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集训2:物质的溶解与分离
一、选择题
1. 科学研究中常用图像来表示两个量(x,y)之间的关系,以使研究的问题变得直观明了。在某温度下,将少量氧化钙加入到一定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注:氧化钙与水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钙同时放出热量)。如图甲表示整个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图乙表示氢氧化钙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小阳同学又根据观察和思考,作出了如图丙所示的图像,此图像反映了该过程中( )
A.溶质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
B.溶剂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
C.溶质的溶解度与时间的关系
D.以上说法均正确
2. 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t2℃时,乙的饱和溶液升温或降温均会析出晶体
C.乙溶液从t3℃降温到t1℃,乙溶液中的溶质质量会发生改变
D.t3℃时,50 g水中加入40 g的甲物质充分溶解可得到90 g甲的饱和溶液
3. t℃时,将一定量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平均分为三份,分别恒温蒸发出水的质量为5g、10g、15g,析出硝酸钾晶体的质量依次为a g、b g、c g,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x100% B.a、b、c三者的关系为:c=2b﹣a
C.t℃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 (b﹣a)g
D.t℃时,向原溶液中再加(2a﹣b) g硝酸钾晶体即达饱和
4. 已知硫酸的浓度越大,密度就越大,现将等体积90%和10%的硫酸溶液混合,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A.>50% B.=50% C.<50% D.不能确定
5. 溶解度是定量表示物质溶解性的一种方法。图中给出了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60℃时,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硫酸铵
B.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t℃时,将30g氯化铵加入50g水中,最终得到饱和溶液
D.80℃时氯化钾和氯化铵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20℃,析出晶体的质量后者大
6. 用质量分数为60%的酒精溶液A与25%的酒精溶液B配制成45%的酒精溶液,则取用的A、B溶液的质量比为( )
A.1∶2 B.2∶3 C.4∶3 D.3∶1
7. 要使一定量2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浓度发生改变,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升高温度至30℃、②降低温度至10℃、③加2克硝酸钾、④加入2克水、⑤蒸发掉2克水,再恢复到20℃、⑥加入2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2克.
A.①②③④⑤ B.①④⑤ C.②④ D.全部
8. t℃时A物质的溶液,第一次恒温蒸发10g水,结果没有晶体析出,第二次恒温蒸发掉10g水,结果析出2g A,第三次再恒温蒸发10g水。下列有关晶体析出质量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
A.一定大于2g B.一定等于2g
C.一定小于2g D.一定大于或等于2g
9. 浓度为10%的食盐溶液100g,将其浓度增加到20%,可采用的方法是( )
A.加入10g食盐固体 B.把溶液中的水蒸发掉一半
C.加入100g 10%的食盐溶液 D.把水蒸发掉50g
10.硫酸锌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硫酸锌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点A对应的硫酸锌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C.点B对应的硫酸锌溶液升温或降温均能达到饱和
D.40℃时,硫酸锌的溶解度为41g
11. 泡菜具有独特的风味,适合制作泡菜的食盐水浓度是4%。在配制4%的食盐水时,会导致溶液浓度偏小的是( )
①称量好的食盐倒入烧杯时,有少许洒出 ②量水的体积时,俯视量筒
③溶解食盐的烧杯内壁是潮湿的 ④用4g食盐和100g水配制溶液。
A.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2.t ℃时,某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随溶剂质量的变化如图中斜线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图可知,温度升高,该物质的溶解度增大
B.由图可知,t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40
C.M点表示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5%
D.P点、Q点表示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13.下表是氯化钠、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氯化钠
36.0
36.3
36.6
37.0
37.3
硝酸钾
31.6
45.8
63.9
85.5
110
据此数据,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在20℃~30℃温度范围内会相交
B.在6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105g加入95g水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7.5%
C.在20℃时,氯化钠和硝酸钾固体各35g分别加入两只各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均不能形成饱和溶液
