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漫步在无人区
1978年3月,美国《费城问讯报》记者理查德·克雷默步行穿越中东无人区,目击战后死一样的寂静,他的报道获得当年普利策奖——全球记者最高荣誉。那一年,克雷默27岁。报道细腻、生动,而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年轻战地记者的勇气和关爱之心。“这类战争,就像越南战争一样,没有前线,也无所谓防御或进攻。它把记者个人的安全置于十分危险的境地。一枚炸弹或者一粒子弹不知从什么地方就会钻了出来,这种情况已成为家常便饭。所有记者都了解这种情况。”这是普利策评选委员会对克雷默报道的一段推介。这种情况至今没有改变,2000年9月巴以流血冲突爆发以来,已经有10多名记者在前线丧生,受伤者更是难以统计。
美字体
安
得
普
天
休
战
伐
,
不
令
竹
箭
困
输
供
。
赏美文
“九三阅兵”,用历史的火把照鉴和平之路
李达仁
2015年9月3日。循着胜利日阅兵的国际惯例,北京天安门广场将迎来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抗战胜利日大阅兵,以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是抗击法西斯开始最早、坚持抵抗最久、付出牺牲最大的国家,为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胜利来之不易,历史不容忘却。
当我们把思绪拉回到那个战火硝烟的年代,历史的苦难辉煌,历史的沉重教益,历史的现实镜照,一切不言自明。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从南京失守到重庆遭到大轰炸,狂魔肆虐,国难当头,要么沉沦覆亡,要么奋起抗争。往往是绝境,成为砥砺伟大民族精神的磨刀石。在中国共产党的主导和推动下,全国各族人民同仇敌忾、共御外侮,奏响了气壮山河的救亡之歌。
那是一部民众的苦难史,深入骨髓的丧亲之痛、永世难忘的生命之殇,让亲历者难以言说,让后来者潸然泪下。那是一部民族的觉醒史,积贫积弱、沉睡百年的中国,在民族危亡之际觉醒起来,中国共产党引领着全民族义无反顾投身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中。那是一部国家的奋进史,家国破碎,山河喋血,国家意识成为民众自觉,爱国主义成为时代主题,民众从国家之中看到了自我的镜像,捡拾起个体的价值。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当我们为胜利而欢呼时,也不应忘了,是什么让这场战争得以发生;当我们为苦难而悲愤时,也不应忘了,只有赓续奋斗才是告别苦难的最好方式;当我们为逝去的生命而痛惜时,也不应忘了,要捍卫和平的果实,必须警惕毁灭的种子复活。
今天我们重温抗日战争那段苦难辉煌的岁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就是要牢记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牢记中国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和自由、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建立的伟大功勋,牢记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的伟大贡献,珍视和平、警示未来,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我们要共同传承全民族艰苦抗战留下的集体记忆,用历史的火把照鉴和平之路、照亮民族复兴之路。
(摘自人民网,有删改)
文中记者用真切的描写再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战争造成大片的无人区,无人区死一样的寂静,只有炮弹炸响和动物的惊叫声,战争双方内心既恐惧又有对对方的仇恨。
[适用角度]“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相互信任”
几十年来,巴以双方不断地停停打打,这让彼此难以互相信任,充满猜疑和戒备。努力与对手和平相处、在相处中逐步建立信任,是双方的理智选择。令人遗憾的是,直到今天,双方都采取了用包括武力在内的各种手段,去不断尝试对方最大忍耐度的做法。正是这种平时看来微不足道的武力和暴力,让原本深埋于彼此间的不信任与仇视愈演愈烈。哈马斯对以色列的强硬立场得到巴勒斯坦人的广泛认同,而“让哈马斯下台”同样成为以色列大多数选民的愿望。正是两岸领导者对彼此的不信任,让两个实体间多层次、全方位的仇视愈演愈烈,最终导致战争的全面爆发。
当你看到战火中的孩子们那一双双绝望的眼睛时,当你听到幸存者失去亲人后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时,你一定会痛恨战争。是啊,让我们对战争说不,对暴力说不!让我们祝福全世界的人民都能在和谐相处中创造、共享高度的物质和精神文明!
