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诗经》两首
一、读准字音
氓( )之蚩( )蚩 匪我愆( )期
象弭鱼服( ) 将( )子无怒
乘彼垝( )垣 自我徂( )尔
淇( )水汤( )汤 渐( )车帷裳( )
靡( )有朝矣 咥( )其笑矣
隰( )则有泮 小人所腓( )
[答案] méng chī qiān mǐ qiāng guǐ cú qí shāng jiān cháng mǐ xì xí féi
二、辨识通假
(1)匪来贸丝( )
(2)于嗟鸠兮( )
(3)犹可说也( )
(4)隰则有泮( )
(5)岁亦莫止( )
[答案] (1)“匪”通“非”,不是 (2)“于”通“吁”
(3)“说”通“脱” (4)“泮”通“畔”,边岸 (5)“莫”通“暮”
三、一词多义
(1)将
(2)言
(3)遂
(4)乘
(5)德
(6)靡
(7)载
(8)以
(9)即
[答案] (1)愿,请/将领/持/率领 (2)说/预兆/助词,无实义/流言 (3)顺心,满足/通,达/终究,最终/终于 (4)登上/趁着,凭借/计算/读shèng,量词,用以计算车、马、舟等 (5)品德、德行/恩德,恩惠/感激 (6)无、没有/浪费/倒下 (7)动词词头,无义/满,充满/负荷,承受/读zǎi,年 (8)把/用,用来/目的连词,可译为“来”/因为 (9)就/连词,如果,假如
四、词类活用
(1)夙兴夜寐 ( )________
(2)士贰其行 ( )________
(3)二三其德 ( )________
(4)三岁食贫 ( )________
(5)岂不日戒,狁孔棘 ( )________
[答案] (1)名词作状语 在早晨;在夜里 (2)数词用作动词 不专一,有二心 (3)数词用作动词 反复无常 (4)形容词作名词 贫苦的生活 (5)名词作状语 一天,天天
五、古今异义
(1)氓之蚩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泣涕涟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总角之宴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岁食贫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君子所依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人所腓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民众,百姓,这里指男主人公。今义:流氓。(2)古义:眼泪。今义:鼻涕。(3)古义:快乐。今义:宴会。(4)古义:多年。今义:三岁的年龄。(5)古义:将帅。今义:通指品德高尚的人。(6)古义:士兵。今义:通指品行卑劣的人。
六、文言句式
(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判断句,“匪”通“非”,表否定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省略句,省略主语“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宾语前置句,“秋”是介词“以”的宾语,应为“以秋为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并不是真的来换丝,到我这里来是商量婚事的。(2)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复关。(3)请你不要生气,就把秋天订为我们的婚期吧。
《氓》
《采 薇》
[资料链接]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由不同地区的人民口头创作的歌谣,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其中有不少篇章揭露了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表现了民歌的特色。“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1.《氓》
春秋以前,由于原始群婚制的某些观念仍残存于人们头脑中,所以礼教在民间的束缚力远不如后来的封建社会那么顽固。到了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等社会现象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作品通过一位被遗弃的妇女的自述,描写了她不幸的婚姻生活,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
2.《采薇》
《采薇》是西周后期的守边兵士在归家途中的歌唱。据《汉书·匈奴传》记载,周懿王时,王室渐渐衰落,有外族侵袭,诗人才作《采薇》。当时,最严重的外患是狁。所谓“狁”,殷商时称“犬戎”,西周时称“狁”,春秋时称“戎”或“狄”,战国、秦汉时称“胡”或“匈奴”。周懿王时,狁曾迫近镐京,成为王室的威胁。后来,西周的灭亡也与狁有关。
四言诗
四言诗:每句4字或以4字句为主的诗歌样式。盛行于西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所录305篇,其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诗,节奏为每句二拍,这显然是在原始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语言发展的状况。到了西汉时期,五言诗在民间悄然兴起,但文人诗仍以四言为主。东汉以后,五言诗占领了诗坛的主要地位,四言诗渐趋衰落。能继承《诗经》遗风,称得上四言诗的只有曹操、嵇康、陶渊明、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少数诗作。如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作为当时四言诗的代表。
[文本鉴赏]
《氓》是《诗经》中一首带有叙事性质的抒情长诗。作品通过一位被伤害、被遗弃的妇女的自述,描写了她不幸的婚姻生活,反映了在封建社会夫妇间所常见的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事件。诗中女主人公无可告慰、无处申诉的哀苦、难言的悔恨和决绝的心志,至今读来仍使我们深受触动。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首戍边之歌。全诗分为六章,每章八句,比较完整地展现了征人由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情感历程。
