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七课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七课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9-24 22:4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第七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程标准: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核心素养:
1.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选官制度变化的原因、趋势及影响。
2.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汉至唐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化及作用。
3.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唐代税制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一、选官制度世官制战国--汉初:军功爵制 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
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胜数。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通过材料大家谈谈察举制有哪些优缺点?优:一定程度上选拔人才,加强中央集权。营造良好社会风气。缺:(1)钻营请托,结党营私,任人唯亲(2)选拔权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3)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九品中正制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女性地位低下
B.婚姻讲究门第
C.择婿方式独特
D.大臣拉帮结派
?由最初重视家世、道德、才能演变为主要看重家世。科举制:隋唐--1905年 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
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清朝,有个主考官出个《项羽拿破仑论》的作文题要考生做。一考生知道项羽啊,于是就写到:“项羽力能拔山,何况拿一破轮乎?”
结合教材学思之窗,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科举制评价进步性:
1、破除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加强中央集权,吸纳新生力量,为底层人才提供参与政治的机会,扩大统治社会基础;
2.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
3、读书—考试—做官三位一体,保证官僚队伍的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提高行政效率,促进官僚体制的成熟,成为中华文明长期繁荣的制度保障
4、促成社会读书风尚和重学风气的形成,营造尊师重教的传统,推动教育文化的发展,稳固儒学的主流地位;
5、促进文学的繁荣 (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
6.对西方文官制度形成产生积极影响
1、考试科目和内容范围太窄,束缚思想;
2、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范进、孔乙己);
3、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皇权统治的重要手段。
局限性:二、中枢政务机构东汉光武帝时期建立尚书台,取代三公权力魏晋南北朝,尚书台改为尚书省,又新设立中书省和门下省六部---吏:主管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主管户籍、土地、赋税等,礼部:主管礼仪、科举等,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狱,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等。
影响:隋唐三省六部
隋文帝时期正式确立 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②三省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提高了行政效率。对后世国家体制产生深远影响宰相会议召开的地方成为中书门下,也叫“政事堂”,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钱穆《国史新论》:“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这是否反映了唐朝中央行政体制民主的特点?为什么?我国封建制度政治特点是什么?三省六部制的设立并不是民主的体现,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相反,它是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是“皇权专制下的民主”。 在一定程度上三省进行集体决策,相互制约。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政令,门下省仅有封驳权,没有裁决权,三省长官都必须绝对听命于皇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中皇权至上。三、赋税制度《汉书·食货志》中记载:“汉兴,按秦之敝,诸侯记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以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租调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和均田制配套的税收法令,上接魏晋南北朝户调制,下启唐代租庸调法。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实行新的赋税制,即租调制。租庸调制的内容是:每丁每年要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做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做调;服徭役二十天,闰年加二日,是为正役,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足二十天的数额以代役,这称做庸租庸调制评价:优:农民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使许多荒地开垦出来;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府兵制也得到巩固。使国家富强起来。
缺:随着土地买卖兼并的严重,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由于分夏、秋两季征收,所以称为“两税法”。中央根据财政支出定出的总税额,各地依照中央分配的数目向当地人户征收;
主户和客户,都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依照丁壮和财产的多少定出户等;
两税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十一月纳毕;
“租庸调”和一切杂捐、杂税全部取消,但丁额不废;
两税依户等纳钱,依田亩纳米粟,田亩税以大历十四年的垦田数为准,均平征收。
没有固定住处的商人,所在州县依照其收入征收三十分之一的税。
凡鳏寡孤独不济者,可以免税。
此外敛者,以枉法论。两税法评价:1.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2.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反映出过去由封建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控制土地私有的原则变为不干预或少干预的原则
3.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它奠定了宋代以后两税法的基础,是中国赋税制度史上的一件大事。积极:消极:1.长期不调整户等,不能贯彻贫富分等负担的原则;
2.两税中户税部分的税额是以钱计算,因政府征钱,市面上钱币流通量不足,不久就产生钱重物轻的现象,农民要贱卖绢帛、谷物或其他产品以交纳税钱,增加了负担;
3.两税制下土地合法买卖,土地兼并更加盛行,富人勒逼贫民卖地而不移税,产去税存 ,到后来无法交纳,只有逃亡,土地集中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而农民沦为佃户、庄客者更多。
4.两税法的部分内容超越了客观条件,即“尽管社会经济有了相当的发展,货币经济的发展仍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租税改按货币计征的条件还不充分具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