D.从含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得到较多的硝酸钾晶体,通常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14.向100g水中不断加入固体A或改变温度,得到相应的溶液①~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25℃100g水①②③④⑤
资料:
A的溶解度
温度(℃)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37.2
41.4
45.8
50.4
55.2
A.②中A的质量分数最大 B.③⑤中A的质量分数相等
C.②④⑤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D.①③④⑤中没有固体存在
15.在20℃时,将某物质w g完全溶解,制成V mL饱和溶液,若饱和溶液的密度为ρ g/cm3,则该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为( )
A. g B. g C. g D. g
二、非选择题
16.A、B、C三个烧杯中盛有相同质量的水(其中A、C烧杯中水温为10℃,B烧杯中水温为30℃,不考虑溶解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分别加入甲、乙两物质各10g,充分溶解后所得现象如图所示,试回答:
(1)你认为________烧杯中的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2)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按图分析,10℃时,A、C两烧杯中未溶解的溶质质量关系是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其它条件不变,将C烧杯中的温度升到30℃时,C烧杯中的溶液是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若将A烧杯中的溶质全部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食盐溶液时,下列操作会导致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是:(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1)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________。
(2)用来配制溶液的烧杯刚用少量蒸馏水润洗过:________。
(3)用托盘天平称取食盐时,物码颠倒,且使用了游码:________。
(4)称量时,使用了生锈的砝码:________。
(5)用了含少量杂质的食盐配制溶液:________。
(6)溶解时少部分水溅出:________。
(7)将已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在瓶外:________。
18.有A、B、C、D四个烧杯中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同种溶剂,在相同的温度下,向四个小烧杯中分别加入200g、150g、100g、50g某溶质,充分溶解后,如图所示.请回答:
(1)________(填序号,下同)中盛的可能是饱和溶液;________中盛的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2)四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
(3)若固体溶质是硝酸钾,对A、B两个烧杯同时升高温度(均匀进行),固体物质先消失的是 ________。
19.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着两种变化,我们可形象的表示为:变化一,扩散过程——吸收热量;变化二,水合过程——放出热量。这两种变化的强弱决定了溶解过程中发生的现象。结合以上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物质在水中溶解后,溶液温度升高,原因是 ,该物质可能是 。
(2)某物质在水中溶解后,溶液温度降低,该物质可能是 。
(3)氯化钠溶解在水中后,溶液温度无明显变化的原因是 。
20.请回忆“溶液”相关知识,并回答下列问题:
(1)现有一杯硝酸钾溶液,实验测得其上部密度为a g/cm3,下部密度为 b g/cm3,则a与b的大小关系是a______b。21教育网
(2)如图为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M、N两点分别表示A物质的两种溶液。下列做法不能实现M、N间相互转化的是(A从溶液中析出时不带结晶水)______。
A.从N→M:先向N中加入适量固体A再降温
B.从N→M:先将N降温再加入适量固体A
C.从M→N:先将M降温再将其溶液升温
D.从M→N:先将M升温再将其蒸发掉部分水
20.如图,在室温下的饱和食盐水中放了一个塑料小球.
(1)现加入少量食盐晶体,充分搅拌和静置后,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小球在液面沉浮情况有何变化?简叙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要在不用外力的情况下使小球略上浮,你准备采取的具体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小明陪妈妈到医院输液,不小心将护士手中的盘子打翻,碘酒洒在了小明的白衬衣上,白衬衣上立即出现了一大块紫黑色的痕迹。为找到去掉白衬衣上的痕迹的最好方法,小明与几位同学进行了探究,他们准备了六块与白衬衣相同布料的面条,染上同样的碘酒,准备用以下几个方案并进行实验:①用水洗;②用无水酒精洗;③用汽油洗;④用四氯化碳洗;⑤用肥皂水洗;⑥用淀粉液洗。请你与小明一起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留在白衬衣上的紫黑色物质是什么?______。
(2)衣服上能留下痕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用白布条进行实验,为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你认为该实验中需控制哪些实验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去掉白衬衣上的痕迹,小明和几位同学用白布条下按图所示方法进行了实验,结果是⑤、⑥几乎完全褪色;②略带颜色;③、④略为变浅;①几乎不变。
由此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2
22.溶液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如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是________(选填“甲”或“乙”)。
