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课件(2份,共20+1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课件(2份,共20+1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3 15:35:37

文档简介

课件14张PPT。1. 找出文中运用的细节描写,分析其作用。
2. 了解作者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明确图书馆对其成长的重要作用。
3. 领会作者的观点态度,品味真正的图书馆之乐,思考自己的读书生活。素养目标上图书馆作者简介王佐良(1916— 1995),浙江上虞人,诗人、翻译家、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我国英语界泰斗级人物,享誉中西的外国文学专家,在英国文学、比较文学、文体学及文学翻译等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跻身国际知名英语文学专家之列。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三大英语权威”。
主要作品有《约翰·韦伯斯特的文学声誉》(英文)、《英国文学论文集》,译有《彭斯诗选》,中译英《雷雨》(曹禺著)。写作背景作为一位翻译家、英国文学研究专家,王佐良回顾自己的学习、成长经历,清楚地感觉到,他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与他喜欢到图书馆读书的经历是密不可分的,于是他深情地回顾了自己的“上图书馆”之乐。这既是对自己学习经验的介绍,也是对广大求学者的呼吁:热爱读书吧,从中你不只会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还能增强理性、获得教养等。资料链接文华公书林
中国在20 世纪初以前,只有私人性质的藏书楼、藏书阁,没有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韦棣华女士建立的文华公书林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
1899 年,韦棣华来到中国探望弟弟,随后受聘于文华书院讲授英语。进入书院不久,韦棣华发现文华书院图书资料贫乏,于是她便在讲课之余在校园一间叫作“八角亭”的小屋内,陈列自己收集的外文书籍报刊供学生们阅览,这便是文华公书林的雏形。韦棣华很快又发现“在全中国没有一所可以正确地称为公共图书馆的设置”,这又使她产生了发展中国公共图书馆的念头。经过她的不懈努力,1910 年春,文华公书林新舍正式建成,并取名“ 公书林”,即深寓“ 公之于众而非为文华独有”之意。
文华公书林建成后,1920 年,文华大学图书科成立,它又成为该专业的实习图书馆,由学生协助管理。这对推动中国图书馆工作与图书馆学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 课文探究1. “公书林”有什么特点?交代这些有什么作用?特点: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而且全部开架,允许学生随便阅览;房子宽敞,舒服,环境优雅。
作用:突出“公书林”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表达了对“公书林”的喜爱及怀念,为下文写作者在这里的收获做铺垫。2.作者在“公书林”图书馆有哪些收获?
① 激发了作者阅读英文小说、探求外面世界的好奇心。
② 养成了看英文杂志的习惯,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知识。3.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表达对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建筑风格的赞美;另一方面表达对图书馆为人类做出的贡献的赞美,因为从图书馆里走出了像马克思这样的伟人。内容小结主题归纳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分别写了作者在中学阶段、大学阶段、留学期间上图书馆的经历及品味到的乐趣,展示了图书馆在其学习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写出了读书在增长知识、丰富情感、提升教养等方面的作用。深入探究
作者详细描写了清华大学图书馆,写到了它的外表、门厅、书库、阅览室、高台灯等,是说作者对这个图书馆印象极为深刻,它带给作者很大的影响,给了作者很大的教益,是“我的解透教材一大恩师”,而且它的作用是其他事物不能比的,它带着作者进入了一个灿烂的新世界,给作者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作者这样写,就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图书馆强烈的热爱之情。1.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清华大学的图书馆?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随笔,作者主要选择自己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入文,真实展示了图书馆在自己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虽然在国家动乱、亲人音信全无处境下苦读的心情有些压抑,但这段图书馆学习的经历却意义重大,结局很是圆满。正是在图书馆里“一灯如豆”下的苦读,才换来了优异的成绩。“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这段文字,是付出得到回报后的喜悦,是拨开阴霾见日月的惊喜,是不再为家国忧虑的释怀,是在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的轻松与喜悦。