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水调歌头》
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来欣赏咏月诗词。
2、联想《水调歌头》抒写的情境,理解该词主题。
3、体味《水调歌头》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的重点、难点分析:
什么是宋词?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阙),极少有不分段或分两阙(片)以上的。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写作背景:
苏轼因在朝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守外郡,任密州太守。而与在齐州做官的弟弟苏辙(子由)长达七年未能相见。
政治上不能施展抱负,
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
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不禁怀念起不在身边的弟弟苏辙。因此写了这首词。
自学指导提纲:二、预习 1、搜集咏月诗词(不少于三句) 2、注音: 阙( )乘( )琼( )不胜( )转( )绮( ) 婵娟( ) 3、用“/”划分朗读节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4、解释:达旦: 兼怀: 几时: 把酒: 宫阙: 何年: 乘: 归去: 琼楼玉宇: 胜: 不胜: 弄: 何似: 朱阁: 绮: 绮户: 无眠: 不应: 恨: 何事: 全: 婵娟: 共婵娟: 5、翻译全文: 本文选自《 》,作者 ,字 ,号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 代著名 、 书画家 ,作品有《东坡全集》等。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均有很高成就。其词是 派的代表。与其父 、其弟 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还包括唐代的 , ,宋代的 , , , 。学生自学、小组交流:课堂互动探究㈠、一读课文,字正腔圆,读准字音。(预习2) ㈡、二读课文,有板有眼,读对节奏。(预习3) ㈢、三读课文,咬文嚼字,读懂词意。(预习4、5)㈣、四读课文,有情有味,读透词境。(预习7、8)1从这首的词的从小序里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2小序的作用: 认真阅读课文,仔细思考下列问题:如何理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搂玉宇,高处不胜寒”,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寒冷,指的是什么的? 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透露了诗人主要的心愿? 4、下阕是 引起“离人”的无眠。作者想通了“ , ” 是自然和人生的规律,自古皆然,是任何人无法抗拒的。既然离别不可避免,词人最终表现出了 的心态。展示点评、师生互动: 知识梳理、整体建构:主题: 当堂检测:1《水调歌头》作者 , 代, 家,反映了作者 与 , 与 的思想矛盾,但全词的基调是乐观的。2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3、“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各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这里的婵娟指什么? 4理解填空⒈ 词人酒酣之时,对着皎洁的月亮,所产生的遐思的句子: ⒉ 隐含了作者弃绝人间,另觅家园的心曲的句子: ⒊ 暗示中秋之夜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又透露了作者对人间终不忍弃绝的复杂心情的句子: ⒋ 表现地位、业绩超出常人时寂寞孤独心声的句子: ⒌ 顾影而舞,不如身在人间句子: ⒍ 表明夜深而离情正浓: ⒎ 词人问天句: ⒏ 问月句: ⒐ 问自己句: ⒑ 因思念亲人而夜不成寐: ⒒ 下片中含有人生哲理句: ⒓ 此事古难全“此事”指: ⒔ 表达词人豁达胸襟句: ⒕ 怀念亲人(或对子由说的话、在美好想象中得到人生慰藉)句: ⒖ 道尽千载离人心愿句: ⒗ 词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写诗人向往天上,但又觉得天上不如人间温暖的句子: ⒙ 直接写怀子由的句子: ⒚ 本词名句: ⒛ 从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蜕变而来,道尽千载离人之心的句子: 21.诗中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句子: 课下作业 教师二次备课栏或学生学习笔记栏 教师二次备课栏或学生学习笔记栏
教(学)反思:
明月
喻清高
情景交融
乐观旷达
------探求人生哲理
圆月
衬别离。
-------追求美好生活
下阕:难眠怀弟
上阕:饮酒问月
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