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荷塘月色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煤屑( ) 幽僻( ) 蓊郁( ) 袅娜( )
梵婀玲( ) 敛裾( )
[答案] xiè pì wěng niǎo fàn ē jū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脉 (2)纤
(3)参 (4)差
2.语境辨析法
(5)他悄( )然来到我身边,跟我悄悄( )地说了几句话。
(6)他身子单薄( ),平时爱喝那种薄( )荷味的薄( )酒。
[答案] (1)mài mò (2)qiàn xiān (3)cān cēn shēn (4)chā chà chāi cī (5) qiǎo qiāo (6)bó bò báo
二、写对字形
(1) (2)
(3) (4)
(5) (6)
[答案] (1)姿 恣 咨 (2)梢 稍 悄 (3)媛 缓 援 (4)缀 掇 辍 (5)倩 靖 婧 (6)渺 杪 缈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幽僻·偏僻
二者都含有僻静的意思。“幽僻”指昏暗而僻静。“偏僻”指离城市或中心区远,交通不便。
(2)袅娜·袅袅
二者都可以形容柔软的东西。“袅袅”有随风摆动的意思;“袅娜”不一定是随风摆动着的。“袅袅”使用范围较广,可以形容杨柳、衣带、烟气、声音等;“袅娜”使用范围较窄,只形容草木柔软细长和女子姿态优美。
(3)羞涩·羞赧
二者都有“害羞”的意思。“羞涩”是指难为情,神态不自然。一般形容神情举止。“羞赧”是指因害臊而红了脸的样子,强调神情的变化。
2.明确词义
(1)蓊蓊郁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迁延顾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没精打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2)形容走走退退,不住地回视自己的动作。(3)形容不高兴,不振作。
[语言运用]
1.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和词语运用的正误,并改正。
树逢里也露着一两点路灯光,死气沉沉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shàn)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逢—缝 露—漏 死气沉沉—没精打采 蝉(chán)
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__________。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A.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B.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高处丛生的灌木,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C.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塘中的月色并不均,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D.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A [解答本题按照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月光—高处的灌木—黑影—荷叶—塘中的月色。]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是美好的,他精雕细琢这一美景时,虽然文章的描写很细致,但没有丝毫的过分,把握得分毫不差。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语序不当,“虽然……但……”共用一个主语,关联词语的位置不当,将“虽然”放在“文章的描写”后面。
[资料链接]
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超然”之中的挣扎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住在清华园。文中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朱自清处于彷徨之中,一方面对北洋军阀勾结国民党摧残革命的黑暗现实不满,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的思想境界以及个人生活上的原因,他又不可能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去,而是最终选择了“暂时逃避”的方法。
作为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他又不能安心于“超然”,心情十分矛盾复杂。在这种心境下,朱自清独自来到月下荷塘思考人生理想,写下了传世佳作《荷塘月色》。
1.散文文体常识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为四大文学样式。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是指其取材自由广泛,形式灵活多样;“神不散”是指其立意明确而集中。根据内容和性质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说理散文、写景散文。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往往带有一定的抒情成分。
