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语文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第三章 通讯:讲述新闻故事 单元质量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秋语文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第三章 通讯:讲述新闻故事 单元质量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2 21:54: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阶段质量检测卷二(对应第三章)
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700多年来,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两个异族入主中原的王朝,即元朝和清朝。二者都是文明相对落后的民族靠武力征服先进民族而建立的。蒙古人在入主中原后,仍想以落后的制度继续统治中华;而清朝只以武力征服了中原的土地,自己的内心却被汉族的制度文化折服。因此,元朝虽强大一时,却不足百年;而清朝享祚近三个世纪,确实发人深省。
从民族政策来看,元朝按照种族和地域,把全国人口分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至元二年(1265年),禁汉人执兵器出猎,禁习武艺。至元三年(1266年),禁汉人、南人学习蒙古和色目文字。同年,右丞相伯颜向皇帝建议,屠杀张、王、李、赵、刘等五姓汉人,好在皇帝没有同意。同年,禁止汉人、南人、高丽人持兵器养马。早先,中使别迭等就向成吉思汗建议:“虽然得到汉人,也没有什么用处,不如将其斩尽杀绝,只要留下空地,使草木畅茂,我们可以改作牧场。”若不是耶律楚材极力劝阻,此种族灭绝的建议就可能成为国策。据马可·波罗记载:“所有的中国人都厌恶大可汗(元世祖)的政体,因为他所派地方行政首长多为鞑靼人(蒙古人),尚有色目人,其视中国人(原来中原及江南的中国人)为奴隶,使之无法容忍。”
而清入关后,立即从“满蒙一家”转向“满汉一体”。康熙十九年(1680年),谕绿旗部队:汉族叛乱只用汉兵平剿。清朝作战皆重用汉人。满族人虽然武力征服汉人,却在精神上崇尚汉化。满汉民族起码在法律上平等。满人世袭旗籍,汉人和蒙古人照样可投旗入籍。
在对待汉语的态度上,元代诸帝多“不习汉文”。世祖之时“江淮一行省无一人通文墨者”。有的蒙古贵族到地方任官,执笔署事,写“七”字之钩不向右转而向左转,“见者为笑”。陶宗仪《辍耕录》载曰:“今为官者蒙古色目人多不能执笔画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宰辅及近侍官至一品者,得旨则用玉图书押字。”元朝的儒臣为向皇帝“进讲”,须先翻译蒙古文。世祖虽有一定程度的汉语水平,仍不能脱离翻译。只有最后两代皇帝——文宗和顺帝汉语尚可。
而清朝早在入关之前49年,龚正六(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就给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当师傅,并兼任太祖诸子的老师,受到最高的礼遇。太祖亲信侍卫中有许多汉族读书人。太祖“精通汉语”,言必称汉唐,奉明制为圭臬。
太祖身边尚须翻译,顺治皇帝已经无须翻译。康熙、乾隆本身就是精通琴棋书画的汉学家。少年康熙只有在亲切地称呼外国传教老师汤若望为“玛珐”时,有使用满语的记录。雍正几乎全用汉语,只有看到八弟胤禩、九弟胤禟谋逆罪状时大大震怒,才失口用满语大骂“塞斯黑”“阿其那”(意为猪狗)。后世皇帝仅在个别称谓上保留使用满语的习惯。清皇室学校把汉语作为必修课程,诸皇子的老师都是当朝有名的国学大家。整个清朝是满人保持主动汉化的态势,并且比前朝的国学氛围更浓。
(选自王丹誉《元清两代制度得失》,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蒙古人和满族人都是凭借武力入主中原,不同的是,蒙古人仍想以落后的制度来治理天下,结果不到一个世纪,元朝就宣告灭亡。
B.在元朝,汉人和南人的地位非常低,至元三年(1266年),禁止汉人、南人学习蒙古和色目文字,也禁止他们练习武艺和持兵器养马。
C.清朝统治者崇尚汉化,被汉族的制度文化深深折服,满汉民族在法律上人人平等,汉人和蒙古人一样可以加入旗籍。
D.马可·波罗的记载表明,元朝大可汗时期的地方行政长官基本上是蒙古人或色目人,统治阶级看待原来中原及江南的中国人像奴隶一样,这使中国人无法容忍,都痛恨当时的政治制度。
解析:B项,原文并未禁止南人学习武艺。
答案:B
2.下列句子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句是(3分)(  )