(2)某同学按图2所示进行实验,得到相应温度下的A、B、C溶液,在A、B、C三种溶液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填字母)。向溶液C中再加入25g甲,充分搅拌,恢复到t2℃时,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结果精确到0.1%)。
(3)将t2℃时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甲________乙(选填“<”“=”或“>”)。
23.如图1,将一块塑料板放入5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塑料板漂浮于液面上,若将溶液降温到20℃时,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若要看到塑料板上浮,应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如图2,常温下,向盛有几小粒硝酸钾晶体的试管中,加入饱和硝酸钾溶液,并固定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小军同学向烧杯中加入某种物质后并搅拌,结果试管中的晶体消失了。请你猜测,小军同学加入的物质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某兴趣小组利用家中的材料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步骤设计如下:①称取一定质量的冰糖,研磨成粉末,每10g为一份,分成若干份备用.②按照下表进行实验(实验所需仪器略)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实验温度
20℃
20℃
20℃
20℃
20℃
20℃
80℃
固体种类
冰糖
冰糖
冰糖(粉末)
冰糖(块状)
冰糖
食盐
冰糖
固体质量
10g
10g
10g
10g
10g
10g
10g
溶剂种类
水
植物油
水
水
水
水
水
溶剂质量
50g
50g
10g
10g
10g
10g
10g
请你对他们的实验设计进行评价:(1)根据上述的设计,你认为他们准备研究的影响因素包括 ,其中不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 。(2)在第一组、第三组、第四组的实验中使用研磨好的粉末状的冰糖而不使用块状冰糖的优点在于 。(3)你认为第四组实验的设计是否会影响实验结论的得出,请简述理由: 。
25.溶解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1)下表是硝酸钾、氯化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单位:g)。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硝酸钾/g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氯化钠/g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①上表中的两种物质在40℃时,_______的溶解度较大;请用相应的数据列式表示该温度时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要求计算)。
②请写出一种将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_______。
③20℃时,将20g 氯化钠放入50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是_______g。
④从氯化钠溶液中得到氯化钠晶体的方法是_______。
(2)用硫酸铜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完成下列填空(用编号表示)。
三个溶液中: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______,溶液中溶剂质量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
26.已知食盐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如下表所示:
温度
0℃
10℃
20℃
30℃
40℃
溶解度(克)
35.7
35.8
36
36.3
36.6
在20℃的实验室中,小明挖去新鲜冬瓜的瓤,将底部尚有晶体存在的食盐水倒入其中,并将一木块放入这一溶液中,木块处于漂浮状态,如图甲所示。经过t1分钟,观察到仅有部分晶体溶解,此时,食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经过t2分钟后,才发现木块下沉。请在图乙中画出食盐水溶质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27.在实验室,小金分别用甲盐的晶体配制了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A溶液和30%的B溶液,但忘了贴标签。请你运用两种不同的科学原理,分别设计两个简单实验来判别这两瓶溶液。请写出简要的实验方案和明确的判断依据,有下列仪器、物品供选择,量筒、天平、小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漏斗、玻璃棒、滤纸、温度计、新鲜萝卜、甲盐的晶体。(实验室的室温为30℃,30℃甲盐的溶解度为50g)
28.如图甲所示,室温下一小木块漂浮在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此时小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为V排,小红同学往该饱和石灰水中加入了一定量的生石灰(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并导致温度升高。温度越高,熟石灰的溶解性越小)。请在图乙中画出小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并进行分析说明。【出处:21教育名师】
29.某同学在实验室进行有关浓硫酸的实验,观察到瓶上的标签如表所示。他从瓶中倒出100mL用于配制稀硫酸。求:
浓硫酸(H2SO4)500mL
溶质的质量分数
98%
密度
1.84g/cm3
强腐蚀性、阴冷、密封储藏
(1)这100mL浓硫酸的质量是多少克?其中含溶质多少克?
(2)若将这100mL浓硫酸与500g水均匀混合,所得稀硫酸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结果精确到0.1%)?
(3)欲配制1000g质量分数为19.6%的稀硫酸,需要多少毫升这种浓硫酸和多少克水(结果保留1位小数)?