抒情散文以一定的事物为描写对象,侧重于具体生动地抒发作者的情感,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说理散文就事论理或借助一定的意象,阐述道理,抒发感悟。
写景散文则以描绘景物为主,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散文以抒情为主,也使用记叙、议论等方式,常常是将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起来运用,不拘一格。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联想、衬托、对比等。
2.通 感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典型例句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让读者通过联想、想象得到了嗅觉、听觉上的双重美的享受,似真似幻,若隐若现,扑朔迷离。
[文本鉴赏]
这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作者以朴素典雅的笔调描摹了荷塘月色的华妙美丽、素淡朦胧,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侧面 ②塘上月色 ③正面写月 ④无法超脱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本段描写了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描写了月下荷塘美景,主要从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写的。营造了一种清幽恬静的氛围。
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通感。借助感觉的转移,贴切地写出了荷香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特点。
二、阅读课文第5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什么特点?为了描摹可感的月光形象,作者又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试结合语境分别分析运用这些动词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借助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缥缈的特点。
泻——以流水喻月光,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出了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的特点,这里以动景写静景,描绘出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呈现的一种奶白颜色和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本段中“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酣眠”比喻月光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深层含义:作者不喜欢过于激烈的行为,他喜欢一种平和的心态,做不到投身于现实的阶级斗争,就要寻找安宁平和的生活。对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微妙心态。
5.这段文字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光到影,从上到下的顺序。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同时亦隐含有淡淡的愁绪。
三、阅读课文第6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6.“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衬托。作者用热闹的“蝉声”“蛙声”反衬自己心中难以排遣的苦闷和哀愁。
四、总览全文,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7.作者所写的荷塘月色的宁静和谐与作者心情的“颇不宁静”是不是矛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二者并不矛盾。正是因为作者的“心里颇不宁静”,所以他才到月光下的荷塘边去寻求宁静,寻求超脱。月下荷塘里那弥望的荷叶、袅娜的荷花、缕缕的清香、凝碧的波痕,是那么清新自然,如诗如画;那薄薄的青雾、弯弯的杨柳、斑驳的树影、和谐的月色,是那么朦胧静谧,如烟如梦。这样的境界,正是作者所寻求的,他心中的哀愁不禁变得淡淡的,同时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也油然而生。可是这宁静与喜悦只是暂时的,蝉叫与蛙鸣已把它打得粉碎,剩下的是内心更为深重的苦恼和烦闷。作者的思绪就是经过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的过程而抒发出来的。