A.元代的帝王都“不习汉文”,不懂汉语,儒臣向皇帝“进讲”,必须先翻译成蒙古文。元世祖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汉语水平,但仍然不能脱离翻译。
B.清朝的皇帝几乎都精通汉语,早在入关前,努尔哈赤就为自己和儿子们请了一个绍兴的汉人做老师,并给予最高的礼遇。
C.清朝的康熙、乾隆本身就是精通琴棋书画的汉学家, 雍正几乎全用汉语,后世皇帝仅在个别称谓上保留使用满语的习惯。
D.陶宗仪《辍耕录》记载,当时做官的蒙古人或是色目人大多数都不能用汉字签字画押,于是就在象牙或者木头刻上名字作为固定押印。
解析:A项,“不懂汉语”错,“文帝和顺帝汉语尚可”。
答案:A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清朝用武力征服汉人之后,立即从“满蒙一家”转向“满汉一体”,作战也重用汉人。 康熙年间曾发布命令,汉族地区发生的叛乱只用汉兵去平剿。
B.元朝统治者大多对汉人和汉语都很排斥,不止一个大臣向皇帝建议对汉人采取屠杀政策;有的蒙古贵族在中原做官却不会写汉语的“七”字,看见的人都感到可笑。
C.元朝统治者统治中原以后对汉人与汉文化也有一定的包容与接纳,比如有有识之士主张对汉人宽容,也有精通儒学的人在朝廷为官。
D.清朝统治者对汉人和汉语的态度与元朝大不相同,尤其是对汉语,言必称汉唐,奉明制为圭臬。皇室学校把汉语作为必修课程,整个清朝国学氛围甚至比明朝的更浓。
解析:D项,“言必称汉唐,奉明制为圭臬”的不是所有清朝统治者,而是清太祖。
答案: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青蒿素之母”
①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家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的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当获奖消息传来时,屠呦呦已是一个耄耋高龄的老人。她不是院士,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没有博士头衔,甚至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
②屠呦呦1930年12月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当时的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在大学里,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表现出浓厚兴趣。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工作。
③1970年,屠呦呦参与一个大规模的研究项目。该项目立项主要是由于战争需要。越战期间,美军和越南部队在印度支那半岛的热带战场上均受到疟疾的困扰。疟疾造成的非战斗减员比战斗减员高出四五倍,这使得军队战斗力严重受挫。越南方面求助于我国。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之下,1967年5月23日,解放军总后勤部商请国家科委、卫生部等部门召开了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此后,“523”就用以指代此次疟疾防治研究项目。按照部署,“523”项目分临床研究、中医药、化学合成药三组。屠呦呦加入了中医药组。她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一同查阅历代医药记载,挑选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抗疟疾药方,并实验这些药方的效果。
④2009年,屠呦呦出版了《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书。据此书记载,1971年10月她和同行们从中药青蒿中获得具有100%疟原虫抑制率的提取物,取得中药青蒿抗疟的突破;经去粗取精,于1972年11月8日得到抗疟单体——青蒿素。1973年,青蒿素的抗疟功效在云南地区得到证实。后来,山东中医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等单位也从黄蒿中获得青蒿素结晶。同年,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和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等单位开始着手青蒿素化学结构的确定工作。1975年底,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确定了青蒿素的确切结构,后又在1978年确定了青蒿素的绝对构型。1977年,《科学通报》介绍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1979年,《化学学报》发表《青蒿素的结构和反应》一文,更详细地介绍了青蒿素的相关化学反应。青蒿素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这种新结构的抗疟药解决了喹啉类药物催生的耐药性疟疾的治疗问题,并在过去30年里挽救了无数疟疾患者的生命。
