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2(课件+学案)名著导读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2(课件+学案)名著导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2 16:56:18

文档简介

名著导读
文学名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中蕴含着很多人生感悟和哲理,在高考中多有涉劣,为此我们特意开辟了“名著导读”这个栏目,从内容概要、典型人物两个方面宏观地来介绍文学名著,帮助同学们了解名著,走进名著,相信大家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视野会更开阔,对文学名著的理解将更深入!
《家》
[内容概要]
《家》以“五四”的浪潮波及了闭塞的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用作家自己的话说:他“所要展示给读者的乃是描写过去十多年间的一幅图画”(注:《〈激流〉总序》)。高氏豪门外表上诗礼传家,书香门第,但遮掩在这层帷幕之后的,却是内部的相互倾轧,明争暗斗,腐朽龌龊,荒淫无耻。为了维护这个作为封建制度的支柱而又面临崩溃的家庭,以高老太爷和克明为代表的那些卫道者,竭力奉持着礼教和家训,压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年为代价。这就又加深了新与旧、当权势力与被压迫者的矛盾,并使年轻人遭受巨大的痛若。小说写了觉新、觉民、觉慧兄弟三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写了几对年轻人——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之间的恋爱、婚姻纠葛;写了他们不同的遭遇;写了学生请愿,觉慧被关禁闭,兵变惊乱,鸣凤、梅芬、瑞珏相继惨死,觉民逃婚,觉慧出走……以长房中的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的故事为主,以各房以及亲戚中的各种人物为纬,描绘出一幅大家族生活的画面,集中展现了封建大家族生活的典型形态,也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封建大家族衰落、败坏以至最后崩溃的历史过程。
在《家》中,就有梅的悒郁致死,瑞珏的惨痛命运,鸣凤的投湖悲剧,婉儿的被逼出嫁,——这些青年女性的不幸遭遇,无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礼教、迷信迫害的结果。通过这些故事,作家批判的锋芒不仅指向旧礼教,更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其所描述的恋爱婚姻悲剧的真正意义,也不只是主张自由恋爱,而是唤醒青年“人”的意识,启迪与号召他们与封建家庭决裂。在作者看来,觉慧与婢女鸣凤的恋爱悲剧,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之间的婚姻悲剧,其根源都在于他们追求幸福爱情、婚姻的愿望与封建礼教以及封建专制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是旧的家族所代表的专制制度,扼杀了他们的幸福和生命。巴金写这部小说,目的在于他要以笔为武器,对这个“垂死的制度”,喊出“我控诉”。
[典型人物]
1.封建维护者的形象——高老太爷
《家》中的高老太爷,历经千辛万苦,终于造就成了这份大家业,实现了高老太爷心中四世同堂的完美家庭模式。高老太爷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是封建大家族的最高权威者,《家》中的高老太爷展现了封建大家庭统治者的性格特征,其性格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封建专制的性格特征
巴金在《家》的人物形象塑造上,高老太爷表面上一本正经,满嘴的仁义道德,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大家长的形象,实际上是一位专横、残忍、虚伪、专制,生活腐化的封建顽固派的形象。而他统治这个封建大家族主要依赖的就是专制的统治手段,借此建立起自己家中的绝对权威,以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
在高公馆里,高老太爷是封建大家庭的家长,代表着最高权威。
(2)人物形象的多面性
高老太爷除了专横、残忍、虚伪、专制,生活腐化的封建顽固派的形象外,也有昏庸、糊涂、单纯等性格特征,这也是塑造艺术典型形象不可缺少的重要笔触。
《家》中高老太爷形象的塑造,表现出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旧思想、旧道德必然灭亡的趋势。