8.绘画有很多种类,按表现技法的不同,可以分为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素描画和水墨画等。如果你是一位画家,你会用哪一种绘画技法来表现《荷塘月色》的第6段的内容?为什么会这样选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我觉得应该用素描,因为素描画简洁。第6段描写的景物不多,只有树和山,如果用别的画来表现,画面就会显得比较杂乱。
(观点二)我觉得素描不好。因为素描画的线条太硬,层次感、黑白对比都非常分明。而这段文字所表现的内容很朦胧且含蓄。用水彩画吧!水彩画比较适合画景物,它能表现出景物的朦胧美和含蓄美。
(观点三)我倒觉得用中国的水墨画比较好,水墨画色彩淡雅。在这幅画中,可主要选取水墨,通过墨的深浅来表现远山近树的层次。水使墨荡开,使山与树的界线呈现出一种隐隐约约的状态。而且,中国的水墨画讲究一种“留白”艺术,会给欣赏者留有想象的空间。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锤炼语言
本文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进行描写。如把“白花”比喻成“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贴切传神。又运用了一些特殊的修辞手法,如通感。作者把月色写成了“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使得这篇作品脍炙人口。二是大量叠词的运用。如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写道,“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森森”“淡淡”,营造了一种沉寂的氛围,也衬托出淡淡的忧愁。还有“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隐隐约约”等词。还有的词,如“田田”“亭亭”,本来是古歌辞里的词,作者在这里都运用得极为妥帖。
2.写法指导
如何锤炼语言
文章语言是否有感染力,是关乎文章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具体来说,要想语言优美,就要做到下面三个要求:
(1)精选动词
要想使文章的语言优美,要恰当选用动词。
如“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浮”字描写出青雾与叶子和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
(2)善用叠词
要善于运用叠词,传神地描写出事物特征,增加音韵美,深化物态情貌。
如“蓊蓊郁郁”不仅说明树木之多,而且突出了心情的不宁静、夜晚的寂寞、荷塘的幽僻,那种情景交融的氛围,传神地表现了事物的特征和姿态,又使行文轻缓舒徐,读来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
(3)巧用修辞
读语言优美的文章,犹如欣赏一幅富有神韵的山水画,令人心旷神怡,耳目一新,又犹如聆听《高山流水》,叫人荡气回肠,神清目爽,而修辞则是装扮语言的最好的方法。
①巧用比喻摹形象。我们写文章不一定要全部“实话实说”,有时要“借物妙说”。借物妙说可变陌生为熟悉,可化生动为形象,可使抽象为具体。比喻就能达到这种效果,引发人去联想。
运用的时候要注意新颖和独特,别人用得很多了的比喻,我们最好不要再重复用,要多用些新颖的打着“我”的印记的比喻。如写月亮,把它比作“银盘”“玉盘”“仙女的脸”等是常见的,一位同学写月亮把“仙女的脸”稍稍改换了一下,换得很妙:“银色的月亮,像是一个有些褐斑的美女,她的眼神是清澈的,她的笑意是皎洁的。”比喻很是独特美好。
②借用排比增语势。恰当地运用排比,不仅能使句式整齐而庄雅,语势流畅而逼人,而且会使文章底蕴丰富,霸气十足。如:“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这段话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手法,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大大增添了文章语言的气势。
③善用夸张壮意境。为了突出形象、渲染气氛,往往使用夸张手法。如“他一年四季说不到八句话”“他酒还没沾唇,人早就醉了”等。夸张手法的使用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④拟人拟物显生动。运用拟人手法,不仅会使事物的形象鲜明,更能使人倍感亲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要是春天,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风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和脚踝,你赶也赶不走。”这里,无形的风被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描绘得可见可感,写出了风的轻柔,写出作者感受到来自故乡的温馨、亲切。
3.迁移运用
