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3张PPT。1. 结合五四运动对青年郭沫若的影响,深入理解本诗的内容。
2. 感受诗歌中对“力”的赞美,体会本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3. 认识五四时期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追求个性解放的社会精神。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诗人。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1921 年,出版第一本新诗集《女神》,书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又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一同创立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
主要作品有诗歌《天狗》《凤凰涅槃》《太阳礼赞》《炉中煤》《静夜》《天上的街市》等,戏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王昭君》《孔雀胆》《蔡文姬》。作者简介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表面意思是“站在地球的边上吹响号角”,实则抒写对“力”的赞美。题目解说写作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 年9、10 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影响,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资料链接诗集《女神》
《女神》是郭沫若创作的诗集,收入1919 年到1921 年之间的主要诗作。如《凤凰涅槃》《女神之再生》《笔立山头展望》等。在诗歌形式上,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浑自由诗体,为五四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
《女神》在艺术风格上总体表现出鲜明的积极浪漫主义特征,主要是通过自我来表现的。诗人在抒发内心的感情时,常常是直接地倾诉,既不着意客观的描写,也不顾及读者的接受能力,一任感情的发泄,用感情去冲撞、震撼、感染读者的心灵,以引起共鸣。
主要特征有:① 以火山爆发式的激情、狂涛巨浪般的气势来表现自我,如《天狗》;② 通过理想化自我形象的塑造来表现自我,如《梅花树下醉歌》;③ 通过借助神话传说、
历史故事,寄托理想,表现自我,如《凤凰涅槃》;④ 通过丰富的想象、绮丽的色彩来表现自我,如《日暮的婚筵》;⑤ 通过形式的大胆革新和新颖多姿来表现自我,如《女神之再生》。 课文探究1.诗歌开头三句,诗人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运用拟人手法描绘出一幅海涛汹涌、海天之上白云怒涌的宏伟而壮丽的图画。2.“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诗人运用排比手法为“毁坏”呐喊,为“创造”呼号,为“努力”着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引吭高歌!3. 诗歌结尾“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 哟!”是如何赞美“力”的? 诗歌结尾从不同角度设喻,讴歌赞美“力”。“力的绘画”指展现出的大海白云的壮丽景色,“力的舞蹈”是洪涛滚滚的比喻,“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是洪涛的声音,而“力的律吕”则是洪涛的节奏和音律。总之,这是对“力”的美化。内容小结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白云怒涌海涛汹涌毁坏、创造、努力赞美、颂扬“力”摧毁旧世界
创造新生活主题归纳 诗歌以无与伦比、气吞山河的气概,想象一个巨人立在地球边上看到宏伟壮丽的景象,由此心生对力的赞美、歌颂,以至于对力的倾倒。体现出诗人充实的内心和如沸的激情,反映了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豪迈气概。深入探究
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看吧,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着“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
诗歌表达了诗人渴望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情和决心,也是对劳动和工农大众的颂扬。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主体形象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从景物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是这首诗歌思想意义之所在,它具有丰富的内涵。“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既表示宇宙是不断运动、不断更新的,又表示人生是不断奋斗、不断向上的。诗人还认为在宇宙的运动与人生的奋斗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体现着、磅礴着“力”,于是他在由大海奔腾的波涛引发出对宇宙与人生的感悟之后,随即发出了“力哟!力哟”这高亢的呼叫。
