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2张PPT。1. 通过筛选人物的主要事迹,了解钟扬拼命工作、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
2. 学习本文多方面、多渠道采集材料,多角度、分层次表现人物的方法和以事写人、以言写人、以彼衬此的写作手法。
3. 学习钟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与高尚无私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素养目标“探界者”钟扬
写作背景 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发表于2018 年3 月26 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叶雨婷。2019 年2 月18 日“《感动中国》2018 年度人物”公布,钟扬爱岗敬业的感人事迹在全国引起轰动,他不忘初心、放弃小我、教育授业、关爱学生的精神,在今天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需要这样的工匠精神和敬业精神,需要这样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我们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引导自己,去伪存真,摒弃浮躁,踏踏实实做事,追求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就像钟扬那样,在自己生命的广度和宽度的边界不断探索、延伸,让人生过得有价值、有意义。“《感动中国》2018 年度人物”事迹及颁奖辞 “立心天地厚”是对钟扬的赞颂,他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钟扬援藏16 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
苦的地区,长期的高原工作让他积劳成疾,多次住进医院,但他没有停下工作。多年来,钟扬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2017 年9 月25 日,
钟扬在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2018 年3 月29 日,中宣部授予钟扬“时代楷模”称号。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钟扬的颁奖辞: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十六年,把论文写满高原。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你热
爱的藏波罗花,不求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资料链接 课文探究1.开篇以对植物拟南芥的介绍来引出钟扬,有什么用意?
结构上,从一种植物入手,从而引出人物钟扬;内容上,拟南芥是钟扬的研究对象,切合人物身份和职业特点;主题上,用拟南芥象征并赞扬钟扬的普通、质朴、顽强。2. “开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应怎么理解这句话?
“不安分”,贬词褒用。这句话是对钟扬的评价,点明他不安于现状,勇于
开拓进取,契合作者给予他的“探界者”的评价。3.负责接收“转导师学生”表明钟扬的什么性格特点??
单纯、质朴、仁爱。他不因为这样可能招致其他导师不满而不这样做,他的世界里没有人际交往的油滑,他关注的只有学生和工作。这也是钟扬富有责任心和担当精神的一种表现。4.钟扬为什么要拿生命做赌注?赌什么?
钟扬的愿望很多,“他希望继续收集青藏高原的种子资料,希望帮助西藏大学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希望培养出更多扎根高原的植物学人才……”他感觉“自己的时间太短了”,在他心目中,工作、愿望比生命重要。他用生命赌的是科学研究和教育的发展进步。内容小结主题归纳
这篇人物通讯主要报道了植物学家钟扬援藏16 年,备尝艰辛,为国家种质库收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的事迹,突出他心系科学、情系祖国、胸怀人类,在科学和科研岗位上不懈追求的奉献精神。深入探究
文章表现钟扬的品质时,除了给予直接的评价赞颂外,更多时候是在记叙,用事实说话,彰显理性与客观。如文章用他结婚的事来表现他质朴、单纯、雷厉风行的性格,用他的居住条件来表现他对生活品质的不讲究,用他小纸条记录工作安排之多表现他工作上的忙碌忘我……作者主观性的评价极少,而且往往只用寥寥几个词语来概括评价,比如对工作“不将就”,为自博馆写的文字“细腻而又富有文采”等,即使这样的俭省的主观评价文字也不多见,多的是钟扬做的事、说的话和别人眼里的钟扬,作者让读者通过事实感受钟扬,通过自己对事件的判断得出对钟扬的评价。1.本文善于用事实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试加以分析。 ① 引用钟扬自己的话来塑造人物形象。
文章多处引用钟扬演讲、文章、书籍中的文字,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的品质。如引用演讲中关于“植物资源重要性”的论述,表现了钟扬对生物多样性工作的重视。引用为自然博物馆写的文字,体现了钟扬的专业素质和敬业精神,表现他对科普工作的热爱。引用钟扬《生命的高度》一文的相关内容,突出了钟扬的执着追求,表现了其奉献精神。
2.本文在报道钟扬事迹的时候非常注重以言写人,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② 用朋友、亲人、同事的话来表现人物。
文章多处引用钟扬母亲、妻子、同事、学生的话来从侧面烘托人物的形象。如用母亲、妻子的话表现钟扬的勤奋好学、“不安分”;用同事的话展现钟扬采集鼠曲雪兔子的经过,表现钟扬的不畏艰险及其对科研事业的热爱;用学生的话表现钟扬对科普工作的付出……从钟扬的自述以及别人的评价中,我们体会到了钟扬那强烈的责任心、使命感和为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课件16张PPT。1. 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2. 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细节描写表现人物高尚品格的写作方法。
3. 学习袁隆平尊重科学、锐意创新、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素养目标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作者简介 沈英甲,吉林辉南人。历任空军部队无线电员,《世界知识》杂志编辑,《科技日报》机动记者、机动记者部主任等。
题目解说 本文标题采用了正副标题的形式,正标题为虚,“喜看稻菽千重浪”出自毛泽东的《七律·到韶山》,这里特指稻谷丰收,突出了袁隆平的科学成就,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的研究成果以及突出贡献的赞叹;副标题为实,交代了这篇人物通讯的主人公及其所获得的奖项。写作背景 袁隆平,1930 年生于北京,1953 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当时,作为青年教师的袁隆平下定决心,要拼尽毕生精力,用科学战胜饥饿。经过多年实践,他终于推翻了当时国际上关于水稻没有杂交优势的普遍观念,推出了一代又一代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研究成果还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他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世界粮食基金会“2004 年世界粮食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多项国际奖项,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1981 年,我国将第一个特等发明奖授予袁隆平研究小组。