⑤当年,在大多数学术权威都被打倒的情况下,38岁的屠呦呦被委任为组长,重点负责中草药抗疟的研究。虽然身患结核等慢性疾病,但她仍坚持工作。无论是野外采集标本还是室内实验研究,她都积极主动地完成。为确定药物对人类的有效性,屠呦呦和研究组成员充当了第一批以身试药的志愿者。虽然都知道这样做极有可能对自己的肝肾功能造成伤害,但是大家依然义无反顾。“我们需要尽可能快地证明这种好不容易发现的治疟药物的临床效果。”屠呦呦回忆起当年行为时说。经过长期研究,按照523办公室的安排,屠呦呦终于以研究小组代表的身份报告了青蒿中性提取物的实验结果。但她的成就一直没有被公众认知。
⑥2011年8月22日,由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等人在科学网上发表博文《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屠呦呦和另一位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张亭栋才开始引起媒体和公众的注意。2011年9月23日,在纽约举行的美国拉斯克医学奖的颁奖大会上,当满头卷发、戴着眼镜的屠呦呦将一座金色奖杯高高举起时,好奇的中国民众才第一次看到她陌生的面孔。拉斯克医学奖一直被业内誉为“美国诺贝尔奖”。从奖项设立至今,获得拉斯克奖的300多人中有80余位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因此拉斯克奖也被誉为“诺贝尔奖的风向标”。评审委员会表彰屠呦呦突出贡献时说:“屠呦呦领导的团队将一种古老的中医治疗方法,转化为今天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数亿人因此受益。这一数字未来还会不断增长。”在颁奖典礼上,台下观众对这位81岁的老人报以热烈的掌声。
⑦“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这是刚刚摘取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时,屠呦呦通过前来看望她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向外界表达的获奖感言。
⑧“听到这个消息感到非常振奋,衷心地祝贺屠呦呦首席研究员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说:“屠呦呦多年艰苦奋斗、执着地进行科学研究,围绕国家需求,克服困难,一丝不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是党和政府关心中医药、重视中医药、支持中医药发展取得的结果,是举国体制针对中医药工作全国一盘棋取得的胜利,是全国科技工作者、科学家群体共同努力的成果,是中医药为人类做出的新的贡献。”
(选自《人物周刊》,作者林晓娜,有删改)
【相关链接】
屠呦呦读大学时选择了绝大多数人毫无兴趣的生药学专业。这让她的父亲颇感意外。但她此时对自己的人生已经有了清晰的目标。她对父亲说:“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我认为只有生药学专业才最可能系统地探索中医药领域。中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这样的情怀支撑着她在提取青蒿素的路途中克服种种艰难险阻。老伴李廷钊至今都记得,在进行青蒿素动物实验的那段时间里,屠呦呦每天回家一身的酒精味,那是她亲自服药试验留下的味道,而这样的以身试药,最后导致她肝中毒。
(节选自高毅哲《屠呦呦:呦呦鹿鸣,一鸣惊人》,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屠呦呦青年时代就有清晰的人生目标,考入大学时她选择了绝大多数人毫无兴趣的生药学专业,热爱中医的情怀支撑着她在科研中克服种种艰难险阻。
B.屠呦呦善于抓住机遇,参加“523”项目中医药组是她事业的起点,她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人员一道,挑选记载中的抗疟疾药方并进行效果论证实验。
C.屠呦呦是一个具有担当与献身精神的科学家,38岁时就担任中草药抗疟研究组组长,为确定药物对人类的有效性她和同行们做首批以身试药的志愿者。
D.屠呦呦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科学家,2011年因饶毅等人的博文她才开始引起媒体和公众的注意,因获得拉斯克医学奖她才被美国同行首次看到面孔。
解析:D项,错在“美国同行”,应是好奇的中国民众。
答案:D