培优集训2:物质的溶解与分离
一、选择题
1. 科学研究中常用图像来表示两个量(x,y)之间的关系,以使研究的问题变得直观明了。在某温度下,将少量氧化钙加入到一定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注:氧化钙与水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钙同时放出热量)。如图甲表示整个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图乙表示氢氧化钙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小阳同学又根据观察和思考,作出了如图丙所示的图像,此图像反映了该过程中( )
A.溶质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
B.溶剂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
C.溶质的溶解度与时间的关系
D.以上说法均正确
解析: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当把氧化钙加入到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的时候,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热量,开始溶液温度升高,则溶液中氢氧化钙会析出导致溶质减小,当温度降低时,氢氧化钙会继续溶解在水中,溶质质量增大,但是由于一部分水参加了反应,导致溶质质量比开始时溶质质量减少,故丙图象反映了该过程中溶质质量与时间的关系。
答案:A
2. 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t2℃时,乙的饱和溶液升温或降温均会析出晶体
C.乙溶液从t3℃降温到t1℃,乙溶液中的溶质质量会发生改变
D.t3℃时,50 g水中加入40 g的甲物质充分溶解可得到90 g甲的饱和溶液
3. t℃时,将一定量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平均分为三份,分别恒温蒸发出水的质量为5g、10g、15g,析出硝酸钾晶体的质量依次为a g、b g、c g,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x100% B.a、b、c三者的关系为:c=2b﹣a
C.t℃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 (b﹣a)g
D.t℃时,向原溶液中再加(2a﹣b) g硝酸钾晶体即达饱和
解析:A、第二份溶液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分解为第一步:先蒸发溶剂5g,析出a g晶体,得到A(同于甲的析晶过程);第二步:对饱和溶液A继续处理,再蒸发溶剂5g,再析出晶体(b﹣a)g,仍得到饱和溶液,设为b.由此可知此温度下该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比为 ,溶质质量分数:为x100%,故A正确;
B、第一份溶液蒸发溶剂5g,析出a g晶体后,得到饱和溶液,设为A.第二份溶液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分解为第一步:先蒸发溶剂5g,析出a g晶体,得到A(同于甲的析晶过程);第二步:对饱和溶液A继续处理,再蒸发溶剂5g,再析出晶体(b﹣a)g,仍得到饱和溶液,设为B,由此可知此温度下该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比为 ,;第三份溶液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分解为第一步:先蒸发溶剂10g,析出bg晶体,得到B(同于乙的析晶过程);第二步:对饱和溶液B继续处理,再蒸发溶剂5g,再析出晶体(c﹣b)g,仍得到饱和溶液;由此可知此温度下该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比为 。因为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比为一定值,则有 =.则c=2b﹣a,故B正确;
C、蒸发5g水析出ag,10g水析出bg,可知5g水中溶解了(b﹣a)g溶质,那么10g水中溶解的溶质是2(b﹣a)g,100g水中最多溶解20(b﹣a)g,所以该温度下溶解度是20(b﹣a)g,故C正确;
D、蒸发5g水析出ag,10g水析出bg,可知5g水最多溶解(b﹣a)g溶质,所以原溶液需要再加入溶质质量为:(b﹣a﹣a)g=(b﹣2a)g才能达到饱和,故D错。
答案:D
4. 已知硫酸的浓度越大,密度就越大,现将等体积90%和10%的硫酸溶液混合,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A.>50% B.=50% C.<50% D.不能确定
5. 溶解度是定量表示物质溶解性的一种方法。图中给出了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60℃时,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硫酸铵
B.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t℃时,将30g氯化铵加入50g水中,最终得到饱和溶液
D.80℃时氯化钾和氯化铵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20℃,析出晶体的质量后者大
解析:A、据图可以看出,60℃时,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硫酸铵,正确;
B、据图可以看出,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正确;
C、t℃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40g,将30g氯化铵加入50g水中,只能溶解20g,达到饱和,正确;
D、80℃时氯化钾和氯化铵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20℃,由于不知道饱和溶液的质量,故不能确定析出晶体质量的大小,错误;
答案:D
6. 用质量分数为60%的酒精溶液A与25%的酒精溶液B配制成45%的酒精溶液,则取用的A、B溶液的质量比为( )
A.1∶2 B.2∶3 C.4∶3 D.3∶1
解析:设需要60%的酒精溶液a为x,质量分数为25%的酒精溶液b为y,
60%×x+25%×y=45%×(x+y) x:y=4:3
答案:C
7. 要使一定量2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浓度发生改变,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升高温度至30℃、②降低温度至10℃、③加2克硝酸钾、④加入2克水、⑤蒸发掉2克水,再恢复到20℃、⑥加入2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2克.
