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湘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湘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9-23 13:5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能发现物体在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观察发声物体的实验;能通过对不同的发声物体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将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能对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概括,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用:鼓与棒槌、钢尺、橡皮筋、音叉、多媒体课件等。
小组实验用:小鼓与棒槌(9套)。
学生:鼓与棒槌(9套)、钢尺(9把)、皮筋(54根)、米粒或纸屑团、实验记录单(9张)、音叉(9个)、塑料丝(9根)、双面胶等。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想考考大家的耳朵,我们先来听一组声音(课件播放音频文件),刚刚你们听到了几种声音?分别是什么声音?谁能模仿?
生:狗叫声、蚊子声、火车声、鸟叫声……
师:除了你们刚听到的,其实在我们周围还有许许多多的声音,比如:刚刚你们是通过什么知道上课时间到了?
生:上课铃声
师:既然我们的生活中许多物体都能发出声音,且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那么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或课件出示)
2、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
(1)提问:首先谁来大胆的猜一猜声音是怎么产生的?(课件出示:我猜测:声音是____产生的。)(学生回答:摩擦、撞击、弹拨、敲打、乐器发声、语言说话……)
(2)谈话:刚才同学们所说的都是自己的看法,是一种猜测。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现都源于猜测。而要想知道声音究竟是不是因为这些原因产生的,就要通过我们今天的观察与实验才能确定。
二、小小探究,得出结论(使物体发声)
1、使物体发出声音
师:要研究声音,就得制造声音。
(1)小小活动,我来做
师(出示鼓):请问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发出声音吗?并请同学到讲台前示范。
生(轻轻敲打了一下鼓面)
小组讨论:为什么用力挤压没有声音?而轻轻敲打,轻轻拨动却有声音呢?
学生反馈:用力挤压速度太慢了,轻轻拨动的时候速度比较快。
师:刚才老师请同学到讲台前演示的时候,实验过程中的现象看得不是很清楚,现在老师让你们每个小朋友都动起手来,清清楚楚的看到实验中的现象。
(2)小小活动,一起做
师:利用老师桌上给你们提供的器材(橡皮筋、钢尺),使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并观察发声时有什么现象?
实验材料:每组6根橡皮筋,一把钢尺
探究要求:
①.用什么办法能使橡皮筋和钢尺发出声音
②.探究实验过程中有什么现象
交流:你让什么发声了,看到了什么现象?
小组反馈:我们发现当钢尺、皮筋发出声音的时候,它们都会动。
2、小结
(1)猜测:
师:这些物体发声了,我们也看到它们都动了,你认为声音的产生可能与什么有关?
生:动(抖动……)
师:同学们都说声音的产生与动有关,那你们在仔细观察过程中,发现它的动有什么特点?
生:来回(上下……)
(2)结论
师:科学家发现,一个物体?(比如小鼓、钢尺、橡皮筋等)在力的作用下,会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我们把这种运动叫做振动。
师:播放一段振动的视频。(学生获得“振动”的概念而非“震动”)。
小结:所以声音的产生与振动有关。
三、仔细观察 得到验证(观察发声物体)
师:同学们都说声音的产生与振动有关,那么物体在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一)橡皮筋的发声
探究证明①:小组一起活动,拨动一根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根橡皮筋不发出声音。
1、观察:1)发声的橡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
2)如果抓住橡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
3)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4)填好观察记录表。
2、生反馈:1)发声的橡皮筋振动,不发声的橡皮筋不振动。
2)如果抓住橡皮筋,使之不振动,就不会发出声音了。
3)橡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振动的时候有声音,不振动的时候没有声音。
3、记录表:
观察发声的物体
第_小组
不发声时,物体怎样?
发生时,物体怎样?
橡皮筋
小鼓
音叉
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点
(二)小鼓的发声
1、谈话:橡皮筋发声是因为橡皮筋在振动,那发声的物体都有振动吗?