1995 年,袁隆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1 年2 月19 日,袁隆平被授予2000 年度中国国家最
高科学技术奖。
2001 年2 月22 日,《科技日报》记者沈英甲发表人物通
讯《喜看稻菽千重浪》。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是以报道各方面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以表现人物为中心,从不同角度反映人物的事迹和思想,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
根据基本结构形态的不同,人物通讯有这样三种类型:
① 传记式。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② 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的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也很常见。
③ 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知识卡片 课文探究1.文章是如何引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
先交代人物出场的自然环境:薄雾笼罩,细雨飘零。以此来烘托袁隆平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然后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眯起”“打量”“跨过”“蹲下”“翻看”等,引出所要描述的人物,突出袁隆平细心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2. 袁隆平发现真理的实践过程经历了哪些情感变化?
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3.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一部分中的第二段引述“杂交无优势”的论断有何作用?
突出了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所遇到的舆论阻力,反衬出他的坚定决心。4. 根据本段内容,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①中国有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和丰富的种质资源。
②中国国土辽阔,有像海南岛这样理想的育种环境。
③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可以组织力量协作攻关,克服任何困难。内容小结主题归纳
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及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深入探究
①权威论断的否定:杂交无优势。
② 有些人的嘲笑:对遗传学的无知。
③ 有些学者认为:杂交制种无法应用于生产。
以上三点都是袁隆平在研究中遇到的困难,但他并不迷信权威,而是认真分析,勇于创新,大胆试验,用事实证明了他 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1.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样解决的? (1)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如:“袁隆平眯起双眼……翻看着土壤”,几个动词突出了人物工作之认真细心,严谨的科学态度。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个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
2.一篇好的通讯,通过对人物一言一行的描写,会产生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本文作者是怎样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的? (2)选取具体、典型的事例。
课文选取了几件事,这几件事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的宝贵品质。
① 2001 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热爱并献身于农业科研事业)
②1961 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株”的杂种第一代。(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③1964 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解放思想,敢于创新)
④1992 年袁隆平发表文章反驳贬斥杂交稻的文章。(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⑤1986 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做贡献)
⑥ 袁隆平的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做贡献)① 小标题(布局谋篇精细、巧妙)。
作者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工作态度、方法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学术品格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道德操守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理想志向
特点: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语句精妙、结构工整;内容深刻,形式灵动。
3. 写人物通讯,可选的事例很多,但是作者围绕主题,选取可以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选材精,不庞杂。作者是用什么样的结构和手法将这些具体、典型事例贯穿起来的?② 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
多种灵活的表达方式。如说明袁隆平是怎样发现真理时,采用了倒叙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那是 1961 年7 月的一天——发起挑战):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
