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年教育部审定 七年级 | 上册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马克思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年教育部审定 七年级 | 上册
兵刃相见:淝水之战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年教育部审定 七年级 | 上册
前221年
220年
589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
分裂
秦汉统一
魏
蜀
吴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北朝
南朝
回顾旧知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年教育部审定 七年级 | 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年教育部审定 七年级 | 上册
想一想
前秦统一北方之后,亟待解决的问题可能是什么?
材料一:这不是民族,而是偶然凑合起来的、内部缺少联系的集团的混合物,其分合是分合是依某一征服者的胜败为转移的。”
——《斯大林全集》第2卷,第292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年教育部审定 七年级 | 上册
壹 兵刃相见——淝水之战
战争时间 383年
交战政权 前秦 VS 东晋
交战民族 氐 VS 汉
主要人物 苻坚 VS 谢安
著名典故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
战争结果 前秦战败,之后前秦瓦解,北方再度混乱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年教育部审定 七年级 | 上册
秦王苻坚统一北方后,决定大举南下,荡平江南,消灭东晋,统一中国。
东晋
前秦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公元383年
东晋以少胜多
地点:
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
双方军力对比:
前秦—80多万 东晋—8万多
影响:
东晋解除来自北方的威胁。
想一想
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80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没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
前秦:
①骄傲轻敌。
②军队内部有很多其它少数民族的人,不够团结,军心不齐。
③前秦军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东晋:
①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
②内部团结,军队士气高涨。
③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年教育部审定 七年级 | 上册
潜濡默化:北魏孝文帝改革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年教育部审定 七年级 | 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年教育部审定 七年级 | 上册
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386年拓跋珪重整旧部,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即代王位。396年拓跋珪即皇帝位,定都平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其孙拓跋焘于431年灭匈奴人建立的夏,436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统一了北方地区,结束了十六国时期。
北魏前期官员没有俸禄,收入主要还是依靠掳掠与赏赐战利品的办法,统一北方后,战争与掠夺的机会少了,于是,官员开始公开贪污受贿,搜刮百姓。霸占农民土地,农民流离失所,激化了阶级矛盾。
阶级矛盾激化
在战争中往往驱使汉人为先锋,鲜卑骑兵在后面督阵并任意践踏汉人。
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
民族矛盾激化
北方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年教育部审定 七年级 | 上册
思考:仅仅通过武力,就能真正征服中原大地吗?
北魏落后的文化和统治方式
改革迫在眉睫
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年教育部审定 七年级 | 上册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499年),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六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孝文帝从小就由汉人冯太后抚养,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更加倾向于文治汉化改革。
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孝文帝登基后,在冯太后的辅佐下,进行了改革,史称"孝文帝改革"。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年教育部审定 七年级 | 上册
思考:结合书本和地图回答,洛阳相比平城,在学习汉文化方面有哪些优势?
洛阳为数朝古都,地处黄河以东,汉文化深厚,有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移风易俗。
迁都洛阳
1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年教育部审定 七年级 | 上册
北魏王朝于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
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丙辰,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二十年“诏改姓为元氏”。
并任用南朝儒士制定礼乐制度,仿效南朝建立士族制度,同汉族通婚。
——《北朝时期龙门石窟与洛阳历史文化》
穿汉服
说汉语
改籍贯
改汉姓
学汉制
通汉姻
推行汉化
2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年教育部审定 七年级 | 上册
穿汉服
(1)
想一想
比较汉服与胡服的区别?
鲜卑衣服狭而短,窄领小袖,便于骑射,汉服宽而长。
胡服俑
汉服俑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年教育部审定 七年级 | 上册
胡服俑
汉服俑
《魏书?咸阳王禧传》记载孝文帝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说汉语
(2)
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年教育部审定 七年级 | 上册
胡服俑
汉服俑
改汉姓
(3)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赖 贺
独孤 刘
目的: 为了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年教育部审定 七年级 | 上册
通汉姻
(4)
孝文帝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
学习与探究
想一想这种姻亲关系对北魏的统治有什么好处呢?
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年教育部审定 七年级 | 上册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东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改革余音
(6)
改汉制
(5)
孝文帝依照魏晋设置三师、三公、尚书、中书、四征、四镇和九卿等中央的文武官吏;地方上设刺史、郡设太守,且设县令,杜绝了官姓家族的发展。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年教育部审定 七年级 | 上册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何在?
增强北魏实力,促进民族交融。
从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前秦发兵南下,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孝文帝用和平和虚心学习的方式;主动学习。前秦则优先通过武力征服
前秦与北魏的不同的统治措施,其背后的必然性是什么?
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潮流。
学习与探究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年教育部审定 七年级 | 上册
润物无声: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年教育部审定 七年级 | 上册
生产生活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社会习俗
民族心理
相互学习
君主专制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
相互借鉴
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
民族交融领域
民 族 交 融 的 表 现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年教育部审定 七年级 | 上册
生产生活
北方少数民族《狩猎图》
北方少数民族《耕耙图》
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北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和畜牧业
边境汉人《二牛抬杠图》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年教育部审定 七年级 | 上册
ˇ
汉人胡食
汉人胡服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年教育部审定 七年级 | 上册
汉人最初是席地而坐,这是一种很不舒服的坐姿:两腿屈折,膝向前,上身的体重全部由臀部挤压在腿上,下肢极易酸麻,久之还可能变形。所以,当高坐具的胡床传入中原后,很快受到部份汉人的欢迎,原来的跪姿转变成了坐姿 。胡床最初是一种以绳连缀在木头上,可开可合,携带方便,无靠背的折叠凳,类似今天的马扎。汉人使用胡床,开始只见于军旅,到了北朝,从宫廷到民间都有人以胡床为坐具。
胡床
方凳
东汉时期的墓室壁画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年教育部审定 七年级 | 上册
思想文化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鲜卑人乐舞图》
魏晋时期的北方,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风气,各兄弟民族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推进了乐舞的发展。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年教育部审定 七年级 | 上册
探究: 从孝文帝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到哪些优秀的品质?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年教育部审定 七年级 | 上册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马克思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年教育部审定 七年级 | 上册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淝水之战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方地区的开发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年教育部审定 七年级 | 上册
迁都洛阳
穿汉服
说汉话
改汉姓
通汉姻
改汉制
改余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