的事,你信得过的朋友能有几人?在你蹭蹬失意或疾病患难之中还肯登门拜访乃至雪中送炭的朋友又有几人?你出门在外之际对于你的妻室弱媳肯加照顾而又不照顾得太多者又有几人?再退一步,平素投桃报李,莫逆于心,能维持长久于不坠者,又有几人?总角之交,如无特别利害关系以为维系,恐怕很难在若干年后不变成为路人。富兰克林说:“有三个朋友是最忠实可靠的——老妻,老狗和现款。”妙的是这三个朋友都不是朋友。倒是亚里斯多德的一句话最干脆:“我的朋友们啊!世界上根本没有朋友。”这句话近于愤世嫉俗,事实上世界上还是有朋友的,不过虽然无需打着灯笼去找,却是像沙里淘金而且还需要长时间地洗练。一旦真铸成了友谊,便会金石同坚,永不退转。
“君子之交淡若水”,因为淡所以不腻,才能持久。“与朋友交,久而敬之。”敬就是保持距离,也就是防止过分的亲昵。不过“狎而敬之”是很难的。最要注意的是,友谊不可透支,总要保留几分。MarkTwain说:“神圣的友谊之情,其性质是如此的甜蜜、稳定、忠实、持久。可以终身不渝,如果不开口向你借钱。”这真是慨而言之。朋友本有通财之谊,但这是何等微妙的一件事!世上最难望的事是借出去的钱,一般认为最倒霉的事又莫过于还钱。一牵涉到钱,恩怨便很难清算得清楚,多少成长中的友谊都被这阿堵物所戕害!
规劝乃是朋友中间应有之义,但是谈何容易。名利场中,沆瀣一气,自己都难以明辨是非,哪有余力规劝别人?而在对方则又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谁又愿意别人批他的逆鳞?规劝不可当着第三者的面前行之,以免伤他的颜面,不可在他情绪不宁时行之,以免逢彼之怒。孔子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我总以为劝善规过是友谊的消极的作用。友谊之乐是积极的。只有神仙和野兽才喜欢孤独,人是要朋友的。“假如一个人独自升天,看见宇宙的大观,群星的美丽,他并不能感到快乐,他必要找到一个人向他述说他所见的奇景,他才能快乐。”共享快乐,比共受患难,应该是更正常的友谊中的趣味。
论朋友
⊙季羡林
人类是社会动物。一个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没有朋友。任何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搏斗。在这一场搏斗中,如果没有朋友,则形单影只,鲜有不失败者。如果有了朋友,则众志成城,鲜有不胜利者。
因此,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上,任何国家,任何社会,没有不重视交友之道的,而中国尤甚。在宗法伦理色彩极强的中国社会中,朋友被尊为五伦之一,曰“朋友有信”。我又记得什么书中说:“朋友,以义合者也。”“信”、“义”涵义大概有相通之处。后世多以“义”字来要求朋友关系,比如《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之类就是。
《说文》对“朋”字的解释是“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凤”和“朋”大概只有轻唇音重唇音之别。对“友”的解释是“同志为友”。意思非常清楚。中国古代,肯定也有“朋友”二字连用的,比如《孟子》。《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却只用一个“朋”字。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朋友”才经常连用起来。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重视友谊的故事不可胜数。最著名的是管鲍之交,钟子期和伯牙的故事等等。刘、关、张三结义更是有口皆碑。一直到今天,我们还讲究“哥儿们义气”,发展到最高程度,就是“为朋友两肋插刀”。只要不是结党营私,我们是非常重视交朋友的。我们认为,中国古代把朋友归入五伦是有道理的。
我们现在看一看欧洲人对友谊的看法。欧洲典籍数量虽然远远比不上中国,但是,称之为汗牛充栋也是当之无愧的。我没有能力来旁征博引,只能根据我比较熟悉的一部书来引证一些材料,这就是法国著名的《蒙田随笔》。
《蒙田随笔》上卷,第28章,是一篇叫作《论友谊》的随笔。其中有几句话:我们喜欢交友胜过其他一切,这可能是我们本性所使然。亚里士多德说,好的立法者对友谊比对公正更关心。
寥寥几句,充分说明西方对友谊之重视。
1999年10月26日
建议阅读篇目:
《关于友情》 (余秋雨)
《我们仨的朋友》 (杨绛)
《朋友的距离》 (张小娴)
[诵国学经典]
1.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论语·公冶长》
[明理知义]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脏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成长启示] 孔子的学生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对他大加非难。这件事并不似表面所说的那么简单。结合《论
语》相关篇章内容可以看出,宰予对孔子学说存有异端思想,所以受到孔子斥责。此外,孔子在这里还提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即听其言而观其行。