5.材料为什么要分第①段和第⑦段两部分来叙述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首尾呼应,取首尾圆合之妙。用屠呦呦的获奖感言、张伯礼的评价呼应瑞典卡罗琳医学院的结果宣布。②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却是“三无科学家”,自然令读者感到意外,故而有悬念效应。③避免平铺直叙,使行文显得有波澜。开头写获奖消息宣布,中间写研究过程与成就,末尾写获奖感言,打破了读者阅读的心理习惯,从而使文章结构显得曲折有致。
6.材料引用拉斯克奖评奖委员会及张伯礼院长的话有哪些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揭示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对中医药科学与人类健康事业的重大意义。②侧面衬托屠呦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③让评奖委员会、张伯礼的话和屠呦呦的获奖感言形成对比,凸显屠呦呦谦虚谨慎、淡泊名利的美德。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回 家
朱道能
日暮时分,他终于赶回了家乡。
村口的小商店早早亮起了灯光。有几个乡邻在说着闲话。见了他,都一脸热情地招呼着。他立即放下大包小包,连连回应,一一敬烟。
刚唠了几句,爹来了。
“回了。”爹的话,永远是那么简明。然后就去提地上的行李。
有人对他说:“你爹都来瞄几趟了。”
也有人对他爹说:“养儿不要多,一个顶十个呀——老哥好神气哟。”
爹拿眼去瞅生子,嘿嘿地笑。
回到家,把脸一洗,娘已经把七大碟八大碗摆上了桌子。爹悄无声息地从柜子里拿出一瓶酒来。
一看这酒,他愣了一下。去年春节前,妻子冰在单位分了八瓶抵债的高档白酒。初一给领导拜年拎去了两瓶,可一看领导家的酒柜,就又悄悄拎了回来。后来这酒,就送了岳父两瓶,客户四瓶,朋友来家喝了一瓶,余下这一瓶,回老家时塞进了提包,他想让一辈子只喝两块五一斤土烧的父亲,也尝尝这百元佳酿的滋味。
娘说:“这酒你爹稀罕着哩,过生日时都舍不得拿出来喝一口。”
爹打开酒盖,先给他倒满,然后给自己满上端起来,和儿子轻轻一碰,仰起脖子,一饮而尽。
他心头一热,为不苟言笑的父亲和儿子这尽在不言中的一碰。
于是,他也一饮而尽。
娘嗔怪道:“瞧你爷俩,慢点喝,跟谁抢呀?吃菜,吃菜……”
就这样杯来盏去,一瓶酒很快去了大半。
他说:“爹,你少喝点。”
娘说:“老头子,身体不好,别逞能了。”
爹说:“没事。”
又是一杯。酒见底了,爹也醉了。
他扶起爹,爹的头就软软地靠在他肩上。这一瞬间,他才突然发现,儿时印象中无所不能的父亲,竟然如此的瘦小羸弱……
他几乎是搂抱着把爹放在床上。爹的手还一直抓着他的胳膊,嘴里还含糊不清地絮语着。他拉过被子,把爹的手轻轻塞进被窝。
出来时,娘已经收拾好饭桌。
有杯茶,热气腾腾地等着他。
娘说:“你爹是高兴啦。”
他点点头。
“你爹是高兴啦,”娘又重复了一遍,“你们寄回来的纸片片,可给你爹长脸了……”
纸片片?他愣住了。
娘说:“就是那啥……那啥……”便转身进屋,拿出一个包,解了一层又一层,露出的是——一张明信片。
他想起来了,那是春节前,儿子蛋蛋从学校带回几张学校发的明信片,说是要完成“感恩”的家庭作业。
他说:“算了吧,你爷奶都不识字,寄回去了也没有用。”
儿子说:“不嘛,老师说一定要寄的。”于是,他就替儿子写地址。在写“溡河村”时,还一时想不起“溡”字是不是应该有个三点水。有多少年没有给父母写信了呢?仔细想想,应该追溯到上大学的时候了。
他看儿子一笔一画地写道:祝爷爷奶奶春节愉快,身体健康!
他见下面还有大片空白,就提笔续了一句:祝爹妈笑口常开,健康长寿!
儿子见了,又拿起笔递给妻子:“妈妈,你也写一句……”
于是妻子也写了一句。
然后,儿子交到学校,统一寄发了。
如果不提起,他早已忘记了这张“纸片片”了。
他端起茶杯,猛喝了一口,却烫得直吐舌头。
娘还在说:“这张纸片片,邮递员就送在村口商店里,好多人都看了,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儿子孝顺,孙子乖,媳妇也懂得礼数……”
“你爹才没有出息呢,跟俺一样,是个大字不识的睁眼瞎,却没事捧着这个纸片片,左瞅瞅右瞄瞄的……”
说着,娘就笑出了声。
他也跟着笑,肌肉却有些僵硬。
“前几天,你爹还说呢,掰个指头算一算,冰冰有五年没回了,蛋蛋也有三年没回了……”
娘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他立即道:“原来是准备回的,冰冰单位要临时值班,孩子也要上补习班……”说这话时,他感觉脸在发烫。
娘也立即说:“知道,知道。你爹还说了,你以后也不要年年回了。爹妈知道你们在城里的难处,喝口凉水都要花钱买,回来一趟,这七大姑八大姨的,你不容易啊……”
说到这里,娘的眼圈突然红了:“你爹娘没有啥本事,出门在外都靠你自个勤扒苦做的——以后逢年过节,给俺们寄个纸片片啥的就行了。省俩钱儿,好给咱的蛋蛋上大学……”
他鼻子一酸,说:“娘,你别这样说……”顿了顿,又大声道:“跟俺爹说,明年过年,我们全家一定回来!”