朱自清用优美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月下荷塘图,他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也给了我们审美的愉悦。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一幅关于“荷”的图画,不少于150字,注意锤炼语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这是一片碧湖之上的荷。这里没有“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迤逦连绵和蔚为大观,却如同一位固执的画者在这巨大的纸张上恣意地挥洒,东一朵西一朵,全凭率性而为,多了一些江南的清婉、隽秀之气。水中肥叶如扇,左摇右摆,憨态可掬,千点粉红隐在其中,如千双纤纤素手,美玉天成,擎出水面,濯弄起一湖碧波涟漪。有的荷花开得热情奔放、无拘无束、倾其所有;有的半开半掩、羞涩腼腆;有的垂首兀立、春容含笑;有的三五成群、窃窃耳语;有的孑然一身、高傲冷漠、孤芳自赏;有的出淤泥而不染,立于高处凝神眺望,望穿秋水;有的隐匿于荷叶碧波之间,静静地做着一场春梦,埋藏一世荣华;有的冰清玉洁、天然雕饰;有的粉黛繁华、艳若桃花;有的大如瓷碗;有的小如凝拳。夏风吹来,这西湖便成了盛极一时的大舞台,花枝摇曳,碧叶依依,正如从大唐盛世的一首《霓裳羽衣曲》的古典悠远中走出一群衣容辉煌的少女,翩翩起舞,裙袂飞扬,自然如泉水流淌,空灵如鸿羽飘旋,在无数游者视野里舞出个歌舞升平的盛况。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觅一片心灵的荷塘
在《荷塘月色》里,朱自清先生用超然的态度来看待外在事物。无论荷塘里多么热闹,他隔着不能朗照的月色看过去,不觉吵闹得无法忍受,也不去禁止蝉噪和蛙鸣,只是这么远远地观看,居然还看出一些美,“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先生在这么嘈杂的荷塘旁,仍能感受到和谐,这种心态是努力地超然。只在尽力追寻一种美景,通过“另一世界”,来安慰自己的心灵。
《荷塘月色》里所寻求的美景,正是这种“追求”心态的写照。光与影,蛙与蝉,荷叶与流水,远山与柳树,都是不同的景物,呈现不同的价值,然而在“不能朗照”的月色下,这些朦胧的外在事物都有着和谐的共性,给了作者片刻的心灵慰藉。
【应用角度】 “给心灵一片空间”“超然的态度”“感悟自然,感悟人生”“民族精神”等。
2.素材应用
风雨之中,抖一抖浸满雨滴的蓑衣,独携竹杖,登高而歌,歌人生不称意,歌天下不平事!东坡先生看穿世情,追求“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那份超然。“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现实中的朱自清郁闷哀愁,月下的朱自清借荷塘美景来慰藉自己的心灵,摆脱了这种郁闷哀愁,进入了一个自由美好的世界。这是另一种超然的心境。人都是徒步的旅行者,要留一颗超然的心,清晰而诗意地生活在艰难跋涉的坚持中。如此,生活将是月明风清时的渔歌轻吟,红泥小火炉旁的围炉夜话,温情绵绵。
[群文阅读]
导读:你可曾在一个闷热的夏日午后看蜻蜓的飞翔?你可曾于某个寒冷的冬季清晨眺望巍峨的远山?那你又是否曾恍惚间感到飞翔的蜻蜓突然变得非常沉静,而冷静的山却在一瞬间放射出无限的活力?于是我们得到了一种完全不同于眼前的风景,这就是只有用心灵才观察得到的大自然,它可以轻易地超越一切真相的现实。其实,只要懂得感悟,我们就定会相信夹竹桃也能跳舞,凤尾蝶也会歌唱。
绿
⊙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吗?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雪 山
⊙阿城
太阳一沉,下去了。众山都松了一口气。天依然亮,森林却暗了。路自然开始模糊,心于是提起来,贼贼地寻视着,却不能定下来在哪里宿。
急急忙忙,犹犹豫豫,又走了许久,路明明还可分辨,一抬头,天却黑了,再看路,灰不可辨,吃了一惊。
于是摸到一株大树下,用脚蹚一蹚,将包放下。把烟与火柴摸出来,各抽出一支,正待点,想一想,先收起来。俯身将草拢来,择干的聚一小团,又去寻大些的枝,集来罩在上面。再将火柴取出,试一试,划下去。硫火一窜,急忙拢住,火却忽然一缩,屏住气望,终于静静地燃大。手映得透明,极恭敬地献给干草,草却随便地着了,又燃着枝,噼噼啪啪。顾不上高兴,急忙在影中四下望,抢些大枝,架在火上。
雪山是应该见到了,见到了,那事才可以开始。还没有见到,终于集了脑中的画片,一页一页地翻,又无非是白的雪,蓝的天,生不出其他新鲜,还不如眼前的火有趣,于是看火。火中开始有白灰,转着飘上去,又做之字形荡下来。咔嚓一声,燃透的枝塌下来,再慢慢地移动。有风,火便小吼,暗一暗,再亮一亮,又暗一暗。柴又一塌,醒悟了,缓缓压上几枝,有青烟钻出来,却又叭的一声,不知哪里在爆。
依然不能加入火,渐渐悟到,距离的友谊,也令人不舍与向往。心里慢慢宽起来,昏昏地就想睡。侧身将塑料布摊开,躺上去,一滚,把自己包了。
睡梦中觉出火的集会渐渐散去,勉强看看,小小的一点红,只剩一个醉汉的光景。是梦非梦,又是白的雪,蓝的天,说不清的遥远。有水流进来,刚明白是雾沉下来,就什么也不再知觉。
梦中突然见到一块粉红,如音响般,持续而渐强,强到令人惊慌,以为不祥,却又无力闪避,自己迫自己大叫。
却真的听见自己大叫,真的觉到塑料布在脸上,急忙扯开,粉红更亮,天地间却静着,原来非梦,只是混沌中不知那粉红就是晨光中的山顶。痴痴地望着,脑中渐渐浸出凉与热,不能言语。
山顶是雪。
建议阅读篇目:
《松堂游记》 (朱自清)
《记游桃花坪》 (丁玲)
《石湖》 (郑振铎)
《湖畔夜饮》 (丰子恺)
[诵国学经典]
1.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
[明理知义]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快乐而不过分,忧愁而不哀伤。”
[成长启示] 孔子对《关雎》一诗的这个评价,体现了他的“思无邪”的艺术观。《关雎》是写男女爱情、祝贺婚礼的诗,与“思无邪”本不相干,但孔子却从中认识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思想,认为无论哀与乐都不可过分,有其可贵的价值。
2.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论语·八佾》
[明理知义] 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成长启示] 古时立国都要建立祭土地神的庙,选用宜于当地生长的树木做土地神的牌位。宰我回答鲁哀公说,周朝用栗木做神主是为了“使民战栗”,孔子就不高兴了,因为宰我在这里讥讽了周天子,所以说了这一段话。
