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课件(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课件(共4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9-24 22:40: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1张PPT。回顾: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那么,它是如何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呢? 空白演示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 的演进与强化重点:
从汉代到元朝中央及地方政治制度演进的史实及特点
难点: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进的史实来分析、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本课结构: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皇帝制度
创立、特点
影响
中央行政制度的变化

丞相制度
监察制度
选官制度
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趋势
影响
发展演变
评价
世官制
察举制
科举制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进
元朝行省制度的设置
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强化地方政治制度中央官制(相权)的变化监察制度的变化选官制度的变化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中央政治制度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强化。地方权利不断削弱,中央权利不断加强一、法令出一——皇帝制度1、确立:2、特点:3、弊端: (1)君国关系:君主影响国家,国家变成一个人的国家。(2)君臣关系:是“主子”和“奴才”关系。秦始皇皇权至上
皇帝独尊
皇位世袭 史料链接: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用这样的话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1)“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分别是什么意思?
 2)历朝皇帝制度是否继承了这一特点?为什么? “法令出一”: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取决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别黑白而定一尊”:皇帝具有天下独尊的地位。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皇帝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这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定律。
 历代官僚体制虽有所变化,但是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史料一: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史料二: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还坐着,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就让他们站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待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史料三: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二、君权和相权——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皇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的强化)(1)汉初,丞相位尊权重(2)汉武帝削弱相权2、汉代帝相矛盾的发展①频繁更换丞相②布衣将相
③设“中朝”压制相权1.原因: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或丞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 3、唐代:三省六部制特点:三省六部的运转机制 ①三省六部职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三省分工使相权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三省六部制的推行有什么作用?第一,三分相权,有利于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皇权。
第二,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
第三,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
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4、宋代:(1)设中书门下
行使宰相职权。 (2)增设“参知政事”
为副相,分割宰相的权力。5.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制度(1)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2)内阁制的创立(3)司礼监太监牵制内阁明太祖朱元璋相权削弱
皇权加强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归纳:相权的演变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汉朝:频繁更换丞相,让平民出身的人做丞相,设立“中朝”对抗“外朝”;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设中书门下(丞相),增设“参知政事”(副丞相);相权一分为二相权一分为三进一步分散相权明朝:废除丞相制。(明太祖)相权很大废除相权其演变的总趋势?
影响?趋势:
君权日益加强,
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影响:
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
——封建社会日益走向衰落。 1、当今社会有哪些方法可以制约权力的滥用吗?
监察部(中央 )、检察厅、监察厅(省级 )、监察局(市 /县级 )、纪检委、检察院2、在古代中国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你知道吗?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中写道:“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经验,防止滥用权力的办法,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监察机构的设置(1)秦朝:
①中央:御史大夫
②地方:郡监察史(2)西汉: ①中央:御史大夫
②地方:州设刺史(3)唐朝:御史台(4)宋朝:提点刑狱司、(地方)(5)元朝:御史台(6)清朝:都察院2、评价 监察制度对防止地方官员的专权、腐败及其割据势力的形成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加强了皇权适应了专制主义王朝实行有效统治的需要。(积极) 由于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它的效能必然有限,如未能对皇权作出制约;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使得监察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局限)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1、世官制:官位世袭2、察举制:以官举士(1)汉武帝创察举制:德、才(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德才——门第(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大体经历几个阶段,各有何特点?想一想,哪种方式更有利于公正、公平地选拔真正的人才。思 考:察举制 看德行、才能,以举荐为主,辅以考试,但标准不客观。任用察举制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3、科举制:考试选官(1)创立:隋唐 (2)实质: ②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3)局限性: ①考试科目和内容,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 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宋初、王安石、明清(4)积极性:①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②保证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③提高官员的素质和政府的行政效率。④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⑤追求公平公正。 材料一:(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科进士缀行而出,喜曰: “天下英雄,入吾毂(牢宠、圈套)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材料阅读与思考 材料二: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日知录集释》材料三: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元 · 高明《琵琶记》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 科举制实际上是一种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它的开创,是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的产物。(实质)
①积极作用:
A.从表面上看,科举制吸收了不少寒士(庶族地主)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突破了(封建前期)世族门阀垄断官场的情形;
B.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士做官,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C.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为行政效率提高创造了条件;
D.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
E.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F.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②消极作用:
A.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
B.特别是明清时期,八股取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之人,(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严重桎梏了人才的成长) ,科举制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皇权统治的重要手段。
C.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明清科举考试的程序童试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以官举士权操于上成为世族把持政权工具
八股取士
束缚思想官位世袭,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的机会择优录取,仕途开放。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为中下层地主知识分了提供了机会.由官吏察访合适人才,从社会基层选用至魏晋南北朝发展为九品中正制先秦时期(西周至春秋)秦汉至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清时期宗族门第才能、品德到门第考试成绩军功授禄制战国商鞅变法1、秦汉唐宋的地方行政区划(1)秦代:郡、县(2)汉代:州、郡、县(汉初郡国并行制)(3)唐代:道、州、县(4)宋代:路、州、县五、行省的设置——地方行政区划元代的行省蒙古:东北:云贵:台湾:岭北行省辽阳行省云南行省澎湖巡检司2、元朝行(中书)省的设置:(1)行省的设置①全国设十行省:②中书省直辖“腹里”:③宣政院辖区:山西、河北、 北京、山东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④省下行政区: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度行省的主要职能有哪些?必须呈报中书省需呈报枢密院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3、元朝行省设立的历史作用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影响深远
——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 比较元朝行省制度与今天行政区划的异同。
相同点:① 都是适应我国疆域辽阔的特点,将各个地区统一在
中央政府的管辖下。② 都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不同点:①元朝的行省辖区较大;有些名称仍在使用,但大多
数名称已变化。②今天的行政区划中,设立了一些自治区和特别行政
区,给这些地区高度自治权,这在元朝是不可能的。③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作用是代表封建中央控制地方局势,管理地方,征发徭役,搜刮财富。而今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行政区划更多的是体现对地方管理和建设的职能,代表当地人民利益。合作探究三中早期积极为主后期消极为主1)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
2)有利于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3)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4)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5)有利于民族大融合。 1)易形成暴政统治和腐败现象,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2)思想文化专制,阻碍科技文化进步
3)明清时期,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束缚社会进步
4)地方政治自主性、能动性受压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小结从秦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皇权确立后不断加强,君主主宰国家的一切大权。相权被不断分割,且权利日益削弱,对皇权的威胁也日趋减弱。
(2)历代王朝中央都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
(4)虽然历代王朝都重视监察,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的效能十分有限。巩固: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这一制度开始于隋朝
②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
③它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走向衰落
④这一制度对隋唐以后各个朝代影响影响深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