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5 神奇的小电动车 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5 神奇的小电动车 教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9-23 14:32: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神奇的小电动机》教学设计
课题: 神奇的小电动机
科 目: 科 学
教学对象: 六年级
课时: 1课时
提供者:
单 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神奇的小电动机》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的教学内容。这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电磁铁并研究了电磁铁的磁极和磁力大小基础上,应用磁铁和电磁铁的性质探究最简单的直流小电动机转动秘密的活动。本课必须建立在学生对电磁铁相关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授课且小电动机工作原理的理解较为抽象。不过,相信学生还是很有兴趣对小电动机进行探究和实验的。
本课有两个活动。第一,观察小电动机里面有什么。这部分通过观察知道小电动机的主要构造,通过检测知道转子实际上是电磁铁,为研究小电动机转动的秘密打下基础。第二,研究小电动机转动的秘密。这部分先根据小电动机的构造推测通了电它为什么会转动,然后在教师指导下用实验检验推测。最后是拓展延伸,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探究“改变小电动机转动速度和转动方向的方法”。这部分内容将全课推向了高潮,但也是较难的教学内容,需要老师的指导和提示。
在活动中,学生对电磁铁的知识得到拓展和应用,探究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更能直观地感受到电能转化成动能的奇妙。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课程标准以及六年级学生有一定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科学概念:玩具小电动机的功能是把电变成了动力。
2、科学知识:
层次一: 能简单了解小电动机的构造,但记不住各部件的名称;对换向器的功能和小电动机的工作原理不理解。
层次二: 能了解小电动机的构造及各部件组成;对换向器的功能和小电动机的工作原理似懂非懂。
层次三: 知道小电动机的构造、各部件组成及其功能;能理解换向器的功能和小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3、方法与技能:
层次一: 会用分部分观察、整体观察的方法了解小电动机的构造;能根据小电动机的构造推想通了电它为什么会转动,但不会用语言进行描述;参与小组合作,按步骤做探究小电动机转动秘密的实验过程,但记录跟不上。
层次二: 会用分部分观察、整体观察的方法了解小电动机的构造;能根据小电动机的构造推想通了电它为什么会转动,而且能用语言进行描述;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按步骤做探究小电动机转动秘密的实验过程,有发现记录。
层次三: 会用分部分观察、整体观察的方法了解小电动机的构造;能根据小电动机的构造推想通了电它为什么会转动,而且能用语言进行生动的描述;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按步骤做探究小电动机转动秘密的实验过程,且能随时记录实验发现,汇报积极,探究深入,有独特见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小电动机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大部分学生都见过或玩过电动玩具小车,也有一部分学生知道是某个部件驱动了小车前进,但是却不知道这个部件的准确名字。有的学生也许对小电动机产生过兴趣,却没有真正深入研究过小电动机是如何转动的。喜欢研究的学生也许动手拆开过小电动机,却很难准确知道各部件的名称及其功能。
为了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课前通过问卷和谈话的方式,对六年级100名学生对本课相关知识和科学概念的掌握情况进行了简单了解,反馈的基本信息如下:
1、98%的学生都见过或玩过电动玩具小车,而且知道是某个部件驱动了小车前进。
2、大约80%的学生能够准确指认是小电动机驱动了小车,但是没有一个人知道它的准确名称叫“小电动机”,35%%左右的学生叫它“电机”或“发电机”。
3、只有10%的学生动手拆开过小电动机, 却不能准确说出各部件的名称及其功能,也没有真正深入研究过小电动机是如何转动的。
4、100%的学生对研究小电动机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对电磁铁相关知识掌握扎实。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说教法:为了较圆满完成本次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综合本课特点,主要采用:1、观察法:通过指导学生细致观察,了解小电动机的构造;2、探究式实验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动手操作,通过实验探究小电动机转动的秘密。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想、验证、表达等。整个学习过程基本上是学生自主完成的,教师只是充当他们的引导者、组织者,如提示观察的重点、实验的步骤等。