在里屋,爹的鼾声正响。
(选自2009年第9期《天池》,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  )
A.文章语言多用口语,质朴自然。小说多处描写人物对话,既能揭示人物的心理,又能彰显文章的主旨。
B.文章使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刻画人物,还多处使用修辞手法,如“是个大字不识的睁眼瞎”。
C.在“他”与儿子蛋蛋的对话中我们知道,他大学毕业后就没给父母写过信了,不写信的原因不仅仅是父母不认字。
D.文章写娘转身进屋,拿出一个包,包里装着明信片,“解了一层又一层”的细节描写表明了爹娘珍视的程度,也是对儿孙爱的程度。
解析:B项,错在并无心理描写,也没有多处使用修辞手法。“是个大字不识的睁眼瞎”并非比喻。
答案:B
8.文章开头写乡邻们的话语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比较简单,对话在文章的开头所以有“点题”的作用,“村口的小商店早早亮起了灯光”与下文的情节有照应,侧面烘托父亲盼儿归来的急切心情。
答案:开头话语描写的作用:①侧面描写写出了爹盼儿归的急切心情,如:你爹都来瞄几趟了。②照应题目“回家”,如乡邻们见他热情地招呼。③交代谈话的地点“小商店”,照应后文“纸片片”邮递地点。
9.简要概括母子谈论“明信片”时“我”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的回答要抓住“我”心理活动关键词,“愣住了”,“跟着笑”“感觉脸在发烫”“鼻子一酸”。最后简单概括即可。
答案:①疑惑与尴尬。“他愣住了”“他端起茶杯,猛喝了一口,却烫得直吐舌头”。②羞愧与自责,“他也跟着笑,肌肉却有些僵硬”“他感觉脸在发烫”。③感动与坚定。“他鼻子一酸”“明年过年,我们全家一定回来!”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高睿幼孤,聪慧夙成,特为神武所爱,养于宫中。睿读《孝经》,至“资于事父”,辄流涕歔欷。十岁丧母,神武亲送至领军府。为发哀,举声殒绝,三日水浆不入口。居丧长斋,骨立,杖而后起。神武崩,哭泣呕血。及壮,将婚,貌有戚容。励之勤学,常夜久方罢。文宣受禅,晋爵为王。天保六年,诏睿领兵监筑长城,于时六月,睿途中屏盖扇,亲与军人同劳苦。定州先常藏冰,长史宋钦道以睿冒热,遣倍道送冰,正遇炎盛,咸谓一时之要。睿对之叹曰:“三军皆饮温水,吾何义独进寒冰!”遂至销液,竟不一尝,兵人感悦。八年,除都督、北朔州刺史。睿抚慰新迁,量置烽戍,备有条法,大为兵人所安。无水处祷而掘井,泉源涌出,至今号曰赵郡王泉。睿后因侍宴,帝从容谓常山王演等曰:“由来亦有如此长史不?”孝昭帝临崩,预受顾托,奉迎武成于邺,拜尚书令。河清三年,周师及突厥至并州,武成戎服,将以宫人避之,睿叩马谏,乃止。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突厥咎周人曰:“尔言齐乱,故来伐之。今齐人眼中亦有铁,何可当邪!”乃还。于是以睿为能,加尚书令,封宣城郡公,拜太尉,监五礼。晚节颇以酒色为和士开所构。武成崩,睿与冯翊王润等奏后主云:“和士开不宜仍居内。”并入奏太后,因出士开为兖州刺史。太后欲留过百日,睿正色不许。旦欲入朝,妻子咸谏止之。睿曰:“社稷事重,吾当以死效之。吾宁死事先皇,不忍见朝廷颠沛。”入见太后,太后复以为言,睿执之弥固。出至永巷,被执送华林园,于雀离佛院令刘桃枝杖杀之,时年三十六。
(节选自《北史·高睿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
B.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
C.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
D.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
解析:解答断句题时,要注意句意及句子结构,然后运用排除法得出答案。“帝亲御戎”结构完整,其后可断开,故排除A、D。比较B、C两项,“以望”是“登故北城”的目的,其间不可断开,故排除B项。
答案:C
11.下列对文中加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居丧:指处在直系尊亲的丧期守制中。尊亲死后,古人要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
B.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称帝王或王后的死叫“崩”。
C.受禅:王朝换代,新皇帝接受旧帝禅让的帝位,也是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
D.公: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公、侯、伯、子、男的第一等,封建社会爵位制度严格,不可世袭。
解析:“封建社会爵位制度严格,不可世袭”错,在古代爵位是可以世袭,或降等世袭的。
答案: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高睿自幼被人抚养,为人十分孝顺。读《孝经》念及父亲便泪流满面,母亲去世,哀痛非常,为神武帝守孝期间长期吃斋,以致骨瘦如柴。
