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2018—2019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2019.7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第I卷的答案填涂在答题纸选择题答题区,第Ⅱ卷的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区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卷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仰韶文化是中原地区分布十分广泛的一种新石器文化。据考古发现,黄河中游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与仰韶文化有一定的源流关系;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仰韶文化的影响。这说明
A.中原地区率先迈入文明时代 B.新石器时期各地文化平衡发展
C.各种文化在相互影响中发展 D.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各具特色
2.在大汶口一些富有的大墓中,既有棺椁,又有大量的随葬品,最多的达180多件,包括精美的彩陶、黑陶等,这与葬在同一墓地而几乎一无所有的墓葬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反映出当时
A.出现财产私有现象 B.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C.发明陶器制作技术 D.阶级社会已经产生
3.《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4.公元前635年,周襄王因内乱而奔汜(地名)。晋文公打着“勤王”的旗号,恢复了襄王的地位,但就在襄王为他举行的宴会上,晋文公公然向周襄王请“隧”(“隧”是天子死后下葬的墓道),要求自己死后享受天子规格的葬礼。可见
A.天子以“共主”的名义控制诸侯 B.各诸侯国利用王室旗号发展势力
C.天子共主地位名存实亡礼崩乐坏 D.周襄王已确认晋文公为中原霸主
5.春秋战国时期,某一学者认为人与禽兽不同之处就在于人要靠劳动生活,只有努力生产才能生存。他还认为不劳而获是不仁不义的行为。据此推断,该学者属于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6.陈胜、吴广在中国封建社会里首举义旗,领导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其“奋臂为天下倡始”的首义精神,“削木为兵,揭竿为旗”的斗争气魄,鼓舞着后来千千万万农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据此可知,这一农民战争
A.启迪了后世反封建的抗争精神 B.使农民起义成为社会发展主流
C.直接推翻了秦王朝的黑暗统治 D.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斗争
7.汉高祖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应对严峻的经济局势,包括复员军队、招抚流亡还原籍、“十五税一”、释放奴隶、商人子弟不得为官、不得拥有私田等。这些措施旨在
A.限制土地兼并 B.恢复农业生产
C.增加赋税收入 D.加强中央集权
8.司马迁在整理历史材料时,“采经摭传”“涉猎者广博”,有书本的,有档案的,有自己采访的,对这些丰富的史料,他尽可能地进行选择和考订。其叙述历史事件和人物,“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这体现了
A.司马迁是历史研究的开创者 B.只有多元化的史料才有价值
C.历史研究必须摒除主观意志 D.司马迁严谨求真的治史态度
9.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不少菜肴的做法来自外域,本是胡人喜食的乳酪,成为北方汉人广泛流行的副食。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政权更替频繁 B.封建国家分裂
C.经济重心南移 D.民族交融加强
10.《资治通鉴》载:“凡军国大事,则令中书舍人各执己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太宗)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材料论述的政治制度
A.体现专制皇权的独断性 B.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C.扩大了门下省的决策权 D.体现了决策的民主性
11.唐代元稹《估客乐》诗载:“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据此可以判断出当时
A.商帮活动范围广泛 B.市场不受地点限制
C.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D.民族经济往来频繁
12.《算经十书》是指汉、唐一千多年间的十部著名的数学著作,书中用过的数学名词,如勾股定理、开平方、开立方、正、负、方程等等,都一直沿用至今,有的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这反映出汉唐时期中国数学
A.领先于同时期的西方 B.注重理论总结且影响深远
C.引领数学研究的方向 D.得益于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13.宋代中央名义上的司法部门是刑部,但实际上大理寺、御史台甚至开封府都拥有复核的司法权,皇帝也经常参与诉讼案,另外还设立登闻鼓院、登闻检院、理检院等机构受理直接诉讼。这一诉讼制度
A.有利于司法审判的客观公正 B.强化了君主对司法权的控制
C.根本目的是彰显法律的权威 D.有力保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14.辽国把许多汉文化的特征整合进了自己的社会里,耶律氏先后接受了祖先崇拜和祭祀已故皇帝的习俗,契丹上层阶级中的一夫多妻制也逐渐转变为一妻多妾的制度。这表明
A.中原文化的影响力扩大 B.北方各民族习俗日益趋同
C.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完成 D.北方民族由游牧转向农耕
15.南宋临安城“保佑坊前孔家头巾铺、沙皮巷孔八郎头巾铺都卖头巾。李家丝鞋铺专卖上好鞋子,彭家专卖油靴。中瓦子前徐茂之家扇子铺。喜欢时尚的顾客会往周家选购折扇;至于要买画团扇,陈家的店铺是个更好的选择。”由此可知宋代
A.城市布局固守市坊分离传统 B.商业经营凸显品牌特色
C.商业活动仍未突破时间限制 D.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
16.宋代佛教云门宗僧人契嵩把佛教的“五戒”与儒家的“五常”等同起来,提出了“孝为戒先”的重要命题,说佛教之孝重在理,儒家之孝重在行,两者不可分割。契嵩这一主张意在
A.说明儒佛思想内涵相同 B.借助本土文化宣传佛教
C.争取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D.调和儒佛思想上的矛盾
17.清人李渔《闲情偶寄》载:“(元杂剧)其事不取幽深,其人不搜隐僻,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语调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这反映了元杂剧
A.缺少精练的艺术特色 B.具有非常鲜明的生活化特征
C.实现了诗书的平民化 D.较好地发挥了社会教化功能
18.明代中叶江南士大夫家族“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薔好殖,已故富庶”,贵为内阁首辅的徐阶亦“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贸”这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
A.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传统观念受到冲击 D.庄园经济发展迅速
19.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谕令“广东所属丁银,就各州县地亩摊征,每地银(田赋银)一两摊丁银一钱六厘四毫不等”。这一举措