最后一句是诗人对全诗的精彩总结,“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写出大海白云的景象和洪涛滚滚的声音,可是诗人意犹未尽,最终还高喊“力的律吕哟”,这意思是说:无论绘画、舞蹈、音乐与诗歌,其中都贯穿着、体现着“力的律吕”——力的节奏与音调,正如宇宙与人生都贯穿着、体现着“力”一样,这样对诗的总结就更为完善了。2.如何理解诗歌中诗人对“力”的赞美?① 情感抒发: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诗人以自己的全部生命进行艺术创造,自然形象中便浸染着、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受,自然现象与诗人主体血肉交融,成了有生命有感情的活的存在。
② 构思:诗人设想自己站在地球“边上”全方位俯瞰地球,放声呼唤,纵情高歌,想象着那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和狂暴的太平洋,意在赞美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雄强之力,体现了“五四”所焕发的自由宏阔、雄奇奔放的气概。3.试从情感抒发和构思两个方面,对本诗进行赏析。课件19张PPT。1. 了解新月诗派的相关知识以及诗人的生平经历及其主要创作。
2. 把握本诗的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理解“红烛”的象征意义。
3. 品味精彩诗句,鉴赏诗歌的语言。
4 . 学习诗人献身祖国、勇于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红 烛 闻一多(1899 — 1946),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黄冈浠水,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在创作诗歌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三美: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
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等,表现对祖国深挚的情感,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和抗议。作者简介 ”红烛”化用自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诗句,其本义是火红的蜡烛。闻一多的诗用“红烛”来比喻自己甘愿为祖国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题目解说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23 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其时,诗人身在远离祖国的大洋彼岸,这个被五四运动的洪流冲激过的、从“世家望族、书香门第”里挣脱的书生,与当时千千万万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面临历史的选择,思考着人生和自我的价值。一颗赤子之心跳荡在他的胸腔,迸发出炽烈的爱国热情。位卑未敢忘忧国,一介书生又何辞?尽管当时他的追求常常与痛苦、失望相伴,一度还曾陷入迷惘,但是,诗人的真诚、耿直却是毋庸置疑的,这在《红烛》诗中是有充分体现的。知识卡片新月派
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成立于1923 年,活跃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新月派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音乐美,表现为诗歌的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以看作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建筑美,表现在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每节诗的行数相同,每行诗的字数基本相等。资料链接诗集《红烛》
1922 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已初有成就。然而,他仍对文学念念不忘。寂寞的异国生活和浓烈的思乡之情,更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由此创作出大量的爱国诗篇。
1923 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书局出版。诗集主要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诗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诗集《红烛》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练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 课文探究赏析下面的诗句。 “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人格的化身。他提出了对自我的要求: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红。这体现了诗人的赤子之心和火热的爱国情感。“吐”,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1.红烛啊! / 这样红的烛! / 诗人啊! /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2.红烛啊! /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诗人连续发问,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诗人把蜡比作烛的躯体,把火比作烛的灵魂,躯体与灵魂应该是互相依存的,红烛却要“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诗人认为这真“矛盾”,不可理解。由此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迷茫,同时为后面的醒悟做铺垫。3.