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第三课
《心脏和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
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生命科学领域的学习不应拘泥于生物学上的专有名词和概念,要让学生深入探究生物生命活动中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有助于他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
根据课标要求、《心脏和血液循环》教材特点以及五年级学生的知识经验,在本课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建构主义原则及“以儿童立场关照教学”的思想,以学生对心脏和血液循环的知识经验为起点,重视学生的体验、模拟等实践操作,注重交流对经验概括的作用,让学生在探究中建构新知。
2.英国哲学家K.R.波普尔说过“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设置“输液的药物到哪里去了”的问题情境,从生疑到到释疑,这个过程就是认知加工的过程、脑力激荡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
3.刘默耕老师说过“要为儿童精心设计所要认识的实际事物的‘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亲密接触师生共同准备的有结构的材料,以便有效突破教材重难点,提高探究效率。
4.“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 努力创设一种师生、生生良好互动的环境,信赖、接纳每位学生,把赏识的目光投向每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可以评价他人,也可以被他人评价,在互评中共同发展。
二、生命科学领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
教学内容:《心脏和血液循环》是苏教版《科学》五上第四单元《呼吸和血液循环》的第三课。是在学习了《测量呼吸和心跳》、《肺和呼吸》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也是本单元的结束课和总结课,将呼吸器官和血液循环器官紧密的联系起来,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自己的身体。
这课是在学生学会了测量呼吸和心跳,认识了人体的肺等呼吸器官的基础上,认识人体的血液循环及其意义。来认识人体的心脏、心跳;心脏的功能及血液循环的意义,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关注自己的身体,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
教学方法:对于人体的心脏和血液循环,学生有一定的了解但不是很清晰,这些内容不便于学生直接研究和学习,所以要用“解暗箱”的方法来探究人体内部的秘密。
1.以描述、讨论、体验、触摸、模拟等方式,充分探究事物的外部表象,由此来推测事物内部的结构、功能,揭开人体内部的秘密。
2.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过程的整合,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效率。
3.与传统的直观教学方法相结合,恰当运用挂图、模型、视频等,使教学手段更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
三、学情分析
1.已有知识和经验。五年级学生已对自己的身体结构有一定了解,通过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呼吸次数、心跳速度以及呼吸和心跳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心脏的构造、血液是如何循环的、脉搏和心跳有什么规律、心脏和血液循环各自又有什么作用,它们与人体健康有什么关系等问题的认识是模糊的。尤其是对心脏与血液循环这一过程,无法获得客观的感受。
2.学习方法和技巧。在进行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能测量自己的呼吸、心跳次数以及肺活量,认识了人体的呼吸器官。因此,本课教学应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的获得,同时,借助科学模型、信息技术来帮助学生建构概念,形成知识体系。
3.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五年级学生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已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方法,要关心性格内向不太喜欢参与活动的学生,考虑活动设计的多样性和参与的全面性;对平时探究能力强的学生,引导他们合作交流、勇于创新。让各类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中都有收获、提高和发展。
四、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一)过程与方法
1.知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
2.知道心脏的形态和功能。
3.会测量自己的脉搏,知道心跳和脉搏的关系。
4.知道坚持体育锻炼有利于心血管的健康。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知道心脏的形态和功能。
2.知道体育锻炼给心脏带来的好处,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份锻炼计划。
3.知道心跳和脉搏的关系。
4.了解如何保护好自己的心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利用模型研究问题的乐趣,并认识到这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2.意识到为什么要参加体育锻炼。
3.意识到保护心脏的重要性。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心脏及血液循环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心脏的功能。
六、教学准备
1.材料的选择与准备是科学探究至关重要的环节。精心挑选有结构的材料,会引领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究活动有效进行。为配合本课的教学,课前制作多媒体课件,课上使用的材料主要有:小皮球、塑料瓶、水槽、水、红墨水、心脏模型、人体血液循环挂图、抹布、计时器等。
2.学生分小组就坐,每小组有小组长负责分收实验材料,记录员负责做记录。
七、教学过程设计(附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间互动的过程,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教学活动的展开应紧扣学生的思维与活动,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具体实施。
(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
1.同学们平时生病了一般怎么治疗呢?
