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9-23 22:40: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历史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上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复习巩固
动荡的春秋时期


农业:(1)_______农具和(2)________出现→生产力发展,手工业: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及漆器制作
商业:城市出现了(3)________交换市场,金属货币
王室衰微:地方(4)________势力崛起;西周的各种制度遭到破坏,(5)________制瓦解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诸侯争霸
铁制
牛耕
商品
诸侯
分封
动荡的春秋时期
原因:周王室力量衰微,地方(6)________强大;各国争夺土地和人口,为了争当诸侯首领,不断进行兼并战争
称霸诸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越王勾践等
第一个霸主:(7)__________     
实质:迫使各国向霸主纳贡,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享受的政治和经济特权
评价: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客观上也有利于社会局部统一和民族(8)________     
诸侯争霸


诸侯
交融
齐桓公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一、战国七雄
七国形成

三家分晋:赵、魏、韩
(公元前403年)
田氏代齐(公元前386年)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来
1、形成过程
小国被并,大国左右政局,制度崩溃
特征:分裂、动荡



























































春秋列国形势图
战国列国形势图

东南西北到中央

齐楚秦燕赵魏韩

2、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

(1)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而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
(2)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离娄》
3、战国时期战争的影响
战国中期以后,各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战国战争的性质:兼并战争,
后期具有统一战争的性质。
(2)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桂陵之战,是战国时期齐国攻击魏国以援救赵国(即围魏救赵)的战役。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赵,国内空虚,遂引兵攻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果然诱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又在桂陵(今河南长垣)伏袭,大败魏军,并生擒庞涓。
围魏救赵
马陵之战发生于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齐威王以田盼为主将,田婴,田忌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率军直趋魏都大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又用“减灶示弱”的方法,将魏军10万人杀得溃不成军,并俘虏了魏太子申。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
减灶增兵
长平之战,是周赧王约55年4月至周赧王55年9月,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
此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秦国用反间计使赵王用赵括代替廉颇,而秦国见有机可乘,暗中换帅名将白起,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
纸上谈兵
东方六国再也无力阻挡秦国的进攻
2、 社会状况
战国七雄——相互兼并
时期 主要
战役 交战
国家 典故 影响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魏、(赵)、齐
魏、齐
秦、赵
围魏救赵
纸上谈兵
减灶增兵
齐国强大起来
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战 国
魏国遭到重创
春秋战国战争的不同点
时期 目的 规模 影响
春秋
战国
称霸
兼并
统一
用少量军队在短
时间内决定胜负
几十万大军,时
间长,死伤多
国家逐渐
趋向统一
出现一些疆域
较大的国家
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
动 脑 筋:
反对战争
渴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竟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1、魏国——李悝
2、楚国——吴起
3、韩国——申不害
4、齐国——邹忌
5、秦国——商鞅

商鞅其人
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年)

法家思想
二、商鞅变法
商鞅,又称卫鞅,公孙鞅。年轻时好刑名之学,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他向尸佼学习杂家学说,后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熟悉变法理论和实践,听说秦孝公求贤若渴,于是他发奋图强,投奔秦国,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开始推行变法。期间率军大破魏军,因功受封于商,所以又称商鞅。
战国时期铁质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
1.背景:
3 时间、人物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目的: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政治:

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深远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商鞅变法的内容:
经济: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确立了封建土地制度

有利于经济发展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商鞅变法的性质:是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

商鞅变法的内容: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对地主最有利
对农民最有利
有利于新兴地主通过军功途径参政,军队战斗力增强
商鞅变法的影响:
通过这次变法,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各国变法:各国经过变法,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加速了。
5.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历史影响(作用)
《史记》记载,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逝,太子即位,即秦惠文王。同年,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商鞅虽死,但因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二、商鞅变法
成功了
启示:1.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社会才能进步;2.变革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改革会遇到困难和阻力,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商鞅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1、实现抱负应不怕挫折和牺牲;
2、应顺应历史潮流,具有创新和献身精神。
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
(1)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2)商鞅变法得到了掌握国家统治实权的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3)商鞅采用徙木赏金的做法取信于民,得到了人民的大力支持
(4)商鞅变法代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得到了广大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
(5)商鞅具有改革家的魄力和勇气,敢于同阻碍变法的旧势力进行坚决斗争
.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三、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
1、修建者:
李冰(秦国)
2、修建时期:
战国时期
6、作用:
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3、地点:
岷江
4、组成:
渠首(分为鱼嘴、宝瓶口、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和灌溉网
5、功能:
防洪、灌溉、水运