2.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论语·公冶长》
[明理知义] 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说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成长启示] 凡事三思,一般总是利多弊少,为什么孔子听说以后,并不同意季文子的这种做法呢?有人说:“文子生平盖祸福利害之计太明,故其美恶两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过为谨慎;然其流弊将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宦懋庸:《论语稽》)当时季文子做事过于谨慎,顾虑太多,所以就会产生各种弊病。从某个角度看,孔子的话也不无道理。
课件81张PPT。第四单元1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三)
[基础运用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一对亲密无间的朋友、战友和同志。在他们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结成了兄弟般的感情和同志式的友谊。这种兄弟般的情感和同志式的友谊,( )
珍视友谊,热爱共同的事业是他俩弥合矛盾的根本密码。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为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结成深厚友谊的同志和战友,在共同的事业中,两人从__________的文献资料中寻找社会发展的规律,在一次一次问题争辩中__________,找到解决问题症结的办法;在处理因不幸遭遇的影响而导致感情裂痕上__________,理智地陈述原委,检讨错误和过失,及时弥合矛盾。长相知,不相疑,肝胆相照,__________,风雨同行。视友谊为生命,以事业为根基,经受住了漫长而复杂的革命斗争的血与火的考验,建立了具有坚实的阶级基础和共同理想、伟大事业的友谊。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他们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结成了同志式的友谊。
B.在他们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产生了兄弟般的感情。
C.他们在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产生了兄弟般的感情,结成了同志式的友谊。
D.他们在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结成了同志式的友谊,产生了兄弟般的感情。
C [原句主要存在主语残缺和动宾搭配不当的毛病。A、B两项缺少主语“他们”,“在他们”应改为“他们在”;且修改后的内容信息不完整。D项不合逻辑,最后两小句在内容上具有因果关系。]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们伟大友谊的密码是什么?经受过怎样的磨难与考验?
B.经受过怎样的磨难与考验?他们伟大友谊的密码是什么?
C.是世间少有的真情实谊,值得后人仿效与敬仰。
D.值得后人仿效与敬仰,因为它是世间少有的真情实谊。
B [注意与上文“这种……友谊”以及下文中的“密码”相照应。C、D两项只是对友谊的赞美,和后文陈述的内容没有关联。]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繁芜丛杂 豁然开朗 浅尝辄止 休戚相关
B.繁文缛节 茅塞顿开 适可而止 休戚相关
C.繁芜丛杂 茅塞顿开 适可而止 休戚与共
D.繁文缛节 豁然开朗 浅尝辄止 休戚与共
C [繁芜丛杂:丛生的杂草多而乱。形容内容、文字或种类繁多。繁文缛节:烦琐而不必要的礼节,也泛指烦琐多余的事项。豁然开朗:由狭窄阴暗一下子变为开阔明亮。也形容一下子领悟到某种道理而感觉明朗。茅塞顿开: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做深入研究。适可而止:到了适当的程度就停止,指做事不过分。休戚与共:彼此共同承受幸福与灾祸。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相关联。侧重体现利益关系密切。]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买票进入海格特墓园,沿主干道往东走几分钟,马克思墓地就赫然呈现于眼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是马克思夫人燕妮、马克思本人、马克思外孙哈里·朗吉特、马克思家的佣人海伦·德穆特和马克思的女儿艾琳娜·马克思。
①其上镶嵌着白色大理石墓碑
②白色大理石墓碑镶嵌于基座正面中央位置
③青铜铸造的马克思头像放置于墓碑之上
④墓碑中间部分雕刻着合葬于此的五个人的姓名和生卒年月日
⑤这个墓地有着比普通人高一大截的花岗岩基座
⑥他们按逝世的先后顺序由上到下排列
A.③①④②⑤⑥ B.⑤①⑥③②④
C.⑤①③②④⑥ D.③①⑤⑥②④
