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五课。本单元属于力学知识板块,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知道自然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力,这些力都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本节课就是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摩擦力,并且简单地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学生在前几节课对力已有初步的感受,从研究小车的运动开始,转到力的概念认识、力的测量;从重力,弹力,然后进入本课的摩擦力学习。此前学生已经掌握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的实验,本课的知识也是为学习第六课“滑动与滚动”打下基础。另外力这一单元本身跟初中物理中的力学有着很深的联系,是为之打基础的课程,摩擦力也是其中之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探讨生活现象与动手实践,了解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2)学生通过推测与实验,验证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物体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3)学生通过做对比实验验证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力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选择与运用已知器材,掌握测量摩擦力的大小的方法。
(2)学生在小组中进行推测与设计实验,验证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物体轻重的关系。
(3)学生通过探讨与合作理解常量与变量,做好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让学生养成认真实验并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2)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实验内容
编号
实验名称
实验器材
装置
主要实验材料
1
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弹簧测力计
附件1-ppt1
木盒、文具盒、等可拉动的物体
2
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的关系
弹簧测力计、木板、毛巾、木盒、砝码
附件1-ppt2
木板、毛巾、木盒、砝码
3
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弹簧测力计、木盒、砝码
附件1-ppt3
木盒、砝码
设计思路
教学重点: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训练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做好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实验教学的作用: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实验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些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恰恰是探究式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可见,实验教学在科学课教学中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本节课所做的第一个实验是让学生明白:摩擦力是普遍存在的,生活之中常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加深了对摩擦力的认识,并进一步复习弹簧测力计的用法,也为本单元第六、七节的学习做好铺垫;第二个实验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主动探究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这个结论是学生通过实验得到的,所以印象深刻,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第三个实验时,学生已经有了经验,教师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变量与常量的关系,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而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探究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提高了分析能力,增强了自信心。
主要教学策略
落实“学讲计划”,开展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进去”、“讲出来”。如:设置导学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与学习流程,让学生观察现象,汇集信息,提出问题,教师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学生根据指引,进行自主学习;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经历推测,实验,分析的过程,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互助、互学,经历了“学”与“讲”;最后让学生完成思维导图,积极构建知识网络系统,形成信息图谱,这也是“讲”出来的一种方式。
实验类型:
学生实验(分组实验)。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认识摩擦
出示PPT4,看两双鞋子的鞋底猜一猜哪双是新鞋子、哪双是旧鞋子?新鞋子的底穿了一段时间就变成这个样子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出示PPT5,问:新轮胎变成了旧轮胎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教师又问:你的脚现在与什么接触,会产生什么?
(预设:磨损、摩擦,你讲到了一个关键词:摩擦)
师示范几个动作,全班学生说说什么和什么摩擦?
师:那生活中还有哪些摩擦现象?能举例说说或能现场演示吗?
师:刚才我们讲到了很多关于摩擦的例子,你有没有发现物体都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摩擦的?
(预设:都与运动有关,物体都互相接触)
板书:运动,接触
出示PPT6 出示课题,揭示摩擦力的概念。
自主先学,强化认知
出示PPT7,指名读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
师问:关于摩擦力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会很多,且表述不会很严谨,教师要予以引导,研究物体时,要研究物体的属性。力的属性就是其方向,大小与变化因素。)
摩擦力的方向(出示PPT8,导学案: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物体的方向是相同还是相反?你如何去验证?)
a、学生做出选择,小组讨论验证方法。
(预设:大多数学生会采用手按桌子向前滑动的方法,教师提示,多留意你身边的生活场景,如:滑冰、搓澡、擦黑板等等。)
b、指名表述。
(预设:学生的语言有可能没有逻辑性,教师可给出关联词,如:通过.....,发现.....,说明......l来规范学生的语言。)
师问:摩擦力的大小你会测量吗?
a、指名回答。
(预设:学生能够回答出来,使用弹簧测力计,但具体方法不知道,教师可以给出几种假设,如:倾斜测量、用力不均匀等。这也为学生开展后面的实验打“预防针”。)
b、出示PPT9,揭示测量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c、发放弹簧测力计,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测量摩擦力大小的实验。
(预设:有的物体高度较小,无法与弹簧测力计保持水平,还有的物体不易与弹簧测力计相连,这时教师提供细绳或指定测量物体。)
d、小组代表汇报木盒在课桌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
(设计思路:进一步规范测量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提出推测。出示PPT10
(预设:学生有可能提出用倾斜物体的方法改变摩擦力的大小,教师可告知关于斜面知识在六年级下学期讲解。)
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研究主题与顺序。
(预设:部分学生已预习,已知道教材上的实验名称与顺序,教师可以“顺水推舟”)
师提示:能用实验证明吗?老师准备了这些材料,你能不能利用材料设计实验来证明你们的猜测呢?
师:这类实验属于哪种类型实验?(对比实验)
课件出示:对比实验 PPT11
??????????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你们准备怎么改变?
??????????实验中不能改变什么条件,你们怎么保持不变?
(3)出示PPT12,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关系的实验
a、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并汇报,全班帮助交流,完成PPT12上的问题。教师强调实验步骤。
b、小组代表领取实验材料与记录单,小组主持人分配角色,开展实验。
(预设:测量的物体的重量不要太大,教师指定被测量的物体。)
c、学生完成记录单,并汇报数据。
d、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出示PPT13
(预设:学生的数据不一定都是一致的,教师可多询问几组,取多数,如果差异太大,教师可进行演示实验。)
(4)师问: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有关系吗?要想研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需要什么材料?
a、小组讨论一下,汇报。师讲解增加或减少钩码获得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出示PPT14
b、小组讨论实验方案,指名说实验步骤,教师补充。
c、学生领取材料,进行实验,并填写记录单。教师提示:砝码不要加太多,不要超过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
d、汇报数据,得出结论。出示PPT15
4、巩固新知、快乐达标
完成练习,出示PPT16。
总结提升、固化知识
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除了接触面情况和物体重量之外,还可能有什么?
完成思维导图。PPT17
每组发一张A4纸,参考PPT,完成思维导图。
说明
本节课所选实验贴合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能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但不能用科学的语言来描述,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关于摩擦力的属性知识,对一些生活现象做出科学解释,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与积极性。
本节课的实验教学尝试采用了“学讲方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先学,学会从日常生活中提取有用信息,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小组合作时进行角色定位,小组成员明确各自的责任,如:小组主持人负责分配任务,记录员负责观察与记录数据,实验操作员负责动手操作,解说员负责语言描述,当然分配的角色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角色也可以重复;在小组代表汇报环节,采用语言讲述与再做拓展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讲”出来自己的收获,在最后的环节中,设计了小组完成思维导图的题目,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与固化所学知识,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这也是一个“互学”与“互讲”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