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因迷信权威而缺乏深入思考。古人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事实上,很多发明、发现都是在“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的情况下产生的。如西红柿,开始人们都认为它是有毒的,然而现在它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食物。再如,哥白尼在意大利时就熟悉了希腊哲学家阿里斯塔克斯(公元前三世纪)的学说,确信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运转这个“日心说”是正确的。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哥白尼终于完成了他的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推翻了地球是宇宙中心的旧学说。布鲁诺以超人的预见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他在《论无限、宇宙和诸世界》中提出了宇宙无限的思想,将束缚人们思想达几千年之久的“球壳”捣得粉碎。所以袁隆平这种“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敢于“挑战”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4.文中写道:“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他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袁隆平坚信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前途,勇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挑战”。如何理解袁隆平的这种做法?课件10张PPT。1. 了解人物通讯这种新闻体裁,掌握这一体裁的写作特点,学习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
2. 学习如何塑造典型性人物。学会既见事,又见人,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
3. 概括人物主要事迹,明确“一团火”精神的实质。素养目标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写作背景张秉贵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以“为人民服务”的热忱,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兢兢业业,树起我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在他生前,许多外地顾客慕名而来,就为了目睹他那令人称奇的技艺和“一团火”的服务精神。1977 年,刘广和、邸彩霄、林为民、刘红等同志集体采写了卖糖“一抓准”的北京市百货大楼售货员张秉贵的事迹。他们采访了无数次,研究了无数次,最终挖掘出了“一团火”精神这一体现时代要求的鲜明主题,一扫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阴霾,呼吁像火一样温暖人心的新型人际关系,张秉贵也成为我国商业、服务业学习的楷模。资料链接张秉贵人物介绍
他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和“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树起我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在北京,传统的“燕京八景”名扬天下,而他的售货艺术被人们誉为“燕京第九景”,他多次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88 年9 月17 日,张秉贵塑像在百货大楼门前落成。陈云同志亲笔题词:“一团火”精神光耀神州。 课文探究1. 此篇人物通讯采用了怎样的方式开头?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本文的开头属描述型开头。通过张秉贵在柜台里忙碌的现场描写,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有画面、有情景、有人物,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可读性大大增强。内容小结主题归纳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通过几个典型事例,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有着“一抓准”和“一口清”的过硬本领的服务热情周到的售货员的形象。张秉贵二十多年如一日的满腔热情的服务精神正如一团火焰,燃烧着自己,温暖着众人,这就是榜样的力量。深入探究
① 业务水平高。他动作迅速,有着“一抓准”和“一口清”的过硬本领。
② 服务热情周到。看到带孩子的顾客,他会帮着哄孩子;看到着急赶车的顾客,他会为其开“绿灯”,还不忘征求周围顾客的意见。
③ 耐心细致,为他人着想。有顾客心情不好,他会耐心询问,还会站在对方立场去开导。
④ 敬业爱岗。他从早到晚每一分钟都全力以赴,在柜台里眼、耳、口、手、脚、脑6 部“机器”同时开动;下班后,有时却连上楼都要扶着墙。
⑤ 受人尊敬和爱戴。人们赞扬他,给他搬凳子,学生给他写信,青年农民为他写诗。1.张秉贵是全文的主体人物,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典型事例是能够揭示事物本质、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事例。新闻写作中恰当地选用典型事例,是揭示事物、突出人物精神境界的重要手段。
本文共写了张秉贵的7 件事:① 接待抱着小孩的女顾客;② 照顾赶车却排在队尾的顾客;③ 开解绷着脸、不讲道理的女顾客;④ 女儿病重仍满脸笑容地接待顾客;⑤ 照顾买得多的顾客而忽略了只买两块桃酥的农民顾客;⑥ 为面带病容的顾客选糕点;⑦ 被国民党兵痞打骂。这些事例有详有略,但都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张秉贵的性格、思想以及他为人处世的态度。2.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是本文一大特色,文章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张秉贵的形象?试加以分析。3.多角度塑造人物形象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试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① 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文中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对张秉贵这一人物进行刻画,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如文中那个绷着脸的顾客说“不买,难道不能看看吗”,不善的语气一下子就让读者感受到她心中的怒气,而此时的张秉贵仍然和颜悦色地说“最近从上海来了几种新糖果……”,他的细心耐心由此可见一斑。
② 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文中描写了张秉贵并不是一开始就如现在一样,他也是经过一番变化才坚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这样描写人物显得更真实可感。③ 侧面描写塑造人物形象。文中多处写他人对张秉贵的态度和看法,从他人口中说出对人物的评价与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立体。
④ 以张秉贵的事迹为主体,写了多个事例。这些事例为我们生动地展现了张秉贵的为人、他的精神以及他是如何用心中的一团火去温暖众人心的。这样的事实一次又一次地感染着读者,也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人物的难能可贵之处,人在事中,事中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