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单价、数量和总价》教案(表格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单价、数量和总价》教案(表格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09-23 13:1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价、数量和总价
学科:数学 年级:四年级 册次:上 学校: 教师:
课题
单价、数量和总价(P52例4)
课型
新授课
计划学时
1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提供了“已知每件商品的价格和购买商品的件数,求商品的总价” 的典型购物问题,探究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承前启后
乘法运算→基于乘法运算的常见的数量关系→建立模型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目标
1.理解“单价”的意义,并能举例说明。
2.结合实际问题归纳、总结出“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并能灵活运用这一数量关系解决相关的问题。
3.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初步渗透模型思想。
重难点
重点:知道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难点:运用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
化解措施
自主探究,抽象概括
教学设计思路
课前准备,导入新课→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同步检测
一、课前准备,导入新课。(5分钟)
1.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到商店(或超市)去了解一下商品的价格。
2.组织学生交流了解到的有关价格的信息,适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3.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来探究总价问题。
同学们做好课前准备,收集有关商品价格的信息。
自由交流自己了解到的信息,并根据自己了解到的信息提出问题。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口算。
12×4=48 100×30=3000
34×200=6800 45×100=4500
22×70=1540 50×30=1500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20分钟)
1.教学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含义。
(1)课件出示例4,引导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并尝试解答。
(2)引导学生观察这两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3)教师讲解:每件商品的价钱,叫作单价;买了多少,叫作数量;一共用了多少钱,叫作总价。
2.引导学生探索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引导学生概括出其他两个数量关系式。
(1)知道总价、单价,怎样求数量?
(2)知道总价、数量,怎样求单价?
1.(1)自由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独立解答。
80×3=240(元)
10×4=40(元)
(2) 观察、交流自己的发现:都是已知每件商品的价钱和要买多少件这样的商品,求一共用了多少钱。
(3)倾听、理解老师讲解的内容。
2.根据算式,总结三者之间的关系。
(1)80 × 3 = 240
↓ ↓ ↓
单价 数量 总价
(2)10 × 4 = 40
↓ ↓ ↓
单价 数量 总价
由此得出:单价×数量=总价。
3.进一步思考总价、单价和数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1)总价÷单价=数量。
(2)总价÷数量=单价。
2.填空。
(1)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单价),买多少叫(数量),一共用多少钱叫(总价),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单价×数量= 总价)。
3.妈妈买了12双袜子,每双袜子5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12×5=60(元)
4.列式解答。
(1)明明到商店买圆珠笔,用12元买了6支,每支圆珠笔多少钱?
12÷6=2(元/支)
(2)明明到商店买圆珠笔,1支圆珠笔2元,12元能买多少支?
12÷2=6(支)
三、巩固应用,提升能力。(10分钟)
完成教材第52页“做一做”第1,2题。
独立完成,同桌间互相检查、订正。
5.提出一个已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的问题。
自己提一提并解答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5分钟)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总价问题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你还能举例说一说总价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吗?
教师个人补充意见:
板书设计
培优作业
每千克苹果6元,每千克梨3元,妈妈买了14千克苹果。如果妈妈用同样多的钱买梨,那么可以买多少千克梨?
14×6÷3=28(千克)或14×(6÷3)=28(千克)
名师点睛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采集生活中的数学实例,把数学学习置于生动有趣的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有趣、有用、易学。
微课设计点
教师可围绕“总价问题的数量关系”设计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