《氓》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答案] ①氓求我应秋为期 ②三岁食贫士罔极
《采薇》
③__________ ④__________
[答案] ③思归之情 ④归途悲哀
[文本深读]
一、阅读《氓》第1、2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1段表现了男女主人公怎样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写出女子的温柔,同时也写出了男子的暴躁易怒,为下文的爱情悲剧张本。“秋以为期”写女子的迁就与结婚的仓促。在一个应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女子私订“秋以为期”,表现出敢于反抗、勇于斗争的泼辣性格。
2.第2段首句又显示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显示出她确实是个天真活泼、情志笃厚和淳朴贞洁的姑娘。
二、阅读《氓》第3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简析第3段开头两句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桑起兴,以“桑”“鸠”设喻。“其叶沃若”比喻女子的青春年华;以“鸠”“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比”的运用,写出了女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士之耽兮……不可说也”,写出女主人公的无奈和无助,令人同情。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既显示了女子年龄由盛到衰,又暗示时光的推移。由“氓”到“子”,由“子”到“士”,称呼的变化表明情感的亲疏及两人关系的演进,可谓点滴传神。
三、阅读《氓》第5、6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4.第4自然段“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这次婚姻中有什么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点出婚姻不幸的根源是男子“二三其德”。女子在反省自己后,结果得到一条惨痛的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也暴露出该男子重色轻德的丑恶嘴脸和卑劣本性。
5.如何理解“怨”一词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个“怨”字,境界全出。尽管原想“及尔偕老”,尽管少年时代“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但是“老使我怨”,你又“不思其反”,既然如此,还是让这场婚姻就此了结吧!《氓》是弃妇离夫后在归途中所吟的感伤之作。全诗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吻,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形象鲜明,情感充沛。
四、阅读《采薇》第1~3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6.《采薇》首句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因薇菜可食,戍卒便采薇菜充饥。这信手拈来的起兴之句,是口头语,是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状况。
7.简析《采薇》第2节“柔”和第3节的“刚”字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柔”写出了薇菜的柔嫩,说明夏天已经来临。“刚”写出薇茎已老,表明秋天又至。
8.《采薇》首节说“岁亦莫止”,第3节又说“岁亦阳止”,有什么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与薇菜的生长相应,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每章前四句,以重章叠词申意,采用反复吟诵,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让读者一步步走到戍卒的心灵深处,体会着他们与日俱增的思乡之苦。
五、阅读《采薇》第5、6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9.《采薇》第5节是如何描写将帅车骑的?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将帅乘车,戍卒追奔;将帅马壮,戍卒以薇菜充饥。苦乐不均,略有怨气。装备精良,又颇感自豪。敌人凶恶,时时警惕。战车、战马、象弭、鱼服等细节,刻画逼真,“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用赋的手法,极写战马之强壮,步伐之整齐,装备之精良。展现军容之盛和戒备之严。
六、总览全文,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10.诗人王夫之在他的《姜斋诗话》中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你对这种说法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是“以乐景写哀”,不存在“以哀景写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一句虽然可以说是以乐景写离家出征时的哀伤,可“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却绝对不是“以哀景写乐”。诗歌写主人公归来时,明明说“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何乐之有呢?
