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岳阳楼记》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岳阳楼记》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3 21:20: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岳阳楼记》

【学习目标】
1、顺音------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全文。
2、清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翻译课文。
3、明文------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学习重点】
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学习难点 】
学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理解作者所阐述 的主要观点。
【学法指导】
师生相互交流阅读;注重文言文的朗读、品读
【知识链接】
1、《岳阳楼记》写作背景。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因实行政治改革遭排斥,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滕宗谅(991~1047),字子京,河南府(今洛阳)人,与范仲淹同为大中祥符进士,曾擢天章阁待制。因其负才尚气,崇尚改革,故屡遭谪徙。庆历三年,因遭诬陷(被诬告擅自动用官钱 16 万贯),而被降知岳州。滕子京被朝廷贬谪到岳州做太守,心里有些愤慨。范仲淹熟知滕子京的思想和性格,担心他因被贬谪内心愤慨而惹出大祸,经常想劝慰他, 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作文记之”,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便借题发挥,一来表达自己为人处世,仕途进退的原则,二来也是勉励滕心怀天下,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先忧后乐。因为当时范的处境和滕并无二致,其实此文也是范的自勉。
2、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苏州吴中区)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死后谥“文正”,世称 “范文正公”。两岁丧父,和母亲随继父(为小官吏)四处迁徙。26 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庆历元年(1041),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采取屯田固守策略,巩固边防,使西夏不敢进犯,当时边塞流行着“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话。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提出十项政治改革方案,为守旧派所不容,遂外放任州、邓州、杭州、青州等地知州。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预学环节】
一、写出加点字的音节。
谪守( ) 朝晖夕阴( ) 霪雨霏霏( )
岸芷汀兰( )( )宠辱偕忘( )
浩浩汤汤( ) 潇湘( )( ) 怒号( )
樯倾楫催( )( )嗟夫( ) 山岳潜形( ) 静影沉璧( )
二、词类活用
(一)、通假字:
1. 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2.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嘱托。)
(二)、词类活用:
1.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 太守”。)
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三)一词多义:
1、和: 政通人和(和乐) 2、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色)
3、通: 政通人和(顺利) 4、 空: 浊浪排空(天空)
北通巫峡(通向) 长烟一空(消散)
初极狭,才通人(通过) 5、 一: 一碧万顷(一片)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 长烟一空(全)
6、极: 南极潇湘(尽,直通) 7、居: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
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面山而居(居住)
乐何极(穷尽) 居十日(停了)
8、或: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9、 国: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国恒亡(国家)
则有去国怀乡(国都、朝廷)
10、旷: 则有心旷神怡 (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宽广)
11、 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12、 其:其必曰 (代词:他,他们)
不以物喜(因;因为) 其喜洋洋者矣(语气词)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凭) 必先苦其心志(代词:他的)
所以动心忍性(用来)
(四)古今异义:
1.气象万千(气象 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2.微斯人(微 古义:没有。今义:微小、细小。)
3.增其旧制(制 古义:规律。今义:制度。)
4.前人之述备矣(备 古义:详尽。今义:准备。)
5.至若春和景明(景 古义:日光。今义:景物。)
6.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 古义:曾经。今义:品尝。)
7.越明年(明年 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五)句式:
1. 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 2.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
3.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 4. 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定语后置)
5. 吾谁与归?(宾语前置)
(六)成语:
1. 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2.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3. 政通人和——政事顺畅,人民和乐。形容国泰民安。
二、翻译: 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④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⑤或异二者之为。 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⑧微斯人,吾谁与归?
三、结合注释和翻译,理清文章的结构与层次。 全文共 6 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 段):简要记述了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以及作者写作本文的缘起。
第二部分(2~4 段):在概写洞庭湖景色的基础上,着力描写天气或阴或晴时洞庭湖不同的景色,以及迁客骚人因此产生的或忧或喜的心情。
★(全文的主体)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 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全景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 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二层(3~4 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一明 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 2、3、4 的结构关系是总分关系,第 3、4 两段是并列关系。
第三部分(5、6 段):“卒章显志”,作者正面阐述观点,表达自己的宽阔胸襟和远大的抱负。最后点明作“记”的时间。
★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卒”为完毕。
★这部分是全文的核心,前文叙事、写景、抒情都是为它做铺垫的。
【讨论环节】
1、(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并试背第一段。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2)滕子京被贬后重修岳阳楼说明了什么问题?
逆境中不以己悲的豁达心情和广阔的胸径,
2、品读第二段,结合第①—④题在文中勾画、批注,并思考第⑤⑥题。
(1) 游览的人看到了什么景象?①② ③
①找出从空间上形容湖面广阔浩渺的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②从时间上表现洞庭湖景色千变万化的句子: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③总写洞庭湖气势之大,景色变化之多的句子:衔远山,吞长江,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④“前人之述备矣”照应第一段的哪一句?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⑤结合注释理解“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⑥这一段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全景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 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⑦题目岳阳楼记,但为什么没有对岳阳楼进行细致的描绘?
1, 前人之述备矣,不必再重复;二,不在于写景,而在于借景抒情
⑧衔远山吞长江 动词好在哪里?
产生生命感,将远山和长江与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
3、品读第三四段,思考以下问题。
⑴第三段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体现了洞庭湖什么特征?通过这些景物可以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阴惨 悲伤之至的感情
(2)第四段写了哪些景物?突出洞庭湖什么特征?体现诗人什么情感? 明媚艳丽 忘记官场世俗烦恼的喜悦之情
①“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异”在哪些方面?请各用一个字概括,并用原文回答为何有这样的“情”?各有什么样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悲”、“喜”; 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喜的两个四字句:“心旷神怡,宠辱偕忘”;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悲的两个四字句:“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表现:“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两类人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景转入抒情,突出全文主旨
② 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③借鸟欢鱼跃描绘清明之景的句子: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④本文第二、三、四段都是写洞庭湖的景色,你能说说它们的不同吗?
第二段简要描写洞庭湖的景象;三、四段则写洞庭湖景色的阴晴变化,从而引出迁客骚人一忧一喜的两种心情。
4、 品读第五段,思考以下问题。
①回顾:“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
“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由物而悲的心情,“宠辱偕忘”,“因物而喜”的心情。
②“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什么?那“古仁人”的情怀又是什么?
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③古仁人“进亦忧,退亦忧”,“进”是指什么,“退”是指什么?
“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④结合文后第一题思考、讨论。
“迁客骚人”登上岳阳楼,因天气阴晴变化,“览物之情”也由此而不同。作者则上追“古仁人之心”,提出了与“迁客骚人”不同的看法:“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不计较个人得失,心忧天下,吃苦在前, 享乐在后;同时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
⑤试背此段。
五、文章主旨:(在横线上用原文填空)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6、品读文章,结合课文体会文章特点。
课文语言凝练,字字珠玑,文约而义丰。作者将叙事、写景、论理熔为一炉,交相辉映,了无痕迹。具体说来,是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因情入理(生发议论),环环相扣,层层蓄势;叙事则简明扼要,写景则变幻莫测,论理则能警策世人。整篇文章显得气势宏大,结构严谨。


从我们学过的古诗 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
(1)唐朝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2)南宋陆游的《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4)屈原用自己的生命来书写爱国爱民的篇章,令我们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