岷江

岷江

著名的都江堰
分水堰
内江
外江

分洪
灌溉
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排洪
洪水期用于泄洪,并减少泥沙淤积
都江堰现状图
引水流入网状渠道灌溉农田
鱼嘴


飞沙堰
宝瓶口
美丽的都江堰
想一想: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促进了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小结
战国七雄


形成:三家(韩、赵、魏)分(1)____,“田氏代(2)____”
著名战役:(3)________之战;马陵之战;(4)________之战,秦国具备统一中国的实力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商鞅变法
都江堰
晋 
长平

桂陵
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5)______年

经济上:废除(6)_________,允许(7)________自由买卖;奖励(8)________,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9)________;统一度量衡
政治上:确立(10)________,由(11)_______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军事上:奖励(12)________,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内容

意义:使秦国国力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56
井田制
土地 
耕织
县制
军功
国君
徭役
都江堰

修建时间:(13)_______后期
修建者:(14)_______     
地点:四川(15)______岷江上游
性质:防洪灌溉水利工程
主体工程:鱼嘴、宝瓶口、飞沙堰
作用: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为“(16)__________”。
战国
天府之国
李冰
成都
随堂训练
【精例】(2017·庆阳)《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推行县制
C.废井田,开阡陌
D.奖励军功,按功受爵
D
【分析】本题以《汉书》记载为依托,考查商鞅变法。据“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可知,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按功受爵的措施。
【答案】D
达标检测,学习提升

1.战国时期引起社会变革的最根本因素是(  )
A.各国之间频繁的战争
B.青铜农具的普遍使用
C.都江堰的开凿
D.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
D
2.(2017·广东模拟)群臣不再以贵族身份行使权力,君主运用礼法、刑罚、奖赏等手段控制群臣。这种情况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  )
A.西周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明清时期
B
3.(2018·福州模拟)右图所示的工程至今仍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该工程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通惠河
A
4.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
A.更多使用铁制农具
B.实行商鞅变法
C.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D.牛耕得到推广
B
5.商鞅变法实行后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获得爵位,最好的办法是(  )
A.多生产粮食布帛
B.去经商发财而得到政府的奖赏
C.去当兵在战场上杀敌立功
D.大力开垦荒地而得到政府的奖赏
C
6.有关商鞅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②“奖励军功,按功授爵”是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
③改革措施体现了法家思想
④商鞅被杀说明改革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A
7.(2017·娄底模拟)根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
A.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B.承认土地私有
C.根据军功授予爵位和田宅
D.建立县制
C
8.(2018·菏泽模拟)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有人评价这次变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
A.加强刑罚 B.奖励生产
C.推行县制 D.奖励军功
9.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得益于(  )
A.李冰 B.刘备
C.诸葛亮 D.郑国
A
D
10.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个诸侯国,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初期还有十几个诸侯国,到公元前221年,实现了“四海一”。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什么趋势?(  )
A.走向统一 B.战争频繁
C.诸侯争霸 D.王室衰微
A
课后练案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竟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魏国—李悝变法 楚国—吴起变法
韩国—申不害变法 齐国—邹忌变法
秦国—商鞅变法
课后练案
材料三:秦国,初时偏处西边,国小力弱,不受各国重视 。
——中图版七年级上《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战国七雄实力比较
?
依据上面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1)各国为什么要变法?
①新兴地主要想建立他们的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就必须废除奴隶主贵族的各种特权;
②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现实压力,迫使各国变法,实现富国强兵。
(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秦国商鞅变法的目的?归纳一下商鞅变法的内容并分析其各项措施的作用。
? 目的:富国强兵,增强争霸实力。内容:①废除井田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民间自由买卖,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有利于封建制度的确立。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促进农业手工业发展,有利于国富。③奖励军功,增强军队战斗力,有利于强兵。④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④实行连坐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材料四: 旧贵族对商鞅恨之入骨,秦孝公去世后,他们挑拨秦惠王以谋反罪逮捕商鞅,商鞅被捕后,惨遭车裂而死。商鞅变法十八年,秦国面貌为之大变。
——中图版七年级上《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3)旧贵族为何要对商鞅恨之入骨?尤其对商鞅哪一项改革措施更恨之入骨?
? 因为商鞅中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奖励军功。
(4)材料四讲,商鞅变法十八年,秦国面貌为之大变,探究变法后,秦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变为怎样?
?秦国富强起来,国力迅速增强,军队战斗力大大提高,成为战国后期的第一强国。
(5)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商鞅为变法而死,但变法为何还会成功?
说明了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因为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潮流。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