相比较收获时的快乐,先前受那点苦又有什么呢?因此,从整体看,这一段苦读生活,更能表现上图书馆的结局之乐。2.作者写自己上图书馆之乐,感情基调是愉悦的。可是,作者却选择自己在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里“一灯如豆”下的苦读情景来写,加之国内战乱、亲人音信全无,作者当时的心境可想而知。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观点一:图书馆应该有长期积累起来的文化厚度,比如足够丰富的图书,足够浓郁的氛围,以及源源不断的新书,要使读者有书可读,有新书可读。图书馆应该让公众在信息海洋里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而不至于迷失方向。图书馆应不再仅限于查阅资料,它应通过信息的搜集、分析、勘误和重组,培养创新能力,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图书馆有自己的责任,要树立起人们对知识与文化的信仰。它有助于消除愚昧,开启民智,培养起一代智慧、文明、进取的国民。3.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有句名言:“如果有天堂,那应是图书馆的模样。”社会在发展,我们的图书馆也应该与时俱进,你认为我们的图书馆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观点二:要在社会上营造读书向学的氛围,即在每一个人心中建造起一座图书馆,现代人可以从中汲取营养,润泽因为忙碌、欲望、急切而变得焦虑的心灵,养成一种顾盼自如的文化气度,这其实是一种文化重建。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在怀念老北大时期自由旁听、自由进出图书馆的情景?为什么许多人感叹杭州图书馆多年来一任拾荒者自由穿行?根源就在于,一个禁锢越少、门槛越低、声音越杂的时代,才越有可能养成拥有健全心志、丰盈思想和自由灵魂的责任公民。开放的心灵,从开放的图书馆开始。王佐良的《上图书馆》抒情含蓄,作者的心情、文章的深意都寄寓在看似平淡的记叙、描写之中,尤其是其中的细节描写,更增添了文章韵味。如第6 段,“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19 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此处的细节描写,将作者对书籍的热爱,对那段美好的读书时光的无比珍视之情表现得含蓄隽永、意味深长。再如“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情景交融,令人回味。4.  文中有很多意味深长的细节描写,请赏析。课件20张PPT。1. 理清文章结构层次,了解层进式的论证结构,掌握文章严谨的逻辑顺序。
2. 理解并阐释文中的主要内容,学会筛选并整合信息。
3. 领会作者的思想观点,明确阅读经典对一个人获得教养的意义。素养目标读书:目的和前提作者简介黑塞(1877— 1962),德国作家、诗人,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个骑士”。后入瑞士籍。自幼广泛地接受东西方文化的熏陶。
1904 年,发表了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一举成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创作了长篇小说《德米安》《荒原狼》等。其中《荒原狼》曾轰动欧美。二战后,黑塞主要整理、编纂早年和中年时期的作品,有诗歌、散文、回忆录和文艺评论发表。1946 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黑塞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还曾获得冯达诺奖、歌德奖等。1962 年8 月病逝于瑞士。写作背景黑塞迁居瑞士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使得黑塞陷入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中,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方面来探索人性。他认为通过读书能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因此他写下了一系列探讨人性的作品。本文就是其中一篇鼓励人们读书的杰作。知识卡片随 笔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说理,可以谈读书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物进行综合议论。且不受字数限制。
在写法上,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因此,富有“理趣”是其突出特色。 课文探究1.作者认为什么是“真正的修养”?它的目的是什么?“真正的修养”即“精神和心灵完善”。修养的目的是“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2.为什么研读世界文学是获得教养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因为我们可以通过熟悉和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获得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财富。且这种获得不是僵死的知识,而是有鲜活意识和理解的。3.如何理解“以教养和公平为阅读外国文学的目的和准则的方法”?