红烛啊! / 既制了,便烧着! “既制了,便烧着”,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出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了自己的信念和心愿。4.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何苦伤心流泪?”表现了诗人的同情、惊疑、思索,反映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残风”隐指反动势力。以拟人修辞手法写红烛因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表现了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而痛哭流涕。5.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句道出了红烛闪光的品格的精髓之所在——默默无闻地烧,明知最终会化为灰烬,却矢志不移、忠贞不贰,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需要高尚的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在所不计。内容小结主题归纳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诗人将自己比作红烛,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破世人的迷梦,捣破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儿和快乐的果子。尽管是“流一滴泪,灰一分心”,但即使是“蜡炬成灰泪始干”,也在所不惜,表现了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深入探究
本诗共9 节。开头一切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显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可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我”就完全交融起来。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哲理,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也就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
这首诗把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全诗以诗人对“红烛”心迹的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求索的过程和结果。1.这首诗的抒情脉络是怎样的?相似点:二者表面上有相同的颜色——“红烛”与诗人的赤子之心均为红色;实际上都具有奉献精神——红烛燃烧自己,照亮黑暗的世界,拥有赤子之心的诗人希望自己能为祖国无私奉献、不惜牺牲。
深刻含义:诗人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了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显了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精神。2.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有什么深刻含义?就一个受到“五四”文化熏陶的现代人而言,产生这样的困惑不足为奇:自我的价值为什么一定要在自我毁灭中去实现呢?个体的独立意义究竟在哪里?故诗人在诗中穷追不舍:“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这似乎在暗示,个体的命运又决定于某种外来的力量。那么,自焚不就是某种悲剧性的被迫行为吗?可见,在现代意识的哺育下,诗人的困惑是深刻的,前无古人的。
当然,人毕竟生活在“文化”之中,民族文化既然是中国诗人的胎教,也将在实际创作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感情,部分地决定着他们思考的方向,于是,闻一多在思考中认可了蜡烛自焚的现实:“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困惑暂时得到了解除,于是诗人似乎为熊熊燃烧的红烛所感奋、所启示,从中也看到了自身的形象。“烧吧!烧吧! /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燃烧的“红烛”不再是单纯的自我奉献的象征,不再是有情人的幽长的情愫,它是力量,是英雄,是时代的呐喊。3.对于红烛的自焚,诗人显然困惑不解:“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诗人产生这种困惑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有没有解除?这样的抑扬顿挫大体上经历了七次显著的变化:赞叹红烛的“红”,是扬;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是抑;振奋于红烛创造的能量,是扬;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是抑;欣喜于红烛的伟绩,是扬;最后,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分量时,感伤之情又隐隐透出,但全诗的收束却又是昂扬向上的。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线索清晰,形成了全诗特有的情绪型节奏。4. 《红烛》一诗的感情节奏抑扬顿挫,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①《红烛》引用李商隐诗句不仅是因为这句诗概括了全诗的主旨,点出了蜡烛甘愿自我牺牲直至生命终止的高尚品格,更是安排内在情感结构的需要:诗人先知道并接受了“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事实,在心底生出赞叹、困惑、怜悯、认可和歌颂,继而托物言志,更加坚定不移地忠于自己的理想去献身世人,由此,情感得以建构。