A.①②③④⑤ B.①④⑤ C.②④ D.全部
8. t℃时A物质的溶液,第一次恒温蒸发10g水,结果没有晶体析出,第二次恒温蒸发掉10g水,结果析出2g A,第三次再恒温蒸发10g水。下列有关晶体析出质量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
A.一定大于2g B.一定等于2g
C.一定小于2g D.一定大于或等于2g
9. 浓度为10%的食盐溶液100g,将其浓度增加到20%,可采用的方法是( )
A.加入10g食盐固体 B.把溶液中的水蒸发掉一半
C.加入100g 10%的食盐溶液 D.把水蒸发掉50g
10.硫酸锌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硫酸锌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点A对应的硫酸锌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C.点B对应的硫酸锌溶液升温或降温均能达到饱和
D.40℃时,硫酸锌的溶解度为41g
答案:C
11. 泡菜具有独特的风味,适合制作泡菜的食盐水浓度是4%。在配制4%的食盐水时,会导致溶液浓度偏小的是( )
①称量好的食盐倒入烧杯时,有少许洒出 ②量水的体积时,俯视量筒
③溶解食盐的烧杯内壁是潮湿的 ④用4g食盐和100g水配制溶液。
A.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①称量好的食盐倒入烧杯时,有少许洒出导致溶解氯化钠质量偏小,所配制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偏小;②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读数大于所量水的实际体积,使量取水的体积偏小,所配制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偏大;③溶解食盐的烧杯内壁是潮湿的,水的体积因此而偏大,所配制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偏小;④用4g食盐和100g水配制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4g÷(100g+4g)×100%=3.8%,所配制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偏小。
答案:B
12.t ℃时,某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随溶剂质量的变化如图中斜线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图可知,温度升高,该物质的溶解度增大
B.由图可知,t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40
C.M点表示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5%
D.P点、Q点表示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13.下表是氯化钠、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氯化钠
36.0
36.3
36.6
37.0
37.3
硝酸钾
31.6
45.8
63.9
85.5
110
据此数据,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在20℃~30℃温度范围内会相交
B.在6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105g加入95g水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7.5%
C.在20℃时,氯化钠和硝酸钾固体各35g分别加入两只各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均不能形成饱和溶液
D.从含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得到较多的硝酸钾晶体,通常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14.向100g水中不断加入固体A或改变温度,得到相应的溶液①~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25℃100g水①②③④⑤
资料:
A的溶解度
温度(℃)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37.2
41.4
45.8
50.4
55.2
A.②中A的质量分数最大 B.③⑤中A的质量分数相等
C.②④⑤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D.①③④⑤中没有固体存在
解析:A、结合图表中数据可知25℃A物质的溶解度要大于37.2g小于41.4g,所以②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该溶液应该是该温度下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没有温度限制是错误的,③④⑤溶液溶进去的溶质都比②多,质量分数大,故A错;
B、③中溶进去的溶质质量为41.4g,⑤中溶进去的溶质质量为50.4g,所以二者质量分数不同,故B错;
C、④溶液中溶进去溶质质量为50.4g,④溶液的温度为60℃,该温度下A的溶解度是55.2g,所以④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故C错;
D、①中加入溶质37.2g,25℃A物质的溶解度要大于37.2g小于41.4g,所以该温度下①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没有固体存在;③中溶进去的溶质质量为41.4g,③溶液的温度为60℃,该温度下A的溶解度是55.2g,所以③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没有固体存在;④溶液的温度为60℃,该温度下A的溶解度是55.2g,所以④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没有固体存在;⑤中溶进去的溶质为50.4g,⑤溶液的温度是50℃,50℃A物质的溶解度为50.4g,所以溶液刚好饱和,也没有固体存在。故D正确。
答案:D
15.在20℃时,将某物质w g完全溶解,制成V mL饱和溶液,若饱和溶液的密度为ρ g/cm3,则该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为( )
A. g B. g C. g D. g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6.A、B、C三个烧杯中盛有相同质量的水(其中A、C烧杯中水温为10℃,B烧杯中水温为30℃,不考虑溶解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分别加入甲、乙两物质各10g,充分溶解后所得现象如图所示,试回答:
(1)你认为 B 烧杯中的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2)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按图分析,10℃时,A、C两烧杯中未溶解的溶质质量关系是 相等 (填“相等”或“不相等”).其它条件不变,将C烧杯中的温度升到30℃时,C烧杯中的溶液是 饱和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若将A烧杯中的溶质全部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有: 升高温度、加水等 .
