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8课 百家争鸣 课件(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8课 百家争鸣 课件(3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9-23 15:35: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7张PPT。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诸子百家”: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 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
墨家、 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
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
各家中,以儒墨两派最有实力,当时有“非儒即墨”之说。什么叫“诸子百家”?究竟有几家?地位如何?阴阳家(阴阳五行,解释天地运行)齐国的邹衍
法家:源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代表人物是战国时的商鞅、申不害,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白马非马)
纵横家:著名的有苏秦(主张“合纵”,即六国团结抗秦)、张仪(主张“连横”,即瓦解六国的团结,使之分别奉事秦国)。这两类策士统称“纵横家”。
杂家:战国至秦汉间杂揉各学派思想的一部分学者,代表著作为《吕氏春秋》、《淮南子》
农家:战国时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 补充资料1、“百家争鸣”的含义 春秋战国时期,各阶级、各阶层的知识分子
从维护本阶级(阶层)利益出发,宣扬自己的
政治主张,诘难、批驳其他学说,以确立自己
的学说,形成了学派、学说纷呈、思想文化繁
荣的局面。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1)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
了物质条件。
(2)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3、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这种百家争鸣局面有何重要意义? 1 “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
2 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的生平: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尊“至圣”。
自小勤奋好学,受到良好的教育。
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五十多岁担任司寇(最高司法长官)。
后仕途失意,周游列国达十四年;
晚年,从事文化教育活动: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晚年整理《诗》《书》 《礼》《乐》 《易》《春秋》,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2、孔子的贡献(1)思想:提出“仁”和“礼”:
A、核心是“仁”的思想:“仁”者爱人;
如何实行仁,要 “克己复礼为仁”(克制
自己,恢复“礼制”);
主张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和民本思想
B、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2)政治方面:
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百姓“足食”,使国家“足兵”,取得“民信”;主张逐步改良;
(3)教育方面:
主张“有教无类”,兴办私学,打破了教育由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这与奴隶制“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严格等级制度的教育有着质的区别,是划时代的进步。)
教育名言:
(4)整理文献:《诗》《书》 《礼》《乐》 《易》《春秋》,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3、孟子的思想:(1)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尊为“亚圣”
(2)主要思想:
A、继承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出“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B、将孔子“仁”的学说发展为“仁政”学说;
C、发挥“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伦理观上主张“人性本善”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4、荀子的思想(1)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
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个学生,一
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
丞相李斯。
(2)主要思想:
A、主张“仁义”和“王道”;
B、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C、主张“性恶论”;
D、提出“天行有常”(自然界的运行变化有其固定的规律)和“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等唯物论思想。
E、提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比较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爱人为政以德
足食…民信之仁政
仁义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儒学思想中哪些具有现实意义? 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孝、仁义、诚信等(社会主义荣辱观)
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农业税)
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学习探究教育理论:个人修养:维护社会稳定:伦理道德:1、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人际关系的是:
① “仁者,爱人” ② 贵贱有“序”
③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④ “有教无类”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B)2、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外国学者用了2300多年前中国思想家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位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C)思维分析:名言强调“重民”思想,而且2300多年前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曾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与之相符。3、“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的思想基础B4、“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材料反映出孔子
①主张以残酷的刑法统治人民
②政治思想具有保守性
③主张用“德”教化百姓
④主张用“礼”约束人民的行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D)二、老庄之学(一)道学奠基:
1、老子又名老聃,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老子》。
2、主要思想:
A、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
B、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老子思想的精华;
C、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消极悲观;政治理想“小国寡民”(二)道学的形成
1、庄子,即庄周,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著有《庄子》
2、主要思想:
A、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齐物”论(即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这充分反映了没落贵族完全丧失了探求客观真理的信心);
B、发展老子的唯心哲学,主张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
C、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
D、鄙视富贵利禄。
现实社会中,哪些观念能找到老子思想的影子?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
恬淡朴素、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问题探究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上述材料反映出老子
A、将“道”抽象化,概括为普遍的无所不包的哲学概念;
B、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C、认为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可以相互转化。(D)三、法家思想1、主要代表人物:
李悝、吴起、申不害、商鞅、韩非
2、商鞅变法主要内容:
奖励耕战、重农抑商、
严刑峻法、加强中央集权;
3、韩非: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1)主张:
A、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以法治国),奖励耕战
B、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革政策;
C、遵循客观规律行事和用“参验”的方法检验人的言行及知识的真伪。
(2)作用:这种主张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对专制主义政体的建立和秦统一全国起了重要作用。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
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
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
民,皆守株之类也。”请思考: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①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②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课堂探究:
结合韩非思想分析为什么说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最“有用”的思想?
①集权观: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法、术、势相结合治国③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②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适应地主阶级新政权的统一和巩固的需要--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秦王借法家思想振兴国家,实现统一大业。统一后,秦始皇继续厉行法治,结果呢?——法家理论可得天下而不能治天下。——天下大乱,15年便灭亡。历史启示?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出身农民。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墨子精于工技,曾经“学儒者之业”。他一生的活动主要是“上说下教”,儒、墨两家并称为“显学”。墨子门下弟子众多,他们对巨子(墨家领袖)都绝对服从,并为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相传墨子曾止楚攻宋,主张兼爱、非攻。墨子为实现他的政治抱负曾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兼爱
非攻 尚贤
尚同
非乐?
非命
节用? 节葬 主张治国思想:墨家尚贤尚同反对(非正义的)战争,维护和平。?反对享乐、反对音乐,提倡节约人财物力。反对命运论,主张命运由人自为 。崇尚贤能之才,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人们应当统一于上级,服从于上级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勤俭节约。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薄葬短丧。?爱是相互的(爱是无等级差别的爱)。1墨子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的贡献:墨子1)认识论: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提出“三表法”2)逻辑学:建立了类、故等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术语;建立了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2009 3zxb1(1)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2)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学派相互争辩,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4)儒家思想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讨论思考:你认为诸子百家思想中哪些主张对现代中国社会仍具有借鉴意义?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仁义、礼节、诚信、忠孝、以德治国、以人为本、有教无类、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因材施教等
人与自然和谐、辩证看问题、淡泊名利、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等
依法治国、与时俱进等
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提倡节俭、严于律己、尊重人才等古为今用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让学生自我觉悟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墨家:加强节约宣传,身体力行案例·展示  现在某校的水电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水电部门通知,如果再超过一定的限度将停水停电。请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派别出发,分别给该校提出解决水电浪费问题的办法。 百家争鸣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文化高峰。先代哲人们的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一系列智慧早已深入人心,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回首历史时,发现,百家争鸣的地位不可超越,这些思想和智慧必将影响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思维。课堂小结1.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孔子,终其一生他的学说也未能得到当时统治者的赏识。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A.他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不能够为新兴的地主阶级所采纳
B.他的学说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C.他的学说主张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不符合当时争霸战争的需要
D.孔子一生主要致力于教育事业,对传播思想不感兴趣C课堂巩固2.先秦某一学派从“存性葆真”出发,把礼看作束缚精神自由的枷锁,认为自从圣人“摘擗为礼”,才使“天下始分”,破坏了人类的纯真和朴实,该派别是(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A3.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韩非子的同学设计台词。下列选取项合适的是( )
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C.“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4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
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 D. 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