2.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瑞钰
瑞珏作为高觉新的妻子,是一位深受三从四德的封建道德熏陶的贤妻良母,她始终以丈夫和家庭为中心,能书善画,温柔善良。作为高家的长孙长媳,处处与人为善,在高家,有着良好的口碑,她相夫教子,她所认为的爱情是能令人感到幸福的,婚姻则是幸福的归宿,然而瑞钰却为了所谓的爱情和婚姻丧失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和从未见面的觉新结婚,他们的婚姻是觉新的父亲用“拈阄”的办法定下的。
她没受过“五四”思潮的影响,始终屈服在封建制度及封建礼教下,可却不能给她带来平静幸福的生活,反而将她推向了死亡的边缘。陈姨太以“血光之灾”的封建迷信,促使瑞珏搬到城外阴暗潮湿的小屋里去生产,觉新的“不抵抗主义”只能无奈地接受,瑞珏将强加给她的灾难当作自己的命不好,默默流着眼泪接受这种荒唐的安排,最终,导致了难产的结局,就连丈夫最后一面也没见上。
作者巴金也曾感同身受过,“在我还是小孩的时候,我就常常被迫目击一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横遭摧残,看到悲惨的结局,我写小说的时候,仿佛在同这些年轻人一起受苦,一起在魔爪下面挣扎。”瑞钰的悲剧就在于她的逆来顺受,毫不反抗,才落得这个悲惨的结局,也就是她所恪尽职守的封建礼教造成了她的悲剧,封建迷信中断了她的一生,使她成为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
3.封建叛逆者的形象——觉慧
觉慧是《家》中最突出的叛逆者形象,他是“五四”新思潮影响下新生的民主力量的代表。觉慧勇敢、坚决,毫无顾忌地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强烈的反抗精神则是他突出的性格特征。 “大胆”和“幼稚”是觉慧性格的基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积极投身于当时进步的学生运动,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关心国家的命运,及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反抗;二是表现在他与婢女鸣凤的纯真爱情。
(1)大胆叛逆的形象
在《家》中,觉慧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对封建专制制度,对封建礼教的大胆反抗,他始终站在家庭反封建斗争的最前列。他积极参与爱国学生运动,他不是作为学生运动的领导者出现,而是在学生与军队发生冲突的情况下的一位参与者,充满了反对“社会的黑暗和政治的黑暗”的革命热情。觉慧的叛逆性格主要是在反抗封建家庭和反抗封建礼教中展开的,觉慧讨厌旧社会的旧思想、旧道德、旧礼教、旧传统习俗以及封建迷信等封建思想,高老太爷却有者明显的封建思想,现实的家庭与理想家庭的差距令觉慧难以接受,坚决不再走封建阶级的老路,就这样成为了封建阶级的叛逆者。
(2)单纯幼稚的形象
“五四”新思潮冲击着且摧毁着他,他也从中逐渐认清了封建家庭的复杂、腐败和罪恶,但是在觉慧的反抗思想中透露着些许的简单和不成熟,行动上犹豫不够果断,感情上同封建家庭藕断丝连。从以下几点可以分析其性格上幼稚的一面。首先,觉慧出身于封建家庭,在封建制度下生存,家庭和传统伦理道德对他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觉慧有着强烈的反封建的思想锋芒,但他潜意识里对封建社会主仆之间等级观念的认同,暴露出了他软弱与自私的一面。他和鸣凤相爱,却抱怨鸣凤只是婢女的身份,当他知道鸣凤被高老太爷送给冯乐山做妾,他没有做出任何积极的努力,放弃了自己应负的情感与道义责任,表现出了软弱、妥协与自私的一面。其次,在觉慧与鸣凤的爱情中,我们看到了爱情的悲剧,觉慧敢于超越世俗门第的偏见,与婢女鸣凤相爱,他们都意识到了身份的差距,却没做出任何积极努力,其中的关键因素还是在于觉慧无法摆脱传统观念和意识的束缚。再次,觉慧看到了鸣凤的死与婉儿的悲剧让觉慧下定决心离开这个封建大家庭。从表面上看,觉慧离开高公馆是为了寻找新的朋友,在行为上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叛逆色彩,其实,从他与觉民和琴的相处时的表现可以感觉出来,他其实是去弥补自己感情上的缺失。
课件20张PPT。名著导读名著导读Thank you for watching !《巴黎圣母院》
[内容概要]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15世纪的巴黎,情节线索的中心地点是巴黎圣母院。
主人公卡西莫多是个弃儿,生来就畸形:独眼、驼背、跛足。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收养了卡西莫多,在成年后让他在圣母院里当敲钟人。由于常年敲钟,他的耳朵又震聋了。卡西莫多忠于职务,对副教主极为崇敬,唯命是从。