C [通读语段发现,⑥句与横线后的句子衔接最紧密,排除B、D两项;再观察其他几句之间的逻辑关系,①句中的“其”指的就是基座,承接⑤句而来,可以排除A项,所以选择C。]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一个人如果真有价值,便不会被忽视。一张百元纸币,不管把它弄成什么样子,人们还是希望得到它,①__________。当然,有些东西的价值并不在于这件东西本身,也许它本身并没有多大价值,但它有办法让人觉得它有价值。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②__________。就像同样是块土地,在城市里,寸土寸金;在荒郊野地里,可能分文不值。因此,③__________,就找到了自己的最大价值。
[解析] 文段的主旨是“人生价值”,因而在答题时应围绕“人生价值”进行思考。第①处,由横线前面的句子可知,人们之所以希望得到百元大钞,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价值,由此①处应填写“因为它自身还有价值”之类的句子。第②处,根据下文“在城市里,寸土寸金”和“在荒郊野地里,可能分文不值”的对比关系可知,②处应填写“就是位置决定价值”之类的句子。第③处,根据横线前的“因此”可知,这里应填写的是一个总结句,再根据横线后面的“就”可知,横线处的句子应与后面的句子构成假设关系,由此③处应填写“如果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之类的句子。
[答案] ①因为它自身还有价值 ②就是位置决定价值 ③如果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6.下面是某高校广播站为前来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同学写的播稿,其中有五处表述不够规范,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亲爱的同学们:
欢迎你们莅临我校参加自主招生选拔考试,诸君的到来让我们备感荣幸。我校是百年名校,环境优美,三面环山,东面是美丽的海滨。自主招生考试期间我校的阅览室、实验室等功能教室全部对外开放,学生会的志愿者们将会鼎力相助。希望你们能取得优异的佳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作答此题,考生要先清楚这是一则特殊的广播稿——是高校欢迎参加自主招生考试同学的。从身份来看,“莅临”同于上级领导或贵宾,所以运用不当,应改为“到”或“来”。“诸君”,敬辞,指诸位,不适宜在广播稿中出现应改为“你们”。“全部”在广播稿中容易产生歧义,即“全不”,应将“全部”改为“全”或“全都”。“鼎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辞,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或表示感谢时的客气话;用在此处不妥,应改为“提供帮助”。“优异的佳绩”中的“佳”就含有“优异”的含义,应将“优异的佳绩”改为“佳绩”或“优异的成绩”。
[答案] ①“莅临”改为“到”或“来”;②“诸君”改为“你们”;③“全部”改为“全”或“全都”;④“鼎力相助”改为“提供帮助”;⑤“优异的佳绩”改为“佳绩”或“优异的成绩”。
7.下面是某校“暑假走进社会生活活动”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图是某校“暑假走进社会生活活动”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本次暑假走进社会生活活动,包括参观革命圣地纪念馆、参加养老院公益劳动以及分组交流活动心得三项内容,然后以黑板报和个人总结的方式进行成果展示;根据以上分析可以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构思框架图中的内容。
[答案] 本次暑假走进社会生活活动,包括参观革命圣地纪念馆、参加养老院公益劳动以及分组交流活动心得三项内容,然后以黑板报和个人总结的方式进行成果展示。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马克思重返欧洲
白 烁
150多年前,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开宗明义:“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150年后,共产主义国家在欧洲几乎消逝,马克思却奇迹般地复活了。
20世纪末,英国学者弗朗西斯·惠恩出版了《马克思传》。这本获得英国“四频道”电视台年度最佳政治书籍的传记,引导出欧洲人对马克思的重新认识。这本书还原了马克思的原貌:一个富有创造力和博学的思想家,一个注重实证研究、对资本利弊了如指掌的经济学家,一个充满人道情怀但不太看得起工人鲁莽行动和不动脑子的革命家,一个在生活、工作和情感上充满诗意的文学家。