B.高睿奉旨监修长城,与士民同甘苦。恰逢盛夏,有人送来冰块,高睿不忍独自享用,直到冰块融化也没尝一口。
C.高睿好学勤政,深得帝王信任。神武帝去世后,他又历经文宣、孝昭、武成等皇帝,多次担任要职,官至太尉、尚书令。
D.高睿敢于犯颜直谏,毫不退让。武成帝去世后,他坚持要求将和士开调任外职,不为他人意见所动。
解析:“为神武帝守孝期间长期吃斋,以致骨瘦如柴”错,原文“居丧长斋,骨立”在“丧母”之后,因此“长期吃斋,以致骨瘦如柴”应是为母亲守孝期间的事。
答案:A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睿抚慰新迁,量置烽戍,备有条法,大为兵人所安。(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社稷事重,吾当以死效之。吾宁死事先皇,不忍见朝廷颠沛。(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高睿抚慰刚迁居来的老百姓,酌量设置戍边的烽火台,守备得很有章法,使士兵和老百姓感到很安心。(考查点:迁、烽戍、安及句意)
(2)国家的事情最重要,我应当用死来效忠国家。我宁可用死来侍奉先皇,也不忍心看到朝廷衰乱。(考查点:效、事、颠沛及句意)
参考译文:
高睿从小丧父,聪慧早熟,特别受到北齐神武帝的钟爱,(神武帝)将他抚养在后宫中。高睿阅读《孝经》,读到“帮助并侍奉父亲”时,就会流泪叹息。高睿十岁时母亲去世,神武帝亲自把他送到领军府。高睿为母亲哀悼,哭得死去活来,三天不吃不喝。高睿在居丧期间长期吃素,骨瘦如柴,用拐杖支撑才能起身。神武帝去世后,高睿哭得吐血。等到高睿成年,将要成婚时,他的脸上还带有忧伤的神色。他勉励自己勤奋学习,经常到深夜才停止。文宣帝接受禅让后,高睿的爵位升为王。天保六年(555年),诏令高睿领兵监修长城,当时是六月,高睿在途中舍弃车盖和扇子,亲自与士兵民夫同劳苦。定州先前时常冷藏冰块,长史宋钦道认为高睿冒着炎热,所以派人倍道兼程给高睿送来冰块,恰逢盛夏,所有人都认为冰块来得很及时。高睿面对冰块感慨地说:“全军都在喝温水,我怎能忍心独自享用冰块呢?”最后直到冰块融化成水,高睿也没有尝一口,士兵民夫很受感动。天保八年(557年),授任高睿为都督、北朔州刺史。高睿抚慰刚迁居来的老百姓,酌量设置戍边的烽火台,守备得很有章法,使士兵和老百姓感到很安心。高睿在没有水的地方祈祷后挖井,泉水汹涌而出,至今还被称为赵郡王泉。后来高睿陪侍酒宴,皇帝从容地对常山王高演等人说:“自古以来也有像他这样的长史吗?”孝昭帝临终,高睿事先接受顾命,在邺城奉迎武成帝,授任为尚书令。河清三年(564年),北周军队和突厥人到达并州,武成帝穿上军服,准备让宫女们躲避起来,高睿勒住马进行规劝,于是才停止。皇帝亲自统率部队,把全军的进退,一并交给高睿指挥调度,并让段孝先统领。皇帝与宫女穿上红色的铠甲,登上从前的北城墙观望,军营非常整齐。突厥人责怪北周人道:“你们说北齐动乱,因此我们前来攻伐。现在从北齐人的眼睛里可以看出他们意志坚如铁,我们怎么能抵挡呢?”于是返回。于是朝廷认为高睿能干,加授尚书令,封宣城郡公,授任他为太尉,监管五种礼仪。高睿后来由于酒色的缘故受到和士开的陷害。武成帝去世,高睿与冯翊王高润等人启奏后主道:“和士开不适宜仍然留在宫廷内。”并且入宫启奏太后,于是外放和士开为兖州刺史。太后准备把和士开再挽留一百天,高睿严肃地表示不同意。早晨高睿准备到朝廷,他的妻子和儿女都加以劝阻。高睿说:“国家的事情最重要,我应当用死来效忠国家。我宁可用死来侍奉先皇,也不忍心看到朝廷衰乱。”高睿入朝拜见太后,太后再次重申上次的话,高睿坚持己见更加坚定。他走出朝廷到了永巷,被抓住送到华林园,在雀离佛院被刘桃枝用手杖击杀,当时高睿三十六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①上,惟留汉将功。
注:①燕然,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曾经大破北匈奴,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返。
14.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让人清楚地意识到边境上军情的紧急,交代了当时匈奴正进犯边境的状况。
B.颔联写与友人分别于三河道,彼此心里并没有怅惘,但两人气概却是十分雄壮。
C.颈联描写送别所见之景,险峻的山隘,苍凉壮阔,为送别营造了一种悲凉氛围。
D.尾联激励友人,希望他扬名塞外,要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和开头两句遥相呼应。
E.本诗虽为送别诗,但是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语气慷慨激昂,感情豪放悲壮。
解析:A项,“匈奴正进犯边境”不正确,此句暗用汉代威镇敌胆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此处“匈奴”二字,是以汉代唐,借指当时进犯边境的少数民族统治集团。唐朝已无“匈奴”之称。B项,彼此心里有些怅惘。C项,颈联两句是写魏大从军所往之地,所写景物并不在眼前,而是在诗人想象之中。
答案:DE