17.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食盐溶液时,下列操作会导致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是:(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1)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__偏大__。
(2)用来配制溶液的烧杯刚用少量蒸馏水润洗过:__偏小__。
(3)用托盘天平称取食盐时,物码颠倒,且使用了游码:__偏小__。
(4)称量时,使用了生锈的砝码:__偏大__。
(5)用了含少量杂质的食盐配制溶液:__偏小__。
(6)溶解时少部分水溅出:__偏大__。
(7)将已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在瓶外:__不变__。
18.有A、B、C、D四个烧杯中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同种溶剂,在相同的温度下,向四个小烧杯中分别加入200g、150g、100g、50g某溶质,充分溶解后,如图所示.请回答:
(1) C (填序号,下同)中盛的可能是饱和溶液; D 中盛的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2)四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D<C≤B=A .
(3)若固体溶质是硝酸钾,对A、B两个烧杯同时升高温度(均匀进行),固体物质先消失的是 B .
19.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着两种变化,我们可形象的表示为:变化一,扩散过程——吸收热量;变化二,水合过程——放出热量。这两种变化的强弱决定了溶解过程中发生的现象。结合以上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物质在水中溶解后,溶液温度升高,原因是 ,该物质可能是 。
(2)某物质在水中溶解后,溶液温度降低,该物质可能是 。
(3)氯化钠溶解在水中后,溶液温度无明显变化的原因是 。
答案:(1)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大于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 氢氧化钠(合理即可)
(2)硝酸铵(NH4NO3)(合理即可)(3)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与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相当
20.请回忆“溶液”相关知识,并回答下列问题:
(1)现有一杯硝酸钾溶液,实验测得其上部密度为a g/cm3,下部密度为 b g/cm3,则a与b的大小关系是a______b。21教育网
(2)如图为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M、N两点分别表示A物质的两种溶液。下列做法不能实现M、N间相互转化的是(A从溶液中析出时不带结晶水)______。
A.从N→M:先向N中加入适量固体A再降温
B.从N→M:先将N降温再加入适量固体A
C.从M→N:先将M降温再将其溶液升温
D.从M→N:先将M升温再将其蒸发掉部分水
20.如图,在室温下的饱和食盐水中放了一个塑料小球.
(1)现加入少量食盐晶体,充分搅拌和静置后,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小球在液面沉浮情况有何变化?简叙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要在不用外力的情况下使小球略上浮,你准备采取的具体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沉浮情况不变 因为氯化钠晶体加入到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不会继续溶解,溶液的密度不变,小球排开液体的体积也不变
(2)升高温度后加入氯化钠晶体,使溶液的密度增大(或加入其他可溶性固体物质,如硝酸钾,使溶液的密度增大等)。
21.小明陪妈妈到医院输液,不小心将护士手中的盘子打翻,碘酒洒在了小明的白衬衣上,白衬衣上立即出现了一大块紫黑色的痕迹。为找到去掉白衬衣上的痕迹的最好方法,小明与几位同学进行了探究,他们准备了六块与白衬衣相同布料的面条,染上同样的碘酒,准备用以下几个方案并进行实验:①用水洗;②用无水酒精洗;③用汽油洗;④用四氯化碳洗;⑤用肥皂水洗;⑥用淀粉液洗。请你与小明一起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留在白衬衣上的紫黑色物质是什么?______。
(2)衣服上能留下痕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用白布条进行实验,为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你认为该实验中需控制哪些实验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去掉白衬衣上的痕迹,小明和几位同学用白布条下按图所示方法进行了实验,结果是⑤、⑥几乎完全褪色;②略带颜色;③、④略为变浅;①几乎不变。
由此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2
答案:(1)碘 (2)酒精挥发,剩余碘而出现紫黑色痕迹 (3)所浸碘的量一样;试管中的液体用量一样;所处的环境(周围温度)一样;观察时间一样等【来源:2(4)小明的衣服用肥皂水或用淀粉液洗效果都很好;碘几乎不溶于水。
22.溶液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如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是__甲__(选填“甲”或“乙”)。
(2)某同学按图2所示进行实验,得到相应温度下的A、B、C溶液,在A、B、C三种溶液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__B__(填字母)。向溶液C中再加入25g甲,充分搅拌,恢复到t2℃时,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__28.6%__(结果精确到0.1%)。
(3)将t2℃时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甲__>__乙(选填“<”“=”或“>”)。