课件74张PPT。第一单元1 荷塘月色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一)
[基础运用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笔下描绘最美的景色,淡淡的美感与无上的哀愁显出在字里行间。如同一位笼着轻纱、眉尖轻蹙的中国古典美女,( )。作者用纯美的文字,给这位美人营造了一个绝美的意境。碧叶、粉花层层叠叠,微风过处幽香阵阵,露出荷叶之下泠泠流水,此为作者眼前美景;视线上移,明月当空朗照,偶有云朵经过,为月亮平添了几分哀愁与含蓄。天上地下相互辉映,别具__________的荷叶上,露珠在月光照耀之下更显分明。一幅荷塘月色图已呼之欲出。再加上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偶尔相应和,静中有动,动处却又更显出幽静之美,更给眼前的这片美景增添了真实可感的意境之妙。此外__________的小径,__________的树影,以及__________的采莲少女的自赏,也都给人们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象。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笔下描绘最美的散文,淡淡的美感与无上的哀愁显出在字里行间。
B.《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笔下描绘最美的散文,字里行间显出无上的美感与淡淡的哀愁。
C.《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笔下描绘最美的景色,无上的美感与淡淡的哀愁显出在字里行间。
D.《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笔下描绘最美的景色,字里行间显出淡淡的美感与无上的哀愁。
B [前半句主宾搭配不当,应改为“《荷塘月色》是……散文”。“淡淡”“无上”应分别与“哀愁”“美感”搭配。句子前后主语应保持一致,“字里行间”可以理解为“《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从书中向我们款款走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
B.款款地从书中向我们走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
C.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从书中向我们款款走来
D.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款款地从书中向我们走来
C [注意句间事理逻辑:先“跨越……”,再“……走来”。“款款”一词应修饰“走来”。]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风韵 幽僻 斑驳 顾盼生辉
B.风致 幽僻 斑斓 顾盼生辉
C.风韵 偏僻 斑斓 迁延顾望
D.风致 偏僻 斑驳 迁延顾望
B [风致:除了指美好的容貌和举止外,还可指风味、风趣。除此之外,还有风度、品格和情趣等语义。风韵:除了指风度神韵(多用于女子)外,还可指诗文书画的风格、韵味。幽僻:昏暗而僻静。也指诗歌创作的深幽与冷僻的意象特点。偏僻:离城市或中心区远,交通不便。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斑斓:灿烂多彩。迁延顾望:表示心情犹豫而行动迟延。顾盼生辉:形容眉目传神,姿态动人。]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读朱自清的散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以及由于执着人生而产生的“沉痛隐忧”
②他不论是抒情,是叙事,是写景,或是说理
③处处可见其诚挚、美好之襟怀,严谨、认真之作风
④颇有一些“温、柔、敦、厚”之风
⑤都使人感到是那么实在、平易、纯正、透彻
⑥而没有丝毫的虚、浮、躁、厉之气
A.⑤⑥③①②④ B.③①②⑤④⑥
C.③①②⑤⑥④ D.④⑥⑤②③①
C [②⑤句是无条件复句“不论……都……”,⑥句承⑤句从反面说其风格,且煞尾字是仄声;④句再从正面收束,小结全文,用词较⑥句概括度更高,且煞尾是平声,这样,“没有……之气,颇有……之风”也符合对举句的音韵美。]
5.仿照下面这句话,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并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仿写要求有显性和隐性两个层次,显性要求就是题干要求的基本句式和修辞要求,而隐性要求是“意谐”,即所描写的对象中心突出,语意通畅。
[答案] (示例)悠悠白云下,隐约地横亘着一座座青山,有腼腆地躲进雾霭的,有大方地露出真容的;正如一把把直指苍穹的利剑,又如碧空中腾飞的巨龙,又如绵延不断的绿色屏障。
6.通感,指感觉的转化、迁移,如古诗“风来花底鸟语香”,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嗅觉的气味;“鸟抛软语丸丸落”,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品味下面的句子,然后仿照其修辞手法写一句话。
例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题干要求“仿照其修辞手法”,所给例句为通感手法,是以听觉写视觉,作答时,要注意这一点。