说学法: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主要完成三个活动:1、观察小电动机里面有什么,通过实物观察,参照课本阅读,了解小电动机的构造。2、猜想,猜想小电动机为什么会转动起来;3、检验猜想:按照书上的方法步骤,验证自己的猜想,并进一步了解影响转子转动快慢与方向的因素。
这节课要教给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动手、善于思考的科学学习习惯,教给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作出猜想,并进行实验探究、验证的科学学习方法。主要指导学生以下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小电动机各部分的名称及换向器的作用;2、自主探究实验:指导通过动手实验探究小电动机的工作原理。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观察、实验,互相合作。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观察、实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讨论交流,作出分析判断,然后总结出科学知识。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1)用分部分观察和整体观察的方法了解小电动机的构造;
(2)经历探究小电动机转动的秘密的探究过程,理解小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换向器的作用和小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六、教学过程
教 学 环 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复习引入
“前面我们研究了电磁铁,老师来考考大家”,幻灯片出示问题,并指名回答。
针对幻灯片上出示的问题,思考并做作答。
复习引入,为新知学习做准备和铺垫。
1、瞧,这是什么?(出示小电动车)它为什么不动?(打开开关)接通电源小车就动起来,是什么驱动了小车?谁来指指是哪个部件?(指名回答)
观察老师手中的小赛车,并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作答。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2、它是用电产生动力的机器(边说边板书),叫小电动机。由于个头小且用直流电作为驱动,所以叫“小电动机”。它里面有什么?是怎样转动的?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内容。
认真听老师讲解,观看板书,齐读课题。
揭示课题,明确本节课主要学习内容。




(一)小电动机的构造。
1、提出问题:小电动机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让我们拆开来看一看。
2、幻灯片出示学习要求后巡视指导学生操作。
3、演示“转子是电磁铁”。
1、拆装小电动机,了解部件组成及内部构造。
(1)学生按要求分组探究。
(3)汇报交流。
了解小电动机的构造,电流方向及换向器的作用,验证转子是电磁铁。
了解小电动机的构造及各部分名称,理解转换器和转子的作用。
(二)小电机转动的秘密
1、引导学生先猜测后验证“小电动机是怎样转动的”:
(幻灯片)出示实验步骤。(讲解注意事项)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际操作。
2、组织学生汇报实验发现。
(给线圈通上电流转子就能转动起来吗?怎样才能使它转动起来?我们放在电磁旁边的磁铁相当于什么?“V”形电线相当于什么?转子转动的快慢可以改变吗?与什么有关?转子转动的方向可以改变吗?与什么有关?怎样让转子转动得更快?)
4、小结:
1、猜测小电动是怎样转动的?
2、小组谈论交流,全班交流。
3、学生分组实验,并按要求填好实验记录。
4、汇报实验发现(见记录单)
5、得出实验结论。
6、讨论交流: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用到电动机?
7、明确电动机工作原理: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
经历“猜测”到“实验验证”的过程,通过实验探究明白小电动机工作的原理,并和实际生活相联系,知道生活中对电动机的应用。
巩固练习
拓展延伸
幻灯片出示问题,通过竞赛的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鼓励学生利用小电机进行小制作、小发明。
回答问题,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交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有什么收获。
巩固新知
激发学生后续探究兴趣。
七、教学评价设计

项 目
评 价 标 准
评价等级(用 表示,最多五颗星,最少一颗星)
自 评
互 评
师 评
注意力
教师讲解、演示或别人发言时,能认真倾听。
?
参与度
1、全程参与学习,没有开小差的现象。
2、在小组学习或答问时积极发表见解。
?
合作
交流
1、与老师交流语言得体,彬彬有礼。
2.同学间能开展友好的合作。
?
学习
状态
1、能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地去解释、表述问题。
2、能和小组成员合作探究,主动动手操作,并能及时做好观察记录。
?