答案:(2)向C中再加入25g甲,t2℃时在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甲物质40g,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100%=28.6%;(3)降低温度,甲会析出晶体,乙不会析出晶体,在t1℃时甲的溶解度大于在t2℃时乙的溶解度,所以将在t2℃时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23.如图1,将一块塑料板放入5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塑料板漂浮于液面上,若将溶液降温到20℃时,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若要看到塑料板上浮,应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如图2,常温下,向盛有几小粒硝酸钾晶体的试管中,加入饱和硝酸钾溶液,并固定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小军同学向烧杯中加入某种物质后并搅拌,结果试管中的晶体消失了。请你猜测,小军同学加入的物质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烧杯底部有晶体析出 塑料板下沉 加入氯化钠固体(或升高温度后再加硝酸钾固体等) 氢氧化钠固体或生石灰固体
24.某兴趣小组利用家中的材料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步骤设计如下:①称取一定质量的冰糖,研磨成粉末,每10g为一份,分成若干份备用.②按照下表进行实验(实验所需仪器略)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实验温度
20℃
20℃
20℃
20℃
20℃
20℃
80℃
固体种类
冰糖
冰糖
冰糖(粉末)
冰糖(块状)
冰糖
食盐
冰糖
固体质量
10g
10g
10g
10g
10g
10g
10g
溶剂种类
水
植物油
水
水
水
水
水
溶剂质量
50g
50g
10g
10g
10g
10g
10g
请你对他们的实验设计进行评价:(1)根据上述的设计,你认为他们准备研究的影响因素包括 ,其中不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 。(2)在第一组、第三组、第四组的实验中使用研磨好的粉末状的冰糖而不使用块状冰糖的优点在于 。(3)你认为第四组实验的设计是否会影响实验结论的得出,请简述理由: 。
答案:(1)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温度、溶质的状态、溶剂的质量
(2)粉末状比块状的溶解速度快,节约实验时间
(3)不会影响,第四组可以与第二或第三组中的冰糖溶解情况进行比较
25.溶解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1)下表是硝酸钾、氯化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单位:g)。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硝酸钾/g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氯化钠/g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①上表中的两种物质在40℃时,_______的溶解度较大;请用相应的数据列式表示该温度时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要求计算)。
②请写出一种将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_______。
③20℃时,将20g 氯化钠放入50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是_______g。
④从氯化钠溶液中得到氯化钠晶体的方法是_______。
(2)用硫酸铜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完成下列填空(用编号表示)。
三个溶液中: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______,溶液中溶剂质量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
答案:溶解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1)①硝酸钾 63.9g/(63.9g+100g)×100%
②降低温度 ③68 ④蒸发溶剂
(2)A B>C>A
26.已知食盐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如下表所示:
温度
0℃
10℃
20℃
30℃
40℃
溶解度(克)
35.7
35.8
36
36.3
36.6
在20℃的实验室中,小明挖去新鲜冬瓜的瓤,将底部尚有晶体存在的食盐水倒入其中,并将一木块放入这一溶液中,木块处于漂浮状态,如图甲所示。经过t1分钟,观察到仅有部分晶体溶解,此时,食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经过t2分钟后,才发现木块下沉。请在图乙中画出食盐水溶质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答案:26.5% 趋势如图所示(表示出在t2后趋势向下即可)
27.在实验室,小金分别用甲盐的晶体配制了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A溶液和30%的B溶液,但忘了贴标签。请你运用两种不同的科学原理,分别设计两个简单实验来判别这两瓶溶液。请写出简要的实验方案和明确的判断依据,有下列仪器、物品供选择,量筒、天平、小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漏斗、玻璃棒、滤纸、温度计、新鲜萝卜、甲盐的晶体。(实验室的室温为30℃,30℃甲盐的溶解度为50g)
28.如图甲所示,室温下一小木块漂浮在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此时小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为V排,小红同学往该饱和石灰水中加入了一定量的生石灰(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并导致温度升高。温度越高,熟石灰的溶解性越小)。请在图乙中画出小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并进行分析说明。【出处:21教育名师】
29.某同学在实验室进行有关浓硫酸的实验,观察到瓶上的标签如表所示。他从瓶中倒出100mL用于配制稀硫酸。求:
浓硫酸(H2SO4)500mL
溶质的质量分数
98%
密度
1.84g/cm3
强腐蚀性、阴冷、密封储藏
(1)这100mL浓硫酸的质量是多少克?其中含溶质多少克?
(2)若将这100mL浓硫酸与500g水均匀混合,所得稀硫酸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结果精确到0.1%)?
(3)欲配制1000g质量分数为19.6%的稀硫酸,需要多少毫升这种浓硫酸和多少克水(结果保留1位小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