任何武力都是过度的,只要以色列和哈马斯双方继续目前这种除了武力外,不相信任何东西——包括和平承诺、停火协议、国际调停的心态,暴力和冲突的温床就始终存在。
一、语言运用
1.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菜籽油含有亚油酸、亚麻酸、花生酸等三种人体________的脂肪酸,还有油酸。菜籽油能________胆固醇在小肠的吸收,还能促进肝内胆固醇的降解和排出,因此,它对________心血管病的发生有一定作用。
A.必须 抑止 防治 B.必须 抑制 防止
C.必需 抑止 防治 D.必需 抑制 防止
解析:“必须”为副词,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必要,只能作状语,不能作定语;“必需”为动词,表示一定要有。因此第一空只能是“必需”。“胆固醇在小肠的吸收”只能“制”不能“止”,因此第二空只能是“抑制”。第三空所支配的宾语是“心血管病的发生”,中心语是“发生”,“发生”只能“防止”,没法“防治”。
答案:D
2.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①9月25日,深圳机场女清洁工梁丽“捡”黄金案尘埃落定,检方最终将之定性为“侵占”而非“盗窃”,并做出不起诉决定。
②既然“有偿家教”影响孩子主动健康地发展,而且有损教师的形象,且引起了广大有识之士的普遍诟病,立法禁止或过犹不及一下有何不可?
③当天黑公司人员又纠集闲杂人员近百人,不请而至生日现场,手拿砍刀、棒棒,在光天化日之下大施淫威,易大德一家及亲属共5人被砍成重伤。
④日前,记者采访了中国足协的一位官员,该官员表示山寨足球队和国足比赛的事情很不着边际。
⑤既然提升中国公民旅游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绿色旅游”这种注重修正行为习惯的休闲方式,又怎能等闲视之?
⑥在当时的美国,反对迫害,反对不公平、不平等的重担,义无反顾地落到了民权领导人马丁·路德·金的肩头。
A.②⑤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①③⑤
解析:①尘埃落定:比喻事情有了结局或结果。②“过犹不及”不能与“一下”搭配,改成矫枉过正。③光天化日:指大家看得非常清楚的场合。④不着边际:多指说话空泛,不接触实际,改成不靠谱。⑤等闲视之:指和平时一样去对待。⑥义无反顾:应当用于人对事,而不能用于事对人。
答案:C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爸爸去哪儿》热播后,引发了育儿专家的讨论,指出了父亲带孩子的许多可取之处,比如爸爸懂得适度冒险,善于理性思维等。
B.《福布斯》最新公布的2014年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显示,中国亿万富豪总数位居世界第二位,中国有152位净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富豪闯入全球富豪排行榜。
C.冬奥会前不少人对周洋的实力有所怀疑,但成功卫冕1 500米桂冠的辉煌战绩,足以证明周洋已经克服了过去四年一系列风波所带来的心理困扰。
D.要杜绝“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除了重视宣传教育外,还需依靠加强行人过马路的设施、科学设置红绿灯间隔时间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解析:A项,主语残缺,在“指出”前加“专家”;C项,成分赘余,“卫冕”与“桂冠”重复;D项,“加强”与“设施”不搭配。
答案:B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强烈的生态意识。中国传统哲学是“生”的哲学。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生”就是“仁”,“生”就是“善”。中国古代思想家又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这种意象世界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生态美”
②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很多作品中,都创造了“人与万物一体”的意象世界
③大自然是一个生命世界,天地万物都包含着生机盎然的生命、生意
④人们在这种观赏中,体验到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
⑤这种生命、生意是最值得观赏的
⑥从而得到极大的精神愉悦
A.③⑤②①④⑥ B.②④③⑤⑥①
C.⑤③④①⑥② D.③⑤④⑥②①
解析:先分析六句话的意思,然后分析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①具有概括性,应该放在开头或者结尾;⑥是④的结果;由③中的“生命、生意”和⑤中的“这种生命、生意”可知③⑤相连。由此可以得出答案。
答案:D