一个节日的晚上,副主教指使卡西莫多去抢吉卜赛少女爱斯梅拉达,被国王卫队撞上,队长弗比斯救下少女。次日卡西莫多被判了刑,在广场上被鞭打示众。卡西莫多痛苦万分,要求喝水。副主教看见后悄悄溜走,吉卜赛少女却大胆地送水给他喝。可怜的敲钟人从此对她感激不尽。爱斯梅拉达年轻、美丽,能歌善舞。自节日晚上被卫队长弗比斯救下来以后就爱上了他,约定相会。这事被副主教得知,跟踪弗比斯,藏在他们幽会的地方,并在弗比斯和爱斯梅拉达互诉爱慕时,用匕首刺伤弗比斯,自己溜走。吓昏过去的爱斯梅拉达被逮捕,法庭以巫术谋害国王侍卫的罪名控诉她,用酷刑逼她认罪,并判处她绞刑。在狱中副主教一再向她表示,只要她肯爱他就能免死。但少女坚定地爱着弗比斯,副教主恼羞成怒,宣布执行绞刑。
行刑的前一天,爱斯梅拉达跪在圣母院门前执行忏悔仪式。突然,卡西莫多冲出来抱起少女跨进圣母院的门槛,高喊:“避难!”卫队、狱卒和围观的人群都不敢行动,因为根据当时的宗教法规,凡在教堂内的人都应受到上帝保护,即使犯了死罪,也不得逮捕。卡西莫多把爱斯梅拉达藏在最高塔楼的小房间里,拿自己的食物、被褥送给她,每夜守在她的房门口,对她百般爱护。
不久副主教找到了这个藏身之地,夜间潜入室内,想强奸少女,因被守卫的卡西莫多发现而未遂。流浪人得知爱斯梅拉达无理判处死刑,都非常愤怒,他们各自武装起来,包围了巴黎圣母院。但卡西莫多,因为是聋子,误以为他们是来追捕她的敌人,在教堂顶上抛下用来修理房屋的各种建筑材料,造成流浪人的大量伤亡。国王路易十一虽然不喜欢宗教势力,但又惧怕人民起义,于是派出军队去镇压。副主教趁机骗走爱斯梅拉达,把她拖到刑台前,逼她选择:或者上绞台,或者答应爱他。少女鄙视他,宁死不屈。副主教把她拖到“老鼠洞”前,叫麻袋女抓住她,自己跑去喊卫队。
没想到,麻袋女居然就是少女的母亲。她在失去小女儿以后,带着留下的一只绣花小鞋跑遍各地寻找,在绝望的情况下依宗教,进了活棺材——“老鼠洞”,当了修女。当爱斯梅拉达看到那只小鞋时,她也拿出装在自己护身符里的一只同样的绣花小鞋,于是母女相会。修女砸断铁窗栏,把女儿藏进“老鼠洞”,母女俩沉浸在骨肉团聚的欢乐里。这时被副主教喊来的监狱长和卫队包围了“老鼠洞”。于是母女俩被带到刑场,女儿上绞架,母亲惨死在绞架下面。
最后,卡西莫多看透了副主教丑恶的灵魂,把他从塔楼上推下去摔死后,找到爱斯梅拉达的尸体,紧紧地抱住它死去。
[典型人物]
1.善与美的象征——爱斯梅拉达
爱斯梅拉达是巴黎流浪人的宠儿,靠街头卖艺为生。
爱斯梅拉达是雨果塑造的理想人物,是人性美的象征。她纯洁善良,酷爱自由,热情豪爽,品格坚贞。她从内心的善良愿望出发对待任何人。对于误入乞丐王国的诗人甘果瓦,她挽救了他的生命;她还不计前嫌送水给受刑时的卡西莫多;她对爱情抱着至死不渝的信念,丝毫不怀疑心上人的背叛,不允许别人说一句他的坏话;面对克洛德的淫威,她宁死不屈。她的毁灭,是对封建专制残酷统治和教会邪恶势力的有力控诉,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2.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
卡西莫多相貌奇丑,暗恋着爱斯梅拉达。
卡西莫多是雨果理想中“善”的化身,是雨果根据美丑对照原则创造的人物形象。他外表丑陋——有着丑到极点的相貌: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似乎上帝将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了他的身上,受尽嘲弄,但内心崇高,是一个富有正义感、富于感情的人。他对爱斯梅拉达的爱慕是一种混合着感激、同情和尊重的柔情,一种无私的、永恒的、高贵纯朴的爱,完全不同于克洛德那种邪恶的占有欲,也不同于花花公子弗比斯的逢场作戏。雨果通过这一形象,树立起一个人类灵魂美的典型。这一形象还体现了善战胜恶,真诚战胜虚伪的理论。
3.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
克洛德是一个双重性格的人物。一方面,他是宗教恶势力的代表,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为满足自己的欲念不择手段:他出于淫欲指使卡西莫多劫持爱斯梅拉达;他出于嫉妒刺伤弗比斯却嫁祸于爱斯梅拉达;他因得不到爱斯梅拉达的爱情而将她置于死地。另一方面,他又是宗教禁欲主义的牺牲品,长久的禁欲扭曲了他的灵魂。他越是意识到自己失去了人间的欢乐,便越是仇恨世人,仇视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这是小说中最有深度的人物。
4.皇家卫队队长——弗比斯
皇家卫队队长,长得又一表人才,英俊潇洒,整天周旋在上流社会之间,是富家小姐理想的白马王子。 弗比斯的可恶之处在于他只爱恋爱斯梅拉达的美色,却丝毫也不爱惜爱斯梅拉达的生命。
弗比斯是一位年轻的军官。有着与太阳神相同的名字,与希腊神话中描述美男子一样的容貌与体魄,还有同样喜欢美与浪漫的风流男人。他喜欢美丽的女人,却从不忠贞,在花丛中流连。他是一个小说中常见到的形象。有人说他骗取了爱斯梅拉达的爱情,其实是他对于美的又一个收藏,虽然这很自私。
课件16张PPT。名著导读名著导读Thank you for w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