观点二: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前面四句景物描写“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存在对应关系,即“杨柳依依”是“乐景”,对应“昔我往矣”,用以写征人离乡之哀;“雨雪霏霏”是“哀景”,对应“今我来思”,用以写久戍返乡之乐,从而起到“倍增其哀乐”的艺术表达效果。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倒叙手法
《采薇》一诗的前三章以倒叙的方式,回忆了征战的苦况。为了抵御狁的侵扰,战士们长期远离家室,戎马倥偬,多么渴望边境早日安定而返回故乡!四、五两章陡转笔锋,描写边防军士出征威仪,全篇气势为之一振,战士们的爱国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末章写解甲归里。虽能生还,然昔日的征戍劳苦却只换来今日的“载渴载饥”,怎不令人黯然伤神?
2.写法指导
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在写作中运用倒叙手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采用倒叙的方法,要达到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引人入胜的目的。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文章通篇围绕“怀念”采用倒叙的方法行文,重点突出刘和珍牺牲的经过,集中表现了作者悲愤的思想感情。
(2)采用倒叙应从内容和形式的需要出发。或为了表达主题的需要,或为了结构变化的需要,或为了造成悬念,引人入胜,起到特殊的表达效果,千万不可为倒叙而倒叙。
(3)要从故事发展的结果开始叙述,然后再开始回述以往故事的发生和发展。如影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年迈的上尉带领几个年轻人在扫墓,然后倒叙墓碑下牺牲的年轻的女战士们在卫国战争中可歌可泣的故事。影片结尾又回到墓碑前。著名影片《辛德勒名单》《廊桥遗梦》《泰坦尼克号》等都用了这种方法。
3.迁移运用
下面是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请你阅读相关材料,在开头加上一段倒叙的文字。(不超过100字)
母爱深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妈妈是一位中学教师。她一对闪着智慧光芒的眸子里,透着无尽的慈爱;一双经历千百沧桑的手中,含着厚重的恩泽。在我的印象里,她的眼睛与双手串联起来,承载起深深的母爱,化作一道道光辉,使我沐浴其中。
妈妈的眼神里总透露出无限的关怀。很小的时候,每当我一个人走路时,妈妈总是用她慈爱的目光注视着我,脸上露出淡淡的笑容,似乎在为我扫除前方的障碍;稍大一些,当我能一个人出去的时候,妈妈则先叮嘱一番,再用她关切的目光送我出门,似乎在提醒我路上小心;现在,虽然妈妈已不再像以前那样看着我走路,但我深知,她那充满关爱的目光,注视着我在人生道路上前行……
【写作示例】
“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每当读到冰心的这首小诗,我的脑海里,就不由自主地浮现起妈妈的面容,那充满着深深母爱的面容。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爱是一种责任
《诗经·卫风·氓》叙述的是一个古老的、至今还在上演的生活事件:痴情女子和负心汉的情感故事。诗人们曾千百次用以作为创作的题材。然而,今天我们读着这两千多年前的诗章,却决不会因时代的遥远、题材的习见而厌倦。诵读之中,仿佛仍能听到女主人公催人泪下的悲怆呼声,仍能看到她那哀伤坚贞的感人形象。“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这是女主人公在多年的婚姻生活中所得出的痛苦的经验教训。诗中女主人公无可告慰、无处申诉的哀苦、难言的悔恨和决绝的心志,至今读来仍使我们深受触动。她所经历的一切,是由封建时代男子在婚姻上占支配权所造成的。难能可贵的是女主人公最后表现出自己的清醒与坚强,还可以给当今婚姻中受欺凌的女子以很好的启示。
【应用角度】 “婚姻与爱情”“自尊自爱” “男女平等”“追求与放弃”“责任”“承诺”“爱情”“悲剧”“对比”等。
2.素材应用
氓,一个对感情不忠贞的人,一个对爱情不专一的人,一个不念往日恩爱、无情无义的人,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始乱终弃的人。求婚时道貌岸然地“抱布贸丝”,表现出一副忠厚老实相;新婚时又信誓旦旦地许下“及尔偕老”的诺言;后来却“二三其德”“至于暴矣”,成为无情无义的负心汉。这一极不负责任的反面人物形象一直被人们唾弃。
爱默生曾说:“责任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它是一种伟大的品格,在所有价值中它处于最高的位置。”科尔顿也说:“人生中只有一种追求,一种至高无上的追求——对责任的追求。”
责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它伴随着每一个生命的始终。人,应该为责任活着。
(《生命因责任而精彩》)
[群文阅读]
导读:抚今追昔,无论是历史故人,还是当今社会的普通人,他们之中总有一些在无声地坚守着责任。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报国志向,他将民族利益与国家命运放在首位;大连公交车司机黄志全在驾驶途中突发心脏病,生命的最后一分钟将发动机熄火,拉上手刹,确保车辆和乘客的安全,从那以后每个大连人都记住了他的名字。责任是一份信念,是一种气魄,更是一种品质。责任来自心灵的抉择,在得失、利弊、荣辱等一切人生的天平面前我们会倾向哪边?是选择坚守抑或放弃?