教育
效果
1、在学习过程中有满足、成功与喜悦等体验,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
2、能总结当堂学习所得,或提出深层次的问题。
?
八、板书设计
外壳 (磁铁)
构造 转子 线 圈 电磁铁
换向器
5、神奇的小电动机 后盖 (电刷)
原理:利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
九.教学反思
应用磁铁和电磁铁的性质研究最简单的直流小电动机,是一项很有乐趣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电磁铁的知识可以得到应用,学生的探究能力得以提高。本课经过反反复复深入地备课,多次修改教学设计,做足了充分的准备,终于上了一节和以往不同的课。
一、课堂教学效果。
1、学生课上表现。
课上学生探究热情高涨,课堂学习气氛浓厚。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尤其是对于“换向器作用”的理解,借助简单的直观教具演示,化险为夷,学生对其解释也很到位,教具的作用如此之大还真是出乎我的意料。
课堂生成精彩不断。对于猜测“小电动机是如何转动”的教学环节,学生竟然能用自己的身体来做演示,“手腕”当做“转子”,“拇指和食指”当做“V”形电线,实在是太妙了,赢得了听课教师的一致称赞!在探究“怎样让转子转动起来?”的环节,学生竟然能够不用老师任何提示,通过不断尝试自己找到使用磁铁的正确方法(两块磁铁安放时必须是异级)。在探究“怎样让转子转动得更快”教学环节,本以为难住学生,或大部分学生找不到方法,岂料学生的方法好多,想法也很独特,甚至有的学生还设想要把本节课所学用在科技小制作上。
课上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探究热情极高,我也给了学生充分的探究、交流的时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是我所上的最精彩的一节课!
教师课堂表现。
因为这节课是在国培学习后,将所学所得努力尝试实践的第一节公开课,备课时经过了“深思熟虑”,经过了“仔细推敲”和“精心设计”,经过了无数次的修改和充分的准备,所以上起课来自己很有底气,也很流畅。
充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生为本,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探究和交流的时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言简练,不重复不罗嗦,关键内容点拨引导到位,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学生。
关注学生的前概念,课前全面预设和器材准备充分,所以课堂没有出现纰漏和意外。
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评价语言恰当,所以课堂气氛融洽,充满浓浓的探究气氛。
关注弱势学生,给他们展示的机会,也赢得了学生的尊重。
不足之处。
1、课堂后半部分学生正在汇报时,学校音乐铃声突然长时间地响起来,影响了汇报效果。因为不知道铃声什么时候停止,所以我在总结时,也影响了学生的听讲。尤其是这时,我也有点慌乱,后面的练习题做得也很匆忙。
2、教学板书字有点多,所以写得不够美观。
3、提问学生时,给优秀学生的表现机会太多,对中间层学生关注的不够。
4、评价语言单一,有时语速稍快。
5、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和应变能力不强,灵活驾驭课堂能力不强。
多少优秀老师的课堂,虽然教法各异,精彩生成也各有千秋,但是他们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和灵活把握,充满着教学机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都让我钦佩不已。通过本次授课我也深深地感受到科学教师备好一节课不容易,上好一节课更不容易。精彩生成于课堂,可是功夫却来自于课后啊!虽然我的课堂教学与名师、优师无法媲美,但是,我相信通过学习后的不断尝试和改进,我的教学会更上一层楼的。
附实验记录单(后面) 小电动机转动的秘密”实验发现记录:
给线圈通上电流,转子(A.就能 B.还不能)转动。
2、通电后在转子旁边安放(A.磁铁 B. 电池)转子才能转动
3、我们放在线圈旁边的磁铁相(C.后盖电刷 D.外壳磁铁
4、“V”形电线相当于(A.后盖电刷B.导线)
5、转子转动得快慢(A.可以B. 不可以)改变
6、转子转动的方向(A.可以 B.不可以)改变
改变转子转动快慢的方法有:
改变转子转动方向的方法有:
怎样让转子转动得更快?
你们还有其他发现或设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