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真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观察描述各种蘑菇的外部形态特征。
(2)能通过多种渠道调查发现可食用真菌对人类健康的好处。
(3)能利用简单工具进行正确观察并记录使食物发霉的真菌的形态特点。
(4)能够设计实验证实食物容易在什么环境下发霉的假设。
2.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实验设计和结果。
3.科学知识目标
(1)能够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
(2)能够有根据的说明食用真菌是宝贵的生物资源。
4.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提出防止食物或以物发霉的措施。
(2)能描述技术和设备的发展和应用有助于食品保鲜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3)能大胆设计一种新颖的食品保鲜方法。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能通过观察描述各种蘑菇的外部形态特征。
(2)能利用简单工具进行正确观察并记录使食物发霉的真菌的形态特点。
难点:
能够设计实验证实食物容易在什么环境下发霉的假设。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真菌的图片、音乐《采蘑菇的小姑娘》、学生收集可食用真菌的资料、实物,调查其营养价值。
实验材料:
各类真菌实物、正在发霉的食品、放大镜。
四、教学方法(方式)与学习方法
小组观察、讨论与探究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1、播放《采蘑菇的小姑娘》的歌曲。
2、提问:你认为蘑菇是什么生物?
3、蘑菇、霉菌都是真菌,它是一类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生物。
二、认识可以食用的真菌:
1、认识课件中可以食用的真菌,描述真菌的形状、颜色、生活环境等特征
2、学生观察
3、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4、我国目前已知的食用真菌有350多种,我们食用过哪些真菌?它们有哪些营养?
5、学生分组根据带来的资料分组汇报研究成果
6、并不是所有的蘑菇都能食用,有些蘑菇有毒,误食后会中毒。(辨认方法:颜色较柔和的一般无毒,而色彩艳丽的一般有毒;有小虫叮咬的一般无毒,而不招小虫甚至周围也没有小虫痕迹的,一般有毒;菌柄憨实粗壮的一般无毒,菌柄较细的一般有毒。)
7、讨论:为什么说食用真菌是宝贵的生物资源?
三、食物发霉:
1、除了蘑菇、木耳大型真菌以外,一些食物、衣物上长出的霉菌也属于真菌。让我们来观察它们有哪些特点?
2、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用文字或图画记录
3、提问: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食物容易发霉?
4、学生对发霉的条件进行假设,并设计实验证明假设。
(发霉的条件:在潮湿阴暗、不通风、温暖的条件下易发霉)
四、食品保鲜: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食品保鲜的技术与工艺越来越先进了。以鱼为例:你知道它的保鲜发展史吗?各有哪些优点或不足?
如把鱼晒成鱼干或做成罐头可以保存很长时间不坏,缺点是鱼不够新鲜。把鱼放在冰块中或放入冰箱中冷藏可以保持鱼新鲜,并能存放几天不坏,缺点是保存时间不够长。
看来,现在的保鲜方法也不甚完美。同学们,你还能设计出更好更方便的保鲜方法吗?
通过这一节课,老师发现同学们不仅知道真菌是让人又爱又恨的一种不同于植物,也不同于动物的生命体,还知道可食用真菌的营养价值,有些同学还会做几道真菌类的菜呢,有机会老师也想尝尝你的手艺;同时我们还知道了霉菌的形态、探究了霉菌生长的条件。看来,同学们经过学习,提高了不少科学知识,而且还懂得了学以致用。这才是我们学习的真正目的。
课后希望同学们继续完成霉菌生长条件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