师:比如说小鼓和音叉
(师相机介绍音叉相关知识: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呈“Y”形。敲击一下就会发声)
师:你能看到它们在振动吗?(师出示并使其发声让学生观察)
生:
2、过渡性问题和材料呈现
师:橡皮筋的振动我们看得很清楚,但是有一些物体发声时振动现象不十分明显,如小鼓和音叉,你能否有办法让它们发声时的现象更明显,让我们观察得更清楚一些吗?
师:请同学们拿出桌子里的小鼓和鼓锤,以及老师给你们准备的辅助材料(米粒、纸屑团)。
你们能想到什么办法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鼓面的变化?
生:把米粒或纸屑团放在鼓面上,然后敲打可以看到现象。
3、教师指出: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对有些现象无法观察或观察不清楚时,我们在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物体的运动情况。像鼓的振动不容易看到,我们就可以借助米粒等物品来观察。像这种科学方法,在我们今后的科学探究中会经常用到。
4、学生实验活动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刚才我们确定的方法,让鼓发声并观察鼓发声时鼓面的现象?不发声时鼓面又是什么样的?实验完后,填写好你的实验记录表。
生实验探究,师巡视指导
5、结果汇报交流
师:鼓发声时,你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不发声时鼓面是什么样的?
生:鼓发声时,米粒或纸屑团在鼓面上跳动,说明鼓面在振动;鼓不发声时,米粒或纸屑团也不动,说明鼓面没有振动。
师:那鼓的发声与什么有关呢?
生:鼓的发声是由于鼓面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振动停止。
(三)音叉的发声
1、材料呈现
师:那么音叉的发声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请同学们从桌子里拿出音叉装置和准备的材料(塑料丝、双面胶),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看到音叉发声时是否在振动?
生:把塑料丝用双面胶粘在音叉的叉头,再敲击就可以看到音叉是否在振动。
2、学生实验活动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以小组为单位,用刚才我们确定的方法,让音叉发声并观察音叉发声时的现象?不发声时又是什么样的?实验完后,填写好你的实验记录表。
生实验探究,师巡视指导。
3、结果汇报交流
师:音叉发声时,你看到了什么? 说明了什么?音叉不发声时,又是什么样子?
生:音叉发声时,塑料丝在动,说明音叉在振动;音叉不发声时,塑料丝不动,说明音叉没有振动。
师:那音叉的发声与什么有关呢?
生:音叉发声是由于音叉的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四) 实验小结
师:刚才我们分别做了并仔细观察了橡皮筋、小鼓和音叉的发声实验,谁能说说这些物体的发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它们发声时都在振动。且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师问:现在大家觉得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生: 声音就是由振动产生的。
师(板书):声音产生的秘密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四.课堂总结,内外延伸
1、内外延伸
师: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琴声、笛声、蝉鸣等)(课件播放图片)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不仅这些物体能发出声音,我们的身体也有一个发声器官。现在请你们将手放在喉咙上,说一说话,你感觉到了什么?
生:喉咙在振动
师:①在我们的喉咙处有个发声器官叫声带。当声带振动时,我们就可以发出声音了,当声带受到损伤时,我们的声音就会沙哑甚至不能发声。所以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要大喊大叫,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声带。
②在我们的身上还有一处非常敏感,可以感受声音振动得器官。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吗?对,耳朵,更确切地说是耳膜。剧烈的振动会伤害我们的耳膜,大家要小心保护它。
2、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边欣赏一首古筝乐曲《高山流水》体验动听的音乐声,一边来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播放背景乐)
生:……
师:科学探究活动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探究的这些物体(小鼓、钢尺、橡皮筋、音叉等)都属于固体,固体振动时产生声音,那么液体和气体的发声是怎样的呢?以及更多关于声音的知识,下节课我们再一起继续探究吧!
五、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点?(振动)






固体振动时产生声音
声音产生的秘密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