哦,中学时代……
⊙冯骥才
人近中年,常常懊悔青少年时由于贪玩或不明事理,滥用了许多珍贵的时光,想想我的中学时代,我可算是个名副其实的“玩将”呢!下棋、画画、打球、说相声、钓鱼、拘鸟窝等等,玩的花样可多哩!
我还喜欢文学。我那时记忆力极好,虽不能“过目成诵”,但一首诗念两遍就能吭吭巴巴背下来。也许如此,就不肯一字一句细嚼慢咽,所记住的诗歌常常不准确。我还写诗,自己插图,这种事有时上课时做。一心不能二用,便听不进老师在讲台上说些什么了。
我的语文老师姓刘,他的古文底子颇好,要求学生分外严格,而严格的老师往往都是不留情面的。他那双富有捕捉力的目光,能发觉任何一个学生不守纪律的行动。瞧!这一次他发现我了,不等我解释就没收了我的诗集。晚间他把我叫去,将诗集往桌上一拍,并不指责我上课写诗,而是说:“你自己看看里边有多少错?这都是不该错的地方,上课时我全都讲过了!”他的神色十分严厉,好像很生气。我不敢再说什么,拿了诗集走去。后来,我带着那本诗集,也就是那些对文学浓浓的兴趣和经不住推敲的知识离开学校,走进社会。 社会给了我更多的知识。但我时时觉得,我离不开、甚至必须经常使用青少年时学到的知识,由此而感到那知识贫薄、残缺、有限,有时,在严厉的编辑挑出的许许多多错别字、病句或误用的标点符号时,只好窘笑。一次,我写了篇文章,引了一首古诗,我自以为记性颇好,没有核对原诗,结果收到一封读者客气又认真的来信,指出错处。我知道,不是自己的记性差了,而是当初记得不认真。这时我就生出一种懊悔的心情,恨不得重新回到中学时代,回到不留情面的刘老师身边。在那个时光充裕、头脑敏捷的年岁里,纠正记忆中所有的错误,填满知识的空白处。把那些由于贪玩而荒废掉的时光,都变成学习和刻苦努力的时光。哦,中学时代,多好的时代!
当然,这是一种梦想。谁也不能回到过去。只有抓住自己的今天,自己的现在,才是最现实的。而且我还深深地认识到,青年时以为自己光阴无限,很少有时间的紧迫感。如果你正当年少,趁着时光正在煌煌而亲热地围绕着你,你就要牢牢抓住它。那么,你就有可能把时光变成希望的一切。你如果这样做了,你长大不仅会做出一番成就,而且会成为一个真正懂得生命价值的人!