A.有效缓解了土地兼并现象 B.扩大了人丁税的征收范围
C.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户负担 D.刺激了广东海外贸易的发展
20.明清之际,华北地区的一些大地主开始选择不将他们的产业分割成家庭规模的佃田,而是将整个地产组织成农作庄园,雇佣劳工种植棉花,利用漕运船只南下回程时的便宜运费,将原棉以高利润卖给江南的纺纱与织布业者。这反映了当时
A.经济作物大量种植 B.农业生产关系变革
C.租佃经营方式衰落 D.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21.民国初期,史学界对近代史开端的说法,有“明清之际”与“鸦片战争”两种观点。到了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著作则大多以鸦片战争为起点,鸦片战争开端说成为史学界主流观点。这一变化说明
A.史学研究以近代史为主 B.民族危机影响史学研究
C.政府重视发展史学研究 D.民主共和理念广泛传播
22.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船厂非徒造战舰也。战舰已就,则闽、广商艘之泛南洋者,必争先效尤;宁波、上海之贩辽东、贩粤洋者,亦必群就购造。”据此可知,魏源
A.主张同列强进行商业竞争 B.希望清政府允许对外贸易
C.强调学习西方科技的意义 D.倡导学习西方的军事科技
23.下图为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金田起义浮雕。刻此浮雕是因为以金田起义为开端的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
A.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起义 B.寻求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C.迈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D.发展资本主义的重要实践
24.江南制造总局最早的一批技术力量是原美商旗记铁厂的工人,后来陆续从香港、宁波、广州等地外商企业中用较高的工资招募工人。这说明洋务企业
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25.下表是《1873~1903年中国出口货物分类统计表(%)》,该表反映出
年份 生产资料 半制品 制成品
农林渔牧产品 手工开采 机器开采 手工生产 机器生产 手工生产 机器生产
1873 2.6 — — 37.4 — 58.3 1.7
1893 15.6 — — 28.4 0.1 53.4 25
1903 26.8 0.2 0.2 17.2 14.7 32.9 8.0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A.出口贸易呈现下滑趋势 B.近代经济结构变动
C.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优势 D.农业发展水平提高
26.下面是1872—191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投资厂矿情况统计图。该图信息可以说明20世纪初
A.中国民族资本竞争力明显增强 B.清政府对放松了工商业限制
C.重工业的发展受到政府的重视 D.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27.下图是英国某杂志在1895年刊登的用西方人的观点来描述有关中日甲午战争的漫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揭露了日本发动战争蓄谋已久 B.体现了西方对于战争的默许态度
C.展现了中日两国军事实力悬殊 D.表达了西方各国维护和平的愿望
28.1899年,上海《万国公报》刊发了《大同学》一文,文中写道“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随后,梁启超、宋教仁、廖仲恺等先后撰文介绍《共产党宣言》。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有识之士在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 B.无产阶级初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D.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29.1905年筹建同盟会时,众人对“平均地权”有疑义,为此孙中山做了解释,并最终成为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现代学者评价民生主义:“在百年之后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由此可见,孙中山的思想具有
A.前瞻性 B.民族性 C.彻底性 D.空想性
30.1911年新兴的娱乐方式电影开始进入中国,当时上海自治公所针对电影的放映,公布了严格的管理办法,规定:开设影戏院,必须领有执照,男女观众必须分座,放映时间至迟以夜间12点以前为限等。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B.思想开放与保守并行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冲击 D.新式娱乐方式的普及
31.1915年底,梁启超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中说:“在现行国体之下,而思以言论鼓吹他种国体,则无论何时皆反对之。”由此可知梁启超
A.反对变更共和政体 B.强调暴力革命方式
C.鼓吹建立君主立宪 D.抨击张勋复辟帝制
32.陈独秀的《敬告青年》中指出:“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心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应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据此表明新文化运动
A.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深刻而全面 B.主张改造传统文化
C.有遵循进化理论全盘西化的倾向 D.力图挽救民族危亡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33题16分,第34题12分,第35题12分,第36题12分共52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加强国家治理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二 汉王朝在一些不具备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设立了一些专门机构,诸如西域都护府,负责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隋唐两朝实行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地区。元朝在地方上设置行中书省行政区域,对南部的广大少数民族地区除设置宣慰司、安抚司等机构外,大量任用土著首领对少数民族进行管理,即土官制度,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清朝政府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在地方,采用适合当地民族社会的统治体制,如西藏以达赖和驻藏大臣协同管理噶厦政府制,西南地区改土归流酌情保留土司制,台湾为隶属福建的府州县制等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及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初官学低迷不振,科举取士规模却日益扩大,书院起到了填补官学空白的作用,数量和规模大幅扩展。书院实行开放式的教学,求学者不受地域、学派的限制,大大促进了学术交流和发展。书院大多采取师生同吃同住方式,朱熹、陆九渊等名师宿儒不仅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且注重对学生人格精神的引导。书院的大发展扩大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类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其明辨通达的学风,促进了自由讲学和学术研究风气的形成。