这是说,作者把读书当作学习,为了提升自己的教养,带着对世界文学的敬畏,广泛而又公平地选择、阅读世界文学。这是一种缺乏个性和热情的阅读方法。4.作者少年时代的阅读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
① 在图书的海洋中,只要我们去寻找,就一定会发现我们钟爱的作品或能吸引我们的内容。
② 面对巨大的“藏书室”,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阅读。
③ 阅读中会有很多意外的发现,这些发现会不断开拓我们的阅读视野,引领我们渐渐痴迷读书。5.作者对巴尔扎克作品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作者最初不喜欢甚至厌烦巴尔扎克的作品,很久之后才发现了巴尔扎克作品的魅力。这说明,随着阅历的增长和阅读的不断深入,读书的兴趣、爱好也会发生改变,对文学作品的认识也会发生变化。内容小结主题归纳
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深入探究
这两句话并不矛盾。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完善”,而“具体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能力和本领固然重要,但毕竟只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1.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是不是矛盾?第3 段紧承前一段分析“获得教养要研读世界文学”这一问题,指出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首先要认识自己,要根据自己的兴趣阅读。第4 段又进一步指出读书不在于数量,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确立了自己对读书前提的观点。
然后作者用第5、6 两段,以自己的读书经历为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这样,作者先讲道理后摆事实,深入论证了“读书的前提是读者个性或人格的追求”这一观点。2.作者是如何论证“读书的前提是读者个性或人格的追求”这一观点的?① 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基础阅读)开始阅读。
② 要提高阅读的层次,读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养,要读杰作。
③ 要认真阅读杰作,花力气、下功夫。不愿意花力气、下功夫,是因为没能正确认识读书的目的,没有认识到自我修养的追求,也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3.  作者对读书提出了怎样的建议?读书学习,“读什么”是一个基本问题。作者认为阅读杰作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通过阅读作家和思想家的杰作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杰作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文学的顶峰。从获得教养的目的出发,必须阅读杰作。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所读的书注定会影响他的一生,对他的人文素养构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能决定他一生的审美追求。所以,人应当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就注意打好精神的“底子”,确立一生阅读的方向。4.作者为什么强调要读杰作?(1)最重要的途径之一:研读世界文学,逐渐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特别是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要深入理解,从中挖掘出作品中深刻的生命意义,以期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2)特点:
① 无止境。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的全部文学以及整个人类的文学是广博无边的,研读是无止境的。
② 发展性。文学的解读,会随着读者的经历、思想、经验积累等和文学本身的发展不断地发展变化。5.作者认为获得真正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什么?这条途径有什么特点?这条途径对人生有什么作用?(3)对人生的作用:
① 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
② 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的、息息相通的关系。
③ 使自己生活的节奏跟上时代发展的脉搏。
④ 使我们自己的人生越来越充实、高尚、有意义。6.黑塞认为读书“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对于世界文学经典有人认为要“重复阅读”,要“精”读;也有人认为开卷有益,要“泛”读。你认为怎样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观点一:读书求知既要“精”又要“泛”。如果没有“精”的质疑精神,读得再多,也只能是“仓库型”的学生,加上不知变通,也有可能导致失败。读书也需要“泛”,“精”是好事,但是如果选择过于狭窄,则容易囿于局限,积累不够。所以在读书过程中,既要注重博览群书,又要有所侧重,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益的书籍要深入研究。作者所主张的“精”读,是指对待经典作品的态度,这样的作品往往历久弥新。但经典是需要筛选的,书海茫茫,不是每一本书都适合自己的品味和个性需求,只有读过了才能明确它的价值,才能确定它是否对自己修养的提升有所裨益。所以,“泛”读也是很重要的。观点二:学会读书,懂得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发现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如果没有“精”的质疑精神,读得再多,也只能是“仓库型”的学生,加上不知变通,也有可能导致失败。读书也需要“泛”,“精”是好事,但是如果选择过于狭窄,则容易囿于局限,积累不够。所以在读书过程中,既要注重博览群书,又要有所侧重,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益的书籍要深入研究。作者所主张的“精”读,是指对待经典作品的态度,这样的作品往往历久弥新。但经典是需要筛选的,书海茫茫,不是每一本书都适合自己的品味和个性需求,只有读过了才能明确它的价值,才能确定它是否对自己修养的提升有所裨益。所以,“泛”读也是很重要的。① 举例论证。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列举自己读书的经历来证明读书要以读者的个性或人格追求为前提。化抽象的说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② 对比论证。本文多处运用对比论证,如拿印度文学与中国经典著作对比,突出中国经典著作让“自然与精神,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相反相成,各得其所”的特点。再如读巴尔扎克作品的前后对比等,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③ 比喻论证。如“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形象地表现了获得修养是不断完善的过程,不是短暂的功利性行为。7.作为一篇议论性随笔,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