(选自《冯骥才名篇文库》)
生命不仅属于自己
⊙肖复兴
母亲已经去世十几年了,怪得很,还是在梦中常常见到,而且是那样清晰。一个人与一个人的生命是这样系在一起,并不因为生命的结束而终止。
记得那一年母亲终于大病初愈了,那时,我刚刚大学毕业。一直躺在病床上,母亲消瘦了许多,体力明显不支,但总算可以不再吃药了,我和母亲都舒了一口气。记不得从哪一天的清早开始,我忽然被外屋的动静弄醒,有些害怕,因为母亲以前得的是幻听式精神分裂症,常常是在半夜和清晨时突然醒来跳下床,我真是生怕她的旧病复发,我悄悄地爬起来往外看,只见母亲穿好了衣服,站在地上甩胳膊伸腿弯腰的,有规律地反复地动作着,显然是她自己编出来的早操,我的心里一下子静了下来,母亲知道练身体了,这是好事,再老的人对生命也有着本能的向往。
大概母亲后来发现了每早的锻炼吵醒了我的懒觉,便到外面的院子里去练她自己杜撰的那一套早操,她的胳膊腿比以前有劲儿多了,饭量也好多了,正是冬天,清晨的天气很冷,我对母亲说:“妈,您就在屋子里练吧,不碍事的,我睡觉死。”母亲却说:“外面的空气好。”
也许到这时我也没能明白母亲坚持每早的锻炼为了什么。后来有一次我开玩笑说她:“妈,你可真行,这么冷,天天都能坚持!”她说:“咳,练练吧,我身子骨硬朗点儿,省得以后给你们添累赘。”这话说得我的心头一沉,我才知母亲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孩子,她把生命的意义看得是这样的直接和明了。在以后的很多日子里,我常常想起母亲的这话和她每天清早锻炼身体的情景,便常让我感动不已。一直到母亲去世的那一天,她都没给孩子添一点儿累赘。母亲是无疾而终,临终的那一天,她都将自己的衣服包括袜子和手绢洗得干干净净,整齐地叠放在柜门里。
也许,只有母亲才会这样对待生命。她将生命不仅仅看成自己的,而且关系着每一个孩子,将她的爱通过生命的方式传递。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这样的,都不仅仅属于自己,都会天然地联系着他人,尤其是自己的亲人。只是有时我们不那么想或想得不周,总以为生命是属于自己,自己痛苦就痛苦罢了,而不那么善待甚至珍惜,不知道这样是会连及亲人的,他们现在会为我们日夜担心,日后会为我们辛苦操劳,这样的例子不止一人,我的弟弟就是其一。他饮酒成性,喝得胃出血,一边吃药一边照样攥着酒瓶不放。大家常常劝他,他却死猪不怕开水烫。不止一个人说他:“你得注意点儿身体,要不会喝出病来的,弄不好连命都得搭进去。”他却说一句:“无所谓。”照样以酒为乐,以酒为荣,根本没考虑到他的妻子,他的孩子,包括我在内,会也是那样轻巧的无所谓吗?他连起码想想如果有一天真是喝出病来不可收拾的时候会给亲人带来多少痛苦都没有。
每次看到他这样子,我便想起母亲,我也曾将母亲当时锻炼的情景告诉给他,但似乎他无动于衷。想想,他没有亲身感受到那情景,母亲每天清晨锻炼身体而想着包括我和他在内的孩子的当时,他喝酒喝得正痛快淋漓着呢。或许,这就是孩子和母亲的区别。只有孩子才始终是母亲的连心肉,孩子脱离母体之后总以为是飞跑了的蒲公英可以随处飘落而找不到了根系。
我们常说一个人和一个人感情是可以相通的,其实,一个人和一个人的生命更是可以相连的。
(选自《时文选粹》)
建议阅读篇目:
《补天裂》 (霍达)
《我与父辈》 (阎连科)
《秦腔》 (贾平凹)
[积文化常识]
1.古代占卜术语
尔卜尔筮。
(1)卜:古人迷信,用火灼龟甲,认为看了那灼开的裂纹就可以推测出行事的吉凶。
(2)筮:本是用草木类预测。后来指称扩大了,广义的筮即起卦手段,也包括非草木类型的起卦手段。
2.古代男子的称谓
(1)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此处指男子,特指未婚男子。“士”,上古掌刑狱之官。商、西周、春秋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如: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冯谖客孟尝君、苏秦连横等。“士农工商”即古代所谓四民,指大学士、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
(2)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君子:古代对贵族男子的通称。又泛指有道德的人。文中指将帅。君子常常和小人或野人对比。此外,妻称夫也叫君子。
[诵国学经典]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明理知义] 志士仁人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
[成长启示] 这句话是成语“杀身成仁”的出处。“仁”是孔子心中最高的理想准则。孔子主张,志士仁人不应贪生怕死损害仁道,而应该不顾个人安危甚至不惜牺牲生命来成全仁道。自古以来,志士仁人这种顾大节、求大义的崇高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使国人能在民族危亡之际,舍小家顾大家,舍小利求大义,前赴后继,奋勇前进。这种舍身成仁的精神,是最高境界的仁爱,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薪火相传。
课件101张PPT。第二单元4 《诗经》两首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四)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氓之蚩蚩(忠厚的样子) 匪来贸丝(交换)
信誓旦旦(诚恳的样子)
B.匪我愆期(拖延) 体无咎言(灾祸)