——陈胜利《弱宋——造极之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发展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 讲学书院从明中叶起开始勃兴,一个重要原因是旧官学教育之衰弊。讲学书院最大的特点是自由讲学,而不是为了科举。讲学书院是历代学者传播思想、昌明学术之地,是新思想、新学术的孕育和诞生之地。书院的兴起还与王阳明创立心学以及阳明弟子传播心学的努力分不开,在20余年的书院讲学实践中,王阳明将书院定位于“匡翼夫学校之不逮”,认为书院存在的意义就在于补救官学的流弊,而讲求古圣贤的明伦之学。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宋、明书院发展的共同原因。
(3)综合上述分析,概括指出书院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盛世的标志,包括政治开明、经济发展、民生复苏、国力强大、文化昌盛等方面。古代盛世最有代表性的,是西汉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清代的“康雍乾盛世”,这些“盛世”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有史以来,人们对“盛世”的标准意见不一。材料反映了张岂之对中国古代“盛世”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36.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张謇(1853~1926年)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张謇主要经历简表。
时间 主要活动
1894年 得中一甲第一名状元
1895年 加入康有为组织的上海强学会
1896年 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
1905年 在吴淞创办了复旦公学(复旦大学的前身)
1905年 在通州建立了南通博物苑(中国第一所博物馆)
(1)根据材料一,说明张謇主要经历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 吾国现时所最可希望者无过乎实业。惟此事须吾国政府与人民上下一心,通力合作,而后能见效。余从事于实业一途已阅半世,今则愈知欲富强吾国,舍实业无由也。就各项实业而言,最为吾所主张者为棉、铁二项,以其于近世界中为必不可少之物也。现时吾人所用之棉、铁。皆来自外洋,今后正宜努力使此二者皆可由本国供给。
——《与记者谈实业导淮等问题》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张謇的思想与实践。
山东省滨州市2018—2019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卷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A C B A B D D B
题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B A A B B B C C B
题目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C B B B B B A A B
题目 31 32
答案 A D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33题16分,第34题12分,第35题12分,第36题12分共52分。
33.(1)政治:推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法律等);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化:统一文字;交通:统一车轨,修驰道,开凿灵渠;军事:开疆拓土,修筑长城(北击匈奴,统一岭南,征西南夷)
(2)特点:治理体系日益完备(设置专门机构);因俗而治;注重维护中央权威。
意义:奠定了中国的基本疆域版图;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边疆开发;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形成了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基本模式。
(3)继承中创新;灵活多变性(因时因地因俗而变);尊重民族传统。(任意2点,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34.(1)地位上,是官学的补充;教学方式上,开放式教学(或师生关系和谐);教学内容上,知识与人格并育;影响上,促进了教学与研究的结合。
(2)补救官学教育的衰弊;学者名师的著述讲学活动;印刷术的普及及应用;私人讲学的历史传统。
(3)书院教育既是一定社会发展的产物,又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5.示例一:赞成作者的观点,即政治开明、经济发展、民生复苏、国力强大、文化昌盛等标志着“盛世”的到来。如清代的“康雍乾盛世”,这一时期,政治上:平定三藩奠定盛世基础,注重改良政治,整顿吏治,政局稳定,政治清明;经济上:鼓励垦荒、治理水患、兴修水利、改革赋税制度,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加;文化上:康熙年间的著名类书《古今图书集成》等,文化成就突出;经营边疆: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取得了较好的统治效果。
总之,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
示例二:不认同作者的观点,评价某一朝的某一阶段是否为盛世时,既要将其放到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演变之中进行纵向的考察,又要将其置于世界史研究的背景下加以横向的探讨。从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来看:康、雍、乾三代帝王对世界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性变革认识不足,对外“闭关锁国”,对内实行“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压制工商业的发展;并对百姓巧取豪夺,以百姓自身生活水平下降;统治者还厉行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禁锢士人的思想。
总之,与同时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欧美各国相比,“康乾盛世”已经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36.(1)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剧;各阶层开展不同形式的救亡图存斗争(戊戌变法、实业救国等);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西学东渐,新式教育的兴办;中西文化的碰撞。
(2)主张实业救国,振兴民族经济,挽救民族危亡,为我国近代实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具有爱国的历史进步性;主张发展民族工业以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并且士大夫有不容推卸的责任,留给后人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教育思想与办学实践,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仍未摆脱封建束缚,未能提出根本变革的主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PAGE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