5.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推动油价猛涨”的三个原因。(不含标点符号,18字以内)
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自上周起一涨再涨,屡创新高。分析人士认为,土耳其可能越境打击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工人党武装是这几天油价猛涨的直接原因。由于伊拉克的许多大型油田都在北部地区,土耳其的军事打击将影响伊拉克的石油产量和外输。
从长远看,对全球能源供应的担忧是高油价的深层原因。国际能源机构发布报告说,世界主要工业国家上个月的原油商业库存已降到5年来的平均值以下。同时北半球国家尤其是美国进入冬季,对取暖所用燃料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
美元持续走软也导致按美元标价的油价不断上涨。最近一段时间,美元对许多国家的货币比值都已创下多年来的最低,而自从美联储9月18日降息以来,美元下跌得越来越快。分析人士认为,美国政府是在有意放任“美元弱势”,以此刺激出口的增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土伊危机、供需矛盾、美元贬值
6.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请在横线处写一个总结句。(20字以内)
汉儒董仲舒曾精辟地指出:“大富则骄,大贫则暴。”在贫富分化的社会结构中,富人和穷人的心理、行为都会扭曲,并造成人际关系的广泛紧张、对立,在现实中主要表现为官民对立、精英大众对立。在东南沿海地区,也表现为外来人口遭到本地政府和民众的排斥。社会的信任与团结因此迅速消失。同时,高房价、就业困难、财富与权力的世袭导致青年人普遍消沉乃至绝望。凡此种种,都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贫富分化严重会引发种种社会问题
二、阅读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约克·伊万斯今夜值班
[美]罗伯特·凯塞
在德国对英国狂轰滥炸的时候,人们很少能想起伊万斯,更不会在他那瘦小的胸膛上挂一枚奖章,即使在他死后也不会。
他绝不会在一次伴随着低沉的鼓声和嘶哑的喇叭声的殡仪中接受人们的致敬。事实上,人们很可能根本不会为他举行葬礼。
战争打响之前,他没有做过任何足以使自己为人所知的事情。他在码头上干活儿,那里尘土飞扬,对他的肺部都有影响。上次世界大战后期,为招募新兵进行的体格检查并不十分严格。尽管如此,由于视力差和其他缺陷,人们还是拒绝他入伍。
然而,尽管他无声无息,他却具有英雄的品格。
让我们继续讲伊万斯的故事吧。他死前成了一名防空民防人员。他接受了一年训练,学习如何戴防毒面具,如何让昏倒的妇女苏醒过来,怎样把行人引导到最近的防空洞等等。在训练中,他的表现平常。
这天夜里,约克·伊万斯值班。过去一个月中,他几乎每夜都要值班,因为每夜都有空袭警报。如果他还活着,那么,他每次都得值班。现在空袭随时都可能发生。
那天夜间11时,他打电话给民防指挥中心,报告说他看到远处有一点亮光。伊万斯的长官听到是伊万斯,就漫不经心地说,那是有人在抽雪茄,不过烟火太亮罢了。
伊万斯守护在郊区某地一个公用电话间旁边,敌人轰炸城区时,这里也挨过炸弹。当一枚大炸弹丢下来时,他没有来得及离开。
这个炸弹没有爆炸,对此,伊万斯开始很高兴。炸弹是带着撕裂人神经的尖叫声落到地面上的,过了一会儿,伊万斯想到他应当去看看这枚炸弹。这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不是哑弹。在受训期间,他看过不少图片和图表,知道,这是一枚定时炸弹,而且是一枚大的。几分钟后,他把这一切向上司做了报告。
“炸弹在哪里?”上司问道。
“在街心花园里。”伊万斯答道。
上司命令说:“把无关的人赶走,把附近住宅里的人撤光,让行人不要靠近!”
“是,先生!”伊万斯说。
伊万斯遵照命令行事。在不到一小时内,他把附近几户居民撤走。在这以后,他坚守在岗位上疏导行人。
早上7时以前,行人不多。在这以后,上班的工人和各种行人成群结队而至,有的步行,有的骑自行车,有的乘汽车。
在连续遭到轰炸的地区,有这样一种荒唐的现象,那就是人们对可能造成严重伤亡的事情,反而非常好奇。
突然,约克·伊万斯发现他一个人得干两个人的事。这枚炸弹落在两条街的交叉口上,使四个方向的行人都受到威胁。
伊万斯想尽一切办法解决这个难题。他把炸弹后面100多码的地方用绳子拦了起来,然后,他把自己的岗位移到十字路口的中间。
有数以百计的行人听到他说:“此处有定时炸弹,请走开,请走开。”他们走开了。
从这里路过的人中有一位是附近圣公会教堂的神父。这位神父向记者提供了关于伊万斯生命最后时刻的最生动的情况。
神父说:“他几乎完全没有必要用手指炸弹在哪里,炸弹就在他身后的草坪上。很明显,他是了解这是多么危险的。他面色苍白、憔悴,但是,从他的声音中人们听不到丝毫颤抖。我永远忘不掉这个场面:他吹哨子,呼喊着,要人们离开。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他像中世纪的麻风病人,他摇着铃,呼喊着‘避开我,避开我!’”