15.诗歌颈联中的“横”“接”二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简析其妙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个“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一个“接”字,既形象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是遥接云中郡,与之连成一片的。雁门山与飞狐塞组成了中原地区(三河道)的天然屏障。地理位置的重要、山隘的险峻,暗示魏大此行责任之重大,为结句做了铺垫。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离骚》中屈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自己遭人嫉妒、受人诽谤的处境。
(2)杜牧的《阿房宫赋》描写了秦宫内奢靡的生活场景,他写道:远处仿佛“雷霆乍惊”,那是宫车驶过;车声渐行渐远,最终“________________”。
(3)《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描述齐威王纳谏后,群臣纷纷进谏的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2)杳不知其所之也 (3)群臣进谏 门庭若市
三、语言文字应用(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大洋一号”是中国第一艘现代化的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自1995年以来,这艘船经历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的任务。今年,它又完成了历时45天、航程6 208海里的综合海试任务。对不熟悉的人而言,(    )。在这里,重力和ADCP实验室、磁力实验室、地震实验室、综合电子实验室、地质实验室、生物基因实验室、深拖和超短基线实验室等各种实验室______________,分布在第三、四层船舱。由于船上配备了很多先进设备,人不用下水就能进行海底勘探。比如,深海可视采样系统可以将海底微地形地貌图像传到科学考察船上,犹如有了千里眼,海底世界可以______________,并可根据需要________________地抓取矿物样品和采集海底水样;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可以在深海底比较坚硬的岩石上钻取岩芯。
“大洋一号”的远航活动,与郑和下西洋相呼应。600年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600年后,“大洋一号”不断进步,______________,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法律框架下,探索海洋奥秘,开发海洋资源,以实际行动为人类和平利用海洋做出中国人民的贡献。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艘船经历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的调查。
B.这艘船执行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多个大陆架勘查航次的任务。
C.这艘船经历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完成了多个航次大陆架勘查任务。
D.这艘船执行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完成了多个大陆架勘查航次的任务。
解析:本题从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的角度设误。此句的主干是“这艘船经历任务”,显然“经历”和“任务”搭配不当,应该是“执行……任务”,而“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是并列短语,作“任务”的定语,“多个远洋调查”对应的是“多个大陆架勘查”,“多个”应该放在“大陆架”前修饰“大陆架”,所以B项是完全正确的。
答案:B
18.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下列各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大洋一号”的实验室很多,就像迷宫一样
B.“大洋一号”有十几个像迷宫一样的实验室
C.走进“大洋一号”,犹如进入了一座迷宫
D.进入迷宫一样的“大洋一号”,会分辨不出方向
解析:本题答题时要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上文“对不熟悉的人而言”,陈述的对象是“不熟悉的人”,A项和B项的主语是“大洋一号”,和上文的陈述对象不一致,排除A项和B项。C项,“迷宫”和下文的“在这里”相呼应,排除D项,选C项。
答案:C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一应俱全 一览无余 易如反掌 东山再起
B.应有尽有 一览无余 轻而易举 再接再厉
C.一应俱全 一目了然 轻而易举 东山再起