2、学生回答。
3、教师:(课件出示学生在医院输液的场景)药物通过针头进入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然后又到哪里去了?对于这一现象你有什么思考?
4.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发言。
5.教师小结:要想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心脏和血液循环”。(板书课题:心脏和血液循环)
【设计意图】营造学生较熟悉的输液场景,引出血液循环器官。基于学生的生活问题来做研究,学生兴趣高涨。
(二)比比贴贴,认识心脏
1.(播放心脏跳动的声音)这是什么声音,你们知道吗?
关于心脏你已经知道什么? 学生回答。
3.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体验。
4.出示心脏的模型并讲解:为了更直观的看清楚心脏的位置,老师带来了一个模型:心脏位于左胸部,在胸骨的后面,肋骨的内侧。连接着大血管的朝上,尖的一端叫心尖,略向左偏。
5.操作:在老师的手里有几张心脏的图片,如果要你将它贴到自己心脏的位置上,你能做到吗?谁愿意试试?(每组选一个代表。)
贴好后,面向同学们,大家看看他们贴的心脏位置对不对?
【设计意图】学生的经验和已有认识是学习新知的基础,了解学生关于心脏的已有认识,做到新课探究有的放矢。比一比,贴一贴,让学生对心脏的大小、形状和位置有直观的感受。
(三)模拟实验,认识心跳
1.我们都知道心脏在不停地跳动,你们知道心脏是怎样跳动的吗?
2.下面我们用皮球模拟心脏的跳动。用手握住皮球,有节奏地反复挤压与松开,连续做几次次,体会心脏的跳动。球在组长的桌子里。
3.学生们体会、交流手上的感觉,并汇报。
4.播放心跳的视频,讲解: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会感觉到一次心跳。
【设计意图】用手反复挤压和松开皮球,有助于学生体会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在模拟实验之后,观看心跳视频,帮助学生建立模拟实验与事实间的联系,从而完整认识心脏是怎样跳动的。
(四)合作探究,理解心跳和血液循环
1.认识心脏跳动的作用
(1)提出问题:师:看了这个心跳的视频之后,老师有一个疑问?我们的心脏为什么在不停地跳动?(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学生答的内容引出下个问题。
(2)心脏的跳动和血液循环有什么关系呢?(学生交流自己的猜想。)
实验材料:塑料瓶、水槽、水、红墨水。
实验要求:实验过程中不要把水弄到桌面上,实验结束后,请把材料放在桌子旁。
模拟实验(教师介绍实验方法和观察注意点):学生利用在水中挤压塑料瓶来模拟心脏跳动,其中塑料瓶中倒入适量红水代表血液,把装有红色墨水的塑料瓶放入装有水的水槽中,并挤压塑料瓶,我们可以看到塑料瓶挤压时红水被挤压到水槽中,放松时水槽中的水又流回到塑料瓶中。
实验结论:心脏收缩一次,血液就被挤压到血管,舒张一次就回流到心脏。
(3)找血管,我们知道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把血液挤到血管里,说明血管也是非常重要的器官,老师给大家10秒钟,找一找身体上的血管,以最多为赢。(学生回答。)
(4)教师讲解测脉搏的方法(适时对个别学生现场指导)。
预测:静坐时一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是多少?
测量: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测量安静状态下30秒脉搏跳动的次数,共测3次。(讲解一下搭脉的方法)
讨论:为什么一分钟的心跳次数和脉搏次数相同呢?
出示人体血管的分布图,讲解:心脏就像一个泵一样,借助不停地收缩和舒张来压出血液,同时又抽进血液,把血液“泵” 到全身各处的血管中。血管也跟着收缩和舒张,这就是脉搏。所以心跳和脉搏的次数是相同的。
(5)视频:心跳与血液循环。
讲解:心脏就像一个“泵”一样,借助不停地收缩和舒张来压出血液,同时又抽出血液,推动血液在血管里不停地循环流动。心脏和血管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
【设计意图】认识心脏的功能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在猜想、合作、模拟、测量、观看等活动中,加深对心脏跳动而推动血液循环的理解,让学生从抽象的认知转化为直观、形象、系统的认知,有效解决本课的重难点,为后续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1)提问:刚才大家找到的血管都是什么颜色?为什么呢?