将子无怒(愿,请)
C.言既遂矣(满足) 岁亦莫止(不)
我行不来(回家)
D.彼路斯何(高大的战车) 小人所腓(遮蔽)
今我来思(语气词)
C [C“莫”同“暮”。]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B.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C.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D.岂不日戒,狁孔棘
C [A项,于,通“吁”;B项,说,通“脱”;D项,棘,通“急”。]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B.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同
C.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D.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不同
A [①②均为助词,无义;③④意思相同,考虑。]
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亦已焉哉 子亦有不利焉
B.君子之车 桑之未落
C.静言思之 今我来思
D.以望复关 以尔车来
A [A项,都是语气词,不翻译;B项,结构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动词,思考/语气词,无实义;D项,连词,来/介词,用。]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岂不日戒,狁孔棘
B.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C.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D.今来我思,雨雪霏霏
B [A项,名词作状语,日日;C项,数词活用作动词,有时二,有时三,意思是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D项,名词用作动词,下雪。]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小人所腓 B.秋以为期
C.三岁食贫 D.我心伤悲
D [伤悲:古今意义相同,都是伤心难过的意思。A项,小人:古义指士兵,今义指人格卑鄙的人;B项,以为:古义指把……当作,今义指认为;C项,三岁:古义指多年,今义指具体年龄。]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和鲁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祀时的乐歌。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全部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D [“全部都是四言诗”错,也有不是四言诗的,如《伐檀》,基本是五言。]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暗示女主人公对男子的忍耐也是有极限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氓》中写男子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经·氓》中女主人公以劝说斑鸠“__________________”为喻来告诫女人不要迷恋爱情。
[答案] (1)淇则有岸 隰则有泮
(2)士也罔极 二三其德
(3)无食桑葚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
风 雨
《诗经·郑风》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①。
既见君子,云胡不夷②?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③。
既见君子,云胡不瘳④?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注】 ①喈喈(jiē jiē):鸡叫声。②夷:平,指心中平静。③胶胶:鸡叫声。④瘳(chōu):病愈。
9.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人变换了三个表心理状态的动词——“夷”“瘳”“喜”来表现思妇刹那间感情的变化。
B.在情境的选择上,本诗既写未见之前绵绵无尽的相思之苦,也写相见之后载笑载言的欢聚之乐,更是重章渲染“既见”之时的喜出望外之情。
C.哀景写乐,倍增其情。每章首二句,都以风雨、鸡鸣起兴,这些兼有赋景意味的兴句,重笔描绘出一幅寒冷阴暗、鸡声四起的图景。
D.诗人的用词写景是讲究的,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的不同感受。“凄凄”,是女子对风雨寒凉的感觉;“潇潇”,则从听觉写出夜雨骤急;如夜的晦冥,又从视觉展现眼前景象。
B [B在情境的选择上,本诗不写未见之前绵绵无尽的相思之苦,也不写相见之后载笑载言的欢聚之乐,而是重章渲染“既见”之时的喜出望外之情。]
10.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诗中写“风雨”其实是比、兴的手法,在渲染凄凉气氛的同时,表达出主人公的炽烈感情。