② 引用李商隐的诗句与全诗结尾所引“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应,以引用起,以引用终,让诗歌首尾照应、丰润圆满,加上中间部分的赞叹、困惑、感伤等情感,全诗体现出一种起承转合之美。5. 试分析《红烛》引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有什么作用。① 每节诗都以呼告开头。全诗九节,每一节开头都是一声“红烛啊”,诗人对红烛呼告,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诗人将红烛比拟为人,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红烛变成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形象。这样的红烛形象就是一种精神品质的化身,诗人抒情的依托。
② 诗情流动,波澜起伏。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扪心自问,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或劝慰有加,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先后三次发问,这三问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使感情的抒发层层推进。有的问而不答,有的一问两答,有的一问一答,在问问答答中,酣畅淋漓地抒情言志,诗人向读者完全敞开了心扉,把一颗心交给了读者,让我们在他那热情磅礴、精神焕发的诗句中,为他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为他那种不顾一切、献身祖国的精神而怦然心动。6. 《红烛》一诗运用独特的抒情方式来抒发深情,试加以分析。课件14张PPT。1. 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人的经历,知人论世。
2. 了解朦胧诗的相关知识,明确诗歌意境,学习象征手法。
3. 感受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强大生命力的赞美。峨日朵雪峰之侧昌耀(1936— 2000),原名王昌耀,1950 年推出处女作《人桥》,从此与诗歌艺术结下不解之缘。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诗人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有很强的知性张力,形成宏大的诗歌个性。其代表作有《慈航》《划呀,划呀,父亲们!》《意绪》《哈拉库图》等。作者简介峨日朵雪峰在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内,是祁连山脉的一座无名山,靠近祁连县峨堡镇,山顶终年积雪。从方位上可以模糊地说,青海的绝大部分地方都在峨日朵雪峰的西南方向。
诗歌写的是诗人在峨日朵雪峰之侧的所见所思。题目解说写作背景本诗初稿写于1962 年,在异常艰苦的岁月里,诗人仍能执笔抒怀。写诗,已成为诗人冷寂孤独的荒原生活中唯一的慰藉。这首创作于早期、并不太著名的诗作,奠定了昌耀所有诗歌的情绪基调和精神向度,是他生命精神质量的承载,更是他对生命本质强力的确认。知识卡片朦胧诗
所谓朦胧诗,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向感发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来掩饰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名这样一些特征。
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曾在当时文坛引起争论。 课文探究 “这”照应标题,交代了登山者所处的位置。暗含着此刻诗人因身体疲惫而打算暂歇,但并未放弃征服新的高度;也暗含之后会陆续征服一些高度。1. 诗歌首句“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有什么作用?2.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引力无穷的山海”这个句子有何特点?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这是一个意象绵密的长句,简单说来就是“我惊异于太阳跃入山海”。诗人选取“薄壁”“峨日朵之雪”“太阳”“山海”等意象,描绘出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的景象,长句写出了日落的张力和动态,给人以辉煌的视觉冲击力。3.赏析“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这几句由视觉形象转入听觉形象,运用比喻描绘石砾滑坡的嚣鸣,扩大了诗歌的意境,引发读者联想,突出登山者面临的险情,也衬托出日落之壮观。4. 诗人为什么要写一只可怜的蜘蛛?这里诗人突然给出了一个“特写镜头”:一只小蜘蛛与“我”同在。诗人意在表达:即便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也享受大自然赐予的快乐和荣耀。体现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内容小结峨日朵雪峰之侧太阳雪峰蜘蛛背景形象山海石砾宏阔自然之美渺小众生平等“我”高度坚忍不拔对比衬托主题归纳这首诗抒写了登山勇士在登峰途中的体验与感怀,峨日朵之雪和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种凝重壮美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强大生命力的赞美。深入探究