D.应有尽有 一目了然 易如反掌 再接再厉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具体语境辨析近义成语。一应俱全:一切齐全。应有尽有:应该有的全都有了,表示一切齐备。横线前有“各种实验室”,其中“各种”和“一应”语义重复。在这里应选用“应有尽有”。 一览无余:一眼看去,所有的景物全看见了,形容视野广阔,没有阻碍,把事物或景象都看在眼里,没有遗漏;也指事物简单,看得十分清楚;或建筑物的结构没有曲折变化;或诗文内容平淡,没有回味,不用说就可以明白;或形容道理很明显。一目了然:一眼就能看清楚。语境强调对海底世界的观察没有遗漏,应选用“一览无余”。易如反掌:像翻一下手掌那样容易,形容事情极容易办。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很容易做。语境是说矿物样品和海底水样很容易能得到,用“轻而易举”更恰当。东山再起:指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再接再厉:一次又一次地继续努力。这里没有“失势”的意思,应选用“再接再厉”。
答案:B
20.下面是一则新闻报道,请你从中筛选出五个关键词。(5分)
7 000年前淮河流域文明的代表——安徽蚌埠出土的600多种刻画符号,因其具有同期国内外文化遗存所罕见的独特价值,一直受到学术界关注。今天,出席双墩遗址刻画符号暨古代文明起源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国内外专家通过深入研讨形成共识:双墩刻画符号是一种处于前文字阶段的符号体系,深入进行研究对探讨汉字起源有着重要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明确文段的主要表述对象(主要概念或主要事件),找出与主概念相对应的谓语动词或总结性的词语,再将几个词语稍稍连缀,大体表达出文段的主要内容,根据大体内容压缩提取。本段材料主要介绍的是“刻画符号”因其“独特价值”“受到关注”,专家“形成共识”——“刻画符号……有着重要意义”。据此可提取出五个关键词。
答案:①刻画 符号 价值 关注 意义
②刻画 符号 价值 意义 共识(任选其一)
21.阅读下面新闻材料,根据要求答题。(6分)
不久前,某地一所高中对700名学生做了以“你觉得你离父母有多远”为主题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9%的学生认为与父母有代沟,其中6%的学生觉得离父母很远。很多学生说,与父母沟通时,除了学习再无别的话题。
(1)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就此现象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80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了语段的压缩和时事评论。其中第一小题应注意材料数据的变换;第二小题是从自我的角度入手,实际上和材料中的被调查者是一类群体,这就要求考生必须明确自己的身份。
答案:(1)(示例一)调查显示,多数学生与父母存在代沟。
(示例二)调查显示,学习成了多数学生与父母沟通的唯一话题。
(2)学生以学业为主,父母关心成绩没错;但我们的成长路上不仅只有学习成绩,强健身体、培养兴趣、磨砺意志、塑造品格等都应该成为交流的话题。
四、写作(共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近期,有媒体发出纽约时报广场新年倒计时后地面一片狼藉的画面,在中国网络上引发了一场耐人寻味的讨论。“大型活动后处处垃圾一片狼藉”的场面,向来似乎都用于描述国人的公共表现,成为国内媒体批评国人缺乏文明素养的有力论据。可没想到,向来被一些媒体当成国人学习榜样的美国人,竟然也乱扔垃圾。这立刻让一些同胞兴奋异常地找到了“自信”,还狂转图片,其兴奋之情掩饰不住那种洋洋自得的反讽:都说美国人文明素养多高多高,原来不过尔尔;看到乱扔垃圾就骂国人,国人其实被冤枉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依据材料内容:向来被一些媒体当成国人学习榜样的美国人,竟然也乱扔垃圾。这立刻让一些同胞兴奋异常地找到了“自信”,还狂转图片,其兴奋之情掩饰不住那种洋洋自得的反讽:都说美国人文明素养多高多高,原来不过尔尔。国人看到美国人这样做,似乎找到了“自信”,那么国人真正地认识自己了吗?对自己反思了吗?作为我们高中生应该从中认识到,要认识自己,不要迷失自我,可从以下角度立意:
①千万不要以这种“扬眉吐气”的比烂心态来看待“美国人也乱扔垃圾”,谁乱扔垃圾都是坏的行为。而且,美国人乱扔垃圾,不能据此得出“反正大家都一样”。
②在互联网使信息越来越开放后,国人正在扭转对发达国家非对称的完美想象,逐渐在开放、透明的信息下打破对世界的标签化想象。认识一个真实的西方和世界,是一件好事,但不能在认知别人中迷失自我。
③美国作为最发达的国家,有很多值得中国学习的,比如文明素养方面。虽然某些美国人也乱扔垃圾,但从整体文明素养来看,中国确实落后于美国,美国人还是我们的老师。
④如果能从“美国人也乱扔垃圾”的画面中看到“乱扔垃圾”之可憎可耻,从而想象出别人看待国人乱扔垃圾时的憎恶之情,进而产生“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千万别再让人笑话”的民族自尊感时,我们就离文明更进一步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