“我要他用绳子把大街拦起来,然后自己撤离。但是,他却对我说:‘我的任务是留在这里。请走开吧,不要给别人树立坏榜样。’于是,我只得走开,到电话间打电话向有关方面求助。”
9时10分,炸弹爆炸了,把地面炸开了一个大弹坑,伊万斯连尸骨也没有留下。
(选自黎信、曹文秀《西方新闻作品选读》,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新闻特写,作者运用目击者的话语,记述新闻主人公约克·伊万斯在生死关头从容不迫、忠于职守的感人事迹,增强了现场感和真实性,产生了巨大的宣传效应。
B.文章开头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吸引读者眼球,为下文叙写一位忠于职守的忘我的英雄作铺垫。
C.“长官听到是伊万斯,就漫不经心地说,那是有人在抽雪茄,不过烟火太亮罢了”,这句话不能表明,伊万斯的工作没有得到上司的重视,也不能表明他的上司对社会安全漠不关心,从后文与伊万斯的对话中能看出,他的上司对群众安全是重视的。
D.作者使用“这天夜里”“夜间11时”“过了一会儿”“几分钟后”“在不到一小时内”“早上7时以前”“9时10分”这些表示时间推移的短语,增加了现场紧迫感,目的是使读者的心跟随作者的叙述而悬起来。
解析:D项,“目的”分析有误。
答案:D
8.约克·伊万斯发现定时炸弹后做了一系列的事情,他的这些行为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请做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时,学生应该认真阅读有关约克·伊万斯发现定时炸弹后所采取的措施的文字,从中归纳提炼出人物的品质特点,如镇定从容、尽心尽责、勇于牺牲等。
答案:虽然约克·伊万斯知道身处定时炸弹边上的巨大危险,他的面色苍白、憔悴,但是,从他的声音中人们听不到丝毫颤抖,在众人的生与自己的死的选择中,他是那样镇定、从容。虽然他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防空民防人员,但在生死关头却能恪尽职守,竭尽全力疏散行人,保障群众的生命安全,置自己安危于不顾,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连尸骨也没留下,而数以百计的人却因为他的疏导而得救。这是一种多么感人的、壮烈的献身精神!(意思对即可)
9.这篇特写的开头原来有这么一段议论的话:“艺术家完全应该以他为模特儿,塑造大英帝国精神的形象,就是依靠这种精神,大英帝国才维持到今天。”有人说这是画龙点睛,有人则说这是画蛇添足。你是怎么看的呢?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时,考生必须掌握一定的文体知识和写作技能,并能结合所给的新闻文本阐述自己的见解看法,做到有的放矢,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一般答题模式是:先表态后阐述。
答案:(示例一)我赞成“画龙点睛”说。面对约克·伊万斯这样的英雄,作者不应该以纯客观的手法来写作。作者应该把自己的感情放进去,也可以有一语中的的议论、发自肺腑的抒情。这是动情的评价,既是抒情也是议论,对特写塑造形象、讴歌英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示例二)我赞成“画蛇添足”说。约克·伊万斯是千千万万维护世界和平、保护群众生命财产的英雄之一,但说艺术家应当以他为模特儿,“塑造大英帝国精神的形象,就是依靠这种精神,大英帝国才维持到今天”,就有溢美与夸大之嫌,使本来感人的故事反而显得做作,失去其感人肺腑的震撼意义。况且还带有明显的政治宣传色彩。所以,还是删掉这段议论比较好。
课件32张PPT。第四章 特写:镜头式的新闻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