马克思在经济学史上的里程碑式的地位是百年来不动摇的,但在民间,马克思总与“红色”“革命”“苏维埃”“斯大林”联系起来。冷战结束后,这些词汇被历史收留,马克思倒从柏林墙的废墟中站起来,让墙东墙西的人都看到大胡子伯伯的温情、严谨和可爱。千禧年之际,在马克思生活和工作过的英国,剑桥大学教授们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位居第一。执政的工党在“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评选中,把马克思评为第一名,尽管布莱尔抛弃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路线。马克思的“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鸦片”被评为最佳名言,不久,便发生了“9·11事件”!2005年7月,英国广播公司公布了“谁是现今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哲学家”的调查结果,马克思荣登榜首。
在欧洲大陆,马克思被政党立为精神领袖。中立的法兰西民主联盟党说法国右翼政党从未脱离马克思主义。今年法国总统大选之前,主流政党都带有“马克思光泽”。左翼的社会党不断宣称要平衡劳资关系,要“吓住资本家”;中偏右的人民运动联盟指责“流氓老板”只顾给自己装腰包,而不顾工人生存状态,把工厂都移到劳动力便宜的国外了。
东欧、中欧国家在急遽的民主化和自由化进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不少左翼政党经过“在野”的阵痛后重新认识“真正的马克思”,在新生后重新执政。
马克思重返欧洲且被大众所接受,除了学术界不受冷战时期意识形态影响而客观研究的启蒙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全球化浪潮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困惑着劳工阶层。全球化拉近了国家间的距离,让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摆脱贫困,但也加剧了资本家的财富集中,欧美国家的中产阶级因生产、技术和资金的全球流动而被涮到劳工阶层队伍中。联合国最近的报告估计,全球2%的富人拥有全球逾50%的财富,而全球50%的穷人仅拥有1%的财富。《资本论》很完整地指点了其中的迷津,所以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的重要性、预见性和伟大性到21世纪才能充分显示。
无论在民间还是学术界,马克思重返欧洲是历史的进步。这不仅还原着马克思的真实面目,也让人们时时记住马克思的自白:“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8.下列不能支持马克思所说的“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马克思传》这本书引导出欧洲人对马克思的重新认识,还原了马克思的原貌。
B.在民间,马克思总与“红色”“革命”“苏维埃”“斯大林”联系起来。
C.马克思从柏林墙的废墟中站起来,让墙东墙西的人看到了大胡子伯伯的温情、严谨和可爱。
D.马克思是一个在生活、工作和情感上充满诗意的文学家。
B [B项,恰恰是表明以前欧洲民间只是将马克思当作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看待。]
9.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欧洲对马克思的真正认识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有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
B.执政的工党在“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评选中,把马克思评为第一名,布莱尔则持反对态度。
C.文章将马克思的“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鸦片”的名言与“9·11事件”联系起来,说明了马克思的影响力。
D.在马克思重返欧洲的过程中,马克思的里程碑式的地位是百年来不曾动摇的。
A [B项,原文是布莱尔抛弃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路线,不能由此推出布莱尔反对将马克思评为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C项,文章将马克思的名言与“9·11事件”联系起来,并非说明马克思的影响力。D项,“马克思的里程碑式的地位”有误,根据第三段内容,应该是“马克思在经济学史上的里程碑式的地位”。]
10.请简要概括马克思重返欧洲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的答题区间是第六段,注意抓住“马克思重返欧洲且被大众所接受”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马克思重返欧洲,后面就是原因,答题时注意抓住原文的关键词句筛选整合答案,不可整段抄上作为答案。
[答案] ①欧洲学术界结束冷战思维,能客观冷静地看待马克思。②全球化浪潮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困惑着欧洲劳工阶层。③欧洲学术界发现了马克思的多方面的魅力。④马克思的重要性、预见性和伟大性到21世纪得到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