起句非常凝练,“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了多重意思:这高度并非“一览众山小”的“绝顶”,却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力量所达到的;这并不意味着将来(或“下一刻”)“我”不能达到新的高度,也不意味着此刻的高度微不足道,这毕竟已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这个判断句还暗示了“我”之后会陆续征服的那些高度,暗示了“我”的目标与“我”的努力之间的差距,暗示了某种“先喘口气”的决定。1.诗歌的起句“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有什么深刻内涵?“雪峰”象征着生命与人生,是诗人生命的缩影与投射。
“太阳”代表所谓的“真理”,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在人们的困惑迷惘中,终于失去原来的高度,要跃入“山海”。
“蜘蛛”是物质世界极为普通的生灵,却能“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说明真正强大、雄壮和坚韧的不是外在形式或形象,而是精神、意志和心灵。2.试分析诗歌中“雪峰”“太阳”“蜘蛛”等意象的含意。诗人在第2 节中突然写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这确实是出人意料的神来之笔。在这样的高度上,即便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也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与前一诗节的宏阔与“嚣鸣”相对照,这里,“可怜”与“默享”两个词甚具分量。它们使前一诗节的辉煌壮丽不流于虚矫浮饰,使之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之上。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全由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表露。很多时候,不起眼的细小意象比司空见惯的“波澜壮阔”更有力量。3.诗歌第2节中描述蜘蛛的意象有什么作用?观点一:这一景象是写实的。诗中的太阳是登山者倾尽全力攀爬到某高度时所看到的壮丽的雪峰落日的景象。太阳的西沉之势已不可逆转,冷热交接之时,迫近冰峰的红日显现出跃赴绝境的决然姿态。诗人通过描绘壮观的落日景象,表达了对登山者勇于攀登、敢于挑战的勇气的赞美及对壮美自然的热爱。
观点二:这一景象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诗中的“太阳”象征着那个年代一度被视为永恒的真理的东西。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在人们的困惑迷茫中,它终于失却原来的高度,终于被屡遭愚弄和麻痹的时代心理决绝地抛弃了。那个年代的理想、信念、追求,不过是堆砌上去而根基根本不稳固的“石砾”,当“太阳”跃入山海,时代从泛滥的狂热、廉价的乐观中摆脱出来,它们只能有“滑坡”的下场。虽然仍旧“一派嚣鸣”和一片“喊杀声”,但这是“远去的”,是时代归于冷寂和沉闷以及随之而来的清醒和理智之前的“绝响”。4.关于这首诗,有人认为诗人笔下的“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的景象是写实的,还有人认为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诗歌和相关资料谈谈你的看法。① 视听结合,画面壮阔。
如描写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时用了一个婉转重叠、绵密奇崛的长句,来表现落日的张力和动势,在辉煌的视觉形象之上,诗人又叠加上一个宏大的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喊杀声渐远而去。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落日更显壮观。这种视听合一的手法具有极强的画面感,不但引发读者生理上的紧张,也产生审美意义上的“崇高”感。
② 对比手法,形成反讽。
强大和弱小,光明和幽暗,热闹和沉寂,高拔和低矮……然而,在峨日朵雪峰之侧坚守住高度的不是强大的雄鹰或雪豹,而是弱小得可怜的蜘蛛;光明的太阳,堆砌的石砾,它们正在跃入幽暗却引力无穷的山海,正在滑向棕色的深渊;一派嚣鸣的、像军旅的喊杀声的,原来是在“滑坡”,是在“远去”,而接纳和归结它们的恰恰是沉寂和冷静。5. 试分析《峨日朵雪峰之侧》这首诗的写作特色。课件15张PPT。1. 了解诗人雪莱的生平经历及诗歌《致云雀》的创作背景。
2. 把握“云雀”的象征意义,学习浪漫主义手法。
3. 理解诗人对光明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致云雀雪莱(1792—1822),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生于英格兰,1813 年11 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1822 年7 月8 日在海上遭遇风暴逝世。他的墓志铭是引自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诗句:他并没有消失什么,不过感受了一次海水的变幻,他成了富丽珍奇的瑰宝。恩格斯称他是“天才预言家”。
雪莱的诗情感丰富,激情跌宕,语言优美生动,并富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代表作品有《自由颂》《致云雀》《西风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作者简介 云雀是一种鸟,叫声清脆。在诗歌中,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题目解说写作背景17 世纪中叶到18 世纪后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的独立战争使得欧美资产阶级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思想和言论自由,但是好景不长,之后英国资产阶级与封建主重新勾结,后来又爆发了一系列战争,使得人民的自由又受到了限制,雪莱借他的文学作品来歌颂自由,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自由的极度渴望。