[答案] (示例)突然映入眼帘的绿茸茸的草地,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7.(2019·全国卷Ⅰ)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和欧洲的陶瓷贸易始于明代。近日英国杜伦大学证实,该校考古系与中国故宫博物院考古所,联合整理研究了在西班牙萨拉戈萨等地出土的十余件中国唐代至宋代早期的陶瓷器残片,表明这些陶瓷是当时随阿拉伯商人经印度洋与红海贸易到达地中海地区的。这就将中欧陶瓷贸易的起始时间大大向前推进了,证明了“海上丝绸之路”早在唐代就已延伸至西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关键信息:①中英联合考古研究;②中欧陶瓷贸易起始时间不晚于唐代;③“海上丝绸之路”在唐代已延伸至西欧。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①今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就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③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④前面是石拱桥了。站在桥边向荷塘对面望去,近春园中那些大大小小的树木蓊蓊郁郁,白杨树最为高大。它的身影连同高处丛生的灌木被月光切割在塘水中,显得黝黑而错落。
⑤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在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是一列高高土坡,上面是密植的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⑥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历史。后面小土坡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地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极目远望,未见昔日那只有些大意的一带远山,恐是让长高了的树木遮住了吧。
⑦数十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做一个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朴朴素素的人,做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益于民族的人。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
⑧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⑨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⑩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作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本性的一剂良药。
?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地思考。
8.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从怀着渴望已久的心情来追寻朱自清的足迹写起,紧接着勾勒了荷塘月色,最后联系史实,评价先生高洁傲岸的人格。
B.第③段中,作者描写了想象中的月下荷塘的美景:荷花、荷叶和荷香,显得空灵洒脱。
C.文末“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一句的意思是说,荷塘月色依旧,而我的心思既深切怀念故人,又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文人深表遗憾。
D.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既评价了朱自清的人格,又结合现实,探求了发人深 思的“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C [C项,“又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文人深表遗憾”于文无据。]
9.第②段中“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滑”能不能改为“掠”?为什么?结合上文说说为什么会有“滑”的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要分析出“滑”字所修饰对象的特点和其中所蕴含的感情。
[答案] 不能。因为“滑”写出了“我”身影缓慢、灵巧的情状。“滑”的效果:一方面写出了由于路灯的映照,“我”的身影更显轻捷之状,另一方面暗含了“我”对朱自清先生深切的怀念之情。
10.作者在第⑩段中说的“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说这是“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答案的要点要从这段文字中去提取,文章赞扬的是朱自清的品质,荷与人在文中融为一体,“本性”在文中具体指朱自清先生所代表的一种精神。解答第二问时需要注意“陈旧”和“永恒”的含义。
[答案] (1)自觉地固守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坚守节操,洁身自好。(2)因为过去的人要面对这一问题,现在的人仍然需要面对并且回答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