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
学科:数学 年级:四年级 册次:上 学校: 教师:
课题
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P81例1)
课型
新授课
计划学时
1
教学内容分析
例5教学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试商方法。当除数不接近整十数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灵活试商。
承前启后
用“四舍五入”法试商→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试商方法→小数除法
教学目标
1.掌握把接近25的除数看作25来试商的方法,会笔算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
2.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掌握灵活试商的技巧,提高试商速度。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难点
重点:掌握把接近25的除数看作25来试商的方法。
难点:掌握灵活试商的技巧,提高试商的速度。
化解措施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设计思路
复习巩固,导入新课→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同步检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5分钟)
1.列竖式计算。
326÷81=
294÷58=
721÷83=
3.谈话引入。
有些除法题,按照“四舍五入”法,试商的次数比较多,这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用不同的方法来试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1.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说一说试商的方法和计算的过程。
2. 思考并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1.口算。
11×5=55
24×5=120
25×8=200
2.笔算。
270÷31=8……22
196÷39=5……1
320÷52=6……8
竖式略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20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81页例5:计算240÷26。组织学生独立试做,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计算完成后,结合计算过程,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3.教师选择计算中不同的试商情况,组织学生进行汇报。
(1)把除数看作多少来试商?
(2)在试商的过程中怎样调商?
(3)怎样检验计算的对错?
4.组织学生对比、讨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你是怎样求出商的?
5.介绍“中数试商法”:把26这样的数看成与它接近的25来试商,这样的试商方法叫作“中数试商法”。
1.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
2.小组内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
3.汇报试商、调商、验算的过程。
(1)试商时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把26看作30来试商;直接用26来试商;把26看作25来试商。
(2)调商:商是否合适,关键看余数,如果余数大于或等于除数,则说明商小了,需调大。
(3)检验:可以根据“被除数=除数×商+余数”来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4.学生讨论交流,发表各自的见解。
5.学生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解。
/
4.开心农场今年一共收了180千克苹果,每24千克装1箱,可以装多少箱?还剩多少千克?
180÷24=7(箱)……12(千克)
三、巩固应用,提升能力。(10分钟)
完成教材第81 页“做一做”,进一步理解算法。
根据情况灵活试商,交流试商的方法。
5.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120÷26=4……16
276÷36=7……24
252÷56=4……28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5分钟)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布置作业。
教师个人补充意见:
板书设计
培优作业
1.一共买来182米红丝带。做1个大中国结要用22米,做1个小中国结要用14米。如果先做2个大中国结,那么剩下的丝带最多可以做多少个小中国结?
182-22×2=138(米)
138÷14=9(个)……12(米)
/
名师点睛
本课的学习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构建的过程,教学中运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实施构建。教学伊始,可安排15,25乘几的计算及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微课设计点
教师可围绕“中间数试商法”设计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