[答案] 主要运用比、兴的手法,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的相思、惆怅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1~12题。
四 牡
《诗经·小雅》
四牡①,周道倭迟②。岂不怀归?王事靡,我心伤悲。
四牡,啴啴③骆④马。岂不怀归?王事靡,不遑启处。
翩翩者⑤,载飞载下,集于苞⑥栩⑦。王事靡,不遑将父。
翩翩者,载飞载止,集于苞杞。王事靡,不遑将母。
驾彼四骆,载骤骎骎⑧。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⑨。
【注】 ①:马行走不停的样子。②倭迟:道路迂回遥远的样子。③啴(tān)啴:喘息的样子。④骆:白毛黑鬣的马。⑤(zhuī):斑鸠,鹁鸠,鹁鸪。⑥苞:草木丛生。⑦栩:树木名称。⑧骎(qīn)骎:马快速奔跑的样子。⑨谂(shěn):思念。
1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章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在“王事靡”与“岂不怀归”的矛盾中展现了人物“我心伤悲”的感情世界。
B.马儿气喘吁吁地在迂回遥远的道路上奔跑是缘于“王事靡”,我的“伤悲”和“不遑启处”也是因为“王事靡”。
C.鹁鸪鸟自由自在地上下翻飞和随意栖止,与“我”和“我”的马儿不停奔波形成对比,增加了“我”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D.诗歌没有采用赋的手法,而是借景抒情,用鹁鸪鸟的自由自在与马的累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衬托出人的疲劳烦恼。
D [D项,“没有采用赋的手法”理解错误,诗歌采用了赋的手法,铺陈了“我”的伤悲和“怀归”之情。]
12.有人说这首诗的关键诗句是“我心伤悲”,也有人说是“岂不怀归”,还有人说是“将母来谂”。你认为是哪一句?并简要说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三句在诗中有一定的联系,但侧重点各不相同,只要在尊重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有理有据地分析,都可以。
[答案] “我心伤悲”是全诗的关键句,首章奠定伤悲的基调,其余四章都是对“伤悲”情绪的具体补充。无论是“怀归”还是“将母来谂”都是“伤悲”的具体表现。(或:“将母来谂”,篇末揭旨,是全诗的关键句,是诗人“怀归”和“伤悲”的最根本原因。)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14题。
击 鼓
《诗经·邶风》
击鼓其镗①,踊跃用兵②。土国城漕③,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④,平⑤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⑥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⑦,与子成说⑧。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⑨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⑩兮,不我信兮。
【注】 ①镗(tāng):击鼓的声音。②兵:刀枪等武器。③土国城漕:卫国大兴土木筑漕城。④孙子仲:人名,统兵的主帅。⑤平:调和。⑥爰(yuán):语气助同,没有实义。⑦契阔:聚合离散。⑧成说:预先约定的话。⑨于嗟(xū jiē):感叹词。⑩洵(xún):远。
13.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先用一阵阵镗镗的击鼓声造成一种紧张急迫的气氛,然后再交代“击鼓”的原因,国家要有战事。
B.“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两句,诗人把自己的遭遇与众人作对比,突出自己的英勇,不再筑城,将独去南征。
C.“不我以归”即“不让我归家”,“忧心有忡”即“内心忧伤”,这两句直接表达诗人对战争造成的长期分离的不满。
D.诗歌写出了一个被迫南征的兵士在出征前、出征时和出征后的复杂心理和行为,其中又插叙忆人,悲恻感人。
B [B项,“土国城漕,我独南行”,突出自己的不幸,众人筑城,唯独我南征。]
14.“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传诵千古的名句。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其流传千古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征人与妻子的誓言,生死不相离,但残酷的战争无情地粉碎了这誓言,造成了生死不相见。滞留在边陲的征人想到与妻子的誓言,看到战争的残酷,其悲伤之情在这四句诗中体现得十分鲜明。
[答案] “与子偕老”是美好的誓愿,谁料到归期难望,与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将战争的残酷与征人的无奈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表达了征人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