在雪莱创作这首诗的时候,黑暗恐怖正笼罩着整个英国社会,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严重的经济危机等使得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完全得不到保障,所以在这首诗中,雪莱也表达了对幸福生活的渴望。《致云雀》是雪莱抒情诗不朽杰作之一。他以独特的艺术构思生动地描绘云雀的同时,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好理想和艺术追求。 课文探究 第1 节诗以一声喜悦的问候开篇,欢声赞美云雀这快乐的精灵不事雕琢的天籁,为全诗定下诚挚热切的抒情基调。1.第1 节诗有怎样的作用?第2节里以一个形象的比喻“烈火的轻云”描写云雀不断向上、边飞边鸣的飒爽神姿,亦是诗人蔑视地面(黑暗现实),追求光明与真理,勇于献身理想的精神写照。2.试分析第2节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第3、4 节有什么作用?第3、4 节承上启下,描写云雀升上晴空迎接朝阳的动作和一系列欢快明朗的形象,感染读者的同时又把读者的思绪引回云雀的歌声。4.试分析第5、6 节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这两个诗节赞颂云雀歌声之美,诗人运用通感修辞,以星光的利箭、明月的清辉之类视觉形象描绘听觉上的优美感受,化抽象为具体。5.第8~10节四节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点和追求?雪莱认为诗人应以值得关注而未曾留意过的希望和忧虑去唤醒和传达人与人之间的同情。但是诗人的博爱思想不为现实所容、不被同胞理解,正如云雀像身居闺阁的高贵少女为爱所苦。诗人又通过“金色的萤火虫”“ 绿叶荫蔽着的玫瑰”等意象把云雀与光明、美善融为一体,抒发自己对真善美世界的向往和憧憬。6.“晶莹闪烁的草地,/春霖洒落的声息, /雨后苏醒的花蕾, /称得上明朗、欢悦、 /清新的一切,全都不及你的音乐。”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这一节诗以晶莹闪烁的草地、春霖洒落的声息、雨后苏醒的花蕾这三个密集的形象从更高的层次上概括了云雀歌声的优美品质:明朗、欢悦、清新;而“清新的一切”都不及云雀的音乐,则运用对比手法,进一步突出云雀的音乐之美。这一节好似乐谱中的间奏,使整首诗有了一波三折的律动。7.“比一切欢乐的音律/更加甜蜜美妙, /比一切书中的宝库/更加丰盛富饶。“这一节中的“鄙弃尘土”有怎样的深意?“鄙弃尘土”,既指云雀从地面一跃而上,也指摆脱陈腐、庸俗的思想感情的拘束。全诗在使用大量的明喻和暗喻描绘云雀及其歌声的同时,塑造了一个理想艺术大师的形象。这里的隐喻以双关的形式又一次呼应第一节诗中的暗示:此曲只应天上有。8. 最后一节中的“熟知的欢欣”有什么含义? 云雀所熟知的欢欣,就是和美好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对于同类真挚强烈的爱联系在一起的欢欣。诗人以感叹的口吻表达了他对云雀的爱以及他不能像云雀那样自由飞翔的遗憾。内容小结致云雀欢乐的精灵表达愿望展开描绘外在形态:优美歌声:云雀本质:诗人观点:人鸟对比:总体评价渴望传递云雀的快乐与爱欢乐明朗欢乐强音高贵自由爱与生死鄙弃污浊云雀是理想化的诗人主题归纳《致云雀》这首极富浪漫主义思想的诗歌,借助描述展翅高飞的云雀,唱着动听的歌曲飞上天际的情景,写出了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深入探究
(1)云雀,是理想化了的诗人。它是高贵而又自由的化身。① 云雀展翅翱翔冲向天际体现着诗人希望冲破世俗的阻挠,渴望自由美好的新社会。② 云雀隐身在云中歌唱,体现着诗人不求功名利禄、高官爵位,他愿意用自己的笔唤起人间的爱与同情的高贵品格。③ 云雀的歌声清脆动听,如同雪莱的作品风格自然清新,优雅大气。④ 最后一节“交给我一半,你的心/ 必定熟知的欢欣,/ 和谐、炽热的激情”正体现了作者渴望公正和谐的社会理想。
(2)从这首诗歌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伟大的诗人,他对社会的公正充满信心,为了人民的光明前途而努力。雪莱在诗中表达了自己难以与云雀比肩的叹息,同时他也对自己实现理想充满了信心。其实诗人和云雀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渴望离开地面,翱翔天际。但是诗人受到现实的束缚,无法像云雀那样随心所欲,展翅高歌,云雀是诗人的理想。1.在诗人眼中,云雀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透过这一形象,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怎样的追求与理想?在最后的4个小节中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凡人和云雀,也可以说是现实的自己和理想中的自我做了对比,我们渴求虚无之物,被现实束缚,而云雀却早已超脱了这一切,因此在现实中生活的我们永远为外物所累,永不可能超过云雀,在最后一节中,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愿望和感叹,希望能够得到云雀所熟知的一半的欢愉,也是希望能够活出理想中一半的自己。2.诗歌的最后4个小节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诗歌中,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方式,对云雀加以描绘。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霖、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诗歌节奏短促、轻快、流畅、激昂,节与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极具艺术感染力。3.《致云雀》这首诗富有浪漫主义之美,请说说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