(2)提问:血液又为什么要不停地流动呢?
(学生们带着这两个问题到视频中找答案)
(3)播放血液循环视频。
(学生观看思考,并回答。)
师介绍(课件出示):在不同的血管中,血液因含有的氧气量不同,含氧量高的是动脉,含氧量低的是静脉;呈两种颜色:鲜红色和紫红色。在肺中吸足了氧气后,血液是鲜红色的,这样的血把氧送到身体的各部分后,氧气减少了,颜色就变成了紫色。这种紫色的血液,透过手上和脚上的皮肤和血管壁,就变成了青色的。含有大量氧气的鲜红色血液在皮肤的深处血管中,外面是看不到这种血管的。
血液相当于“运输兵”,人体通过血液循环把肺吸进的氧气、小肠吸收的养料带给身体各部分,同时把身体各部分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运走,交给肺和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4)同学们我们在上节课中学习《测量呼吸和心跳》时就知道,在运动时除了心跳加快,还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
(5)为什么运动时呼吸和心跳会同时加快?(交流后,出示答案。)
(6)讨论(课件出示问题):你认为输液时,药物是如何流到全身各处的?(学生思考,并到黑板前展示。)
(7)汇报交流,教师课件出示图片总结血液循环的作用。
【设计意图】在提出问题设疑的基础上,教师适时提供资源,让原本隐性的学习内容通过与多媒体的整合从而显性化。讨论课始时出现的“输液问题”,让方法存在于过程中,让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对血液循环比较完整的认识。
(五)讨论交流,保护心脏
1.(播放课件)心脏如此重要,我们该如何保护心脏呢?(同学们思考并回答。)
2.小结:经常运动、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情绪是保护心脏最重要的方法。
3.完成学习评价表。
(六)课后延伸
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锻炼计划并和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资料扩大课堂的信息量,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保护心脏,关爱生命。当学生自己制定的锻炼计划时,可以深刻感受到科学的魅力,进一步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八、教学评价设计
科学的教学评价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对心脏和血液循环科学知识的掌握,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参与表现。
1.评价的对象面向群体
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发表的任何意见都非常尊重,即使有些意见并不完整或准确。在师生共同构建的学习共同体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以参加者的身份和学生交换意见,以学习顾问的身份发表见解。评价中既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关注交流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也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让每位学生都获得发展。
2.评价的方式灵活多样
本节课的评价主体为师生,评价方式灵活而有机地结合。在“设疑导入”、“体验探究”等环节主要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全课结束环节主要采取填写评价表的方式与对学生参与、倾听、合作交流等情况进行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倾听,学会实践和反思,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在评价中成长、发展。
九、设计特色简述
1.引导学生选择最佳探究路径
“心脏和血液循环”一课不便于学生直接研究和学习,要用“解暗箱”的方法来探究人体内部的秘密。以描述、讨论、体验、触摸、模拟等方式,充分探究事物的外部表象,由此来推测事物内部的结构、功能,揭开人体内部的秘密。发挥传统直观教学法的优势,恰当运用挂图、模型等,让教学手段更好地为教学内容。其次,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过程的整合,制作精美的课件,通过学生交流探讨,增强学生学习的交互性,开放学生的学习方式,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学生的信息量,让学生的学习突破限制。
2.引领学生在活动中建构新知
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将来自外部环境的刺激进行同化与顺序来构建知识的内部图式。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特点,把抽象的知识寓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比比、贴贴、猜猜、模拟、测量等活动中充分探究事物的外部表象,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到心脏和血液循环的工作过程,建构心脏和血液循环的有关知识,锻炼和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养成善于倾听、平等交流、尊重他人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正如路培琦老师所说“活动好比一条船,在活动中让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十、板书、学生记录单设计
板书设计
随着课的进程,把经过学生讨论的心脏和血液循环的功能通过板书展示在黑板上。板书的设计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这样的板书有利于突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心脏和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